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发展越来越多,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史论结合,吸取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为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利用当地资源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摘    要】地方独有的地理资源、孩子们生活的社区资源、当地的經济、民族文化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本文论述了如何将这些资源开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形成实用的地方教材,让当地独特的资源,在新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呈现出其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

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给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及学生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学校课程如何开发和实施,行政管理部门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地区差异、环境差异、文化差异等。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依赖性很强。面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无教材、无固定形式、无专业教师,无法正常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常态化的前提条件,但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一个考验与挑战。

笔者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丰富性、特色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水平。应因地制宜,选择一条能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实质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开发线路,立足于山区优势,开发更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让当地独特的学习资源,在这门新课程中呈现独有的魅力。

一、充分挖掘地方独特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我们黔江是个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很丰富,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能更好地结合师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浓,可操作性强。

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生活在山区,对山区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社会联动力量”,从而从人力资源上占据了较大优势。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出发,开发适合不同年级的校本课程资源。

中年级课程注重亲近自然,了解实践技能,在课程编写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如研究地名的由来(小南海、阿蓬江、神龟峡、蒲花暗河、芭拉湖、濯水古镇等地名的来历都是有着神话故事般的色彩),家乡地理位置及条件,调查儿童乐园及设施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看看、走走、玩玩、做做,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了解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了解家乡名胜古迹,考查家乡的著名风景,如苍山如黛、绝壁如画、霸竹如帘、江水如玉的阿蓬江神龟峡;地震后形成的地震堙塞湖——小南海;千年古镇,土家水乡——濯水;疑是桃源云外天,照眼鹃花红欲燃的武陵仙山;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静若处子的蒲花河。调查家乡旅游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自然资源,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年级的课程则是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搜集、整理自己熟悉的实践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坚毅耐挫的品质。

这样的教材既能充实我们的学科教学,更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深度认识家乡,这样的教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鲜活材料,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社区资源,初步养成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社区资源与学生零距离,社区活动教材具有可操作性,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活动落到实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结合西师大版四年级第一单元《走访生活的社区》,补充活动内容“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社区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社区的汽车停放”、“社区的卫生情况”等等

三、立足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要结合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以及深厚的办学底蕴,将地方人文资源与校园文化一一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区蕴藏的人文环境资源,结合传统教育,实现综合实践的德育功能。

如地区历史研究、历史名人研究、著名家庭历史研究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利用身边杰出人物,请同学们通过问一问、走一走、访一访、查一查等形式将相关人物做调查统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研究这些名人的生平、追寻他们的奋斗足迹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一定能被震撼,从而立志为家乡做贡献的决心也越坚定。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对福利院的老人,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调查、走访慰问等形式来开发更多的人文资源。我们也可以建立相应部门的联动机制,如为教育学生关爱生命,遵守交通,学校可以邀请镇交管所、区交警大队相关人员来校做电视讲座,宣传交通法规。

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执法人员来学校现场讲课,另一方面组织志愿者担任“交通法规宣传员”,让学生真切体验交通与生活的关系,懂得珍爱生命,从小做一名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通过这些实地调查、研究和实践,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研究收获,进而让学生更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挖掘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能力

黔江地处湘鄂川黔交界地带,土苗儿女之故乡,可以举行唱土苗民歌比赛,跳摆手舞比赛,学习帅氏莽号、南溪号子和向氏武术等,了解土苗儿女的粗犷豪放的情感。高年级学生可以搜集有关家乡的神话故事后举行讲家乡神话故事比赛,还可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文化,做好活动记录,合作编写土苗儿女民族传统文化小教材等,让学生成为开发地方教材的小帮手。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长处参与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五、利用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黔江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在文明城区创建系列活动中,老师可以围绕“弯腰行动”“文明用语行动”“献爱心行动”“文明劝导活动”“小手拉大手”“小交警”等主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创编“文明礼仪三字经”的实践活动,如土家族、苗族传统节日知多少等实践活动,开展传统节日知识大赛,讲节日的传说和故事、实地调查自己民族过节方式,从而润物细无声地陶冶孩子们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可把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到课堂中,要求学生自己办黑板报美化教室、还可以办手抄报,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激发学校创建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学校要充分利用山区的自然优势,从地理、人文、传统文化、社区建设等方面建立属于自己的综合实践特色文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社会,根植于生活,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多更好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民族地区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李德珍 冉光胜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发展越来越多,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史论结合,吸取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为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历史事实表明,教师是高等院校中一支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角度出发来阐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此来为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

