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2022-09-13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概念还不明确, 对于隐私权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 学术界对于隐私权的理解各有说法。但是,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隐私权与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无关的, 是个人的权利。那么, 隐私权的保护对于公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下面本文就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一、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

很多居民安装摄像头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从全局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是, 公民的个人利益也是十分重要的。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 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利于依法行政。隐私权是公民的个人自由, 公民个人自由权是不得受到侵犯的。只有在正当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 公民的隐私权才会受到干涉, 但是政府会予以相应的补偿。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很多技术都更加容易的让公民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倘若政府不能够依法按照程序办事, 对公民的隐私活动乱加干涉, 那么必然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所以, 要想依法行政, 必须依法办事, 尊重私权利, 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社会行政行为, 这些行为的前提都是要保护好公民的合法隐私权利。

其次, 保护公民隐私权是尊重人权的体现。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受人格权, 人格权是对待每一个公民个体的尊重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每一个公民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 所以每一公民的权利都应该被尊重。只有保护好公民的隐私权, 才能保障公民精神上的安宁, 才能让公民心理上免于受到伤害。所有说,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国家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是国家应该重视的问题。

最后, 保护公民隐私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目的就是: 限制公权力, 保护私权利。公民私权利在社会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民私权利与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政府对公民生活的公权力渗透已久, 免不了会对私权利造成一些侵犯, 如果一旦这种侵犯超过了度, 那么就会引起争议, 引发社会问题。而其中隐私权的侵害问题,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二、目前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 救济途径不够清晰。虽然在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信息泄露的法规当中, 对公民救济途径作出了规定, 公民隐私权如若受到侵害可以进行行政诉讼或者复议, 但是如何提起这两种救济方式, 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往往会给公民造成困扰, 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些障碍往往阻碍了公民的维权道路。

其次, 法律法规应当跟上。但是并未对实体权利的法律地位予以确定。一旦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 往往将这些案件划分到了肖像权或者是名誉权的人格权当中去处理。而纯粹的将隐私权作为案由, 法院立案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科学技术和网络如此发达, 公民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未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最后, 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在历史发展中, 私人权利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这对现代社会转型产生一定的影响。私权利的保护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 在这方面, 公民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途径

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掌握:

首先,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行政法的规定较法律要灵活, 各国对行政法程序问题的注重越来越多, 期冀通过规范行政行为来更好的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在国外, 隐私权大多以行政法程序来明文规定, 通过统一的立法来限制公权力, 这点策略更具有操作性。

其次, 法律根本目的是服务。将公民的隐私权上升为法律, 更好的保护公民隐私权利。充分考虑真正的隐私侵犯情形, 而不是其他正常行为也被认定为隐私侵犯。同时还要兼顾保护私权利的救济途径, 不能仅仅设立一条法条就可以。不过隐私权立法都可以成为公民保护自己个人隐私的一个合法依据。

最后, 可以赋予公民请求告知权或者申请删除权等权利, 这样公民在发现自己的个人隐私被侵犯时, 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材料和证据要求相关机构及时删除关于个人的一些隐私信息, 将此及时遏制在萌芽中, 以免造成扩大伤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渐的加强。很多街角、店铺、商场等都安装了摄像头, 为获取证据和查询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 摄像头犹如一把双刃剑, 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不得不考虑的就是摄像头下的人们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本文从对人们隐私权的角度出发, 分析在摄像头下如何保护人们的隐私权, 以期对保护公民隐私权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隐私权保护,法律,权利

参考文献

[1] 鲁楠.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J].中国法学, 2014.

[2] 李晓辉著.信息权利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3] 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 刘宇晗.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J].中国律师, 2014.

[5] 周汉华, 主编.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下一篇:浅谈给排水工程的概算编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