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案

2023-02-01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案

XX大学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宣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的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学习宣传贯彻好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更好地用会议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充分认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高校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精辟阐述

— 1 — 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纲领性文献。

二、具体措施

(一)一份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由学院办公室牵头,学生工作部、公共基础教学部等各部门配合,组织开展贯彻落实相关调研工作。按照沪教卫党〔2016〕263号文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照会议精神和中发〔2016〕31号文件精神,查找排摸学院各个层面存在的不足,主动思考关键问题的破解之策,主动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建议。在2017年1月上旬完成《XX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二)两个层面的宣传报道

一是由学院办公室牵头,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中心、工会等配合,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易班等载体及时、全面、深入地做好宣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主要精神及师生反响,围绕先进做法、成效经验、收获体会等三个方面着力加大报道力度,在全院形成宣传的氛围。

二是各党总支、党支部,各部门,特别是学生工作部、公共基础教 — 2 — 学部,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小结,汇总大家在学习中的思考和建议,并利用简报、橱窗等形式做好相关活动的报道工作。

(三)三个层次的学习讨论

一是党委中心组学习讨论。重点学习领会五个方面的精神:(1)学习领会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2)学习领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立场;(3)学习领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4)学习领会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5)学习领会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政治要求。

二是学院两课教师、辅导员、团学工作骨干学习讨论。重点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刘云山的总结讲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等,在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思考贯彻落实的工作建议和务实举措。

三是各党总支、党支部结合组织生活开展专题学习讨论。让广大党员充分知晓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明确每一位教职工、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工作责任,自觉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四)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举措。坚持办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核心,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始终不渝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以经常性

— 3 — 教职工学习为抓手,以教职工权益为底线,以教职工发展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以群团组织为依托,形成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体系;以师德建设为根本,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举措。创建工作品牌,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创新教育内容,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育,让学生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新教育机制,构建起“大思政”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各种资源,进而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是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举措。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学院学生的实际,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理论课专题化教学与实践课项目化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新体系,努力形成有城建特色的品牌课程。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举措。以建设制度文化为前提,大力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建设“现代、开放、绿色、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校园为目标,大力改善办学基础设施;大力创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培育优良校风,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效果。

— 4 —

三、工作要求

(1)扎实开展系统性学习。把学习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讲看齐 见行动”结合起来,与“两学一做”结合起来。坚持多级联动。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理论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具有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广大党员认真学,使会议精神入脑入心。

(2)结合学院中心工作抓好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制订、综合改革以及学院整合融合等重点工作,认真推动工作落实。

(3)加快建成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学院党委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主体责任,完善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

(4)形成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深入宣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精神实质等内容,在全校形成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良好氛围。

XX大学办公室 2016年12月21日印发

— 5 —

第二篇:高校远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应用摘要:作为教学机构,以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机构的发展的中心,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丰台区职工大学也不断引进先进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通过现代成熟的远程多媒体视讯技术实现远程的,更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帮助更多人实现接受教育的梦想。发展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丰台区职工大学在发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非职业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素质,为构建全民学习行社会贡献力量。

应用领域

教育

方案内容

1. 远程教育平台解决方案

1.1. 远程实时教学系统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功能:

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培训和在线学习园地两部分,实现从“课堂”到“课后”的全面学习规划。

A、 培训教师视频以及实物展示: 远程实时培训系统能够支持教师端两路视频采集,远程受培训人员可以看到讲解教师的视频图像还能够看到实物图像。教师的多路视频输出能够将教师的视频以及展示物的视频远程播放出去,有利于远程邀请专家,远程开展书画、手工艺术品、戏剧、健身秧歌的教学以及展示。

B、 培训文档共享: 系统支持文件传输、课程资料同步浏览和基于共享文档进行圈点标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共享和讨论。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资料的共享,如 PowerPoint、Word、Excel、TXT、FLASH 及各种图片、影音文件。

C、 真实课堂模拟: 系统能够支持电子举手,表情表达,在线测试,作业在线提交等,实现真实课堂上所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满足各种培训活动的需要。

D、 课程录制编播 : 系统能够录制远程培训的全过程,并可实现对录制文件的编辑,用于课后的复习和重复听讲。

E、 在线学习园地: 没有实时听课的学员可以登录到系统的异步在线学习板块中,对录制的课件学习,该模块亦可存放各种政策文件、优秀培训教学录像文件等,供学员学习。

F、 多种教育模式: 通过远程社区培训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学生的一对多学习,也可以实现学生—学生的多对多的分组讨论,模拟真是课堂,利于社区培训的开展和效果实施。

G、 丰富的文件播放: 社区课堂中不仅有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更又多种流媒体文件广播,支持VCD,DVD,AVI,WMV,ASF,RM,ACC,FLASH等影音文件,扩展教学资源范围。

1.2. 在线答疑系统

为了增强教学的互动行,系统可以提供在线答疑,将实现课堂教育的面对面疑问解答,为师生沟通提供新途径。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点对点答疑: 点对点的答疑功能可以应用于老师、学生之间解决教学问题,也可以应用于学生、工作人员之间解决教务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学员,提高学校的响应效率。

