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基于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了扬州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经济多元化发展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思考

[摘 要]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下,文化因素逐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社区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统筹规划社区文化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从分析经济多元化发展下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入手,提出社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研究探讨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经济多元化;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原则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联,经济活动水平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化的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从单一集中的计划经济已经过渡到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这种经济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强调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住房、就业、劳动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使社会经济、利益和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要求社区文化必须结合环境变化进行重塑,以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城市经济稳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建设社区文化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经济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在得到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逐步重视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期望改善社区文化环境,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缩影,当前大部分社区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社区大家庭氛围,有利于推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

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使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彰显地域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自发组建社区文化队伍。如合唱团、舞蹈队、戏曲队、晨练队、太极队等,既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给予居民展示才能的平台,又能够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锻炼居民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通过全面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社区都配备了文化基础设施,便于社区居民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频繁交往。与此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汇集到文化活动中,能够促使社区文化多元化发展,形成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结合社区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居民正确认识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环境变化。

二、经济多元化发展下的社区文化建设原则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既要从宏观层面遵循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又要在微观层面满足居民的切实需求,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为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社区文化建设要贴近居民实际生活,秉承依靠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居民的思想进行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立足点,全面建设新型社區文化。同时,社区文化建设还要关注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建设重塑居民的道德理想,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从而促使居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二)整体性原则

社区文化建设要站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从整体层面出发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对社区承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统筹规划,进而确保社区文化建设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开展。

(三)时代性原则

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社区居民在多元化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文化诉求,进而更新文化建设理念,丰富文化建设方法,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模式创新,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调动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地域性原则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生活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风格的社区文化,避免社区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由于社区与社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都是城市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主动吸引其他社区的建设经验,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避免社区文化建设故步自封。

三、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组织结构体系

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开展需要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作为政治保障,进而确保社区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效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重任,构建起以党委宣传部门为核心,文化、教育、民政、体育、财政等各职能部门为主体,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为基层的文化建设组织结构体系,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落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机构的作用,使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居民群众,符合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争取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和认可。

(二)构建多元化社区文化建设资金运作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有力支持,而传统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唯一渠道的资金运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为此,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资金运作机制,在政府的主导和监督下,吸收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推进社区文化产业化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社区文化建设还要开发和利用经济的驱动功能,借助文化建设的消费性特征,增进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认识,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投资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社区文化建设还要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在政府的引导下创建经营性文化主体公平竞争环境,让经营性文化主体可投资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并获得一定收益,形成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减轻政府资金压力。

(三)优化社区文化资源配置

社区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在社区文化资源配置中要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出发,打破各个社区文化条块分割、资源封闭的现状,要求社区文化资源对外开放,实现资源的整体共享。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成立文化资源协调委员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以文化部门为主要负责部门,协同其他职能部门组建文化资源协调委员会,深入考察各社区的资源配置情况,组织好文化资源开放工作,并严格落实利益调节机制和奖惩机制,督促各个社区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指示。其次,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集约化效应。社区文化建设要针对文化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重复配置等问题,采取集约化管理的方式消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现状。在有关负责部门的领导下,实现各社区文化的共建共享,促使文化资源合理流动,让各个社区在文化建设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从而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效率。再次,重视社区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文化建设要遵循前瞻性原则,对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长远规划中,促使文化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循环利用,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社区文化。

(四)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

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的建设成果,为此,社区文化建设要积极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思想先进、能力较强的工作队伍。具体措施如下:(1)吸收专业文化骨干人才,严把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准入关口,从源头处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队伍管理中落实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现有工作队伍结构。(2)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增强为社区居民主动服务的思想意识,并积极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工作水平。(3)引入社区文化志愿者,将社区文化志愿者作为工作队伍的辅助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文化专长,让志愿者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提出宝贵意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社区文化建设是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多元化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组织体系、构建社区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资源以及打造高素质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使社区文化建设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社區文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静,高鉴国.社会空间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5-87.

[2]周忠丹.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7.

[3]贺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趋势[J].大舞台,2016(4):104-106.

[4]赵力洁.昆明拓东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5.

[5]李明.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聚焦与对策思考[J].兰州学刊,2014(8):47-49.

[6]肖陆军.对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2015(12):120-121.

