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者通过对学生张某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1:

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高校出现了一些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及大学生本人的责任。很多家长发现子女上学期间心理经常会有一些错误的看法甚至是不合理的行为,盲目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困扰是学校的责任,会责骂学校及工作人员,造成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对立,导致无法解决此问题,改善不了学生心理状况。

归根到底,家庭教育,不会因为大学生离开家到校园生活而影响力减小。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并且大学生已到独立的年龄,认为家庭教育无足轻重而不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的做法,是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家庭从始至终对大学生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能是原来家庭教育结果的延续,也许是目前家庭的辐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正性合理作用。

1.家庭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是家庭一员,他们和家庭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关系,在家庭中大学生有确定角色—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大学生和家庭成员间存在复杂的心理关系。源于生物性的亲情—血缘,这使家庭成为大学生性情塑成的场所,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家庭熏陶;家庭权威人物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很大,大学生人格会被权威雕琢,所以影响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实际是家庭对其的缩影,大学生呈现的心理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映家庭状况,或是家庭矛盾的出口。

2.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一些从事家庭治疗的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能否成功走出家庭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即他的视线能从家庭到外面世界来进行自己的生活。但中国大学生与家庭有着自身独特的关系特点,与家庭的复杂关系对他们的影响不能简而言之,脱离和依附家庭可能造成心理困扰,家庭给予大学生们的是复杂的心理体验。

2.1家庭是大学生发展与赖以生存的土壤

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于家庭供给,所以家庭是维持大学生生活的保障。他们心安的享受父母提供自己物质,一旦失去物质来源,就会表现出不快。父母没有怨言、义无反顾为他们提供物质需求,满足大学生物质条件。一旦孩子有需求,家庭会伸出温暖的手,成为大学生们的精神支柱与坚强后盾。

2.2家庭对大学生有回报的要求

家庭对大学生的回报要求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作为大学生父母,希望自己所付出的能有所回报。回报的形式是多样的,从指向性看,他可以是大学生自己,父母本人,也可以是家庭以外的人或社会。由于这种回报需要具有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回报隐匿了家庭与大学生关系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家庭是“无私的奉献”。然而,这种回报却又是实际存在的,大学生们必须要承受这些压力,首选,他成为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动力。其次,它产生紧张感使大学生们不能摆脱的困惑,如果大学生的心理满足不了时,就会成为行动的阻力,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发展。

2.3当家庭出现矛盾时,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的大学生会卷入其中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小单元,会因自身和各种社会的原因发生变故,引发矛盾问题。当家庭有危机时各个成员都会有反应。大学生在家庭中有微妙的地位,一方面,是经济的依赖者;另外,有延伸知识向权利的趋势。所以,处理接听矛盾过程中,尤其是没有良好的策略时,会把大学生推向前沿。使用孩子这一武器,让他们承担本来不该承担的责任。家庭问题带给大学生的影响,会有严重的消极作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重申的思想是“健康第一”,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在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第一”中,包含了现代人对心理的重视,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对这一观点各院校人员意见一致,家长们也赞同,那是不是学校和家庭着力推进心理健康的进程呢?事实上,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作用力是多样的。在各种合力下,家庭有不同的形态。

第一类:幼稚型家庭,有完整的家庭结构,但家庭成员中,尤其是权威成员存在人格缺陷,当家庭成员出现某些生活事件时,会用幼稚的方法来解决,或退缩,或回避,或有其他不冷静的行为,这种家庭会削弱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第二类:成熟型家庭,不管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但成员对待生活困扰的方式是正确的,对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远高于物质的支持。如果大学生心理困惑时会有所察觉,并提供心理帮助,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这种家庭可以起到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正向的增长合力。

第三类:放任型家庭,孩子进入大学后,就不关心其生活和学习。家长无视其责任,认为孩子已步入大学,懂得多,不用自己管,学校会管。如果孩子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就业困惑、心理困扰时,不能洞察其内心变化,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目前,大多家庭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一个老师有几十几百个学生。只要父母和老师能够关爱孩子,共同努力,那么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很小。

第四类:高压型家庭,过多干涉大学生个人生活,觉得大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必须按照父母说的做,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有些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想法,遵从父母,缺乏主见,形成自我同一型障碍;有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偏颇,太看重孩子学习,接受不了孩子落后的成绩,大学生的心理无法承受,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更使学生背负过多压力,导致恶性循环。这种家庭类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抵触,甚至对立。

【参考文献】

[1]周传志,載庆洲.谈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新型关系[J].漳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7-111.