“文革”结束后,党的工作经过两年的徘徊,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并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艰难启动了拨乱反正与改革探索的历史进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领导人结合新的形势,着眼新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出现了新局面。与此相适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与重建,在不断克服“左”的和右的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袭扰的过程中,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影响下,对高校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发展。

邓小平曾说:“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及其他领导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有步骤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战线遗留的重大历史问题,全面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拨乱反正,思想政治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建立,提出并确认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在此基础上,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载入宪法和党的相关决议,正式创立、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并结合改革开放和各条战线的实际情况,制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内、农村、企业。军队、学校等一系列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性文件,形成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飞跃。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重新出现了生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拨乱反正与理论创新,在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导下,全面开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气象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为和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我们知道,高校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简称政教专业),是高校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阵地,于是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视,把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早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即“中发[1985]18号”文件。这个文件,是针对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等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的,是一个总的带有根本性的指导改革的文件,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全面启动。

这一时期,高校政教专业改变了过去长期封闭禁锢的状态,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但也必须看到高校政教专业的工作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国家教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陆续制定和发出了一些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面貌,在内容、方法、领导和管理上各有体现,主要有1989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对八九学潮风波的深刻反思,在高等学校一些青年教师中出现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的可喜现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引导和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1991年2月27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组织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读本的通知》,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要求“高校的党校、团校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小组在引导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活动中,组织青年教师认真精读原著,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其中青年读本包括《马列著作青年读本》、《毛泽东邓小平著作青年读本》以及辅导上述读本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读本导读》。这是中宣部教育局、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为了适应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活动加强领导,使之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习要注重实效,方式可灵活多样,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学习活动逐渐展开,蔚然成风。但从总的方面看来,这项活动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为了能够将这项活动继续推向前进,1992年6月18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组织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解决青年教师立场、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着眼于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并努力在他们中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组织青年教师认真精读原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领导,努力为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把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这一时期,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在全国高校普遍的展开,深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8.546.

作者:徐丹丹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创新科研机制,促推课程研发

近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一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积极课程研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优化教科研成果应用,巩固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可持续发展

1.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在教科研管理中,我校加大教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网络,强化教科研的管理规范、行为规范、手段规范,实施了《科研导师制度》《校级课题申报、招标制度》《教科研成果实效性评判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骨干教师评选、培养制度》等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对管理制度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调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特色团队建设,增强科研示范辐射

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我们在管理上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建构互助发展共同体。学校参加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领衔的全国组块教学联盟,与吴江盛泽实验小学结成对发展。在学校的努力下,学校先后成为苏州市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学校,苏州市50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学校之一。在共同体里,学校互助共进,借力发展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区内,学校先后与金色小学、东渚小学等兄弟学校有计划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促区域教育的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中心。學校成立教师发展研修中心努力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服务为中心。做到教师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教师教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教师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展了青蓝工程、成了校内名师工作室。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量身定做,制定了近期、远期的目标,把更多的教师培养成学科“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师的研修培养过程中,重理念更注重行动,重个人更注重团队,重眼前更注重未来。

