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2023-01-0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他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但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 不同的家庭背景, 在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面有很大差距。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学生平时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 经常主动地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对流行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新动态非常关注。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 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在面上较为广泛, 但缺点是对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的了解比较浅, 往往是一些片面和表面的理解。对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把他们头脑中的片面的知识串起来, 让知识点形成线, 进而形成面, 要侧重理论上的教学。 (2) 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掌握基本的Office系列软件使用, 以及上网、收发邮件, 还有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 他们对该软件的了解比较深, 而且操作非常熟悉, 他们需要补充的是另外几方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在理论知识上继续提高。 (3) 还有一些学生, 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对此既无兴趣, 也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对这部分学生, 要从零开始循序渐进进行辅导。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差异及特点, 我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中, 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小组互助学习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熟悉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要求, 然后再集中上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课堂教学, 而且要顾及课堂外学生的自学环节。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好课前及课后的工作。

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 教学目标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技能方面应达到两点: (1)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 并具有熟练操作、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2) 掌握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会使用Word进行中英文字的输入、编辑、排版等, 会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二是在能力培养上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 (1) 具有信息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 即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具有自我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 即具有不断获取计算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搞好教材建设

根据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和“交给学生最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我们在教材选择或教材建设应本着厚基础、重能力、严实践、求创新的原则;符合科学性、思维性、启发性、先进性和教学的适用性;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为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 对教材进行删改, 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 删难就易, 删繁就简;同时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 补充若干反映工作实际的具体案例, 进一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 编写各种实用性强且容易掌握的实训指导教材, 作为学校教材的一种补充, 以丰富学校的教材种类。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 编写相关方面的教案, 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

3 分层次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 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 把握差异, 因材施教,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 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 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 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 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 互帮互学, 相互促进, 既调动学习基础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当然, 学习成绩的评定也不再实行一刀切, 同学们只要完成了与自己基础相当级别的任务就能得满分, 完成较高级别的任务还有适当的鼓励分;高层次的同学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也有适当的加分;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有所创新的同学更是大大奖励, 这样有效地制止了那些不听讲、玩游戏、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 使得同学们大都激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全部或部分课程内容的学生来讲, 强制他们学习, 他们会觉得很厌倦, 没有新意, 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自己提出申请, 经过教师考核, 得到教师的允许, 可以免听这部分内容, 但是不等于就可以不理会这门课程了, 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综合性的大作业或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比如用Word进行报刊排版, 用Excel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等。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分层次要求学生, 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

4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 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 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兼顾了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开展第二课堂, 进一步拓展学生技能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是进行有效教学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中职学生中, 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且计算机知识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 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我组织基础较好的同参加“Word版报制作”班, PowerPoint“电子广告制作”班等, 他们有时候还给班上其他同学举办专题讲座, 有时候是进行制作况赛等。在他们的带动下, 班上学习风气浓厚, 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对于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 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 以兴趣活动小组的形式, 分别学习不同的内容, 如“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图文混排”等等, 课程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主, 例如小专题、小制作、创设某种情境、制作个人, 班级或学校的主页等, 让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方法。

6 举行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竞赛

在课堂外,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 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 强化文字录入速度的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 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平面设计竞赛”, 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 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举行powerpoint制作比赛等。这一环节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 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好, 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 通过该课程教学,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有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 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教学理念, 才会不断去探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好教学方法。那么,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所起色、有所突破, 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好此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 更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这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规律, 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结合我们多年耕耘基层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及课堂外的一些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经实践证明, 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中职学校,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姊忆.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7.

[2] 艾明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

[3] 敖颖.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 8.

[4] 范敏, 岳延兵.计算机应用基础[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四版.

[5] 刘志忠.计算机实用实训教程[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7年2月第1版.

[6] 伍新春.康长运, 等[译].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一篇:原油浮顶罐的防雷、防静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