编辑 陈鲜艳

作者:邱美丽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扬州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基于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了扬州农村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深入研究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環境保护意识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 调查研究概要

1.1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处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同时美丽中国的建设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的,通过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校园等建设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在农村,只有普及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才能使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践行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

1.2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实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利用学科优势,对我国部分农村社区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以此引导群众自觉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发放的“关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扬州仪征市刘集镇铁牌村和高彭村的农村居民,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92.4%。问卷共设计25题,内容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等方面。

2 扬州仪征刘集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问卷共设计25题,为方便分析,笔者选取问卷中最能反映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并对每方面选取3~4个题目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一个乡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那么就会践行比较环保的生活方式,就会自觉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当地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就会觉得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或者政府应该完成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所以在他们内心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因此就不会有保护环境的行为,农村生态环境不如人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笔者首先统计分析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反映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其次是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和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

2.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表1)

由表1题1“您认为咱们村当前主要有哪些环境问题”结果可见,85%的农民选择“固体垃圾污染”,经过访问发现这些固体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以及当地生产毛绒玩具的家庭所造成的工业垃圾。10%的农民选择河水污染,反映出仪征刘集镇的河水受到工业污染。5%的村民选择空气污染。总体来看,仪征刘集镇铁牌村和高彭村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是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其中固体垃圾污染所占的比重最大。

题2关于“村里垃圾箱(池)的维护情况”,90%是由“村里统一建设,统一收集清运”,10%的农民选择“村里统一建设,村民自管”,这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工作都做得比较好。

题3关于“村里的公厕建设情况”结果,30%的村里“有公厕,管理很好”,70%的村里没有公厕。经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发现,这与我们所主要调查的两个村的情况有关,其中一个村是进行新农村建设,村里集中建设的小区住房,因此设有公厕,而另一个村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因此没有公厕。但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很完善。

2.2 农民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现状(表2)

由表2题1“家里因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50%的人选择的是“不关注”,表明半数农民没有生态环保意识,对于身边的环保问题采取的态度是不关注,这也表明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不到位。

题2“您认为随意弃置农用薄膜、秸秆(稻秆)及禽畜粪便”的后果问题,55%的农民选择“破坏了环境”,这表明农民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但是30%的人选择“没有想过”,5%的人选择“无所谓”,因此合计有35%的人对农村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关注,这也是由环境保护教育不足所造成的。

题3“您愿意深入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吗?”10%的人选择“非常愿意”,50%的人选择“愿意”,因此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愿意去学习生态环保知识的。

题4“您愿意去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吗?”5%的人选择“非常愿意”,45%的人选择“愿意”,25%的人选择“无所谓”,25%的人选择“不愿意”,因此可以看出有半数的人愿意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也有半数的人对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持无所谓或者不愿意的态度,原因还是因为生态环保理念没有内化到每个村民的内心,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一种责任感。

2.3 农民生态环保行为践行现状 (表3)

表3题1“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是如何处理的?”可以看出,统计共有65%的农民对废弃的农用薄膜没有采用环保的方式进行处理,25%的农民家里不用薄膜,只有10%的农民将废弃薄膜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

题2“家里收割后的秸秆(稻秆),是如何处理的?”65%的人选择“直接把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20%的农民“家里没有秸秆产生”,10%的人采用“其他处理方式”,5%的人“使用秸秆烧饭”,据了解,当地政府对在田里焚烧秸秆的情况查处比较严格,因此在这一问题中没有人选择“在田里焚烧秸秆”,这反映了惩罚制度对农民的约束力比较强,但是这种约束是由“惩罚”这种他律所造成的,并不是农民自己内心的一种自律而形成的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题3“家里禽畜养殖点(场)废弃物是如何处理的?”45%的农民“将禽畜粪便堆积做农田肥料”,15%的农民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因此可以看出在处理家禽废弃物方面,农民还是采取了比较环保的方式,但是这一行为并不是他们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而是为了节省相关开支。

题4“在您洗衣服时,是否会使用无磷洗衣粉?”45%的人选择“会使用”,10%的人选择“不会使用”,45%的人选择“自己也不清楚”。因此由这题可以看出,在生活细节方面,农民没有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是由于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到位所造成的。

3 仪征刘集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现状,反映出仪征刘集镇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3.1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卫基础设施缺乏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70%的村里没有公厕,这就反映了环卫基础设施的缺乏。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和村组织在对全盘工作的安排上,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卫生改善。对农村环卫工作有所忽视,再加上国家、集体在农村环卫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很多村镇缺乏必要的基础卫生设施,如公厕、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厂等。即使有些农村有垃圾处理厂,但是因为设备设施的维护资金费用较高,财政支持不了,因此一些环保设施也就成为摆设,所以在村镇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行动无法正常开展。

3.2 政府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奖惩制度

在調查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对于在田里焚烧秸秆的做法,当地政府管理控制的比较严格。因此在惩罚制度的作用下,没有农民在田里焚烧秸秆,政府的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惩罚制度的威力,还体现了环境监管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但是也可以看到,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环境监管的制度,更没有相关的环保法律的约束与监管,所以没有“他律”的约束,农民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就会肆无忌惮地发生。同时当地政府也没有对环境保护做得较好的家庭给予奖励,因此农民对进行环境保护没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

