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论文

2023-02-27

为了全方位的分析与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 促使学生能够与就业单位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展开分析与调适十分的关键。

一、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 对自身、职业以及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就业过程中对事物的判断。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业认知心理产生错位[1]。学生的就业心理各种各样, 其中主要包括自信型、悲观型、忧虑型以及依赖型。

(一) 自信型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充满了自信心。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及其表现是:第一, 就业目标较为合理。这部分学生对就业的形势有着足够的认知, 并且脚踏实地的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实施不断的探索与准备, 对自身的实际能力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 就业目标与自身的实际能力较为符合, 在求职的过程中懂得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回避自己的短处, 以此实现就业目标。第二, 坚信综合实力取胜。这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 但是能够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其奋斗的动力, 求知欲望较强[2]。这部分学生通常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心, 这也是应该受到保护的积极就业心理预期。

(二) 悲观型

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十分的悲观失望, 认为毕业就是失业。这部分学生产生这种悲观心理的原因与表现有:第一, 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部分学生是理想主义者, 没有充分的根据自身的条件而是不合理的追求去报酬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单位工作。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当这部分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 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心理。第二, 胸无大志。极少一部分学生拼搏务实的精神较为缺乏, 对自身的能力不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 大事没能力做, 小事不愿意做, 对用人单位要求较高, 对自身的学习较为马虎, 最终造成一事无成的局面。

(三) 忧郁型

部分学生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较为担心, 担忧毕业后无法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就业压力较大。这部分学生产生担忧心理的原因与表现是:第一, 社会关系较为缺乏。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能力较为自信, 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工作, 但是社会关系较为缺乏, 对自己毕业后是否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确定, 感到自己的就业前景较为渺茫, 这种心理在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第二, 就业优势不明显。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看, 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因此, 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感到忧心忡忡。第三, 市场需求有限。现阶段, 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总体发展情况是供大于求, 就毕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来说, 社会上的部分用人单位就业门槛过高, 对学历的要求也较高, 致使部分学生的就业前景较为不理想, 这就造成部分自身条件不够优越的学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心理。

(四) 依赖型

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就业不够重视, 认为这是父母需要安排的事情, 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及表现为:第一, 独立意识和责任感较为缺乏。部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为缺乏, 缺乏进取精神, 对家庭等社会关系过于依赖, 对自身就业问题漠不关心, 任凭父母安排。第二, 缺乏学习热情。这部分学生缺乏拼搏的动力与上进心, 对自身的要求较为宽松, 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 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 只要求自己可以拿到毕业文凭。第三, 环境因素影响。学生长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致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型就业心理。依赖型就业心理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他人, 自身不求上进, 致使其就业前景较为渺茫。

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一) 引导学生调适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该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 引导学生调适就业心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 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4]。引导学生做到:第一, 正视现实。就业不仅仅是谋求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还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可以要求权利、专业以及薪酬符合自身的要求, 但是更需要充分的注重社会的需要。第二、正确定位。部分学生未能够从自身的综合能力、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为切入点, 盲目的对从事的职业进行攀比, 不肯到基层、不肯到艰苦的工作坏境, 似乎只有从事比别人更好的职业, 在比别人更好的公司工作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 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十分的重要, 学生应该在就业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明确职业角色, 认真的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5]。第三, 适应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将职业理想转变为适应社会需要, 将就业观念由“我想做什么工作”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工作”的观念, 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与特点进行职业的选择, 有效的突破悲观型、依赖型、忧郁型就业心理, 积极的建立自信型就业心理。

(二) 注重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社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对实践教学引起重视,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第一, 课堂教学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的设置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教学讨论,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 构建教学情景。部分教学课程, 可以通过构建教学情景, 增加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教学情景的构建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实践学习。第三, 模拟实践教学。模拟仿真实践教学,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此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熟练的掌握, 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进行到工作岗位的角色。第四, 技能比拼大赛。例如:计算机学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比拼大赛, 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外语学科,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外语辩论大赛, 增加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五, 社会调查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组织学生开展有一定针对性的社会专题调查, 促使学生更多的近距离接触社会,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避免悲观型、依赖型、忧郁型就业心理的形成。

(三) 贯彻落实“双证”制度,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未来发展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在各学科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 应该贯彻落实“双证”制度,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学[6]。学生除了要取得学校的毕业证书之外, 还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努力的提高相关专业技能水平, 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以此符合“双证”的要求, 即为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 以此使得学生能够在就业时很好的进入到工作角色。职业资格证书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证明, 同时还是学生日后结业的基本条件。

例如:从事财务会计工作需要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银行工作需要具有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从事证券工作需要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双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形成自信型的就业心理, 有效的避免形成其他不良类型的就业心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生就业心理的产生来自于多个层面,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调适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以此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进行充分预期分析非常关键, 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类型的就业心理, 不同类型的就业心理表现其原因也有所不同。针对学生就业心理就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并提出了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希望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关键词:就业心理,分析,调试对策

参考文献

[1] 易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9 (01) :72-74+79.

[2] 李箐.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途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32 (04) :85-87.

[3] 张婷, 李鹏, 王秦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 27 (12) :56-59.

[4] 江滨, 王兴国, 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02) :111-115.

[5] 李彩素.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与世界 (学术版) , 2013 (06) :54-57.

[6]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3) :68-6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位机瓦斯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下一篇:既有线近距大型爆破安全作业与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