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学习汉语资料

2022-10-01

第一篇:留学生学习汉语资料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附件)补语资料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附件)

——补语

一、初等语法项目

(一): 在结构成分部分

状态补语

洗得很干净

听得不太清楚 程度补语

好极了

好多了

结果补语

说完 听见 记住 听清楚 买到 学会

放好 放在桌子上 送到门口

寄给朋友

翻译成英语 趋向补语

坐下 拿出 走上来 跑进去 可能补语

听得/不清楚

拿得/不出 数量补语 等了三个小时

来过三次 大三岁

二、初等阶段语法项目

(二): 在结构成分部分

1、复杂的状态补语 他累得饭也不想吃了

2、程度补语

我热死了

他简直高兴坏了

衣服都湿透了

3、结果补语 他已经把这个月的工资花光了

我没见着他,他不在这儿

机场什么时候能建成?

4、趋向补语

把这些书拿开

5、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

他买了一本书回来

他买回一本书来。他买回来一本书 他走出房间去了。

6、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刮风了,把窗户关上吧 这房间能坐下十几个人。 你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听了这话,大家都笑了起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他只读了一半就停了下来。 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克服困难。 你赶快把材料整理出来。

7、数量补语 踢他一脚

看她一眼

8、可能补语 ……得/不了(liao)

三、中等阶段语法项目

结构成分

1、状态补语

玩了个痛快

笑个不停 说个没完

2、程度补语 差得远

心里急得慌 热得要命/要死

3、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三号运动员赶上了五号 他终于住上了新居 算上他一共十个 他爱上你了 今天睡过头了 消息很快传开了 同学们议论开了 一说起这事,我就生气 一定要把成绩搞上去 赶快把情况反映上去

团结起来

把两岸对接起来 我想起来了 把这些话记下来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他明白过来了

他昏过去了

我看出来了,照片上的小孩就是你 要把这两种性质的问题区别开来

4、可能补语 ……+得/不得

四、高等阶段语法项目表(无补语项目)

高兴得不行

第二篇:泰北华裔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学习汉语热潮的掀起,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华裔留学生。泰国是世界上华裔最多的国家之一,泰国北部的华裔学生是其中最庞大的群体。泰北华裔留学生深受其祖辈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以及政治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汉语的学习需求不同于非华裔留学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泰北华裔留学生进行学习需求方面的调查,旨在了解这群特殊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更好的进行汉语教学。

关键词:华裔留学生;学习需求;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2-02

“需求”指学生、社会或其他有关方面“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况之间的距离。”(Kemp et al,1998:57)需求反映出了人们对内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在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内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其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这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选定泰北华裔这群有特殊历史背景的留学生进行学习需求的分析是因为泰北华裔在泰国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的上百余座华人村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和湄洪颂三省的山区,约占泰国人口总数的10%。根据2008年的统计显示,在850万的泰国华裔中有30万人就居住在泰国北部。在清莱府西北部的美丝乐上山居住着2万多华裔。他们中大部分祖籍云南的原国民党第九十三师的军人及其后裔,其中部分来自云南的回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情况和历史背景比较复杂,由于受到一些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华裔从小或多或少接受过华语教育。进入大学后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到中国来进行汉语的学习。本文对这群特殊的留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以便更高效地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泰北华裔留学生进行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80%。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来广西留学的泰北华裔留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他们的专业涉及汉语言文学(旅游方向)、汉语言文学等不同专业,所有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可信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笔者进行了以下综合分析:

1、语言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泰北华裔的留学生以从小入学前习得的语言情况比较复杂,33.33%学生从小习得云南话,22.22%习得泰北方言,22.22%习得汉语、22.22%习得泰语。但是这些华裔留学生在家里跟家人沟通时,倾向跟随父母所使用的语言。

由于这些华裔部落的学生他们从小受家庭影响,从祖辈那里沿袭下来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他们66.67%的学生认为家乡的小学最好是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较好,其次是他们的民族(云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方言,最后才是泰语。由此可见,虽然他们是原国民党九十三师残部第

三、四代后裔,但是他们内心对深处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对汉语的学习期望还是较高的。

2、学习动机和需求方面

据调查数据显示,泰北华裔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从内部动机看,动机各不相同,他们的动机分别为和更多不同的人见面、交谈,用汉语跟说汉语的人直接交流,到说汉语的国家、地区旅游时使用汉语,想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等;从外部动机看,出于完成学业为目的的占44.44%,出于职业目的占33.33%,有出于获取HSK证书目的的占11.11%,以了解中国为目的的最少;极少有人是因为家长们强迫而学习汉语的,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出于自己对汉语的热爱或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3、教学课堂活动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三种课堂教学活动分别是:语言游戏、看图片或影视资源以及跟着老师进行操练。其余大部分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活动,按照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序为:唱中国歌、听课做笔记、完成分组作业、听磁带、对话练习、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泰国学生普遍认为写日记是讨厌的教学活动。这表明他们不太喜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倾向于生动有趣的、活泼的、以交际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方面,泰北华留学生更喜欢的分组方式为3-5人一组,其次为2人一组;很少学生喜欢单独完成任务;10人以上为一组的分组方法并不受到泰北华裔学生们的喜爱。

泰国学生最喜欢电视、视频、电影的教辅工具,其次为课外文字材料和图片照片、实物、黑板、白板等。其余的教材和配套练习册是最不喜欢的教辅工具。此结果表明泰国学生比较喜欢影像类的生动活泼的、有多感官体验的教辅工具,对作业类的教辅材料较为排斥,对传统教辅工具持可以接受的态度。

测评方面,泰北华裔的留学生喜欢的方式依次为教师命题口试、笔试、HSK考试、在真实的生活中依靠所运用所学知识来检验、期末考试。最不喜欢的测评方式是自己录音、记日记再仔细比较。由此可见学生还是相对喜欢通过面对面地轻松地与教师交流的方式来检验的汉语、其次也不排斥笔试和通过HSK考试来检测自己的汉语水平。因为对自己的汉语水平提升与否地测评意识比较模糊,所以他们相对排斥这样的方式。

三、启示及建议

本论文对泰北华裔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到一些启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虽然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希望调查结果能对高校针对泰北华裔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有所?椭?。

泰北华裔留学生倾向于使用多媒体影像来进行学习。生动有趣的影视资料可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结合课程的内容来寻找合适的电影,动画片,或者实物展示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泰北华裔留学生对自己汉语水平的期待较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希望通过对汉语的学习来帮助他们找到更加高薪的合适的工作的。但是,经过调查的结果,只有不到30%的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因此,在将来的汉语教学中,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该学习需求,为华裔留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补充。