B、 在线通知功能: 由于即时通信系统提供了事件消息通知接口,管理员或者教师,在教学网站发布任何形式的通知(例如考试、课程发布、紧急事件等)后,将自动以事件消息方式进入即时通信系统,从而能实时通知所有在线用户;用户收到该消息后,点击操作即可自动进入网站查看该通知,无需再次输入用户名密码。

C、 在线状态功能: 学员可以从学习网页上,查看其它在线学员甚至教师的状态,并且立即与之进行一对一的音视频交流。

D、 bbs答疑通知功能: 传统的BBS答疑模式为,学员提问后,教师不能及时知道,只有通过手工进入BBS答疑后,才能发现有人提问,并且教师回答问题后,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通知;本方案通过将BBS答疑系统与即时通信系统的整合,使得该过程得以全部自动化:学员提问后,将作为一个事件消息进入给即时通信系统,从而通知给相应的教师;教师收到该事件消息后,点击操作即可自动进入BBS答疑系统,并直接跳转到该问题所在的页面,无需再次输入用户名密码,无需查找该问题;教师回复后,也将作为一个事件,经过即时通信系统通知该学员,从而学员能立即查看该问题的结果;

1.3. 协同办公平台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即时的点对点通讯: 为交流的双方提供文字、音视频交流方式,能够设定个人资料等,是单点对单点交流的便捷工具。

B、 网络IP电话:通过网络实现: 除了实现PC-PC(电脑-电脑)的免费可视网络电话外,还可以实现PC-Phone(电脑-电话)模式的电话呼叫, 有效节约学校运营成本。

C、 同步协作工作模式: 基于网络,支持以多种方式在双方电脑之间实现共同浏览操作同一对象、进行某项工作流程,使得交流双方能够基于网络轻松进行工作讨论、 文件传输、 业务指导、项目设计与更改、公文处理等工作。模拟传统办公方式,开展基于网络 办公和交流 过程,提高办公 和交流 效率。

1.4. 扩展应用模式

1.4.1. 视频会议系统

远程会议系统主要功能:

A、 面对面式的远程会议交流: 系统采用先进的音视频压缩技术,能够保证与会发言人语音流畅、视频清晰,延时小,使得远程的妇女工作会议能够达到传统会议形式的效果。

B、 多会场查看 :系统支持16路视频,16路语音,即不同会场中,16个人同时发言语音清晰可辨。

C、 会议控制: 系统可以设立会议主持人,用以会议控制,引导会议顺利进行,激励相关参会人员发言,实现井然有序的会议秩序。

D、 会议文件发送 :通过系统可以直接将会议文件、政策等分发到参会人员手中。

E、 投票选举: 系统具有电子投票功能,针对某些议题发起投票,投票结果可以实时显现出来,省去传统会议中人工统计和唱票的过程。

F、 政策文件共享 :系统支持文件传输、资料同步浏览和基于共享文档进行圈点标注。从而实现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共享和讨论。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资料的共享,如 PowerPoint、Word、Excel、TXT、FLASH 及各种图片、影音文件。

G、 工作会议录制: 系统能够将整个会议过程录制下来,用于会后基层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指导。

H、 支持超大规模使用 : 支持多 级 服务器 架构 。系统不仅支持召开多级机构的大规模会议,也支持分支机构独立召开会议,分支机构的从服务器可以脱离主服务器独立工作。

1.4.2. 考场监控系统

平台监控系统基于互联网络,无须架设专门的线路,即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以及数据存储, 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套经济适用、投资回报率高的监控解决方案 。

功能实现:

数字监控管理模块由三部分组成:监控客户端、监控服务器端以及录像服务器。在客户端实现用户登录后,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用户管理、视点管理、设备管理、高级功能、录像管理、全局管理。其中客户端包含三个插件:主控插件、报警插件、电视墙插件。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A、 多画面监控: 根据学校的需求,可同时监看9或16个摄像机或者录像服务器的内容.可以自由进行1倍,2倍,全屏等的放大,可以获取监看点“视点”信息。

B、 监控录制回放: 系统能够对监控进行录制,并根据需求可进行录像文件回放,可以实现选择、暂停、快进、停止等操作。

C、 监控报警中心: 系统具有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响应摄像机或其他报警设备的触发信息,并实施联动,例如将报警信息发给其他用户,屏幕提示,发送email,报警联动,指定录像等。

1.4.3. 与第三方系统结合

丰台职大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具有高度的兼容性,能够根据需要加在所需模块,而且能够兼容具有标准接口的第三方系统。例如,在维权系统平台上结合无线业务,实现法律知识订阅、培训、会议、互动节目的短信通知等功能。

技术路线

平台服务器组介绍

1.2.1. 多级服务器结构

服务器按照其功能和处在的层次,分为10种:数据库服务器(DB Server)、认证服务器(Verify Server)、主服务器(Master)、分服务器(Slaver)、文件服务器(File Server)、聊天服务器(ICQ Server)、转发服务器(ICQ Relay Server)、监控服务器(Monitor Server)、计费服务器(Accounting Server)、管理服务器(Management Server),根据平台部署情况,选择需要的服务器部署整个远程教育平台。

