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2022-11-20

如何你是一名人民教师,那么你必然会经常书写计划,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真的熟悉计划的书写要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一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学过的古诗文,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本学期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内容

上学期已学过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二单元《诗歌诵读》、第三单元《蒙童须知》,本学期教材包括第四单元《民间工艺》、第五单元《齐鲁名人》、第六单元《诗歌诵读》

(二)、第七单元《神话传说》、第八单元《传统节日》、第九单元《名胜古迹》。

教材选取的内容都围绕着山东省的风俗、传统,选取比较适合的简短的故事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法学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将根据实际选取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结合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进行。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替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第二篇: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 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节选二)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 (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 (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 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 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

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 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 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 三.全班背诵诗。 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 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 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3、 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 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 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教学目标:

第十四课《棉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 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棉花》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开。 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 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

(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

(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 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

16、《神童诗》

(一)

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

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

(一)

(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

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

板书:

17、《神童诗》

(二)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

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 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板书设计:

鹅与河 小乐放鹅到南河, 宽宽的河, 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度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度鹅。

第三篇:一年级传统文化试题上册

一年级《传统文化》期末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空6分)

1、河对汉,绿对红,

2、天对地,雨对风,

3、善画对海树,

4、一切言动,

5、一粥一饭,

7、善欲人见,

8、得人一牛,

9、在家敬父母,。

10、家和贫也好,

二、默写《逢老人》(40分)

第四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期末试卷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传统文化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

1、连一连。

《大林寺桃花》王维

《绝句》白居易

《柳桥晚眺》陆游

《小儿语》吕坤

《续小儿语》吕得胜

2、把是我国的民间工艺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我国的民间工艺:()

1、剪纸

2、素描

3、年画

4、风筝

5、泥塑

6、水墨画

3、填空。

(1)《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 )的思想言行。

(2)《孟母三迁》讲的是孟()的故事。

(3)曾( )很孝顺自己的父母。

第五篇:一年级传统文化 全册备课

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 孙德凤 2013.9

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 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节选二)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 (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 (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 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 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 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 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 三.全班背诵诗。 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 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 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3、 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 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 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 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板书设计:

《棉花》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开。 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 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

(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 (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 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

16、《神童诗》

(一)

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

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

(一)

(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

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

板书:

17、《神童诗》

(二)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

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 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板书设计:

鹅与河 小乐放鹅到南河, 宽宽的河, 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度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度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园林植物填空题总结下一篇:阳煤安全工作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