泰北华裔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后,由于他们本身属于华裔,汉语基础高于普通的非华裔留学生。由于他们属于少数群体,高校进行留学生分班时,只能让他们和汉语基础比他们差很多的零基础的留学生同一班级。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期望明显高于非华裔留学生,所以高校在安排汉语水平层次不相同的学生的课程时,应适当考虑这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上,泰北华裔留学生更偏向于喜欢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

他们喜欢通过视频影视资料、跟老师反复操练、游戏、唱歌等这类互动性强,可以调动他们

感官又能形成交际互动的方式。他们不喜欢过于死板、要求强加记忆和背诵类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多使用比较有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辅助工具方面,学生倾斜于喜欢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他们通过ppt、视频短片、动画来学习新知识,另外,实物教学更加直接生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来进行教学。

在测评方面,泰北华裔留学生希望通过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检验自己的汉语水平。其次是通过笔试或者HSK这类权威性较强的汉语水平检测方式来检测自己的汉语水平。笔者建议,我们今后汉语教学的考核方法上,根据课型的特点,比如听力课、口语课、综合课上可以尽量采用口试或面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考核学习者的汉语的真实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泰北华裔留学生深受其祖辈的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影响。他们对汉语保持这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步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华裔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性。根据学生需求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第三篇: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作者:杨刚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缅甸留学生为对象,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后发现:第一,其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第二,其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

关键词:缅甸留学生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汉语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Y229)阶段性成果;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基金项目“桥头堡建设中扩大云南省缅甸留学生规模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Q1203)阶段性成果

云南在地域上与缅甸山水相连,文化宗教传承上与缅甸同文同种,便利的交通和人文环境,使云南长期以来都是缅甸学生留学的首选地。和其他省区相比,云南对缅甸的汉语国际推广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

2012年来云南学习的万余名学生中,60%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缅甸。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缅甸籍学生约占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30%,仅次于泰国学生和老挝学生。对缅甸留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汉语学习规律,制订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目前对缅甸留学生汉语教学与推广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昆明主要高校的缅甸留学生为样本,就其汉语学习动机开展调查分析,分析其汉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缅甸未来的汉语教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 对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以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华文学校等学校的缅甸留学生为对象。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面谈为辅。调查持续1个月,发出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受访对象中,男性30人,女性55人。

1.2 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涉及学习汉语的原因、课堂表现、学校课内外活动、兴趣爱好等四个方面。

1.2.1 学习汉语的动机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首要因素是接受更高的教育、获得更高的层次。85名学生中有80名想在中国高校继续攻读学位深造,占受访人数的94.12%,在这样明确的学习动机下,中国高校的招生宣传显得尤为重要,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到大学的招生广告之后选择到中国学习的;现实的生活需要是促使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另一主要因素,调查对象中,89.41%的学生都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后能听懂汉语、看懂汉字,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大都来自与云南接壤的缅北地区,随着两国边境交流的日益频繁,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76.47%学生家长都要求子女学习汉语。对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促使缅甸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63.53%的学生表示,其对汉语、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也注意到,受访学生中,具有华人血统的达47.06%,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也是影响其学习汉语的因素之一。

1.2.2 课堂表现

从调查情况看,缅甸留学生大都专心听讲,但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安排的任务,能准时完成的仅占52.94%,课后缺少督促、约束应是主要因素。缅甸留学生普遍不喜欢发言,比例高达58.82%。

1.2.3 学校活动

调查对象中,4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在他们看来,此类活动既不能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也不能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我们也注意到,缅甸留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和自卑感,交际范围狭窄,仅局限于同班和同胞之间。

1.2.4 兴趣爱好

缅甸留学生的兴趣爱好较为多元化,70.59%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欣赏歌曲,40%的学生喜欢饮食,这符合年轻人求新的心理特点。52.94%的学生兴趣与经济贸易相关,经了解,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贸易行业,家庭背景及父母期望是主要因素。2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分析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动机如个体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和对其意义的认识。外部动机如别人的影响、奖赏、惩罚等。内部动机能驱使学习者取得长远的成功,而外部动机只能帮助学习者获得短期的学习效果。

2.1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

2.1.1 学历与非学历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缅甸留学生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可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语言生)两类。学历生在中国攻读学位,学习成绩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这些学生通常学习较为努力,学习动机强,学习持久性也长。

非学历学生(语言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日常生活和现实交际的需要,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动机则相应减弱。非学历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进入中国高校深造而先学习汉语,由于需要获得“汉语水平考试”相应等级才能录取,同时为将来的大学学习做准备,这些学生学习动机也较强,学习持久性也长。

2.1.2 华裔与非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在缅甸留学生中,华裔和非华裔的学习动机差异明显。华裔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往往胜于非华裔学生。华裔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将汉语作为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而非华裔学生学汉语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和兴趣。

2.1.3 不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可细分为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教师、学校的态度等。所调查的缅甸留学生,有的为了“用汉语进行交流”,有的“想了解中国文化”,有的“想考取中国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上述不同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学习动机。前二者随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学习动机逐渐减弱,后者则能把学习坚持到底。

2.1.4 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

性格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影响。男生性格通常大大咧咧,学习容易草草了事,女生性格细腻,学习比较深入。

内向学习者和外向学习者之间也存在差异。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愿意发言、不想参加活动,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锻炼。性格外向的同学成绩不一定出色,但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进步较明显。

2.2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外部动机

2.2.1 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不一定是因为“汉语热”,而是受到祖父母、父母的影响。对华裔学生而言,基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家人都希望其学好汉语;对非华裔来说,由于其家族大都与中国人存在经贸往来,为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希望子女通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以便与中国公司直接往来。

2.2.2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应具备开朗、友善、真诚的性格特点,同时要显示出心理健康和个体适应的品质。在教学上,多使用启发式和任务型教学法,以便使课堂生动活泼。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次对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发现:首先,缅甸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较大。其次,缅甸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内在动机胜过外在动机。再次,教师对缅甸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影响。而影响缅甸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内部动机主要有:在中国高校深造攻读学位;工作的需要;华裔的民族认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总体而言,缅甸留学生学习动机与汉语学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呈正比例关系,即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能力和汉语水平随之提高;学习动机减弱,学习能力与汉语水平则相应降低。

参考文献:

[1]吴应辉,杨叶华.缅甸汉语教学调查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2008(3)