3.3 政府宣传教育不足,农民缺少生态文明理念

在我们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村生活的村民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教育水平较低,加之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因此很难有生态文明理念。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认为环保工作与自己无关,认为是政府及环保部门的事情,把环保工作置身事外;有的农村居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能过上好日子就是他的现实追求;只有少数较为年轻的居民认为环保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职责。村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与当地政府对生态环保教育不足是有一定关系的,政府不仅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更需要把这种宣传与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每个村民。

4 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4.1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事业的财政支持

对农村政府来说,环保事业最大的绊脚石就是资金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环保资金投入,但是对于环境日益恶化的农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为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积极贯彻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引导机制,并充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保事业[1]。政府应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自来水以及水污染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农村改厕和畜禽粪便处理、乡村绿化等的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和生活习惯,同时做好维护和管理,要使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做到惠民、便民和利民。

4.2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

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民风民俗和日常习惯的不同,环保工作相关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奖励机制。同时密切关注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行为,对生态环保工作开展较好的农村居民要适时地进行奖励,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激励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和村民个人,也要有相关法律进行约束。农村基层干部及环保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敢执法、会执法、执法好,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2]。

4.3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就要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由于广大村名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收知识能力不强,而且很少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以对于党和国家目前正在弘扬的生态文明并不是很理解,因此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养成人人懂环保、人人都环保的整体环保意识观念,从而自觉停止破坏环境的非理性行为。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选择恰当合适的教育方法,科普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又具有吸引力[3]。同时,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切忌单一的说教灌输,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4]。

参考文献

[1]何淑娟,吴惠敏.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4-31.

[2] 吴海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4):23-26,31.

[3] 邱高会.四川省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58-161.

[4] 谷红,胡遥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生态江西建设[J].求实,2008(2):59-61.

作者:贾荣荣 曹顺仙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湖南省新农村生态水环境现状及其建设措施

摘 要:本文在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新农村生态化建设措施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化建设;生态失衡;环境污染

一、目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仍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农村民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尽管如此,由于我国整体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加之各地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地对民生建设、新农村建设认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等原因,在农村民生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对农村民生问题的考察,我们认为:农村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并且农村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还是农村的生态化建设问题,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关键仍是要加强农村的生态化建设。因为:①如果农村加强了生态化建设,做到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就做到了住有所居;②只要政府重视农村的生态化建设,为建设好生态农村出现的土地征收、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政府可以帮助协调解决,还可以加强立法;③新农村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不必出远门打工,那么拖欠农民工工资,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面临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好以后,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就能提高;⑤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运行功能建立后就会吸引外来的优质资源的投资,就可以合理地选择吸收一些低耗能、低烟尘、少粉尘、低噪声的环保企业在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户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二、农村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性

(1)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农村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3)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不断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农村生态文明,使广大农民逐步克服各种落后陋习,成为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新农民.从而逐步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三、湖南省新农村生态水环境建设措施

(1)构建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化模式。农村生态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即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是农村生态化建设的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充分协调发展,我国的生态农村建设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旅游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发展生态产业的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2)建立与新农村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1)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是依据整体、协调和再生的原则,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依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2)发展循环型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出路。3)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以较小的成本和投入获取长远的利益,追求效益的最佳化和最大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生态优化和效益提高的统一。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以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4)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型、外延式的经济机制和庭院式耕作体制,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以及水源的投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农业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去把握资源节约型农业,以达到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农业资源,逐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3)创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化建设并举的制度建设。1)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目前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有:资源产权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和产权形式单一。资源产权不明确导致对农村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和农户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也会打击经营者对资源投资、保存和管理的积极性。产权关系不明晰则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单一的产权形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性需要。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新农村环境产权建设。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稳定土地承包期限,推动土地使用权的流动,可以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现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界定农村环境的产权,任何人和单位在排放污染物时,都要为此付出代价,环境产权所有者可以据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构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发挥市场对农村资源的调节作用,实现农村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2)建立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建立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首先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禁止城市向农村转嫁环境污染。其次,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和技术改造,有效控制农业自身带来的污染。再次,增加农业生态技术的有效供给,搭建农业信息网络,沟通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形成技术供求信息迅速有效传导的便利通道,从而建立起基于农户技术需求的市场导向性供需平衡机制。最后,新农村生态化建设保障制度要通过源头控制,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生态化。不仅建立和健全对产业结构进行支持或限制的法律法规,而且实行农村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程式的监控,构成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体系。3)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养育自然等生态文化的内涵,继承园林塑造、庭院建设等方面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国家现代生态文化的理念,创造性地发展企业、社区和农村等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培养环境友好行为,形成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并全面融入新农村经济建设;以精神产品为载体,以生态环保为目标,向全社会传递生态的、环保的、健康的、文明的信息和意识,为农村生态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义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8.

[2] 吴佳,邓旭晖,邹洪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各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7.

作者:郝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植物保护现代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