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

2022-09-12

就地理学科而言,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 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下面就以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全国卷2) 的相关题目为例, 来简单分析地理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

示例一: (2017年全国卷2第6~8题)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 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 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 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 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 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 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 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 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在这一组题目中, 第二问和第三小问相对简单, 以区域地理特征为切入点, 尤其第二小题, 就是在考察区域地理特征, 第三小问看似也在考察区域地理特征, 但这其中应该是体现出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学生必须根据题目信息及区域地理特征得出,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 推导出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 冬季为植物生长期, 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 再从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则可得到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的地中海气候区。与这两个小题相比较, 该组题目的第一小问,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上更为淋漓尽致, 在这一问中, 题目第一句话“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应为该题的题眼, 但很多同学包括老师都会一带而过, 仅把这一句理解为一个题目背景, 加之平时所学知识的所带来的思维定势, 直接就会去选择B选项。“刀耕火种”这种方式, 一般是放火烧荒, 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来进行耕作, 之后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淤泥, 其上无植被, 无需要放火烧荒, 直接耕种便可。我们必须要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综合思维, 全面思考才能推导也这个结论, 当然这个过程也充分地体现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

示例二: (2016年全国卷2第6~8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 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 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 与坡度密切相关, 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 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这一组题目, 应该说很直接地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以全球变暖为题目背景, 充分考察了地理区域特征、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该组题目第一小问, 知识背景应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分异, 在山地垂直带谱中, 不同海拨水热条件的差异是垂直带谱形成发育的基础, 故A、B选项可以排除, 接下来C和D选项, 联系“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加剧”和题目中的“与坡度相关密切相关”等关键字眼进行思考分析, 可以排除D而选择C。第二小问, 只要能够把握到冻害发生的基本前提与长白山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这一区域特征, 是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第三小问我认为是这一组题目考察要求最高的, 从全球变暖的影响来看, 我们都会很直接地考虑“暖”的影响, 而忽略了这个现象深层次看来应该是全球气候改变, 一定是对大气环境或者生态方面有影响, 全球生态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极端天气比较凸显, 包括出现极端天气, 植被退化改变等等, 这个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的表现。A选项中的蒸腾不仅与气候条件有关, 还可能与植被状况有关, B选项低温更低与“暖”的表象意义不符, 而D选项的太阳辐射是取决于太阳这一天体, 跟环境没关系, 甭管大气环境恶化到什么程度, 太阳的基本状况是不会有明显改变的。当然从表象来看, 全球变暖, 意味着热量条件的相对改善, 所以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而言, 可能带来局部区域生长期的延长, 这样一来, 当作物还处于生长活动的时候, 推后的降雪期可能会对延后的生长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近两年的全国卷2中, 我们选取了几组题目, 不强调从地理专业知识层面的分析, 而从地理学科素养的要求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体会, 是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 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 这一要求对于教师而言, 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第一, 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 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第二, 需要我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 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 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 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师范学校钢琴教学刍议下一篇:浅谈中职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