[2]王爱平.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3)

[3]贺阳.汉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汉语国际传播[J].语言文字运用,2008(2)

[4]杨刚.海外华裔青年文化适应的调查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5]黄海蓉.东南亚华裔青少年群体特征与短期汉语教学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6]吕玉兰.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责任编辑:陈 顺

第四篇:印尼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

文学院 08级对外汉语班

带队老师:

####见习地点:######

摘要:本文根据见习期间与印尼留学生交流、课堂观摩以及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并在感性认识和调查基础上对印尼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报告的最后根据偏误分析的结论,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印尼语留学生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以期引起授课教师的注意,为对外汉语教学及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视角。

引言

2010年12月,我们在对外汉语系组织和杜依倩老师带领下,赴我校南校区对外汉语系留学生本科教学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在此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观摩,课后与指导老师讨论交流,平时有针对性的对印尼籍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调查以及批改留学生平时作业,搜集整理了少量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了偏误分析,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并依照自己的一些感性认识尝试向老师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感性认识以及初步分析,能够让我们对汉语教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努力能够为我校华文教育做出一点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印尼籍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音、文字、词汇、句法方面的偏误。

(二)调查方法

1,采访 2,课堂观摩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3,作业搜集整理

(三)调查对象

我校文学院对外汉语系2009级本科学历留学生(1)班和(2)班印尼籍留学生共计25人。

(四)调查步骤

12月20日-23日 进行课堂观摩记录、语言调查、作业搜集整理 12月24日-26日 整理分析搜集到的语言材料 12月27日-29日 文献资料查询,形成初步调查结论 12月30日-31日 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概观

传统的语言教学认为,凡是不符合规则和标准的语言现象都是偏误。偏误是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机制上缺陷的直接体现。偏误是母语习得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也是外语信息的重要来源。这些偏误表明语言习得者并非简单地记忆目标语的语言规则,而是根据自身认可或习惯的认知规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建构自己的语言规则。

偏误分析理论的创始人Cord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错误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都存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还区分了两个概念—“差错”(mistake)和“偏误”(error):差错是非系统性的错误,属于语言性质运用的错误,是因为不能运用语言知识而产生的,学习者无法自己改正;偏误属于系统性错误,是由于语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也是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学习者自己能够改正。

2,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偏误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表达偏误,属于语言运用上的问题;另一类为理解偏误,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活动,与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有关。

2.1表达偏误 2.1.1,语音偏误

学习汉语首先遇到的就是语音问题,对于母语为印尼语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在课堂观摩及与留学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语音上的问题。下面主要对印尼学生出现语音偏误的几个方面及各自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一、声调偏误: 声调的偏误最易为人所察觉,因为汉语声调的数目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声调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声韵母的发音偏差不易察觉,但是如果某个声调读不准,则很快就会被人听出来。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声调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语音教学研究中,声调教学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声调还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语音最大的障碍。 我们在听课过程及平时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印尼学生(特别是水平较低的1班)对于汉语声调的把握很成问题。他们在发一声和四声的时候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发二声和三声的时候就经常容易出错,例如“老师”,他们很多就把第一个“老”发成了二声,第二个“师”发成四声;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发单个的音的时候能够基本上发准,但是碰到一个句子的时候就惨不忍睹了。这种状况在读语音近似的句子的时候更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印尼语是非声调语言,在印尼语里声音的高低只表示强调词语里头的某个部分,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说ya。(以正常的声音或者比较高的声音,同样都是感叹词,表示邀请、催促:来吧!)。这跟汉语的四声不同,因为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yā” (鸭)、“yá”(牙)、“yǎ”(雅)、„yà”(亚)。每一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这是因为声调不同的缘故。

其次是汉语四声本身就有一定难度。汉语的第一声为55阴平调型最简单,印尼学生也最易掌握。去声为51,印尼学生发起来困难也不会很大,虽然尾音调值不太到位,但听起来还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上声调值为214,调型先降后升,比较复杂,且在语流中又有一些变化规则,对印尼学生来说这无疑只是最难掌握的。普通话阳平是中升调,调值为35。印尼华裔学生有时会把它发成中平调,出现调型偏误,特别是在和上声连在一起读时出错率更高,他们常常分不清阳平跟上声,经常混淆。

二、zh、ch、sh、r的发音偏误:

这是印尼学生的发音问题之一。印尼语有z、c、s,但没有zh、ch、sh、r(卷舌音)。因此zh、ch、sh、r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发音盲点,印尼学生发卷舌音的时候经常用舌尖前音来代替。 例如:

印尼语有r音,但是和汉语的r音不同。印尼语的r是个颤音,但汉语不是。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把舌尖前音的r发成舌叶音、浊音[d3]。例如: 日本Riben→ 如果ruguo→ 热闹renao→

三、送气音的偏误:

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经常出现的偏误还有送气和不送气音。我们在见习过程中与留学生做过一个“发音吹蜡烛”的游戏,既要通过发送气音如“跑步”、“瀑布”、“负心”等带有送气音的词,用气流将蜡烛吹灭。但是不经过提示,他们很难发现这个诀窍。而且告诉他们原理之后他们依然很难操作成功,这是因为印尼语中的辅音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因此,在学习汉语时会产生语际负迁移,把汉语里的六对送气与不送气音(见下图)混淆,且把送气音都发成不送气音。

针对以上印尼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上易出现的偏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不能揪住一个错误不放,而是要通过印尼语与汉语的对比分析,找出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语音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及日常对话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更为直观和有效地方式,让学生明白发音原理。如送其余不送气音的教学,可以放一张薄纸在嘴前,发送气音时纸张就会因为气流的冲击而颤动。 当然,对于印尼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不仅只是以上所列举,还有元音,其他辅音的发音偏误。由于见习时间有限,材料搜集不够,这里不做过深探讨。

2.1.2,汉字偏误

一、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集中表现在:

1、

以笔画为基础的字形改造

(1)

笔画书写的无规则性。留学生常将汉字视为随意书写的图形,由此产生了不按照笔顺书写,随心所欲,左右开弓,如不观察其书写过程则无从了解,如留学生写“藏”时就不注意笔画顺序,随便乱写。 (2)

