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国际化管理论文

2022-04-2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向型国际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国际谈判能力,以此为目标构建的国际化能力体系对于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项目组通过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单位负责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及其发展现状上不尽人意。

外向型国际化管理论文 篇1:

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的转型探析

摘 要:外向型经济是衡量经济国际化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区域发展理念的拓展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对如何实现从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的转变,转变的路径、转变的经验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应采取的相关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经济国际化 转型 发展策略 无锡市

外向型经济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经济国际化表现为一国或地区不断开放其国内市场,使国内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走经济国际化之路,既是中国企业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无锡市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正在实现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的转型,使自己具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力。

一、如何实现从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的转变

外向型经济与经济国际化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外向型经济是衡量经济国际化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区域发展理念的拓展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国际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核心内容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等方面。经济国际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在国内经济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开放的程度越高,经济国际化进度就越快。经济国际化指一国或一地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经济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自由流动。这种流动不是盲目的,它要求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能够形成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它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互动的结果。无锡,曾经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堪称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在历经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和90年代的积聚后,终于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列,国际市场从沟通到融通,国际产业从接触到有所分工,国际惯例从参照到接轨。经济国际化己成为了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具有与国内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新特征、新趋势。

1.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十五”以来,无锡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跃上新台阶。(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料显示,2007年底无锡已与欧盟、美国、日本及东盟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进出口额由1999年的43.42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11亿美元,增长11倍;全年实现贸易顺差74.96亿美元。创历史之最。(2)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拓展了外贸领域。资料显示,出口市场不断拓展。2007年,无锡市对欧盟出口6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在出口市场中居第一;对美国和韩国出口分别为50.7亿美元和28.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8%和97.8%;对东盟、日本、等市场的出口保持较好态势,出口增幅分别为21%、19%%。无锡市对外贸易方式已形成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重的局面。2007年,无锡市一般贸易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2.76亿美元和15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37.7%。(3)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经济国际化的经营主体是参与外向型经济活动的各类企业,而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主体构成了促进无锡外放型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因素。近年来,作为无锡外贸经营主体的外贸专业公司、自营进出口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竞相发展,快速壮大。(4)对外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无锡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的轻纺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大力培育出口品牌为突破口,加快了“科技兴贸”步伐,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大幅度增加,出口商品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初级品出口份额下降,工业品份额上升,已呈现出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硬盘驱动器、数码照相机、液晶显示器、计算机及其零附件等商品已成为无锡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商品。

2.从获取资源的角度看,无锡利用外资规模从小到大,成绩斐然。资料显示,目前为止,无锡累计新批外资企业超过11000家,实际到位外资超过250亿美元。仅2007年,无锡就批准外资项目744个,协议注册外资54.47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7.7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结构逐步优化。这几年,无锡利用外资投向由以前的一般加工工业为主逐步拓展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以及其他第三产业领域。围绕“三谷一基地”以及汽车、新材料、环保等功能性特色产业,强化产业链和高新技术项目招商成效明显。同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涉及半导体晶圆外延片产品、集成电路芯片、IC设计、硅材料生产、光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工程制品、动漫游戏软件等众多领域。(2)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早期无锡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饥不择食”、盲目引进的现象,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随着发展路径的转变,无锡的招商引资工作逐步从“为引资而引资”向“讲规模、求质量”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3)服务业利用外资加速。无锡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上,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利用外资风生水起,科技研发、咨询、物流等一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资料显示,2007年,无锡市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6.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5.8%上升到22.5%。二、三产引资比重的“一降一升”,反映出战略重点转移的成效。

