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管理论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全周期城市管理需要多部门全方位地联合起来,共同加入到城市管理活动中。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作为住建部的下属单位,是维护城市日常秩序的重要机构,在全周期城市管理中必然处于关键的位置。

第一篇:城市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摘要:城市經营是城市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而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则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也包括城市政治、社会等方面。但就城市经济方面而言,城市经营是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实现该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是协调不同主体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管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目标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任务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经营可视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集,既包括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治理,又包括为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管理,但关键是确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关 键 词: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战略导向;任务导向

城市经营在近几年成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论探索不够全面深入,对城市经营的片面理解[1],使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厘清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使城市经营实践也产生了种种片面性,甚至只讲城市经营,不讲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

一、“城市经营”的本质

要正确界定城市经营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经营”的本质。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是通过运筹、谋划、算计,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过程。[2]现代经营的概念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密切联系的,强调的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经营是有效利用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有关重要的生产和技术经济活动进行运筹、谋划、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企业经营的目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被假定为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对“经营”内涵的理解还不全面。

梁兴辉在论述城市发展战略时,对“战略”的论述也许能使我们对“经营”的本质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或总产值最大化。城市发展战略正是以理性的力量为基础,追求城市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但不同的是:在经济学中,理性是作为假设而存在的;在战略学中,理性正是需要运用并发挥到极致的。战略之为战略,就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重新认识约束条件,改变约束条件以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即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在约束中追求最大化,还要追求通过理性来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城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3]这实际上指出了经营(经营的核心是战略)的本质是不仅要考虑约束即企业、城市等组织的内部资源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去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战略的本质是后者,是“根据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劣与外部环境特征(外部资源)状况运筹、谋划组织的经济目标”。这种“运筹、谋划”就是要提高企业或城市等组织内部的效率,使既有组织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种高效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竞争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从而突破和超越资源的约束,这就是战略的本质。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即“经营”首先就是要确立企业、城市等组织的经济目标,即“战略”;其次,经营还有另一个方面,即通过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和组织外部的市场整合,运作城市内部与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或城市等组织的利润最大化或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经营”的内涵可以界定为:“经营是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状况与外部环境特征运筹、谋划确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这个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立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核心;二是实现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实施过程;三是经营的着眼点是战略目标,因而是有战略导向的,但经营还必须通过将战略目标分解为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任务,并通过组织的内部机构整合、运营内外资源完成任务,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即为组织的内部管理。因此,经营也包含了提高效率和任务导向的管理。

在准确把握了“经营”的本质后,“城市经营”可界定为:“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分析,运筹、谋划确定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对城市系统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运营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首先,这个内涵界定强调了城市经营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城市系统的内外条件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本质在于打破城市既有资源的约束,吸引、集聚城市的外部资源,使城市产出最大化并因此达到政府租税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在这个内涵界定中强调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对城市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即是说,城市经营的战略目标确定后,为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最后,这个内涵界定将城市经营看作是确定城市(经济)战略为导向的“运筹、谋划”活动与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任务导向而进行的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运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但确立城市战略目标是城市经营的重点,“整合、运营城市内外部资源”是实现城市战略目标的手段。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资源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特征的运筹、谋划,进行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抉择,并通过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其本质就在于突破和超越城市资源的约束,追求城市产出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城市经营的本质是战略导向的,但也包括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城市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组织的任务,并以任务为导向提高城市各部门、各层次组织效率的城市经济管理活动。

下面分析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两个概念的关系,并通过这两者的关系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经营的内涵及其本质。为此,先从有关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分析,使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来说明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论述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最后从城市经营、管理、治理的目标分析三者的关系。

(一)从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看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

于东智等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并不等同[4]。公司治理问题所要研究的并不是指一般的公司管理问题,比如就一项重大决策来讲,其程序包括:(1)提出动议;(2)批准;(3)执行;(4)监督和奖惩。其中,(1)(3)是管理性决策,归经理掌握(管理);(2)(4)是控制性决策,归所有者掌握(治理)。

治理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抑制代理成本,解决董事、监事、经理的选择与激励问题,实现公司科学化决策,并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正对待,它并不涉及公司具体业务的经营问题。如果说公司管理是关于经营业务,那么,治理则是确定怎样才能进行恰当的经营。治理与管理的区别表现在:

(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

(2)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

(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

一言以蔽之,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而管理关心的是“使公司怎样到达那里”。

公司治理的无效必然导致公司管理的无序(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就因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而使公司管理混乱,最终使侵害股东权益之事泛滥)。公司治理行为是确定公司目标、界定经理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公司管理行为是经理人员行使决策权和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管理,二者的交接点是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见图1)(Tricker,1984),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公司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公司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圖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资料来源:Tri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Gower Publishing House,1984。转引自李健著:《公司治理论》第13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不同表现为:

首先,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而公司治理与管理虽然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但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的目标。因此,接下来我们对城市治理与管理的论述也先抽出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与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对于城市政治、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不作深究。

其次,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在纵向结构的拓展上有所不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其经济的内外部关系是独立的。因此,其治理和管理的位置明确,但城市即使就经济关系来说也很复杂。城市作为一种行政区域组织,在“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的硬约束下,它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无论从城市的角度还是从城市政府的角度看,城市(或城市政府)的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依赖于中央及其所在的更大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城市层次上是战略导向的城市治理问题在更大的行政区域内就是任务导向的内部管理问题。所以,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在把城市当作固定的封闭系统时,治理与管理是固定的,但当把城市视作更大行政系统的一部分时,其治理就变为更大区域的内部管理了。因此,城市治理在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目标而且还要将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目标视为一种任务。故城市治理在城市层次是战略导向的,在更大层次上则是任务导向的,是管理。

2.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相同表现为:首先,当我们撇开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政治、社会方面的内容,仅考察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时,城市与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的内容就有很大的相同;其次,当我们把城市视作经济上的一个“法人”,撇开上级行政区域的指令(事实上,在现代的“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准联邦制”条件下,这种假定有其合理性),仅把上级行政区域视为一种外部利益相关者时,则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又十分相似。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类比图1,我们得到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图2。根据城市内部的经济管理结构,我们来分析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的概念内涵。

图2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关系

城市经济治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协调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确立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政治机制与行政委托的方式,建立委托人(城市利益相关者)与代理人(政府)的激励契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城市的目标;(2)界定市长或城市经理(城市经营者)的权力与责任;(3)有效的监督。

城市管理则是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并将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分解,确立城市各级组织的任务,并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与私人经济的耦合,达到整合、运作城市内外资源有效完成各级组织的任务,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行为,具体可以分为:(1)市长或城市经理(北美等国家的中小城市大多数都采用城市经理制)提出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动议;(2)市长或城市经理等行使决策权利和对城市经济的调控权[5];(3)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内部经济的管理。从中可以看到,城市治理规定了整个城市经济运营的基本网络框架和城市经营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城市管理则是在既定的城市经济运营框架下,整合、运作城市内部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接点是城市经营战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经营的核心。从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说,狭义的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议会或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相当于公司的董事会)和市长或城市经理为代表的城市政府(相当于公司的经理班子)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并由城市政府对城市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括整个的城市内部经济管理和城市经济治理。从图2中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看到,城市经济管理由下而上经营性增强,由上到下则管理性增强;城市治理的倒三角形则表明,由上而下经营性增强,由下而上则治理性增强。狭义的城市经营主要是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叉范围;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含了整个城市经济治理与城市内部经济管理(但未包括为实现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经济目标分解为城市任务目标的城市经济管理)。同时,图形也表明了城市治理是战略导向的,城市管理是任务导向的,而城市经营则既包含战略导向的治理又包含了任务导向的管理,城市经营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战略的确立。

(三)从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和治理目标来看城市经营、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的目标就是在既定的约束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是一种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问题以使行为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这种选择没有考虑行为者试图打破约束的行为,而打破约束追求最大产出或利润正是经营者要追求的目标。经营者(私人企业家或公共企业家)既要考虑已有的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特征,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抉择,打破既有条件的约束,获取更多的资源,追求更大的价值目标。管理则是任务导向的,是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以任务的形式激励组织内部提高效率完成任务目标。而治理则是消除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障碍,使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目标一致,是协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职工、居民、经营管理者等等)以使他们的目标一致,减少内耗,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投资者)的资源流入,产出组织的聚集效益、规模效益,使组织(企业、城市等)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在城市经济目标上是一致的,城市经营是通过战略抉择并通过规划设计、组织运作内外资源实现城市的经济目标;城市管理则是通过分解组织目标,以任务导向提高效率达到高效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则是通过对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市内公共企业、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和对外来投资者、城市旅游者、跨国公司、上下级政府、区域内外其他城市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激励所有利益相关者,消除城市内外部的不利因素,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过程。经济学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价值等则是为城市经营、管理、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城市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

————————

参考文献:

[1]张伟. 以城市土地资本化推动城市经营问题的探讨[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2]朱铁. 城市现代化研究[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24~325.

[3]梁兴辉.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引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

[4]于东智. 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5]李壮松. 美国城市经理制——从历史到现实的综合考察[R].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2.

