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3-05-22

在思想开放的今天,演讲稿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编写出逻辑合理、观点明确的演讲稿,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支持,让更多人愿意深入了解我们的观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演讲词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高二语文组:徐新 5月6日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传记中传主的精神品质;

2、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3、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及概括要点”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导 语: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阅读和答题方法。

一、 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 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1)信息筛选:“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但需注意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

第二篇: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一、考纲变化:2007年《考试大纲说明》提到“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8年表述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三、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四、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 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 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 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因此,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五、传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人知道,蔡先 - 1 -

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

于是我又知道读《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北伐胜利之后,我们的兴致很高。有一天在先生家中吃饭,有几个同学都喝醉了酒,蔡先生喝得更多,不记得如何说起,说到后来我便肆口乱说了。我说:“我们国家整好了,不特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彝士运河以西,自北冰洋至南冰洋,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蔡先生听到这里,不耐烦了,说:“这除非你做大将。”

此外如此类者尚多,或牵连他人,或言之太长,姑不提。即此三事,已足证先生责人之态度是如何诚恳而严肃的,如何词近而旨远的。——1929年

(选自《傅斯年全集》。有删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求学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祥地。)

1.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4分)

2.文中“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彻悟”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结合文章所记述的三件事,探究一下蔡先生责人是如何做到“词近而旨远”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丁磊(有修改)

2003年丁磊成为中国首富,而且此后每年都在中国十大富豪之列,被人称为“中国最抢眼的钻石王老五”。

不少人认为,丁磊的成功还是包含着幸运的成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

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丁磊从小就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少时的丁磊曾组装过一台六管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在那时,这已经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收音机了。而他也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向往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30万册的电子专业藏书,丁磊从江南宁波来到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在学习微波通信专业的同时,他又选修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之后,丁磊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不安于国企一成不变的他,坚决辞职,南下广州。丁磊身上的果敢与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把握,让他具备了创业者的基本潜质。

在网易成立之初的1997年前后,中文网站还很少,服务费用也很昂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上网都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而丁磊之所以取名网易,“网”是指互联网公司;“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穷尽一切变化,另一个寓意则是期盼未来人们上网会变得非常容易轻松。

个人创业之路,是一条充满着艰辛、挑战的道路。而丁磊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虽然坐在老板的位置上,却一无存款,二无汽车,与职工合租房子。他经常是客户一个电话,不管自己在天涯海角哪个地方,都会买最早的飞机票飞过去,与客户谈生意。当有人愿出9位数的价钱购买他所拥有的公司并给他保留一定股份时,却被他断然拒绝。他相信网易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9年来,他领导的网易创造了互联网的数个第一:第一家中文全文检索、第一个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基地、第一个免费邮箱、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网上虚拟社区、第一个网上拍卖平台„„。

网易走过的历程和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随着网络经济的潮起潮落起伏。可不同的是,丁磊凭着敏感的网络经济意识,稳健、务实的作风,一次次把网易力挽狂澜于既倒。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邮箱、虚拟社区等服务,丁磊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在开发基于web的电子邮箱系统时,丁磊一边考虑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因为他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

朗上口并且容易记忆的域名才行。一天凌晨两点,丁磊从梦中醒来,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数字表示域名”?于是,、、等一批短数字域名诞生了。多年来,163免费邮箱一直坚持超大、速度、安全三大特点,现在已经拥有了9000万用户,成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免费邮箱。

2000年,网易继新浪之后登陆纳斯达克,18个月时间融得1.15亿美元巨资。丁磊直言自己当时“作为公司的领导很困惑,不知道那么多钱怎么用。”可是,2000年末,网络经济泡沫迅速破灭,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这场寒流。网易也不例外。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时网易员工也没有信心,不知道公司该往哪里走。父亲的一句话让丁磊如梦初醒: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

2001年,丁磊率先发现短信的商机,带领网易走上盈利增长之路,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丁磊发现,一毛钱一条短信成本只要5分5厘。他开始非常积极地与移动合作。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之后,网易变成了暴利企业,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同年12月,网易推出第一款网络游戏,随后将其成功运作为网易的战略重心,成为网易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虽然身价过亿,这位阳光富豪却有着阳光般的生活情趣。丁磊擅长弹奏古筝,喜欢钓鱼,闲下来的时候也做几道拿手的上海菜犒劳自己。他爱看电影《阿甘正传》。丁磊认为,成长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跌倒,但是跌倒后千万不要放弃,只要自己认定这条路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这一点与电影中的阿甘不谋而合。他对年轻人的忠告是: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4、文中的第三段写到:“其实,仔细审视丁磊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丁磊的成功有着必然性。” 丁磊的成功有什么必然性?(4分)