3.从发展布局看,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完成外经合同额3.2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0%;外经营业额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4%。(1)企业境外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赴境外设厂的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的良性发展时期。资料显示,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67个,境外投资项目数自2003年起已连续5年名列全省前茅。新批的62个境外投资项目中,总投资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1亿美元,是上年的2.6倍。投资母体为民营企业占80%以上,显示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强劲势头。(2)对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除了有以拓展贸易市场为主要目的轻工、机械、纺织等传统项目外,还出现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实施原产地多元化战略的项目。资料显示,2006年,无锡市首个开发钴、铜等矿产资源的项目落户南非,首个利用废弃羊毛资源生产环保建材产品的环保建材专利项目落户澳大利亚等等,就是这一战略引导下的成果。(3)境外投资呈现多元化。资料显示,目前,无锡市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阿联酋、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涉及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医药、仓储物流、新材料等13个领域。无锡境外投资形式日益多元化,除境外加工、本土化生产和收购本土企业股权等方式外,独资形式成为主流。红豆集团与无锡有关企业联手在柬埔寨创建了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8个境外工业园项目之一,实现了无锡企业从分散式“走出去”到集聚式“走出去”的重大转变。(4)从经济发展动力的角度看,对外开放为无锡经济注入了生机活力。现代系统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或动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有序结构和“平衡协调”,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经济——社会系统正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吸取本身发展的“负熵”,以提高自己的有序程度。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组织系统元素的优质、结构的优化、功能的优效,都是在开放过程中形成的。(5)从发展进程看,近几年来无锡经济之所以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主要是靠两个转型来推动的:一是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的根本性转型;二是由重增长速度向重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转型。其间,开放带动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两种转型得以发生的资源配置条件和动力。从实际作用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无锡全面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经济国际化,成为特大型城市崛起的平台。经济国际化,让无锡从太湖之滨的一个普通城市,迅速成为拥有5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这种嬗变的深刻性离不开无锡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其次,经济国际化,有力地推进了无锡市城市化进程。再次,经济国际化,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近年来,外贸已和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从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转变的路径

对外开放以后,特别是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坚定地坚持外向带动战略,从外向型经济至开放型经济再到经济国际化,发展思路有了重大突破,走上以传统出口模式、转移产业模式为主,兼顾利用外资模式和两头在外模式的综合发展道路。根据对无锡外向型经济演进历程的描述和国际化经营基本现状的剖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从外向型经济向经济国际化演进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与创新特点。

1.从引进外资的“单向开放”着重转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在经济国际化中,“引进来”是一种被动的国际化,只是国际化发展初始阶段的战略。“走出去”则是一种主动的国际化,是国际化发展高级阶段的战略。类似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无锡也表现为在发展初期的单一发展模式到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被综合发展模式所取代,即以两种或几种模式共存。无锡历史上一直受自然资源与社会条件的双重约束而只能利用区域内资金技术资源,制造并出口的传统出口模式;过去通过“请进来”的战略,使无锡经济释放出巨大能量,现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且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更高层次的战略布局,对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显示出十分重大的战略作用。

2.从数量扩张着重转向结构优化和水平提高。无锡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出口外贸、利用外资水平处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在一段时期中,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利用外资的资本要素较多,利用关键技术、优秀人才等知识要素较少;二是出口规模较大,但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过多,自主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三是出口企业很多,但真正形成出口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很少。

3.从追求出口规模着重转向全面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锡是出口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呈加快发展态势,但无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不高。据比较研究,无锡的出口能力和规模虽然在上世纪末已达到相当水平,但并未形成相应的产业竞争水平。近年来,以对外开放园区为重点,加速了产业集聚,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目前,无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开放园区为载体,重点企业主导,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的经济格局。这种产业集聚方式不是最初就有的,而是随着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而产生变化。

4.从注重一般外资项目着重转向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技术对接。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相联系,是对其的顺应与承接。资料显示,近年来,无锡利用外资更多地强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注重引进技术的先进性,促进本地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8个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1%,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189%。

5.从单纯的“商品流”、“资金流”着重转向经济活动的全面国际化,这是最让人惊喜的转变。无锡对外开放原来主要局限于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基本上属于一种“商品流”、“资金流”的国际化。这几年,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无锡将“商品流”、“资金流”国际化扩大到“人才流”、“信息流”的国际化,转向经济活动的全面国际化。

三、从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转变的经验

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贸易、投资的自由与便利化,使得资本有条件向生产成本低、资本利用率更高的地方集中。进入新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重组已成为世界性趋势,给参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同时,无锡制造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投资环境较好,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无锡在推动外向型经济向经济国际化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无锡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全面融入国际产业链。资料显示,2003年9月21日,面对正在全球风起云涌的跨国资本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无锡举办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论坛上,面对跨国公司代表和各国政府高官,无锡以中英日三种文本宣誓:以率先的脚步大力迈向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新征程,瞄准经济国际化的新高峰。2004年9月21日,在无锡举办的第二届东亚商务论坛上,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无锡迎来了全世界的注目,42个城市代表汇集太湖之滨,其中日本和韩国的市长、高官、专家及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云集,他们看中无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对产业转移的承接力,无锡更明确地表明要将无锡经济国际化提升到新层次,实现与日韩合资合作从单个项目到产业链,从企业到城市,从开发区到区域的三大转变和提升。

