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文脉分析研究——以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为例

2022-09-11

一、文脉及文脉分析

(一) 文脉的定义

所谓文脉 (context) , 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 是从context译来的, 在索绪尔语言学及西方美学中, 即指“语境”, 实际上有“来龙去脉”的意思, 它和“意义”一样, 代表着对上下文确切理解的依赖。在旅游学领域, 最早提出“文脉”概念的陈传康先生认为“所谓文脉, 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 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 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 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

笔者赞同陈传康教授对文脉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文脉是具有层次性。在文脉的四维时空组合中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延续性最强、积淀最深厚的因素往往会对区域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具有这样特征的因素则是影响区域文化发展的主文脉, 而与此相对应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因素则是区域文化发展的辅文脉。

(二) 文脉分析的意义

文脉分析即是, 通过对区域文化的“阅读”和提炼, 精炼地总结该地的基本风格, 寻找由区域的差异性造就的文脉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的本土文脉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最深层的内涵和最本质的特征。文脉分析对区域旅游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文脉分析能发掘区域旅游的核心产品。旅游学视角下的“文脉”实际上是对地方独特性的一种抽象概括, 这种“地方独特性”即是旅游区域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指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基本效用。作为旅游区核心产品的文脉, 所具有的基本效用就是满足游客对区域核心文化的需求。

其次, 文脉分析对区域旅游开发的架构有重要影响。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 文脉对文化的延续、传承及再现发展等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即一种文化的核心决定一个文化的共同体, 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过去的文化决定了现在的文化, 现在的文化又决定了未来的文化, 从而使文化生生不息, 一脉相承。由于路径依赖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所以文脉的分析定位对区域旅游文化内涵的确定及区域旅游规划的结构有重要影响。

再次, 文脉分析是区域旅游规划、开发的基础。文脉与旅游开发主题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旅游开发主题准确地反映了当地文脉;第二种是旅游开发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脉, 但偏离核心要素;第三种是旅游开发主题完全脱离了当地的文脉。其中能准确地反映当地文脉的旅游开发当然是最成功的, 完全脱离了文脉的则大多难逃失败的厄运。可见文脉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 直接决定着其成功与否。

综上所述, 文脉分析意义重大。在区域旅游的开发中, 应进行缜密、系统的文脉分析, 慎重选择主题、突破创新。

二、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分析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项目区位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旗嘎仙林场内。该项目原拟以北方游牧民族根祖地为主要吸引力, 辅以神秘的鄂伦春民族狩猎特色, 以“最后的兴安猎神”的形象, 吸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显而易见, 拓跋鲜卑文化园区的主文脉即是拓跋鲜卑的民族历史文化。

该项目深度开发方面还有很多空间及思路。笔者基于旅游人类学的PE模式方法 (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的方法、英文为the practice outdoors ethnography, 简称为PE) , 在呼伦贝尔实地田野调查和参阅大量文献后, 运用文脉分析理论从“源”、“构”、“精”、“神”四个层面对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区的文脉进行分析确认。“源”即指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即指文化框架的界定;“精”即指在文化元素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神”即指在旅游开发中对文化特色元素的强化。希望能为项目的深入延展提供方法及视角, 亦是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对区域文化分析的一种新尝试。

(一)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之源

文脉决定了区域文化的个性与特质。文脉之源则是文脉的根本, 是一种区域文化的真正源头和核心特征所在。笔者对鲜卑文化梳理后, 认为鲜卑民族开拓、开放、开明的文化特质正是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之源。

1. 开拓的特质

无论从民族进程还是社会进程来回顾, 拓跋鲜卑的历史都是在不断开拓中书写的。从民族进程来看, 拓跋鲜卑发祥于大兴安岭北部并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的迁徙 (“大鲜卑山”时期、“大泽”时期、阴山时期、盛乐时期、平城时期、洛阳时期) 。在迁徙的过程中拓跋鲜卑与其他北方部族接触、碰撞、融合, 并不断吸收了许多新的部族成分, 最终完成了自身经济形态的转变, 形成了新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在迁徙的过程中拓跋鲜卑完成了文化类型由森林狩猎文化向草原游牧文化的转化, 再渐次的转化为农耕文化, 最后高度封建化的文明进程。

从社会进程来看, 首先, 拓跋鲜卑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结束了割据局面, 把广大的北方草原游牧区和黄河流域传统的农耕区置于同一政权之下, 开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先河, 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奠定了政治基础。其次, 在统一中国北方之后, 开创性地颁布了“均田令”, 实行租调制, 制定新律, 实行三长制, 这些开拓性的创举使当时北方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也使北魏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成就斐然。

2. 开放的特质

拓跋鲜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胸怀和姿态。两汉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生产力水平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经济文化非常落后, 但在匈奴游牧文化的影响和没鹿回等部的扶持下, 从部落联盟酋长力微到北魏国君拓跋经历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 与其他北方部族接触、碰撞、融合吸收了新的部族成分, 终于造就了新的古代民族共同体, 最后封建势力战胜了氏族守旧势力从而建立了北魏国家。