(3)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学校的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如何定位学生角色,给予孩子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我们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学生观: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则是服务而非管理,服务是以对象为本位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发“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1.引进先进课程模式,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和上海百特公司合作,购买成熟的财商课程。通过引进的课程体系引入课堂,实现参与式课堂的实践,在三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课上由我们的教师进行“财商”课程授课,由第三方评价方式的介入,进行课堂观察和及时总结调整。学校先后成立了“科小银行”“科小超市”,整合了各学科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的“美丽分集章卡”评价体系。

2.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课程研学平台

在课程建构方面,学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密切合作,先后与苏州大学合作开设创客机器人课程,在刚刚结束的“大闹天宫杯”2016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我校有许思天、严威获得“大闹天宫杯”双项冠军。9人次获得亚军、季军;和中科地理所合作开发的《玩转地图》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联合班级授课。通过先期项目合租,配备我们自己的教师同堂授课,得到了孩子热情的参与。

3.发挥优秀家长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开发

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与二(1)班齐香原妈妈,科小家委会主任高春香女士合作开发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课程进入我们的思品课程,与生活德育课程整合。同时《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书荣获了第一届“文津图书奖”,目前1-5年级的孩子们正在全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学习课程,学校开辟了空中菜园“行知农场”节气实验田,促进了孩子们课程更深入地学习。

4.课程延伸,构建家庭课程

在实现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式优化的过程中,同步带领家长们进入“生活化家庭教育”的模式。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启动“家务劳动课程”“亲子阅读课程”“亲子运动课程”“童年体验课程”,以期构建“完整而幸福教育”的同盟体。我们邀请家长志愿者“护学”,邀请家长志愿者“赏析教师随笔”,共护共学,一起成长!

三、建构“教学研一体化”科研新机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自我反思———用科研视角提升教学行为

教师的反思是“对自身行动、经验或者态度的认真思考和自我质疑”。当教师用科研的视角去看待自身的教学行为时,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改进着自我的教育教学行为。

2.课例研讨———用实践研究改进教学细节

我们陆续开展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倾听的关注度?”“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何更好地运用评价语言”等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困惑与需求,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一学期以来老师就此形成了66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获奖。让教师们在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研讨中迸发出教育敏感、提升教学理念。

3.主题论坛———用专题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1)科小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学校成立“科小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借助qq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引领青年教师开展阅读,专题研讨。在两年的阅读坚持中先后开展了阅读经典、阅读教育热点,每天推送一篇优质文章,每学期,读书俱乐部都能阅读了一百多篇选自《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文章,总计一百多万字的阅读量。老师们每学期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主题的研讨,都能写下20多万字的阅读心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培养了一批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老师。

科小青年教师的阅读,带动了整个区域的阅读,学校成了整个科技城读书基地。2016年苏州高新区阅读节上,徐校长获得了2015年高新区“阅享达人”奖。学校“清山慧谷”读书会被命名为“高新区首批读书会”。二(1)班齐香媛家庭获得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2)清山慧谷大讲坛。学校围绕“学生的成长”这一主题展开了系列论坛活动,在校级清山慧谷讲坛上,一百多人次的学生走上讲坛,面向全体家长、学校来宾,讲述自己研究成果,从旅游见闻、历史研究、人体探秘……孩子们用不同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教师、家长、专家都走上了科小的清山慧谷大讲坛讲述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清山慧谷大讲坛已经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快速成长的舞台。

四、实施课题研究“分层指导”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省级课题引领,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依托主课题省级课题《小学生活德育课程群与微体验实践研究》,践行生活教育的理念,围绕“衣、食、住、行、财”来建构生活德育课程群,在“儿童绘本课程”“卓越表达力课程”“阿福童财商课程”“科技创新课程”“民间艺术课程”“社会实践体验课程”六大领域做了科学的规划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有效途径问题。

2.自主申报小课题,绽放科研的百花齐放

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围绕小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深入开展研究。目前二(5)班《玩转注意力研究》、三(1)《二十四节气课程》、三(4)班级《大讲坛的实施与研究》……小课题研究正在引领教师用科研的视角去看待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的专业力量提升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作者:徐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