2.发挥比较优势,积极稳妥发展境外投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实施“走出去”战略,经历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这也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发展阶段。(1)无锡的轻纺、家电、机械等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无锡鼓励一些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雄厚的企业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设备的优势,加快对外投资步伐,以输出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的投资方式,带动并扩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同时,采取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境外生产加工基地。投资主体从国有向民营、外资转变,新批的境外投资项目中,一半以上的投资主体为民资;投资领域由贸易、餐饮等向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物流多领域发展;投资方式由单一的直接投资向资金、设备技术、收购兼并以及境外融资转变;投资区域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境外投资企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以及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产业层次提高,从过去的纺织、轻工、机械业向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渗透。(2)积极鼓励与国际知名企业联手。近年来,无锡把资本实力强、机制灵活、管理规范、产品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作为推进“走出去”工作的重点,积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尤其是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进行产业配套,成为国际产业链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无锡兴达尼龙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在美洲和欧洲合资办厂,使公司产品成功融入杜邦公司的全球市场供应链。(3)积极鼓励企业选择条件优越的国家投资设厂。无锡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服装以及轻工业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这些行业也是遭遇外国贸易壁垒最多的行业。资料显示,许多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厂,有效地绕过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一些企业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体的互惠政策,利用欧美国家对《洛美协定》国家、马达加斯加、阿联酋等国关税配额限制少的优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内设点办厂,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对外出口。有的还利用CEPA带来的贸易投资便利条件,在我国港澳地区建立贸易窗口或投资办厂,不断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4)推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无锡鼓励有实力、有品牌、有海外市场的重点企业、大中型外经贸企业、出口创汇大户以及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现有海外企业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经贸网络。许多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走出去”,在主要国际市场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设立了贸易代表处、办事处,构建全球市场营销网络。

3.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开放园区转型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无锡市重点开放园区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竞争环境及经济国际化的战略任务,无锡市以重点开放区为主要阵地,努力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进程,园区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项目投资强度、技术含量、产出水平。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开放园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开放园区的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开放园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以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竞争发展,重点开放园区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开发区正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核心板块,实现了重点开放建设和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步提升。

四、从外向型经济到经济国际化转变的举措

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继续坚持把经济国际化作为富民强市和创新发展模式的重大动力和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增强无锡市经济的资源支撑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1.更新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国际化,不能走传统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道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总结了对外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做出的选择。过去,发达国家以经济增长特别是以工业增长为主要内容和手段来推进经济国际化,并获得巨大进展。但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却留下了依靠它自身的发展难以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即高速度带来的资源高消耗、环境的大污染和生态的大破坏,使世界经济难以实现持续发展,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可持续发展”就其基本观点来说,就是要保护经济的持续性、生态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把经济、生态、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最终达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样就能使经济国际化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与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共同要求和明智选择。

2.建立现代化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1)产业结构在经济国际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决定着以何种方式、在何种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集聚和产业层次提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在继续加大产业集聚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层次的提高。要在产业层次提升的前提下,加快产业的集聚,使产业集聚上升到新的更高层次,形成现代化开放型产业结构体系,其关键是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高新技术为龙头,以产业化为目标,努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2)引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应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引进国际上特别是欧美日的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广泛地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以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孵化国际化和世界级品牌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形式,大力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民营科技企业,使它们成为无锡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骨干和依托。总之,引进的过程,要成为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实现产业对接的过程。支持和鼓励内外资企业有机结合和互补共赢,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弥补内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缺口,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3)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时,要切入产业国际分工的高端环节,避免沦为跨国公司的“组装厂或加工车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化战略。这种进行简单加工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没有使本土企业赢得国际化的机会。很多企业所从事的只是产业国际分工的一些低端环节,起点非常低,根本不利于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本土企业的技术含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招研引智”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机构人驻,大力吸引国际学科学术带头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海外高级人才和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围绕重点发展的“硅谷”、“生物谷”、“液晶谷”,继续大力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同时,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为重点,大力引进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会展、商务、信息、批发等项目,不断完善投资贸易综合服务体系,确保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4)抓住服务外包发展机遇。坚持一手抓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一手抓服务外包载体建设,按照“基地城市+示范区+重点企业”的模式,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对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上海服务外包承接中心的基本定位,率先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集聚区,形成服务外包产业的特色产业区和发展带动区。