责任编校:史言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黄文华

第二篇:城市管理监察视角下的全周期城市管理实践

摘要:全周期城市管理需要多部门全方位地联合起来,共同加入到城市管理活动中。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作为住建部的下属单位,是维护城市日常秩序的重要机构,在全周期城市管理中必然处于关键的位置。本文以东北T市为例,在分析国内城市管理监察普遍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全周期城市管理的理念,提出了党建引领、交流学习、创新模式、吸纳人才等路径,总结出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管理方案,以期对未来的部门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全周期城市管理 科学化发展 精细化发展 协同化发展

一、全周期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

1.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的内涵

“全周期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管理学,是指将设计过程、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保养维护过程与回收处理过程一体化的产业制造技术。全周期管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它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对产品的特点与个性化设计有了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全周期城市管理的概念与产品的全周期管理理念相仿,全周期城市管理指的是城市的治理理念,包含了从城市设计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要树立这种全周期的管理意识,持续不断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治理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2.建立全周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化发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城市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不仅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设计,城市治理、城市综合执法也同样需要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进行。全周期城市管理,将城市规划、设计、治理综合为一个过程中去解决,有利于从源头去预防城市问题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对于已有城市问题,也有利于在后续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予以避免,尊重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实现科学建城、科学治理、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 1 ]

(2)有助于城市的精细化发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在日益增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居民要求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问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要么“一刀切”,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需求。但在全周期的城市治理理念下,城市建设、发展与人民需要密切相连,将个性化设置贯穿了城市设计与治理的全过程[ 2 ],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尽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核心理念去建设城市、治理城市。

(3)有助于城市的综合化发展

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工作,既包括科学的设计与发展,又要涉及到城市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治理工作。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建立一个全面、集中的城市管理体系,将城市管理的不同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将城市住建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以及政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摒弃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现城市治理过程中责任不明晰,落实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考虑到城市治理及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城市整体治理水平,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综合全面 发展。

二、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参与到全周期城市管理中时所面临的困境

自全周期城市管理提出以來,迅速得到了全国城市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作为城市治理最基础的环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实行全周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与挑战。

1.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1)规章制度细节处理不到位,管理过程不够标准

促进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是全周期城市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存在着生搬硬套先进城市管理制度的情况,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中存在着强制居民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忽视了本地区的居民生活文化习惯。

(2)技术支持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与智能终端不能实现有效联动

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城市的城市治理工作中极为常见,不同单位的信息平台由多家不同的外包公司负责,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已搜集的信息不能立刻反馈并应用到城市治理活动中,导致在日常工作总是存在着滞后的 情况。

2.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参与到全周期城市管理时,普遍存在着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在制度上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在法规上也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了不仅管理监察部门在日常维护城市秩序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无规可依,无序可守的窘境,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也经常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有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3.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与其他部门没能协调一致

全周期城市管理不能依靠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单独的力量去完成。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地区负责城市治理的机构领导缺乏“全周期管理”的意识,导致下属单位之间缺乏主动互相合作的意识,工作时各自为政,很少相互过问,比如最常见的“僵尸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城市管理监察部门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交管和市政部门的通力配合,只有摒除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隔阂与障碍,才能对一些城市“顽疾”从问题根源进行解决,实现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治理。

三、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T市全周期城市管理中的实践

T市曾经作为连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过去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大量城市问题的堆积,新时代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T市的城市管理部门坚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新途径,结合现有基础,针对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助力实现全周期城市管理。

1.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全周期城市管理工作的落实

坚持党建引领有助于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党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使各个部门协调行动,使整个城市治理过程能够按照“全周期管理模式”的需要,进行统一的布局和整体规划。“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责任划定不明的现状,T市由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党委牵头,尝试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将各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警支队等多部门联合起来,统一进行城市管理工作,旨在整合公共力量,联合行动,确实保证有效的城市管理。同时尝试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联席会议,旨在统一安排部署联合行动相关事宜,通报、交流近期执法工作,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并研究解决联合行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开展学习交流,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

T市城市监察部门根据已有的学习材料和上级的传达文件,组织各中队骨干进行了城市管理理论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城市全周期管理理论。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全周期管理意识,重视阶段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强调城市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监察部门长时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积极参与,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有其产生过程和周期,不能简单地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治理,要切实考虑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对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城市的全周期管理。

3.紧跟时代步伐,精细管理模式

第一,T市城市监察部门坚持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基本原则,聚焦环境、交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将社区与城市各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全面综合整治,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政府组团式服务”的新模式。以社区为中介整合各方资源,将网格管理职责细分给每一个具体部门,分类解决处理问题,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处理城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按照细致管理、科学管理、协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第二,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的建设工作,实现了城市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T市城市监察部门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与各个相关网站实现了互联互通,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在线沟通,实现了人民与基层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高效传递,确保了沟通的时效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灵活性。

第三,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标准规范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居民的个性化需要。同时,设置了辖区居民反馈机制,将居民的评价与相关责任中队的年终评定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保证管理工作切实是在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4.改变群众观念,普及“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

城市的高效管理,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一直在大力宣传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活动,来鼓励T市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一方面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监察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定更好地符合群众意愿,一方面能让市民真正理解城市管理工作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促进市民意识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5.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城市治理的综合能力

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缺乏具备管理和城市建设知识的复合人才,各部门之间缺乏擅长大数据分析、信息综合与分享的专业人才,而导致各部门之间消息闭塞,信息流通不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正在不断改进人员组成结构,招聘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逐步填补人才空缺,同时加快提升自身的信息数据综合处理能力,让城市管理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以便实现全周期城市综合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參考文献:

[1]黄建.引领与承载:全周期管理视域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J].学术界,2020(09):37-49.