作为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 拓跋鲜卑贵族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 兼容并蓄, 开创了民族大融合, 文化大交流的新时代。北方社会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学术思想乃至衣着服饰等各方面, 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 对外来文化和国内各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新时尚。

3. 开明的特质

拓跋鲜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对待多元异种文化时一直保持开明的态度, 始终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汉人同化胡人, 胡人同化汉人。在语言上“南腔北调”相融合;在服饰上“上衣下裤”胡汉杂用, 使秦汉以来汉族服饰主流由“上衣下裳”逐渐向“上衣下裤”转变, 并逐步成为汉族百姓的传统服饰;胡汉饮食并重相互交融;汉族跪坐礼俗逐渐发生变化后形成了多彩的居室文化。拓跋鲜卑的开明之度, 使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了鲜卑各族的北方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

(二)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之构

文脉既有来源, 源必分流, 由文脉之源所延伸出的流脉即是文脉之构。拓跋鲜卑历史文化中的时间、空间、“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四个脉络体系, 即为拓跋鲜卑文化园的文脉之构。

时间维度是指文化的时间跨度空间, 它是文化存在的“持续”属性。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时间维度即为鲜卑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六个分期:“大鲜卑山”时期 (远古至公元前1世纪) 、“大泽”时期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阴山时期 (公元2世纪后半叶) 、盛乐时期 (公元398年后) 、平城时期 (公元439年后) 、洛阳时期 (公元494年后) ;空间维度是指文化的丰富程度, 它是文化存在的“广延”背景。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空间维度即为拓跋鲜卑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域范围或政治中心。拓跋鲜卑活动范围背景具体为:“大鲜卑山”时期在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区域、“大泽”时期在呼伦湖一带、阴山时期在匈奴故地、盛乐时期 (公元398年后) 迁都至平城、平城时期统一中国北方、洛阳时期迁都洛阳。时间及空间维度, 是拓跋鲜卑文化存在的最基本的二维定位脉络。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克鲁克·洪 (Clyd Kluck Ho) 提出了“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的概念, 他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它既包括显型式样, 又包含隐型式样。所谓显型式样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诸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品、文学作品、工业产品, 建筑物等;隐型式样则指人类的哲学、伦理、宗教、审美、思维方式以及人的观念、情感、心理等。后者是文化内在的主导机制, 是人类经验在心灵深处的历史凝聚, 前者则是在主导机制控制下产生的形态表象”。“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反映在具体的文脉中表现为显性文脉与隐性文脉。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显性文脉主要有:拓跋鲜卑历史文化考古遗存、拓跋鲜卑时期的历史英雄人物、嘎仙洞、拓跋鲜卑居住方式演变、拓跋鲜卑生产生活方式演变、拓跋鲜卑部落的武器、拓跋鲜卑的服饰、拓跋鲜卑的餐饮、拓跋鲜卑的交通工具、云冈石窟造像艺术、虎圈和鹿苑等;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隐性文脉主要有: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拓跋鲜卑的历史贡献和影响、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关系、拓跋鲜卑部落的宗教、拓跋鲜卑部落的社会组织制度、拓跋鲜卑的动物崇拜与图腾、拓跋鲜卑的丧葬、拓跋鲜卑的婚俗、拓跋鲜卑的音乐、从土德到水德、避暑习俗“却霜”、拓跋鲜卑的桦树皮文化、嘎仙洞的传说等。这两种文脉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存在演变, 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映照, 构成文脉展示自己独特性的主要框架。

(三)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之精

文脉之精即指在旅游开发中对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拓跋鲜卑文化园开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鲜卑文化的再现来实现对游客的旅游吸引, 因此如何再现鲜卑文化将成为景区开发的关键。基于对文脉之源和文脉之构的分析, 对拓跋鲜卑文化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 以主题的形式再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首先明确拓跋鲜卑文化园区的核心主题, 在核心主题的指导下在文化园区各个区域塑造各自的小主题, 小主题从属于核心主题, 小主题以多元外在结构统一于共同的核心主题下。以核心主题确立园区形象, 以各自小主题丰富、强化、烘托核心主题。拓跋鲜卑文化园区的核心主题的塑造需建立在文脉之源的基础上, 各自小主题可在文脉之构的框架下整合衍生。

第二, 旅游景观主题与文脉时间进程相吻合。鲜卑文化园区的旅游景观客观上可以再现历史、展示当前。在规划景区和呈现旅游景观时应当与文化园区的文脉时间进程相吻合, 遵循拓跋鲜卑六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时间脉络来开发, 切忌在开发景区和景观时颠倒时间脉络。可以将拓跋鲜卑的文脉时间进程作为文化园区规划的主轴, 也可以以文脉时间进程为依据开辟独立景观。在文脉进程的时间轴上选择主题再现旅游景观时, 应通过特定的时间隧道缩短旅游者的认知距离, 形成旅游者容易辨识的民俗文化特质和旅游主题线索, 另外, 在遵循文脉时间脉络进行景观开发的同时, 还应考虑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文化的主观感知程度, 对与文脉时间进程相结合的旅游主题或景观进行差异性开发, 旅游者比较关注的和文化感知较强的旅游景观文化在开发时应强化, 反之则应弱化。