[2]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33.

作者:杨晶 刘云广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浅议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学生张某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一、案例概述

张某是我通达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男生,出生于南京市一富裕家庭。其母为某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常年出差在外,其父为某旅游公司总经理,业务繁忙,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在入校之初,辅导员整理学生档案时,发现在其档案里夹有一份该生初中时因参加一青少年激进组织而被强制退团的个人检讨记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我首先找学生谈话一次,通过侧面迂回的方式了解了该生入学之前的一些个人信息,并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后,在新生班干竞选的时候,张某非常积极要求参加班长的竞选,但是问他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时,只是简单地重复,要想让班级好,就只能采用“铁血政策”,情绪比较激动,并谈及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认为要严刑酷法方能正其根本;2011年12月份,学校对新生的心理检测结果报告显示:A级,该生性格偏执,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除了英语成绩不及格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高等数学最为突出,到第二学期,该生积极参加高等数学的竞赛,并获得了校级的二等奖,在备战省级高数竞赛时,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觉得自己近期老是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专心学习,要求辅导员给介绍一个心理老师进行咨询,但当我想带他去时,他拒绝了;此后,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他再次到办公室找我提出,在达不到学校编级条件的情况下,要求主动编级,希望通过重复学习的办法让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能够名列前茅,得到师生的更多关注。

二、案例分析

据网络调查的不完全显示,现今中国高校有15.6%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已经成为社会必须面对、但又仅仅依靠学校而不能完全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人格健全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由父母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既是个体教育,又是终身教育。

然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现代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扰。

首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发展,往往把孩子交由长辈或保姆代为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能及时地跟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有些家长也因此代之以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精神上关注不足的亏欠,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不当教养方式极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性强、任性自私、冷酷暴躁、固执己见等不良的性格。

其次,当今社会,尤其到了九零后这代学生,大部分都是“421”的家庭模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从而造成过度关心、溺爱等,而特别是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其错误地教导反而对孩子心智的发展与成熟起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生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将子女完全推给学校,特别是当面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又通常不能正确地对待和理解,往往采取回避或不承认的态度,甚至于造成了家庭和学校的对立,从而错过了学生的最佳治疗时机。

再次,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个圆自己梦想的“载体”,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致使家长漠视甚至毫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于部分家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教育观念,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行包揽孩子的一切,也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三、解决方案

1.理论依据和过程方法

依据家庭教育理论及心理学中“强制行为论”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张某特殊的情况,我首先采取聊天的方式同张某进行沟通,让他说明了老师很关心他的成长,他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告知他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唯一标准,追求进步是可取的,值得表扬的,但是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寻求一种最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舒缓学生的心情,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告知学生不管最终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应该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我可以代你和你的父母做一下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学生放下心防,主动告知其父的联系方式。多次谈话,让我感到,该生在以前的生活中缺乏被关注,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引起家长或老师的注意,渴望自己被认同。

随后我同该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并把相关的事情同他们做了详细的交流,其父母非常震惊,也很重视,我们在一起就此事做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到该生父母因工作关系跟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自初中时,该生有任何事情都不会跟他们主动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少量时间,其通常更愿意把自己隔离在自己的房间中,因张某也没有惹什么祸,学习成绩也还尚可,父母便没有怎么关注,认为一切都好。同时该生父母表示他们家族经济条件都不错,有几个年纪相当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好,而张某在这几个孩子当中是最好的,他们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张某身上,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后,我告知其父母,张某内心深处,其实特别希望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只是因为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知道如何交流,而父母的期望,又给他在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往往采取了一些非常幼稚或者偏激的措施,其目的其实很简单,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建议其父母尽量多找时间,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跟孩子好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其父母表示认可,并愿意去尝试。