3.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的资本输出。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球化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和挑战同在,但对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的国家,其作用结果是不同的。目前无锡的综合实力比过去大为增强,在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各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对于无锡解决资源不足、调整产业结构、输出过剩生产能力、减少国内市场过度竞争、突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等,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基础上,抓紧制定科学的总体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无锡各类企业、实施以收购兼并国外资源为主的国际化投资战略。对外资本输出就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方式,更好地利用国外健全的市场网络、发达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把国外先进的生产要素与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资本输出的策略重点在于:控制和利用国外丰富而国内稀缺的矿产资源;控制和利用国外上市公司资源,以实质性地掌握营销网络、品牌、技术和资金;承揽国外大型项目和工程。

4.抓好公平贸易机制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国际化环境。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不在于参与微观经济活动,而在于完善制度、加强服务,为经济国际化创造优良的宏观经济环境。围绕经济国际化的要求,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针对跨国公司有可能对无锡产业和市场垄断控制的倾向,制定相应的阻却制度,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外商投资限制、行业持股比例、市场份额大小等方面的内容。为了使外商投资与无锡产业发展规划相一致,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于急需发展的产业,制定相对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外商投资于某些不利于生态建设或有垄断之虞的产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责编:若佳)

作者:戈 升

外向型国际化管理论文 篇2:

外向型商科学生国际化能力体系建构及对策

摘 要: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国际谈判能力,以此为目标构建的国际化能力体系对于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项目组通过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单位负责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及其发展现状上不尽人意。因此,从政府、学校及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國际化能力提升之策。

关键词:国际化能力体系;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商务专业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187

1 国际化能力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际化能力究竟包含哪些能力?换言之,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其在应对国际商业事务中游刃有余?对此,理论界有一些研究进行了探讨。王雪梅(2014)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一文中提出国际化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王根顺,王辉(2009)提出,我们应根据当下国际经济的背景,更改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更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国际化能力,如从商务英语、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为了进一步明确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的内涵,同时也更加明晰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对国际贸易企业、多所学校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单位领导和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部分一手数据和信息,并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掌握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结合案例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并查阅文献和各种资料,最后总结提炼出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国际谈判能力,以此构建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体系。

1.1 跨文化沟通能力

蒋倩(2011)在《跨国企业中中国员工的跨文化沟通情境与能力研究——基于“走出去”与“走进来”企业的比较》中指出,提高企业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可以加强公司的学习能力,提升公司的创新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企业内部员工良好的沟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员工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能够增强员工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诺基亚行政总裁在谈到行政总裁应该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时,他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有效沟通和管理员工的能力,掌握这种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管理企业。所以,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跨文化沟通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商科专业要更好的掌握这项能力以便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2 跨境营销能力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超越本国国境进行的市场经营活动。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一样,需要企业文化整合,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营销组合、实行目标营销等一系列营销过程的战略确定以及战术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比之国内市场营销具有更大,更多的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跨境电商营销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新型跨境贸易模式在我国刚刚兴起,并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高速增长的跨境电商贸易额不断增长,远远高于同期的传统贸易的增长水平。2012年,5座城市被列为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这一新型贸易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所以,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很好的具备这一能力可以为将来跨境电商营销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1.3 国际贸易能力

国际贸易能力指能够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的能力。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需要加强对这种能力的认知和提升,为未来的贸易打下殷实的基础。在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中,该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了解涉外法规和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法和相关政策。除此之外,还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自从入世以来,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了许多贸易人才,但随着我对外贸易的深入,对贸易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国际商务专业中,除了培养国际贸易能力外,还要涉及到管理能力,这是新经济形势下的选择。

1.4 国际谈判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谈判能力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关于就业和相关贸易工作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迅猛时期与多个国家都有一定的交流,避免不了需要进行商务谈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商务谈判礼仪,但首先奉行的是国家利益最高的原则。对于外向型商科专业的就业人员来说,在谈判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我们要了解合学习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尊重对方的礼仪习俗,以便达到合作目的,实现双方共赢。这就要求我们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能够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维护本企业应得利益。

2 国际化能力对商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名义GDP达到了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以4.1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全球贸易的12%。这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越来越繁盛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入世之前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已经不太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只有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对外高端人才,才能在新的外贸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进行交易。