笔画粘连。受某些字母文字的母语影响,加之对汉字笔画的不甚了解,留学生还有笔画拈连的错误,如:“中”字,应为4画,有学生却认为是2画,即“ ”和“ ”;“如”字,应为6画,有学生却写成3画,即“ ”。另外,还有“ ”“ ”等。 (3) 对部件结构的不规则改换。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常常会让留学生摸不着头脑,他们往往会对部件结构做不规则变换,如“ (药)”“ (逛)”“大(犬)”等。 (4) 作对称性或旋转性位置改换。这类偏误是将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镜像变位。比如: (邮)、 (院)、 (明)、 (期)、 (和)、 (知)、 (顶)、

2、

以部件为基础的字形改造

(1)

部件缺失与增添。随着学生汉字习得数量的增多,容易在形态识别之间产生影响,这样就出现了部件缺失与增添现象。偏误原因主要是识记问题。缺失如“ (我)”“ (伺)”“ (疆)”等。增添如“ (买)”“ (住)”等。 (2)

部件混搭。汉字之间的相似形态也会使留学生在识记过程中产生偏差,从而造成不同汉字部件之间的混搭现象。如“擅(颤)抖”、“淮(准)”等。 (3)

义符、声符改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汉字学习后,学生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从部件的组合中大致可以看出其读音和意义。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学生意识弄不明白某些字的正确写法,往往会自我想象,造出新字。如“七手八 (脚)”:在已知“脚”的同义词是“足”的情况下,却忘记了“脚”的右半边是声符,而以表义的“足”充当,构成无效字“ ”。 “环 (境)”,以声符“京”代替原声符“竞”,此例是音近替代:再如“睢(睡)觉”,以声符“隹”代替原声符“垂”;“回 (忆)”,以声符“己”代替原声符“乙”。 (4)

类化改换。这类偏误主要是由于上下文的影响而改换某个字的意符。比如: (傍)晚,根 (据), (据)说, (批)评,批抨(评)等等。

3、 整字的替换。现代汉语中同音字较多,同音字往往都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但是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词汇系统不够完整,词义掌握不彻底,所以经常会出现同音字替代的现象。如:将“比赛”的“赛”写成“塞”;“治病”写成“只病”;将副词“也”写成“业”;“刚到教室时”的“时”写生“师”等。

二、留学生在汉字书写上出现的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汉字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之处。汉字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种平面形文字,与线形排列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运用两维空间来表达信息,可以说每个文字都是一个结构紧密的图形。从记录汉字的特点来看,汉字是形、音、义为一体来记录汉语语素的符号,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音、知义还要知形。因此,学习汉字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一向被视为学习汉语最难的部分。汉字的笔画基本笔画少,但变化笔形却达到了近36种之多;变化笔形与基本笔形差别甚微;汉字同音、近音字,多义字多,这些特点都是造成留学生书写汉字偏误的原因。如在留学生笔画层面的偏误字中,笔形误用主要是基本笔画和变形笔画之间的误用,这不能不说是汉字本身的特点造成的。

一些研究学者指出,意符形近换用是汉语史上俗字所由产生的一条途径。这类偏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也常出现,特别是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极易出现。由此可见,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形近改换并不只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才发生,古今汉人也都时有发生。这说明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

由上下文的影响而改换某个字的意符这种现象古已有之,这在文字学中称为类化,即因类推而产生的同化。这种现象也是汉语文字史上大量异体字和俗字所由产生的重要途径。留学生出现这种错误说明他们根据意符特征类推的认知心理与我们中国人是一致的。

以上这些都证明了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受汉字本身的构造特点影响。

其次,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了书写的正确性。我们所调查的留学生虽然出国前汉语的学习背景不一样,但是他们在中国已经接受了两年的汉语教育。可是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人的学习态度。认为汉语难学,特别是汉字难写在很多留学生心里已经达成了共识。他们的汉语可以用来和中国人交流,但是写出来就有了很多错误,究其原因在于平时不经常练习写汉字,写字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对汉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造成的被动学习态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也是书写错误的原因之一。印尼留学生的母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欧语的影响。从他们书写汉字时将笔画粘连起来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将竹字头写成两个拉丁字母K,将口字写成拉丁字母O,将皿字底写成放倒的拉丁字母B,将耳朵旁写成希腊字母 或拉丁字母P。这种源于母语迁移的偏误多产生于初学者,但也可能化石化而出自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不过后者的出现频率要低得多。

最后,教学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的课程设置包括口语课、正音课、听力课、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六门主课,汉字书写只在书法选修课上有过专门练习,其他的就是依靠老师上课听写生字和留作业的时候才得到练习。因此,我们认为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的单一是造成留学生部分偏误的主要原因。

2.1.3,语法偏误

语法偏误在本次调查中主要涉及到有句式杂糅,词语的使用。 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这是第一语言习得中常在的语病。吕叔湘、朱德熙(1952/2002)认为,杂糅是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是两种结构都用了。在第二语言汉语习得偏误分析中,也有零星涉及到杂糅的。杂糅偏误是一种语法形式上的偏误类型,杂糅主要有语序错误、、词语残缺、词语误加、词语混用、句式杂糅五大类。

语序错误的有例子如下:

1、是因为他经常没来上课,只好老师给他惩罚。

2、他说一句让大家哈哈大笑,但一个人也没有哈哈大笑,他看起尴尬。 3,、幸亏你快回来,要是你晚一点回来我就不给你开门。

1例中“只好“与”老师“语序存在问题,将”只好“提前使得整个句子没有主语,应该将”老师“置于“只好”前。2例中“一个人也没有哈哈大笑“应该改为“没有一个人哈哈大笑”前者把整个句子的主语给弄模糊了,只有将一个人推后才可以保证句子主语的一致性。3例中“幸亏你快回来“应该是“幸亏你回来得快”,副词置于动词后修饰动词充当补语

词语残缺的例子有:

1、 因为有误会她不要说话

2、 老师在讲中国历史让我尴尬

3、 过了十几年多他们现在在见面觉得很尴尬

1例中和“因为“搭配的“所以“没有出现导致整个句子讲不通。汉语中关联词是成对出现的出现因为必会有所以和它搭配,否则就是一个病句。2例中缺少副词”很“修饰“尴尬”。3例中缺少副词仍然来修饰整个句子,整个句子的转折语义就可以表达出来。

再如句式杂糅例子有:

1、 幸亏你不去到那个医院,他们的服务不好。

2、 没办法了,你只好一定要去出差。

3、 他这几天的态度真让人搞得很尴尬。

1例中幸亏你不去到那家医院有两种改法,你不去那家医院或者你不到那家医院,两者都可以。去到两个词连用就是杂糅了,两个词分开都可以表达一个意思,就没有必要都用,可以减少句子的长度,更经济。2例中“你只好一定要出差”同样有两种改法,你只好出差或者你一定要出差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可是将两种句式合在一起用就是不伦不类了。3例中“他这几天的态度真让人搞得很尴尬“应该是“他这几天的态度让人尴尬”或者”他这几天的态度搞得别人很尴尬“。“让“本来就有使动义,让我吃饭,让我睡觉,使令意义都有一种。无需再在后方加一个动词搞得,或者就只用搞得别人某某也可以。

以上是杂糅的几种大的类型,下面还有杂糅的一些次分类

杂糅的次类型有叠加和拼接Stemberger(1982:319)和Carl James(199

8、2001)曾将杂糅分为三种:(1)两种结构竞争导致两相删除;(2)两种结构简单相加;(3)两种结构有所取有所不取。我们认为第一种所谓的删除就是遗漏,因而不把它作为杂糅的一种次类型,而第二种就是上文所说的叠加,第三种就是拼接。田善继(199

5、1997)在研究非对比性偏误时列出“类推”这样一种偏误形式, “类推”的偏误亚类型是“累加”和“叠加”。其实,这就是杂糅偏误的两种次类型:叠加和拼接,

(一)作为种杂糅次类型的叠加,与误加偏误有什么不同呢?误加偏误只需要将误加的成分删除就可以了,而叠加偏误的改正方法则有两种。例如:

1、 他常常地看电影

2、 他非常很看电影

例①

“地”误加,删去且只能删去“地”;例②中“非常”和“很”叠加,可以删除“非常”,得到正确句子“他很高兴”;也可以删除“很”,得到正确句子“他非常高兴”

再如上面所举的的句式杂糅的例子都是这种叠加,改正的方法都有两种,不是简单的误加偏误,删除误加的成分的就行。

(二)拼接拼接不是两种结构的简单相加,而是两种结构在杂糅过程中有所取舍。拼接有词语拼接和句法结构拼接两种。例如:

1我来中国留学,这段一年的留学生活快要结束了……这段一年中,跟中国人接触的时间最多。

2学习写作的时候,我才发现写作是最难的一门课之一

例1是词语拼接,“这段时间”与“这一年”的拼接,是由上文“这段一年的留学生活”的错误分析而诱发的偏误。例2是句法结构的拼接,例⑦将 “真A”与“太A了”拼接为“真A了”;

下面分析句式杂糅的原因 一.因同义、近义形式误辨而堆砌。 近义词误辨作为第一语言使用者,同义反复有时会产生积极的修辞作用,但更多的时候起到的是重复累赘的消极作用。对于留学生来说,同义词未加仔细辨析就堆砌在一起,

从而造成偏误。例如:

a来中国学汉语的目的是本身自己很喜欢中国

纠正 :由于不知“本身”与“自己”是同义词而将它们堆砌在一起,应该选择其中的一个复合词、短语构成成分误辨 留学生对复合词是整体习得的,对于构成复合词的语素往往不知其义或者不敏感,又加上一个与之同义的语素造成偏误。我们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要提倡语素教学法,在把握复合词整体意义的同时,分析其构成语素的含义。例如:

b大部分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以后比较容易找工作,我是其中一个。所以我认为写记叙文的文章并不重要。

纠正: 对“文”即“文章”的意思不敏感,因而堆砌在一起词汇形式与语法形式误辨某种意义、概念、范畴在某种特定的语言中可以用语法形式来表达,也可以用词汇形式来表达。表达同一意义、概念、范畴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有的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现(如表示完成体的助词“了”与“已经”同现、表示过去的助词“过”与 “曾经”同现、表示进行体的“着”与“正在、正、在”同现等),而有的则不能同现(如下文中动词重叠形式“轻松轻松”与数量短语“一下”不可同现、形容词重叠形式“高高兴兴”与程度副词“很”不可同现、助动词“有”与完成体“了”不可同现等),那么我们只能在词汇形式与语法形式当中选择其一。例如:

C 每天晚上,我都会留一点点时间来看电视轻松轻松一下。 纠正:只能从“轻松一下”和“轻松轻松”中选择一个 二.因举棋不定而纠缠

由上可知,造成杂糅偏误的第一个成因是因同义、近义形式误辨而堆砌,即留学生不知彼此是同义词而堆砌在一起;留学生整体习得复合词,对于构成复合词的语素不知其义或者不敏感,或者把短语当作一个语块习得,不能离析其构成成分,不知其功能意义,又加上一个与之同义的语素;留学生不知有些表达同一意义范畴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不可同现。

如果说留学生杂糅偏误的第一个成因是因为不知,那么杂糅偏误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知道了两个结构、两种表达式,却因举棋不定而纠缠,或谓之竞争。对此,Karl James(199

8、2001)认为,说话的人或写作的人激活了两种意义相关的结构,两者单用都能完成交际任务,但是未能做出明确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将其混用,产生了一个兼具两者特征的结构。

例如:a被访问的留学生中部分都说对家务没什么感兴趣 b 茉莉花茶、菊花茶也好喝是好喝可是还没习惯的人不太喜欢喝。 留学生学过了“对……(没)有兴趣”,也学过了“对……(不)感兴趣”,肯定式中有“有

感兴趣”的杂糅(见上文例⑩),而此例是否定式,是“没什么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杂糅,原因都是在表达时同时激活了“对……(没)有兴趣”和“对……(不)感兴趣”,结果造成了兼具两者特征的杂糅结构“没什么感兴趣”;例⑦是表示让步关系的从句,可以用“(虽然)也A”,也可以用 “A是A”,两种结构竞争的结果产生了杂糅。

例举完了杂糅,语法偏误还有 词语的使用,特别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例如副词”幸亏”的使用。

例1:”我昨天买了衣服交钱是一千块钱,你今天买了一样的衣服价钱是500块钱,你真是幸亏。”

例2:”幸亏你不去到那个医院,他们的服务态度不好。”

我们说幸亏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或某些有利条件而得到了好处或避免了不希望发生的后果,是副词,但是在例1 中却被误用形容词,可见对虚词的把握还存在问题,例2 中“幸亏“的运用没有严格的意义上的语法错误,但是我们看来总觉得有些怪异。这主要是因为”幸亏”语义的影响,后面需要跟上一个表示不好的结果的句子,这样表达才比较完整。