[2]蓝志勇.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城市治理体制机制[N].辽宁日报,2020(09).

作者:张春阳

第三篇: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摘 要: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本文立足于天津市的城市发展现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介绍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属性、特点以及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原则、任务、内容、属性;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天津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既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暴露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职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能力和手段、权威性不强等问题,使规划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规划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权力,容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政府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一、天津市区域背景

天津市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它位于华北平原,是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市域面积11917.3平方公里,按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内容,天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京津冀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福射带动作用。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其完整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并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2009年11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从此,天津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于全国领先位置,经济发展迈入高速时代。

天津有12个市辖区,1个副省级区,3个市辖县,共有乡镇级区划数为240个。市辖区分为中心城区、环城区。中心城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它包含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河北区六个区。按照服务业功能,中心城区分别定位为"金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金贸河东"、"创意河北"、"商贸红桥"。环绕市区的环城区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和宝抵区。副省级区是滨海新区,由原塘沽区、汉沽区、人港区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整合而成。市辖县包括宁河县、静海县和蓟县。

天津市总体规划提出,中心城区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城市规划理念并确定在中心城区建立市级中心商务区。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内容为:小白楼地区作为城市主中心,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小白楼地区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楼、南站商务区,和平路、滨江道、南京路、天津金融城部分等组成。天津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南口路,西至红旗北路,南至南运河,北至普济河道。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也是海河下游开发改造的重要地区。

二、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尚待加强

制度建设缓慢。天津市现行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发展和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需要,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制度中,没有任何整体的实质性的改革,处于低层面被动适应(实质上已不适应)状态。

2、城市规划存在缺乏长期性问题

随着天津市城市发展速度的增快,规划部门已经做到了"一控规两导则"全覆盖,但是由于是在同一时期,统一标准编制的规划,难免会导致城市中所有地区的编制原则、编制方法、成果深度等过于相似,而限制了很多特殊地区的地域特色,导致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的反映出地区特色。同时,在高强度的编制任务下,由于编制周期较短,设计单位往往会出现"重经验、轻研究"以及"重形态、轻经济"的现象,只是规划无法真正的做到科学发展。

3、高层次规划研究历程时间较长

按照天津市现行的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编制体系,由于各专业部门在规划编制时与规划部门不协调以及城市政府的规划意图和区政府不协调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总体规划编制周期过长,难以适应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同时由于规划内容过于全面,以致于不能把精力集中于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4、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尚需理清

实施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它需要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交通运输、防灾减灾,以及工业企业、商贸金融等各方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步调一致才能完成。由于我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存在有关部门不能以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强调部门利益,其结果使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与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5、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

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与城市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的,不能脱离群众,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公众参与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是整个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公众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公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政府为民执政,为民谋福利,为民服务,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公众参与是规划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和责任。但是由于我市规划管理与公民的联系渠道比较窄,公众参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规划信息向社会披露不够,致使公众参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20世纪后50年,我国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治走向法治、创建---严重挫折---恢复完善、由弱到强的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天津市城市规划近几年通过不断改革,规划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天津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后,天津市规划管理在面对难得机遇的同时,应总结过去的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厘清改革的方向,以"一肩担尽千古任"的气魄,大胆进行规划管理制度创新,以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天津城市规划管理改革作为一项行政改革,依然存在着许多难点和障碍。因此,新型城市规划管理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当本着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推进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走向完善,这也是本论文的中心指导思想。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天津的城市规划管理走上规范、效率和法治的道路,使天津的城市建设不再为拆建浪费买单,不会为城市景观扼腕长叹,不给未来建筑留下遗憾。

最后,由于城市规划涉及面广,专业性比较强,再加上相关内容复杂,某些可供查阅的资料有限,故决定了该论文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笔者仍积极进行尝试性探索,目的在于为天津城市规划管理进行诊断,找到一条规划管理改革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一点努力和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官远发.对上海市城市规划新政的思考[J].规划师,2004,(9).

作者简介:赵鑫(1984.8-),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2008级环境科学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

作者:赵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口语交际能力论文下一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