5、丁磊为什么把他的互联网公司取名为“网易”?一个企业的名称往往体现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结合网易的发展历程说说它有没有体现“网易”精神?(5分)

6、文中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当然不会想到,当年微波通信专业里那个毫不起眼的丁磊,有一天会成为成都电子科技大的骄傲”;现在也有学者提出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赫赫的成功者当初都是毫不起眼的中等生。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传记类文本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一)1.本文第一段总体介绍蔡先生的为人是宽以容众,不严责人,也不滥奖人,有时也很严词责人。(2分)其作用是领起全文。(2分)

2.一是要“正心”“诚意”“不欺暗室”来处理问题,选择正当渠道待人待事。(2分)二是做事决不推卸责任,决不匿名,要正大光明。(2分)

3.第一件事,蔡先生批评匿名揭帖者时说:“必是品性沉沦之端”,意在表现此事不合做人道理,要有责任意识(2分)第二件事,蔡先生批评拒绝同学来访时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其深意是告诫弟子们要以圣言引领行动,心口一致,宽以待人。(2分)第三件事,蔡先生批评“我”说大话时用了“这除非你做大将”一句,其深意是要面对现实,不要言过其实,想入非非。(2分)总之,蔡先生责人确实是“词近而旨远”。

(二)

4、(1)有创造精神。(2)有理想有追求。(3)能积极拓展知识领域。(4)果敢,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把握。(每点1分,共4分)

5、(1)“网”是指互联网公司;“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穷尽一切变化,另一个寓意则是期盼未来人们上网会变得非常容易轻松。 (2分)

(2)有。9年来,他领导的网易创造了互联网的数个第一,一次次把网易力挽狂澜于既倒,体现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2分)

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邮箱、虚拟社区等服务,丁磊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1分)

6、提示:答案不唯一。可以说后来的成功与当初的毫不起眼有必然的联系,也可以说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评分标准:观点2分,理由4分,能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共4页第1页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D.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E.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走进狂人毕加索

①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强悍茁壮、伟大狂放的艺术家,我们常常只有惊叹。其他都是惊叹之余或曲终之后的惋惜与回味,或许还有细细地咀嚼——品咂其中的苦味和甘甜,以及咸涩。

②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是难发超越的,他们本来就是这样一些强大特异的生命。这些生命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一生可以纵横涂沫而不知疲倦。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一个长长的生命、漫漫的创造历史:从很早即开始起步,直到最后才缓缓终止。毕加索最早的作品是十岁左右画出的,如十四岁的《裸脚的女孩》《老渔民》等杰出作品——仅此一条这是一个非凡的绘画天才。

③纵观他一生的无数作品,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风格倾向各种情绪,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它们本身即组成一个宇宙,其中繁星闪烁,风云变幻,既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更有惊涛骇浪,那种动人的美,让人过目不忘的最为独到的呈现与表达,简直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一口气列举出《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多到一时难以穷尽。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心底从来都是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阅读者也常常是不知所措的,在这亘古未见的一大堆斑驳灿烂面前,大半只有叹息,而没有能力去鉴别——他们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双重悲剧。

④有人不止一次地指出他是现代绘画史上的‚巨灵‛,除了‚野兽派‛以外,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它们使当时和后来的艺术处于激活状态,它们也使各种尝试变得可信和可能。但当我们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巧思百出,有时直接就是丑陋怪异到目不忍睹的东西时,难道不应该产生一些怀疑吗?是我们错了还是当年的大师错了?追问的结果是:大概谁都没错,是时代错了。在一个人类正在物化、异化,正在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的时代,作为个体,一个生命,你尽可以呼号,但没有回音,更没有应答……至此,我们或许可以稍稍窥见毕加索当年的伤痛。面对那样的时代,人们所能做到的大概也就是像当时的大师那样,做下这疯癫无忌的大喧哗和大游戏了。他要可意地尽情地嘲讽一番,既嘲讽自己,又嘲讽时代;既嘲讽去者又嘲讽来者。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全部感触、百缠纠结无从摆脱的矛盾与痛苦。

⑤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一个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时代,特别是一个虚荣的时代。看来一个艺术家被逼到了尽头,就偏要穿上皇帝的新衣,偏要以此为东——他与另一些人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自觉与清醒。毕加索兴之所至任意涂沫,像儿童一样嬉戏不休,上下游荡,四方徘徊,进入化境般的流畅自如,实际上却是隐含了一个生命的全部悲冷无告。这儿有泪水,有傻笑,更有绝望的哀求,在他这儿等于是以歌当哭。

