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解析

2022-09-13

隐性思想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地、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及活动, 使受教育者在无意间获得相关知识。就其内涵来解释,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界内尚无统一界定, 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却普遍存在于社会高校之中, 并且不断发挥其作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异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内容、方式以及效果中有着它显著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较为凸出的方面

首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隐蔽性较强, 它与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明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特点不是直接地、公开地向受教者施教, 而是以一种受教者不自知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 引导他们自然融入到教育者所设定好的主题活动中, 强调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信息, 主动吸收教授内容, 发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优势作用。

其次, 资源多样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时间和固定的场所,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完全打破了这一点, 不需要在固定的场所、特定的环境中工作, 具有空间、时间、载体和形式上的开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 覆盖面积广泛, 具有多样化的显著特点。

除此之外, 教育的持久性。古有“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是从自身出发, 进行对受教者的隐形思想教育。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形式, 不断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高校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将教育内容和实质传播开来。然而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 物联网、手机以其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成为了各高校传播隐性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教育者可与大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 准确、快捷的传递给学生, 学生利用新媒体随时与教育者进行交流沟通。当前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的网络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发不足、不够彻底、不能够有效利用

目前高校对隐形思想教育的开发不外乎是将思想政治的论课视频放上了网站, 发表有关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文章, 形式单一, 很难提起大学生的兴趣。其次高校的校园网站建设水平较差, 不能吸引大学生。教育者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完善, 并不是有了新媒体教育工作者的压力就可以大幅度地减轻, 部分甚至是没有。此外, 网络的内容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审查和筛选, 在现有的教学管理方式上, 新媒体教学的挑战和难度也是日益递增的。

(二)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 不仅有着积极地信息数据, 一些不良信息也随处可见, 这些有害信息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 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 网络具有开放性, 大学生在了解国内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国外的消息, 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统一正确地认知, 更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三) 数字媒体教育的双面性

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高, 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课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教育者享受新媒体在课堂上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逐步弱化了教师引导者的权威, 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具有依赖性, 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素养低下, 给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带来了影响。

(四) 虚拟网络引发的人际交往等问题

信息社会中人类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两种世界, 大学生既是现实社会的个体, 也是虚拟世界的个体。在虚拟社会中, 学生大多以匿名的身份进行交流, 一方面增强了人际交往, 另一方面也是倾诉、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和场所。然而长期沉迷网络, 过分依赖网络, 阻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 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从而变得不善言辞、孤僻, 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三、依托新媒体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 优化教育环境, 提升教育有效性

校园文化是高校不断创新与发展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教育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体现。良好的教育环境一定是以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为载体的,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刷新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涉及到物质、理念、以及日常行为, 制度管理规范等等。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团队去做好信息把关工作,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将不良信息、有害信息与大学生隔离开, 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教学理念, 也充分意识到新媒体的双刃性, 有效地利用起新媒体技术, 起到教育的助推作用, 提升大学身的道德素养。

(二) 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主抓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互联网日渐流行, 传播渠道也变得愈发广泛。在校园内形成一股网络的风暴。但一定要为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知识, 摒弃网络糟粕的一面,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去营造新媒体思潮式的校园文化氛围, 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向全新的方向推广拓充。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 把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 构建教育媒介体平台, 加快家校联动体系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拓展。作为课堂教学全新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自身的隐蔽性又较强, 很容易弱化学生的道德观, 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出现。因此, 新媒体网络教育平台不仅充当的是传递消息的媒介, 更是教育强有力的辅助工具, 建设成熟的网络系统, 并实行严格的监管政策, 利用新媒体快速的传播时效, 与家长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通过通信渠道, 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最大限度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 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带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四) 创新教育手段与载体, 提高教育渗透力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 已习惯新媒体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的教育者要正视客观现实, 依托新媒体技术对教育进行创新, 但不能完全以新媒体为主, 形成网络与人的合理结合, 用互联网引导学生, 同时也借助互联网革新教育思维, 进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统一。组织校园内大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提供给学生交流实训的平台, 在推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五) 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 塑造良好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主人翁和中流砥柱,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当下首要目标和砥砺前行的任务。在新媒体行业, 需要形成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不仅仅包含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合素质, 它更是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大学生是接触新媒体最多的一批人之一, 新媒体的利用好坏决定着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 一方面要从学生本身入手,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去提升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另一方面, 学校要从教育的根基出发, 革新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 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约束, 真正凸显出新媒体的地位和对教育的内在价值。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面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充分利用起新媒体的作用, 克服诸多阻碍因素,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转型。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 既是崭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难度的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契机服务于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责任。本文围绕新媒体的话题进行深入的展开讨论, 解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工作便成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郭春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7 (2) :104.

[2] 张立新.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6) :7-9.

[3] 徐鹏.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正是教育研究[J].学理论, 2018 (6) :242-2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今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下一篇: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