然而,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兴专业,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体系不够成熟,不少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研究也是将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提并论。与国外的国际商务专业相比,我国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还不明确,体系模式方面仍有不足,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目前我国只有大概八十几所大学开设了此专业,且在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作为外向型商科专业的重要分支,如何发展和完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将基于外向型商科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在明确界定国际化能力內涵的基础上,提出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国际化能力成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3 普通高校培养商科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三个方面协同努力:政府的政策、学校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接下来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途径。

3.1 政府方面:创设国际化能力成长的硬环境与软实力

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特别是那些普通院校的科研经费。在“211工程”,“985工程”等政策扶持下,科研经费、高水平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都主要聚集在重点大学,这些硬环境与软实力极大地促进了重点大学的发展,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但与之相比,普通二本院校的政策支持力量较小,无论在学术、教学还是实践方面都不足。对此,在对人才需求旺盛的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带动普通院校人才的培养,为其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3.2 学校方面:加强各大学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项目组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中显示,95%的学生有意识到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国际化能力的内涵没有深刻的认知。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国际化能力的缺失。对此,我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

3.2.1 明确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

学校应根据改革的需要来改变现在的人才培养战略,多开设提升国际化能力的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及讲座,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当今的经济形势,适当调整学习方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2.2 开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课堂

调查中显示,60%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外资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这就要求他们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来处理日常业务,如,听报告、阅读文件、撰写报告、口头汇报、谈话沟通等。为此,学校可开设基础课(单词、语法、词汇)、技能课(听说读写译)、交际课(交流沟通)、自主课等的综合性课堂,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无障碍沟通。

3.2.3 学校多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和创新项目

根据我们对相关专业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9223%的学生都认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项目或竞赛对国际化能力的认知及提升有帮助。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国际化能力,让国际化能力在活动项目中深入人心,这也是让学生形成国际化意识并提高国际化能力内涵的重要方法。

3.2.4 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基地

建立校内的多语言学习基地,学生通过学习技能、pk赛、競争比赛等多项比赛形式获得该基地的结业证书,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的国际化语言能力可以在评比中获得提升。

3.3 学生方面:要让国际化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可以多去人才市场看看高收入的企业需要哪种人才,他们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我们也能在学习生活中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比如,现如今我国与国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这就要求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外语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95.41%的学生认为掌握一门外语至关重要,但只有其中少部分会主动学习一门外语。

由此看来,在对于国际化能力的认知上,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外向型商科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未来经济形式的发展,主动去了解和提升国际化能力,在關注未来经济发展的环境中,能够知道未来经济局势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要求,并且能主动的去达到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极其关键的,学校及全社会有必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国际化意识并逐渐实现国际化能力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1).

[2]王根顺,王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作者:刘林 肖向东

外向型国际化管理论文 篇3:

世界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摘 要:2000-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企业国际化行为中,内向型国际化与外向型国际化的选择也逐渐成为进入方式中重要的选择决定。研究并利用内向/外向国际化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内向国际化对外向国际化的推动机制,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内向型/外向型国际化;内外向联系模型

1 世界内外向投资的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的若干指标如表1所示。表中将统计项目主要分为: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内/外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收入、跨国并购、合同方式及出口方式六类。以下将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加以分析。

1.1 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的划分——基于企业国际化内外联系模型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内向国际化是指以“引进来”的方式参与国际资源转换和国际经济循环,即通过引进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不断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知识与经验,逐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而外向国际化是指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循环,即通过本国企业产品、服务、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要素走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知识与经验,最终实现企业的国际化。芬兰学者威尔什和罗斯坦瑞尼在1993年发表的题为“国际化中的内外向联系”一文中,认为“企业内向国际化过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国际化的成功。”对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而言,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其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如表2)。

1.2 数据分析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和国内政策调整将是影响投资流向的主要力量。2001年,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均出现大规模下降,与2000年的数据相比,几乎减半,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下降,股市低迷;2002-2003年,由于对经济恢复的信心不高,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继续维持下降趋势,但降幅明显下降;从2004年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强劲的发展趋势,世界FDI流量结束下降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保持加速增长的态势,到2006年底已恢复到2000年水平;2007年,企业利润率、股市价格以及跨国并购快速增长,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与流出量分别达到18330亿美元和19970亿美元。

从2005-2007年,内向、外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收入呈持续增长,其中外向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收入多于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收入。因此,以下分析将集中在外向型国际化方式上,其中跨国并购方式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的份额最大。几种主要外国直接投资方式的表现如下:

(1)出口方式。

2000-2007年以货物和非要素服务为代表的世界出口持续增长。其中2001-2002增长较缓慢,增长率在0.05%-0.06%之间;2003-2005年增幅增大,维持在0.15%以上的增长率;2006年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0.1%以上;2007年世界出口快速增长,其增长率几乎是2006年增长率的两倍,达到0.21%。

(2)合同方式。

合同安排方式中主要选取特许经营及许可证贸易方式。2000-2007年,合同方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2005年出现拐点,与2004年相比减少了70亿美元,下降率为0.07%。在2006、2007年,保持高增长态势,增长率分别为0.45%和0.24%。

(3)合资/独资方式。

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较2000年下降了近一半,主要由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新科技企业和股票市场的繁荣破灭,股市下滑,削弱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意向;2002年世界经济尚未恢复,股市继续低迷、公司利润率下滑,减缓产业重组的速度,跨国并购值再次减半;2003年下降至2970亿美元,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企业利润增加与股市转机,跨国并购数量出现反弹;2004年,由于多个行业中的领导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竞争力,向外寻求资源,规避各国的政策限制,世界范围内的FDI流量开始增长,跨国并购也重现活力;2005年,股市复苏带动大宗交易,跨国并购值增长至7160亿美元,数量达到6134起;2006年,跨国并购仍然主导FDI,跨国投资额达8800亿美元,绿地投资开始增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2007年,跨国并购继续整合,大大推动了FDI的全球增长,此类交易额达到16370亿美元,比2000年的创纪录水平增长了21%,美国次贷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的削弱影响。

2 中国内外向投资状况

外国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分别是内向和外向国际化的重要指标。1989年至2004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基本上保持增长的趋势。2002年,我国吸引的外接直接投资总额居世界第一。

与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少得多。表1、表2分别陈列了2000-2007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存量情况以及中国跨国并购的相关数据。从表1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都是内向型多于外向型。其中,2005-2007年增长尤为明显。而在外国直接投资中占主要地位的跨国并购方式中,通过出售国内公司成为外国企业的子公司方式进行的企业国际化总值也明显多于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如表3)。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主要依靠内向型国际化方式。

3 对中国企业FDI的启示

(1)积累经验与组织经营能力,并注重总结与应用。

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以知识的持续积累和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为核心的动态的、多维的过程。在制定关于国际化经营的决策时,知识和组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模型集中讨论了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逐步演变。不断的获取和应用关于国外的市场和经营方法的知识被认为是国际化进程的核心,也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基础。内向国际化通过知识的获取与利用对外向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另外,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要注重有意识的总结与应用,抓住时机向外向国际化转变。

(2)利用内向国际化提高资金数量与质量,为外向国际化奠定基础。

资金是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数量上看,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大量外部资金,为东道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是外商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做出的最主要、直接的贡献之一。从资金的质量上看,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通过提高东道国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资产质量的改善,改善东道国总体的投资质量。提高资产质量所需的创造性资源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技术水平、技术开发与使用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等,都会随着跨国公司的投资一同进入国内。

我国一直是资金短缺国,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所以在我国企业应该抓住内向国际化中积累的资金优势,利用外来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把握优势资源,积极进行外向国际化。

(3)抓住内向国际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企业“走出去”。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是其在东道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技术外溢的途径通常包括:逆向设计、技术工人的流动、示范效应和供应商-客户关系。

我国企业在进行大量的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因此应该利用这些成果积极展开外向国际化,将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另外,在继续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应该选取“技术外溢”较多的方式与对象,为外向国际化打下基础。

(4)利用网络效应,加强外向战略联盟。

我国企业在发展国际战略联盟方面内向型战略联盟比较多,外向型联盟则相对较少。内向型战略联盟多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与跨国公司在我国本土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开放市场和劳动力换取对方的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我国后发的工业化进程。跨国公司的资金与先进技术进入国内后需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才能值得我国在市场与资源方面做出的牺牲。企业应在内向型的国际战略联盟中建立的关系网络,学习和积累的知识,然后积极参与外向型的国际战略联盟,加快国际化的进程。而在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上,利用内向对外向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机制,以更好地利用内向对外向国际化的技术溢出效应、战略联盟的内外向联系效应等,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鲁桐.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D].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系列,2001,(7).

[3]赵兰泽,段志蓉.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联系机理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国际经济观察,2006,(4):133-134.

作者:张 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方案论文下一篇:电动汽车应用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