⑥就最后而言,就其背后的意义而言,毕加索是消极的。

⑦他没有将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努力、将这种生命的搏斗进行到最后。他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屈服。我每一次看到他的不可征服的创造,就在心里悄悄发出叹息: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

注: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派主要代表,一生画风和风格迭变。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他生活自由,家庭私事弄得一塌糊涂。自己的几任妻子、情人和孩子们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在世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同他结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世人仍在为他的故事和名声争执不休。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说毕加索的作品“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毕加索从来都在怀疑自己的意义、创造和人生道路,所以他的作品无数次激变,他坚持不断的探求。

B.文章第三段说“这些奇迹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艺术鉴别能力有限。

C.人类被物化、异化,正走入失去自我的现代荒漠时代,而毕加索的创作风格的变化正是受到这一荒漠时代影响的表现。

D.本文开篇以“惊叹”和“惋惜”总领下文,然后先对应“惊叹”突出毕加索的“伟大”,再对应“惋惜”表现其“屈服”,最后以“伟大的毕加索,屈服的毕加索”作结。

E.“自觉与清醒”是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之处,他的“自觉与清醒”表现为借助作品长歌当哭。

(2)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双重悲剧”的具体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狂放的艺术家”,他的“伟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毕加索的一生,世人的评价是不一致的,有人认同他的行事为文,有人不耻于提起他的经历。你是如何看待毕加索及其创作的呢?(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

(一)参考答案

1.《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1)【B(3分)A(2分)C(1分)】

(2)①语言的训练:严歌苓经常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原著,提高自己语言表现力;②知识的储备:除小说外,严歌苓还阅读政论、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③素材的积累:严歌苓平时非常注意搜集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和细节;④技巧的研究: 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严歌苓多方尝试故事的表现技巧;⑤思考的深入:创作时深思熟虑,甚至陷入狂躁忧郁之中;⑥文化的积淀:既注重东方文化的继承,又注重西方文化的吸收,使她具有国际视野。(以上6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3)①他们未曾经历动荡的历史和灾害的年月,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②他们更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与个人的苦闷;③他们和西方青年作家有着类似的文学命题,使他们更易与国际接轨。(以上3点,每点2分)

(4)表述观点: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2分)

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最终目的。(1分,答出“基础”或“目的”即可得分)严歌苓创作《 初中《陆犯焉识》》即以其祖父为生活原型,同时又通过陆焉识的故事表达了她对祖父生活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追问。(2分)

②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艺术特征。(1分,答出“手段”或“艺术特征”即可得分)为了将陆焉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逼真,严歌苓除了搜集有关祖父的资料外,还通过疯狂的想象将有限的几篇素材黏合起来。而想象本身又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2分)

2.《走进狂人毕加索》

(1)【A E】 B“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的原因是,而不是“我们没有能力鉴别”。C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大起大落,风格突变,正是他对时代和自身创作怀疑与突破的表现。并非受其影响。D文章不是先表现“伟大”再表现“屈服”,两方面内容是结合在一起阐述的。

(2)①艺术家的悲剧:作家的创作中充斥了不安:怀疑自己的意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怀疑的结果就是艺术生涯中的无数次激变,是无头无尾的探求,大嬉戏和大玩笑,包括大绝望大痛苦;还有恶作剧,装傻与佯疯,傲世与自欺„„这一切综合一起,让后来人去清理和辨析,去极为困难地分拣。 ②受众者的悲剧:面对艺术家内容庞杂的作品没有能力去鉴别,甚至在这样的生命面前连起码的冷静都要丧失,视听失灵。

(3)①毕加索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或“有着漫长的创造的历史”);②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多种多样,领略不完也诠释不尽;③几乎开创了所有潮流的先河。④勇敢地怀疑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这才可能促生一次又一次的激变和突破。

(4)从肯定、否定以及二者兼顾的方面来展开思考。

认同:①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的,永远抱有一颗怀疑之心,实现艺术创作的突破②毕加索所处的时代本就是一个指鹿为马的荒唐年代,所以作者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反抗③艺术家本就是具有不同于世人的视角和眼光的,用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应予以理解。

不认同:①毕加索早年的创作体现了其理想与追求,但是其后来的风格混乱,令世人难以解读②人的精神境界和状态决定其作品的高下,毕加索后期生活状态的混乱导致其作品的屈服。既应该看到毕加索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在创作不断突破的可贵精神和对时代的反抗,也应关注其创作对于普通受众的影响,以及起创作后半期的 “屈服”。

第四篇:新闻新闻实用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考题规律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 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 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复习指导】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 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 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一)消息