此后,我经常在不经意的场合,以无意的方式同该生聊天,观察和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经常同该生的父母电话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父母也相当地配合,他们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同该生通电话或其他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2.结果评价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在学校及家庭的双方配合下,该生的心理状况有所好转,并开始认识到,父母和老师都是值得他信任的人,并且愿意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同时,该生也表示愿意通过课余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

四、经验启示

学生张某在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思想和行动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通过该生的案例使我不得不考虑更深一层面的问题:该生的问题难道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吗?渴望进步,被关注,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在家庭缺乏关注,或者自己的心理需求长期没有及时地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该生的思想、行为古怪,处事偏激。由此及彼,我又通过暗中观察自己所有的学生,通过侧面的了解,但凡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无不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从张某的教育经验,我意识到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真正地树立家庭乃第一课堂的理念。所谓百年树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家庭等都必须积极参与,而家庭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问题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一旦出现问题,其解决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因此需要长期的、时刻的关注。

基金项目:江苏省心理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苏心规划07-012号)。

作者:徐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响最持久、最深远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新时期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家庭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对学生张某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学习、生活、就業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增多。家庭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更牢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称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协同作用,防止因为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罗艳霞[1]指出,许多家长认为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延续,纵容孩子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帮助自己的孩子撒谎;他们认为步入大学后就可以停止家庭教育,学校应该负责教育孩子。

2.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家长或因工作繁忙、或因离婚,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韦婷婷[2]以穿山镇Y村为例,指出隔代教育教育存在儿童学习兴趣低,人格发展不健全,易滋养不良习惯,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

3.离异重组家庭

夏金元[3]指出,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大学生疑心重、嫉妒心强,对人不信任,缺乏自我控制力,遇事易兴奋、易被激怒,缺乏自信心,常常心神不定;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心理明显。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1.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

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喜好和需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粗暴地帮孩子决定一切,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欧阳爱辉等[4]提出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影响青少年性格的良性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们丧失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热情,这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第一类是一部分家庭富裕、物质优越,希望孩子以后“接管”家庭事业,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发展;第二类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为了养活全家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类是由于父母的片面观点导致的,平时一心只在工作上,缺乏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并且认为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满足就可以了,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胡明涛等[5]提出放任型家庭教育下,有问题学生的比例达到50%,他们的特点是自由散漫、纪律性弱、是非意识淡薄、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3.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

溺爱型教育的家长以“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为原则,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和合理,都尽量满足需求,忽视现实,没有底线。尹莹莹[6]提出溺爱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大部分是自私自利、有畏难情绪、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认识较弱、占有欲强。

4.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长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思考,分享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周厚勤[7]提出,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

三、个案分析

案例:

学生A,男,单亲家庭,父亲意外去世,母亲组建新的家庭,对他的管理几乎没有要求。在他刚入学的时候,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异常,只是不愿意主动参与活动,沉默寡言。经了解,该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第一学期,偶尔迟到,后来慢慢衍生为旷课,迷恋网络游戏。

分析:

1.该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组家庭,且父亲意外丧生。该类学生典型的特征为自我控制力差,对外界敏感,缺乏自信心。自控能力差导致从一开始的迟到衍生为旷课,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不愿主动参加活动,沉默寡言,沉溺在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2.该生母亲重组家庭后,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他。慢慢衍生出自由散漫、纪律性弱、是非意识淡薄、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性格特征。

启示:

高校辅导员要和学生交心,很多时候,学生发生状况都有其原因,一定要多方打听,充分了解情况,找准切入点去突破。工作要合理人性化,要以真正关心学生作为前提。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从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方式方法要教,生活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障碍更要帮他们疏导。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学生自出生起就接受的长期、持续的教育。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家长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开展,通过树立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以及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来实现家庭教育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燕霞.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2(22):152-154.

[2]韦婷婷.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以穿山镇Y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328-330.

[3]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56-57.

[4]欧阳爱辉,刘旋.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J].青少年学刊,2019(5).

[5]胡明涛,赵春梅.探索放任型家庭教育的成因与纠正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1):44-45.

[6]尹莹莹.浅谈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5):241.

[7]周厚琴.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新课程

作者简介:杜方玉,男(1997——),汉族,陕西延安人,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中学),2012(11):130。

作者:杜方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泌尿系结石患者医学护理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模实践教学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