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拙”的艺术

2022-09-11

1“拙”的涵义及其认识发展历程

简单从字面意思来看, “拙”与“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 “工”是指灵巧, 技艺高深;而“拙”顾名思义是笨、不灵巧、技艺水准不高的意思, 二者都同指技能功夫的程度, 而技能功夫的好坏常常要通过行为效果展示出来。从实用层面上来看, “拙”是低层次的、低级阶段, 而“工”则是高层次的, 发展的更高级阶段。通常技能通过锻炼培养可以由拙到工, 却不会由工到拙。然而, 从审美层面上来分析, “工”有工的美“拙”也有拙的生趣所在, 通过娴熟灵巧的表现手法而不留痕迹的“拙”更能展示出质朴、自然的意境, 能把生命的性情淋漓的表现出来, 是人们更深层次上体会“拙”的表面所隐含的深层次的艺术美, 这种用技之美则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也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用毛笔书写汉字要能够较为自如地驾驭书写工具, 在创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书法“工力”的提高与培养, 通常书法家的形成过程都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的磨练, 做到心形合一,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创作中去书法技能由“拙”发展到“工”需要时间的积淀, 同样, 每种字体在历史上都有一个由“拙”到“工”的发展和定型过程。在唐代, 书法的写作艺术被推向了较高的发展阶段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 是历史上颇为强调的技法的“工”的发展时期, 由于书法艺术在当时的发展处于巅峰状态, 也开创了书写发展的规则、有序、高层次发展的先河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也催生出了大批书法艺术家, 为推动唐朝文化的发展做出来很大的贡献,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书法艺术中却含有实用的功利性目的。以“工”求“拙”的书法艺术可以推算至宋代在继唐朝的书法艺术发展之后, 宋代开创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美学新主张自此书法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都出现了新变化, “拙”被作为新的审美标准开始出现, 挑战了以往传统的审美标准, 而“拙”已经摒弃了笨拙、不灵巧、技艺浅显的含义引用了“拙”的深层含义, 即为一种自然和随性, 体现一种无拘无束的性格张扬, 不矫揉造作, 更能表现一种贴近自然的纯美, 达到了书法艺术的一种新境界。

2“拙”的审美价值及艺术所在

纵观历史发展, 参阅古书文献, 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前对于“拙”字的使用是不多的, 这个词汇主要是以贬义的姿态出现的, 在虞世南的论著《笔髓论·指意》中说道“夫未解书意者, 一点一画皆求象本, 乃转自取拙, 岂成书邪?”明显可见书中所提及的“拙”的含义是指创作手法的拙劣, 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拙趣”, 不是“拙”的深层的意境, 在魏晋南北朝时引用“拙”来表达与“工”相对立的一种概念, 指技艺的拙劣、不精湛, 是书法创造要超越和不齿的阶段, 是有待完善和深化的阶段, 是向“工”迈进的必经过程。

以“工”求“拙”反映出了社会对于书法审美标准的突破, “拙”的意义也不再是“工”的对立, 不再是“不工”、“不专”, 而是“工”的另一种层面的追求, 通过“工”而追求“拙”, 追求一种自然美, 而这种美恰似浑然天成的, 没有经过后天修饰的一种纯朴美, 这其实比“工”的境界更高深, 更难以达到, 是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追求。发展到宋代中期时, 书法的审美追求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 首先体现在文艺理论中“拙”被作为审美词汇提出并广泛使用, 并且在内涵上较唐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盛极一时, 复归平淡的审美理想开始兴起。对“拙”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苏东坡时代, 东坡曾云“凡作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 对于拙的褒扬显而易见。

美学对于拙的追求是美学史上的重大变革, 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心理的变化, 拉开了书法与实用之间的距离, 促使书法艺术开始真正意义上迈向自觉追求艺术发展的道路, 也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欧阳修就把书法当做情趣, 并敢于把这种情趣本身作为目的来追求, 带来了书法美学思想和书法创作的重大转折。以工求拙使得书写者可以借助书写展示自我的感受, 展露自我情性, 对刻意追求、矫揉造作进行批判, 对自然真率、朴实无华进行追求, 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自由、无拘束的向往。总而言之, 追求拙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状态下产生的, 也体现了不落俗套、不随流俗的时代精神。

3 避免求“拙”而走入误区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走上自觉的发展道路上来, 书法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丰富的艺术追求, 书法的审美性渐次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 并且书法艺术必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得到长足发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形式, 必然会从雅玩式的文人书斋走入大众生活。所处时代发展背景直接影响书法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时代的不断发展将会过多地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对于“拙”的追求就成为一种时尚。然而, 盲目追求“拙朴”美就容易走入“拙”的误区。古人以追求自然的、质朴的、天然美为风尚, 而现代社会常常会因为过分地追求拙, 而误把拙劣、粗拙、未经修饰的丑为拙来盲目崇拜, 并力求用现代艺术形式去追求和表达这种粗拙的美是与“拙”之本意背道而驰的。以“拙”为美就要学会从拙的形态中攫取精神价值, 感受内在气息, 化为创作艺术的原料, 而不是把表面的拙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为了追求浅层次的拙而扭捏作态, 故作丑姿都是对“拙”的扭曲和曲解, 不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是艺术创造切记要摆脱的。

4 结语

作为书法评论中重要的审美词汇“工”与“拙”自从宋代开始就被广泛地采用, “工”与“拙”也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对立的关系, 也不再是单纯地对技艺高深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与拙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充实, “拙”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但是不管怎样, “工”仍然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永恒主题, 而“拙”却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不同的境界。书法创造要迎合时代审美标准变化, 做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 追求真功夫, 展露真情性。无论学帖、学碑, 还是民间书艺创作, 都不能单纯从形式上求“拙”, 而把精神意趣上的“拙”忽略, 只有在素养上真正追求精神层面的拙, 才能最终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摘要:书法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 借助汉字而创造出形象的创作艺术, 而作为书法创作手段的书写则贯穿于于整个书法创作过程, 既然书写是艺术创造, 不仅要讲究书写的技能功夫也同时也要讲究创造的审美效果。书法艺术到底是该讲求“工”还是该追求“拙”?在书法艺术中“, 工”与“拙”究竟是对立的还是有有统一元素在里面, 究竟哪种可以被称作更有价值的艺术形式, 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书法艺术,工与拙,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 羊元高.大巧若拙——从傅山的“宁拙毋巧”谈书法审美中的“巧、拙”关系[J].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9 (9) .

[2] 启真, 舒年.谈书法艺术之“拙”[J].群言, 2003 (3) .

[3] 王岳川, 张公者.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书法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 (2) .

[4] 陈锐.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浅析[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7) .

[5] 刘清.道路交通安全等级评价与实例分析[J].交通科技, 2002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绿色植保理念下的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