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2.基本特征(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要素要素又称“五个 W”,即:“何时”(When)、“何地 ”(Where) 、“

何 人 ”(Who) 、“

何 事 ”(What) 、 “ 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结构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 :何时 、何地、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二)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5)议论色彩较浓

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等

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 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2.事件通讯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工作通讯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三)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感想的记叙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

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访谈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 (四)特写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作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新闻特写兼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1)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2)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3)景物特写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4)专题特写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

【阅读指导】

一、整体阅读指导

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 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目的是针对考纲当

二、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一)分析综合类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 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 处理在考试中,信息的整合能力将集中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将隐含信息明示出来的概括化的能力;将初始信息加以转化的 能力;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理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提取各方观点并加以整合,基本了解作者的倾向性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重复表述的内容整合概括为简洁的语句,信息内容较多时要注意进行分层作答整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材料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题型解说】对新闻的语言特色考查集中在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能就具体语词和句子说出其体现的新闻语言特点;少数需分析作者具体的行文风格,包括一些新闻手法的运用或具体的描写方法新闻结构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式,比较简单,考查频率也较少,但需注意考查标题的拟制和结尾的效果

【方法指导】分析语言特色,抓住客观、简练、准确、通俗四点,从表述方式、语气、语词和说明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加以辨析把握新闻结构,注意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略、功能、行文要求等,例如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导语的概述作用,主体的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组织结构等,快速梳理文章的脉络 依据新闻文体特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标题(特别是正题)、导语、结语是主要的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的依据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型解说】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考查表现手法包括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方法指导】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这与其他文体一致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应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二)评价类

【题型解说】评价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新闻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被访对象的选定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因此,新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作者的观点及好恶等,也包括文本中人物的观点及感情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实用类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历史价值、人生价值等方面对于新闻类作品来说,要能够理解新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新闻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方法指导】阅读新闻,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材料,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点评价要力求公允,有可能还要参照文章中已有的观点,吸取各方意见,达成一个比较妥当的看法,表述上应讲究条理,分层叙述

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 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评价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也就是看文章要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接受的有效性;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来分析,在表述上应做到有理有节 (三)探究类

【题型解说】探究类题型一般考查以下几个角度: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方法指导】1.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新闻报道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对报道对象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因此答题之前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探究的范围和角度 2.紧扣原文,寻找答案探究类题型虽然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生应该谨记问题是出自文章,是与文章紧密相关的不可天马行空,纵意而论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概述相关事实,分析阐发人物精神包括品质、素质,所受启发可以与文章相同、相反新闻的好恶褒贬一般比较显豁,从文章的报道对象和记者的措辞、行文方式就可推测出来,因此考生发掘探究的落脚点也应从此出发,合理联系社会现象、学科知识,对新闻报道的对象作出恰当的评价,对所揭示的问

题提出独到成理的看法新闻写作背景一定要和该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予以关注,可以结合社会通常的褒贬爱憎、普遍性的道德行为评价作出判断,不要进行夸大的分析与评价 【合作探究】 新闻的结构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引标题) 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正标题)

(电头)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主 体)

(背 景) 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5日 注:在继续进行中的短新闻中,一般省去导语和结尾 新闻的眼睛——标题

要求:醒目、吸引人,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 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技巧: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只有正题时必须“实”,多题时必须有虚有实如:

珠 峰 “ 矮 ” 了 3 .7 米

国家测绘局昨宣布: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10日 四.筛选、整合信息:提炼大、小标题

1.例4.我曾经主张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要提高门票价格,作为抬高文化遗产身价、回归这类私家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加强遗产保护的措施之一但听到西藏布达拉宫门票涨价的消息后,我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与我当初对苏州园林的主张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都市报》2007年7月10日节选 (1)问:请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布达拉宫门票涨价毫无道理

【方法小结】先分清新闻的类别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要在标题里体现要评论的事实(布达拉宫门票涨价),以及作者的态度(毫无道理)

如果是消息或者通讯,则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根据新闻的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来进行合乎题干要求的概括整合

五、了解新闻导语的作用

2、

1、提问方向:导语的特色、作用

2、导语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1)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1、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2、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3、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4、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精讲点拨】 【当堂检测】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 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

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 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

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

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

一、我是谁?第

二、我从哪里来?第

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 答案:(1). CD (2)①过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1分)

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1分) ③发展经济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1分) 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1分)

⑤这四个问题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2分) (3) ①一个民族真在正强大的时候,势必会用他们优秀的文化去影响、改变世界的(2分) ②一个真正发达的民族,应该是最具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的凝聚力必将来自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展示这种文化的传统节日 (2分) ③当一个民族真正发达的时候,民族意识才会强烈,展示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才会在现代文明社会异彩纷呈(2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只有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 观点一:

赞同:屈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我们这个民族面对灾难保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化身(2分) 理由:①屈原有诗人兼官吏的身份,他有别于众多的民族英雄,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的一座高峰(2分)

②屈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影响深远(2分) ③屈原以他独特的行为方式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2分)

观点二不赞同:民族精神应是一个集合体,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千千万万的民族精英们的精神的积淀,像孔子就应该以设置节日方式来纪念(2分) 理由:

①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文化与精神的源头,而且还形成了亚州文化圈,今天,在世界各地有涌现了一大批孔子学院,足见其影响之深远(2分)

②儒家文化中的“治国齐家兼天下” 的思想应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2分)③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新儒学所以为孔子设立节日来纪念,也是有必要的(2分)

第五篇:命题大赛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

董卿,1973年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她的爸爸是上海崇明人,父亲叫董善祥,是个很严谨、很坚忍也很善良的人。父亲对董卿家教甚严,他认为,对孩子来说,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于是,董卿在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就被要求站在板凳上洗碗;上学后,晨跑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进了高中,每年寒暑假都必须出去打工,在商场当营业员、到广播站跑腿儿、去宾馆当清洁工,这些董卿都经历过。董卿曾说,正是父亲的“魔鬼”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

天道酬勤,如今的董卿已经证明了父亲的目光是正确的

董卿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聪慧善良,总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虽毕业于复旦物理系,却格外热爱外国文学,董卿儿时的假期书单总是密密麻麻地由母亲写着《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外国经典名著。她很感谢母亲,帮她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

而今,只要不是为节目连轴转的日子,她都会抽出两个小时来阅读。不难看出,在这个刚柔相济的家中,良好的家风为董卿氤氲出一种端庄有礼、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

然而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没有一个成功的名字叫信手拈来,董卿也不列外。原本在上海已小有名气的她,本可以继续在上海享受顺风顺水,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在 2002年春节刚过,接受了央视抛来的橄榄枝,接手了的她在央视的第一个节目是《魅力12》。当时西部频道录制节目的地点远在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站在大兴的街头,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

那样的时刻,她会想起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但董卿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等待着。董卿曾说:“我喜欢莫泊桑的那句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于是,2004年为她而来。 那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着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

有点儿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由于节目涉及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有些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但每到一处,她都立刻收起一路的风尘和疲惫,情绪饱满地走上舞台。

就这样,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 后来,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她主持的节目,导演很放心:她博闻强识外加准备充分,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她在台上总是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她懂得衣饰搭配,为了一双鞋子,肯跑遍整个北京;台后她拧着眉毛为了一句台词斟酌半天,一上台就舒展,笑得毫无忧愁,仿佛那些失眠和孤独的夜晚从不存在。

在舞台上她展现出来的是落落大方的行为表现,在观众心中,董卿早已经成为观众心中的央视一姐。

“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只要心在那儿,就不在乎过程是那么难熬。”这些她偶尔蹦出的话,连起来也许就是她,甚至是每一个人能够成就一生的秘密所在!

7.下列关于材料说法不正确的两项(4分)

A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一句没有捷径,表现出董卿的脚踏实地的精神。

B父亲对董卿家教甚严,他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其他都没有必要去做。

C父亲的“魔鬼”教育,母亲热爱读书,是成就董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D董卿接手了央视节目《魅力12》“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可见当时她非常茫然和后悔。

E董卿之所以成为央视一姐,让人喜欢,不仅是因为她的美丽与才华,更多的是她坚忍不拔的品质。

8.文中董卿说“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董卿是如何咬着牙走过来的。(4分)

9. 文章题目叫《是什么成就了董卿》,你认为是什么成就了董卿,结合文章和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7B只有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其他都没有必要去做。原文是“认为,对孩子来说,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 D可见当时她非常茫然和后悔。文中无依据

8. (1)她放弃上海顺风顺水的生活,只身来到大兴录制节目,《魅力12》

(2)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接受 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

(3)主持《欢乐中国行》,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饱尝交通不便,路途艰辛的滋味。

(4)父亲“魔鬼”式的教育,站在板凳上洗碗,每天晨跑,高中之后每年寒暑假打工

9. (1)父亲“魔鬼”式的教育,让董卿学会了吃苦和坚持,

(2)母亲热爱读书让董卿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氤氲出她端庄有礼、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

(3)耐住寂寞,坚强使她坚持了下来(4)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准备充分,精益求精让她趋于完美。(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软件集成测试报告下一篇:应化专业实习大纲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