另外在调查过程中,留学生对把字句和被字句运用的困难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给陈冠雄单独辅导的时候,我问他觉得汉语学习的主要难点在哪里,他提出了印尼语中没有把字句这个问题。通过对把字句表示主动处置意义等简单的讲解,他很快就掌握了把字句的使用,并造出来“小偷把我的皮包拿走了”这样正确的句子。把字句和被字句作为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型,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而需要将此作为重点来讲解。 2.1.4,语用偏误

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错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出现的的语用偏误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当语言使用者误解了词汇的涵义,错误使用句子结构,将母语语用规则迁移到目的语等时,语用语言失误就会产生。 后者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差异。但是很多时候留学生可能理解了词汇的意义,懂得了语法结构,在交际上语言仍然显得很生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时必须重视言语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影响。语用偏误涉及到一些心理因素,如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很大,纠正的难度也很高,需要语言学习者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不断纠正。 现在我们从留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偏误。

一. 引起语用偏误的原因。 1.母语的负迁移。

根据 语言学 的 基本 规律,我们得知,在 习得 第二 语言 的 过程 中,母语 会 对 第二 语言产生影响。我们 把 这种 影响叫做 语言 迁移。这种 影响 包括 两个 方面,即 积极 影响和 消极 影响。其中 积极 地 影响 我们 称 之 为 正 迁移,反之为负 迁移。在 对外 汉语 教学 中,我们 发现 的 那些 语用 偏误 大多数 都 是由于 母语 的 负 迁移 所 造成的。比如,越南人在 见面 和 道别 时 都 用“你 好”,所以他们 跟 中 国人 道别 时 也 用“你 好”。这 就 让 我们觉得很 奇怪,不 明白他们 要 表达 什么意思。而越南留学生在跟老师交谈时,总是会不断的用“老师”,老师听久了还以为他在说别的老师呢。在比如,在留学生上张海珍老师的写作课时,造的句子,其中一句是“我知道这个原因的问题。”正确的应该说是“问题的原因”,很多留学生的母语的语序就是像英语那样:the reason of the question,所以他们会受母语的影响,而逐个翻译的造句。

2.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对 目的语 的 语用 修辞 规则 掌握 的 不 够 透彻 但是 又 要 用到 的 时候,许多 留学生 就 会滥用。比如 他们 想 知道他 的 中国朋友 的 年纪,他们 以为 所有 的 问年纪 都 可以 用“你 几岁了?” 这个在句法上说,没有任何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问法。但是留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果是问不到十岁的儿童就没问题,但是如果是问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就很成问题了。它没有估计到听话人的年龄,没有规则,违背了交际原则。又比如,句子“我的 朋友们 都 很 忙,可是 他们 特意 的 访问 了 我 的 家。” 这个 例句中 用 的“访问”就 是 书面 词汇 滥用 的表现。 3. 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

由于中国人特定的文化心理因素,同样意义的表达方式在其他国家可以换用,但是在中国绝不可以。如果误用了,往往会引起误会。中国人民族文化心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极强的等级观念。比如“你给我回来”,这种祈使句,长辈可以对晚辈说,但是晚辈绝不能对长辈说,这种强硬的命令方式是极不礼貌的。基于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中国人喜欢用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来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以示亲切。如根据年龄,我们称呼对应的人叔叔,大哥,大姐,大爷,阿姨等等,但是留学生初到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称呼,还是惯用先生,小姐,太太,老师,老板等。 4.缺乏汉语修辞学的知识。 汉语中有很多修辞,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等。留学生在没有掌握好修辞学知识的时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有学生造句:“她的脸在太阳的照耀下真红,红得像猴子屁股一样”。这样的句子就是没有正确运用修辞造成的结果。这个比喻放在这里是不符合的,像猴子屁股一样,一般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一般都是指人不好意思,很自责的时候脸红,才能用这个比喻。所以她错用了比喻的范围。

二. 语用偏误的类型。

1. 一些句型,句式表面上看起来语义差别不大,其实语义中心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人应选择合适的句式,对一类句子的区别选择,是偏误重点。如下:

A.

我对中国不太了解,我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成立了。

(我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B.

妈妈生病住院了,集中精力起来真不容易。

(把精力集中起来真不容易)

C.

她的性格跟别的同学不一样,于是很多同学对她的关心特别多。可是一个同学也不愿意和她交朋友。(可是谁也不愿意跟她交朋友) 以上几组句子的语义中心是不同的,所强调的重点是有区别的。这些偏误只有在上下文的情况下才出现,也应该是写作课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适应语境条件。

2.汉语中一些特殊结构只用于一些特定的表达意图,图“太+形容词”和“真+形容词”等,这一点,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常导致语用上的失误。 3.表达方式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受母语影响较大,包括借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或借用母语中的词汇。这与学生的写作方式有关,在对20名中级班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用汉语写作是,你主要: A.用汉语直接思考。

B .用母语思考然后翻译成汉语。 调查结果是,回答B的有13人,占65%。

比如这个例子:“我每天一个小时打篮球,一个多小时看电视,十个小时睡觉,四个小时学习,以后考上大学了。”这是明显的母语迁移。 留学生语用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他们对汉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的运用汉语。 3,教师教学应对策略

由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性质上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为期一周的见习中,我用心观摩了八位任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差别教学的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有区别的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等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让我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一些设想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我们也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对外汉语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汉语知识,而是要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让汉语课变得有意思起来,学生自然就会对汉语感兴趣,同时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然的会被激发出来。

2.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汉语的环境

教师除了课堂上的汉语教学之外,应该在课外给予学生一定的汉语的活动,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完全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比如说开展汉语的课本剧表演,进行一段时间的汉语培训,开展汉语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对学习汉语产生进一步的兴趣。也可以不定期的对学生开展汉语方面的测试,让学生在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下,也让教师掌握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动态。

3,注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之所以与传统的教学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质,既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因此,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心理的差异必然会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更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4.倡导良好的教态和优良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形神交流,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整堂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展开,教师必须培养各方面自身的素质,尽可能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奉献给课堂,奉献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5.不同主题的课程应该用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以传统的机械式的方法传授课堂知识,单词课应该创设多种情境导入各个单词,而不是那种直接写单词念单词的传统模式。而对话课比较单词而言难度更大,一直教师头疼的问题。对话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跟读操练,而应该结合课堂游戏,由词成句,由单词拓展出句子,在对话练习前先让学生掌握对话中难读的句子,然后开展课堂多种形式的会话是目前比较实用的方法。

6.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多练习

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节课下来如果师生之间没有互动的话那基本上是失败的一堂课,教师如果要想让学生掌握多点的知识,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课,就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从学生那边得到反馈,这就要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能够使整堂课变得活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活动中只能走马观花地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语言调查,搜集到的材料也十分有限,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一些分析也难免过于粗鄙浅陋。希望老师能够不吝赐教,悉心指正我们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用心地在做这样一份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不易。不过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汉语教师的魅力所在,这些必将鼓舞着我们不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而不断奋斗!