第三, 以显性文脉整合旅游功能景区和文脉历史空间。显性文脉承担了在物质环境方面的文化记忆功能, 其保存得越完整, 历史的脉络就越清晰, 物质环境的传承可能性就越大, 旅游景观所呈现的景观文化就越丰富, 游客对景观体验的拓展感或异质感就越强烈。以显性文脉整合旅游功能景区和文脉历史空间主要是指重新协调显性文脉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原本分散的相对孤立的要素, 在新的系统中——旅游功能景区中得以整合, 从而强化旅游功能景区文脉特征。如:可在景区规划中重现北魏时期洛阳城市的市集空间, 集中反映北魏的建筑、服饰、生活方式、交通工具、风土人情等, 同时可以将这市集空间整合为具有商务、休闲功能的旅游街区。

第四, 文脉的突破发展。鲜卑文化园区中所有能够重现鲜卑文化旅游景观, 包括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在内, 其核心功能都是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但是, 单纯的复古式开发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的, 并且这种复古再现的模式也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作为鲜卑文化的载体, 文化园区在文化外显时必须寻求文化意境、文化气质和时代特征的统一。因此, 文脉本身必须不断地发展、突破。努力使文脉核心根源与当下时代文化相契合, 力求达到文化与时代吻合, 今古相融的境界。将拓跋鲜卑文化园区打造成既能延续历史文化又能反映时代气息, 引导未来生活的文化活体, 而不是将其建为鲜卑文化的墓地。

(四)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文脉之神

文脉之神即是在旅游开发中对文化特色元素的强化。在鲜卑文化园区的景区规划及景观设计中凸显文脉之神, 如:在园区边界街道、空间节点及公共空间, 设计建造能凸显特色的地标建筑物, 在其结构形式、营造方式、装饰艺术等方面注重对鲜卑文化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强调、强化。基于对拓跋鲜卑文化的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从“形”“色”“质”“韵”这四个方面的组合来实现对文脉元素特色的强化。

“形”是指对鲜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古文物及其图案或者鲜卑图腾崇拜的动物图案进行重构, 得到的一些可利用的基本形式。这些形式就可被利用到景观设计中的方方面面。“色”是指鲜卑文化中具有价值取向的颜色。如:北魏以水德为正朔, 在五德始终说中黑色属于水, 故在景区开发和景观设计当中可考虑以黑色为主色系。再如:提取拓跋鲜卑的物质遗存的原有色, 将这些提炼出的颜色应用在景观的各个景点、标识色彩等设计中。“质”是指通过对鲜卑文化物质遗存如:建筑、瓷器、玉器进行提取所得到的质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进行再现, 在各个景点当中对其质感进行应用。“韵”:营造“开拓、开放、开明”的鲜卑文化意韵空间。

三、结语

本文从“源”、“构”、“精”、“神”四个层面对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区的文脉进行分析, 挖掘出了拓跋鲜卑民族文化核心的特质——开拓、开放、开明;梳理出了以时间、空间、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为架构的文化脉络;突出了以旅游景观主题与文脉时间进程相吻合、以主题的形式再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以显性文脉整合旅游功能景区和文脉历史空间、文脉的突破发展四方面的具体运用;从“形”“色”“质”“韵”四方面实现旅游开发中对拓跋鲜卑民族文化的强化。通过上述的分析, 希望能对拓跋鲜卑源根文化的再现、强化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为跋鲜鲜卑文化园区的形象定位、景区开发提供帮助。本文所用的“源”、“构”、“精”、“神”四层次的文脉分析方法, 亦是在区域旅游开发视角下对特定文化解构与重塑的一种尝试。

摘要:本文基于旅游人类学PE模式方法, 在呼伦贝尔实地田野调查和参阅大量文献后, 主要从“源”、“构”“、精”、“神”四个层面对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区的文脉进行分析确认。希望通过挖掘鲜卑文化的源根、流派框架, 实现对鲜卑源根文化的再现和强化, 为鲜卑文化园区的形象定位, 景区的深度开发提供帮助。

关键词:区域旅游开发,文脉分析,拓跋鲜卑,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久和.鲜卑兴盛原因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1.6

[2] 张久和.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3

[3] 张祖群, 赵静, 黎筱筱.PE模式下的景观文脉视点——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2

[4] 包文胜.盛乐时期拓跋鲜卑历史初探[D].内蒙古大学, 2005

[5] 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 2005.4

[6] 把多勋, 彭睿娟, 程容.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

[7] 雷国雄, 余跃, 吴传清.陈传康区域旅游开发思想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2

[8] 汪克会.文脉旅游应用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5

[9] 周永博, 沙润, 沈敏.评价与选择:旅游景观文化研究——基于无锡主题公园兴衰的思考[J].经济地理, 2009.11

[10] 梁云.拓跋鲜卑西迁大泽、匈奴故地原因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梯运行噪声的解析下一篇:试析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