注:李佳奇为本次调查报告的策划人,文章主体部分也由李佳奇完成,语音偏误部分由王海姣完成,汉字偏误部分由闫萍完成,语法偏误部分由邢孔江和王红玲完成,语用偏误部分由刘亚庆和曾小娜完成。另外感谢杜依倩等老师在见习过程中对我们搜集相关材料的支持和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捷 王华 《偏误理论与外语教学》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2] 柳丽慧

《偏误的类别、产生原因及教学策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3] 林玉婷 《印尼语汉语语音比较及汉语语音教学》【J】 2006年5月 [4] 叶翔 《留学生汉语常用副词偏误分析》【J】 2001年4月

第五篇: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

文学院 11级对外汉语班

带队老师:龙涛

实习地点:国教院

摘要:本文根据见习期间与泰国同学交流以及课堂观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因为实习时间条件的限制,主要对语音上的偏误进行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泰国同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语音偏误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报告的最后根据偏误分析的结论,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教学理论对泰国留学生课堂教学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建议。

引言

2014年10月,我们在校南校区对外汉语系留学生本科教学班和入门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在此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观摩记录,课后班里的留学生讨论交流,平时有针对性的对泰国籍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调查,然后在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泰国学习汉语的偏误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里调查的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并依照我们自己所学及调查情况尝试向老师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泰国籍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音偏误。

(二)调查方法

1,课间与留学生交流注意并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2,课堂观摩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三)调查对象

我校国教院的入门班及其它班的泰国籍留学生。

(四)调查步骤

10月14日-11月12日 进行课堂观摩记录、语言调查 11月14号 整理分析搜集到的语言材料 11月15号文献资料查询,形成初步调查结论 11月16号 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偏误分析是在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由鲁健骥介绍到中国(80年代初)

偏误分析理论的创始人Cord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错误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都存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还区分了两个概念—“差错”(mistake)和“偏误”(error):差错是非系统性的错误,属于语言性质运用的错误,是因为不能运用语言知识而产生的,学习者无法自己改正;偏误属于系统性错误,是由于语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也是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学习者自己能够改正。

2,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是针对留学生的语音偏误进行了调查,主要分为声调,声母和韵母。

2 学习汉语首先遇到的就是语音问题,我们在课堂观摩及与留学生交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语音上的问题。下面主要对他们出现的语音偏误的几个方面及各自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一、声母偏误

本文所考察的语料来自海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入门班泰国籍学生的录音。我们对这些泰国留学生的语音样本进行了分析,之所以选择入门班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该级别的学生是零起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偏误具有典型性,有利于我们总结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中偏误出现的规律及学习的难点。

在入门班阶段,泰国学生的汉语声母发音偏误分布范围广,情况复杂。在普通话的21个辅音声母中,有15个声母存在偏误,换句话说,有超过70%的声母的发音都存在偏误。从偏误的形式看,有些声母的偏误形式很多,如:k、h、j、q、x、zh、ch、sh、r、z、c等声母的偏误形式都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可见入门班的泰国学习者对汉语声母发音认识模糊。高远(2002)指出,成年的外语学习者总爱根据本族语的语音系统和音位系统来判断外语的语音,并用自己本族语的发音去代替外语的发音。由于在入门阶段,泰国学生还未摆脱泰语语音系统的束缚,对汉语语音特征也未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因而出现大量偏误也是情理之中。

造成偏误的最主要原因是汉语和泰语读音的字母体系不同。我们通过对比归纳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声母存在的问题,我们把它们概括为:(1)汉语和泰语都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但它们在用拉丁文转写形式表达送气与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泰语中常用h来表示送气,所以初学汉语的泰国留学生常把汉语的声母p、t、k、c读成[p]、[t]、[k]、[ts];(2)平舌与翘舌也是泰国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z、c、z与zh、ch、sh的区分;(3)泰语辅音中没有与汉语的j、q相同的音,泰国学生在发这两个音时常常会发成汉语的z和c;(4)泰语辅音有清浊对立,而汉语声母没有,所以泰国学生常把汉语的声母b[p]和d[t]发成浊音[b]和[d];(5)字母r在汉语和泰语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表示不同的读音,所以汉语声母r也是泰国学生常常发不好的一个音;(6)汉语声母x与跟j、q一样属于泰语中没有对应音的一类,同时是泰国学生学习的难点。

从这次的调查中,我们总结出初级阶段的泰国学生多集中在c、j、q、z、zh、b、p、d、t、g、k、l等声母的偏误上。

纠错对策

我们在教授汉语时,还必须就学生的偏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以下结合较有代表性的几类偏误谈谈纠正泰国留学生声母发音的一些对策和方法。

(1)对于某些清声母念成浊声母的,如b[p]、d[t]分别念成[b][d]的问题,我们认为不难克服。泰语中同样有清音[p]和[t]。只是用了p、t表示而已,只要告诉学生普通话基本不存在清浊对立,并让学生明白普通话b[p]、d[t]相对应的是泰语里的p[p]、t[t],而非b[b]、d[d]即可。而对于将某些送气音念成不送气音的问题,如将p[p]发成[p],t[t]发成[t],k[k]发成[k]等,同样也是由于汉泰两种语言用相同拉丁字母表示不同发音造成的。其实这些音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只要让学生记住汉语拼音中拉丁字母的实际读音,学生也是很容易掌握的。

(2)针对泰国学生发不好zh、ch、sh、r、和z、c的问题,关键是要讲清楚发音原理和方法。可以采用演示法,用双手模拟发音器官,讲解时,把左手掌向左平掌微

3 屈,五指并拢手心向下,代表硬腭和牙齿;右手手心向上,代表舌头。发舌尖后音zh、 ch、sh 、r时,模拟舌头的运动,将右手微屈,接近或顶住左手第二关节,表示舌头向上翘起,从而避免再用母语中的习惯的发音方法来模拟这些音。至于z、c,由于泰语中有s[s]这个音,在教z、c时也不妨让学生先体会s[s]的发音部位。

(3)针对j发成[c],q发成[c]的问题,可通过图示让学生明白发音。 (4)对于h[x]发成[h]的问题,可以用学生发会的[k]来纠正。

二、韵母的偏误

(1) 单元音韵母中:当“o”与声母相拼时,其发音往往就变成[ ua ] ;“e”舌位偏低,近似于央元音[.] ;ü[ y ]的发音变成[ u ] 、[ i ]或[ ui ] ;2i[.]、2Ç[ ]舌位不稳定,发音不到位。

(2) 复元音韵母中:“ao”被发成[ au ] ,在塞音后尤其明显;“ei”常常发成[.:i ] ;“ie”发成近似[ ia ]的音,而且有时还跟“üe”互相混淆;“uo”常常有一个后续音,听起来像[ uA ] ,真正的“ua”有时却发成[ uo ] ;“iu”和“ui”的中间音完全丢失。

(3) 鼻音韵母中:“ian”发成[ ian ]或[ i.n ] ;“iang”有时变成[ i..] ;“uan”发成[ u.n ] ;üan 发成[ uan ]或[ u.n ] ,有时发成[ ian ] ;很多后鼻音韵母鼻音不够靠后,听起来像前鼻音。

(4) 卷舌音“er”的卷舌不明显。 造成偏误的原因。

由于泰语中没有e[ .]和ü[ y ]这两个音,所以学生就用央元音[.]替“e”,用[ i ]或[ iu ]代替ü[ y ]。同理“, üe”就念成了“ie”“, üan”就念成了“ian”。泰语中没有[ei ]这样的发音,但有一个近似的[.:i ] ,所以当他们发“ei”时,听起来就像“e + i”。泰语中也没有ie[ i.] ,近似的只有[ i :a ] ,所以学生常用它来代替“ie”。泰语中没有uo[ uo ] ,近似的有[ u :a ] ,这个u 是个长音,学生常用它来代替“uo”。另外,泰语长元音相当多,单元音中有9 个,二合元音中有10 个,而三合元音3 个都是长音。由于母语的习惯作用,泰国学生在发汉语韵母和拼读音节时往往将音拉长,这也许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发音在汉语阳平和去声调中总显得拖沓。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种拼音字母,而不是单纯记音的音标,其中“a 、e 、i 、o”这些字母代表的音素不止一个,如:a 、an 、ian 、iang 这三个韵母中“a”的实际发音是不同的;ei 、ie 、e 、en 这四个韵母中“e”的实际发音也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用同一个字母(a 或e) 来表示,所以学生就容易把它们发成同一个音,于是就造成了把“ian”发成[ ian ] ,把“ei”发成[ .i ]的结果。另外《,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许多省略式也误导了学生的发音。如“: o ,2Ç,ü,üe ,iu ,ui ,üan ,un ,ün”等韵母的发音偏误,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了省略式的误导,看字母发音而造成的。 教学策略

(1) 对于在泰语中没有的音,要提醒学生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避免使用替代策略,并且注意控制时长,待学生掌握正确发音后,可有意要求他们把音发得短促些。

4 (2) 要解决e 的问题,关键在于舌位要提高,并且靠后,发音时肌肉紧张,体现出紧元音的特点,可通过一些松紧元音对比的词语练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如“哥哥”。要解决ü[ y ]的发音问题,采用先发[ i ]然后圆唇发出ü[ y ]的办法。 (3) 舌尖元音2i[]、2Ç[]的学习,最好采用音节zi 、ci 、si 、zhi 、chi 、shi 、ri 整体认读的方法。

(4) 对于由汉语拼音方案引起的问题,要提醒学生韵母实际发音与书写形式之不同,加强正确发音的练习,特别要注意容易丢音的一些韵母,如:uei (2ui) ,iou (2iu) ,uen (2un)

三、 声调偏误

我们知道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只不过在非声调语言中,声调的不同不会影响词的意义。而在声调语言中,声调是有系统地利用不同调值来分辨音节或某一个词的语义,汉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声调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调值为

55、

35、

214、51,由于汉语声调这种升降曲折的变化,与大多数语言语音系统中的声调或轻重音差别较大,因此,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受母语语音干扰最多。

我们在听课过程及平时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学生(特别是我们听课的刚刚学习汉语的入门班)对于汉语声调的把握很成问题。他们在发一声和四声的时候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发二声和三声的时候就经常容易出错,例如“老师”,他们很多就把第一个“老”发成了二声,第二个“师”发成四声;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发单个的音的时候能够基本上发准,但是碰到一个句子的时候就惨不忍睹了。这种状况在读语音近似的句子的时候更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与汉语不同泰国是非声调语言,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说ya。(以正常的声音或者比较高的声音,同样都是感叹词,表示邀请、催促:来吧!)。这跟汉语的四声不同,因为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yā” (鸭)、“yá”(牙)、“yǎ”(雅)、‘yà”(亚)。每一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这是因为声调不同的缘故。

其次是汉语四声本身就有一定难度。汉语的第一声为55阴平调型最简单,国学生也最易掌握。去声为51,泰国学生发起来困难也不会很大,虽然尾音调值太到位,但听起来还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上声调值为214,调型先降后升,比较复杂,且在语流中又有一些变化规则,对泰国学生来说这无疑只是最难掌握的。普通话阳平是中升调,调值为35。学生有时会把它发成中平调,出现调型偏误,特别是在和上声连在一起读时出错率更高,他们常常分不清阳平跟上声,经常混淆。

汉语声调的偏误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的声调错综复杂,两个字或者一句话连读就会发生声调变化,例如:“一件”、“一下子”,“不是”、“不要” 等是阳平35。汉语连读除了会出现字的变调(有一声变二声或四声变二声)之外,还有一些会变为轻声,比如说:妈妈、爸爸、拍拍„„这些发出轻声的词

5 语大部分是表示亲近,有好感,这与汉语中的“儿”化音十分相似,并且儿化也会使发音产生变化,例如:小球儿、宝贝儿、糖心儿„„

对于声调的学习,我们认为就要在平时听力中要求学生标明声调,在口语课中老师即使纠正,在平时阅读中学生要求自己读准每个声调。除此之外,可以采用每天读一点汉语的办法来纠正自己的声调错误。

三、结束语

由于我们小组能力有限,我们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语言调查,同时也借鉴了很多学长学姐的之前调查成果。我们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很多,材料等方面做的都不是很全面。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整个小组成员确实也都很努力,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我们以后关于这方面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不易。在国教院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很多让我们学习的有点,这更让我们知道要成为一名好的汉语教师我们还相差很远,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五普法试题答案全下一篇:两小儿辩日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