DB Server用于存储用户数据,可以选用SQL Server, My SQL, Oracle, DB2等大型数据库。

Management Server,整个运营系统的管理平台。基于Java开发。

Verify Server是个认证模块,运行在Master和DB之间,完成用户登录认证、数据读取、存储等功能。

Monitor Server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各个服务器的CPU,内存、占用带宽等。监控服务器通常由网管中心人员管理,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Accounting Server,实现计费管理,实时监控每个通道和用户的计费状态。

Master,系统的主服务器,是客户端登录时的唯一公开地址。负责客户端的登录、分服务器的协调管理工作。Master实际相当于管理者,本身不存在大量的数据流通信,但是需要动态维护整个系统的均衡、稳定、高效率的运转。

Slaver,数据通信分服务器,承担了整个系统的70%以上的数据传输工作,凡是和通道、组相关的多点通信应用服务,都直接与Slaver打交道,例如视频会议、互动教学、远程监控等。客户端运行过程中,一直和Slaver处于连接状态,所有数据都经过Slaver进行转发。Active Office允许同一个会议室分布在不同的Slaver上,也就是允许登录同一个会议室的不同用户连接到不同的Slaver;只有会议室相关的Slaver才会同步传输数据。单服务器可支持20个通道,500用户同时在线。

File Server,实现会议室、教室的讲稿列表和讲稿的上传、下载的传输管理。不同的File Server之间会同步其数据。

ICQ Server,实现和ICQ客户端的动态连接,通常客户端之间可以对等通信,当点对点通信失败时,客户端通过ICQ Server进行文字聊天转发。单服务器可支持1万人同时在线。

ICQ Relay Server,通常客户端之间可以对等通信,当ICQ点对点通信失败时,Relay Server完成音视频、文件等大流量数据的转发。

1.2.2. 3.5.2分布式服务器集群

远程教育平台服务器端最大的特点是支持分布式服务器集群。整个系统功能在认证服务器、主服务器、分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各级服务器协同实现。而对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终端用户,面对的只是一台主服务器,主服务器是终端用户登录系统的唯一入口(参照客户端登录系统过程图)。

这种结构模式的系统,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和网络适应能力,非常适合超大规模的用户和公司使用。同时,它能提供比单服务器更高的可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

根据系统要求的功能,可以选择部署相应的服务器,在需要扩展功能时,在不影响原有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将相应功能的支持服务器添加到系统中即可。

根据系统要求的规模,每级服务器可以扩展为多台。当系统规模要求扩大时,可以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方便添加相应服务器即可增加系统容量。保证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能够达到要求。

根据系统所在网络环境,可以将每台服务器部署在不同的地方,提高系统的网络适应能力;同时结合系统提供的各种规则设置灵活协调控制系统各服务器的负载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系统稳定性;分配用户到网络中最合适的Slaver,提高网络利用率。

系统支持网状以及树型网络结构,支持数据逐级转发、同步复制功能,大打解决网络带宽,减轻单个服务器的负担。

1.2.3. 3.5.3多服务器热备份结构

系统除了多级服务器结构外,每级服务器的多台服务器之间都同时支持互相备份、负载均衡等特性。一旦其中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客户端能够在10s以内重定向到最适合的服务器上面,并自动恢复到之前的运行状态。

1.2.4. 3.5.4多种服务器重定向策略

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器重定向策略,例如按照用户ID、会议室、IP来源、地区、组织机构、负载均衡等规则,将客户端分配到最适合的分服务器上,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利用率和性能。

1.2.5. 3.5.5局域网代理转发结构

为解决公司接入Internet的网络瓶颈,系统还提供LAN代理转发服务器,该服务器软件运行在公司内网,和Slaver相连,并且能够将从Slaver收到的数据组播到内网,客户端就可以直接接收这些音视频数据。

1.2.6. 3.5.6高强度的数据加密和安全性

远程教育平台在多个传输层次进行多重加密,极大提高系统的保密性和抗黑客攻击能力。

客户端的登录认证在Verify上完成,在传输过程中,用户密码采用MD5不可逆算法加密,该算法迄今无法破译。网络层进行第一次加密校验,防止黑客进行非法数据欺骗、缓冲溢出攻击;应用数据层采用64位DES算法进行第二次加密,防止非法用户的网络监听破解。

1.2.7. 3.5.7穿越防火墙

客户端防火墙只要开通几个特定的外出访问端口:TCP:11010~11015;UDP:7222~7224,就能够正常使用本系统。

1.2.8. 3.5.8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系统基于IP网络开发,支持TCP/UDP/Multicast协议,应用层支持H.323/SIP协议,这意味着Active Office能够很好地与各种标准协议的音视频设备、甚至PSTN电话相连。

1.2.9. 3.5.9 ODBC数据库接口

支持MySQL,SQL Server, Oracle 等大型数据库

1.2.10. 3.5.10支持Windows与Linux平台

服务器可运行在Windows与Linux平台。

第三篇: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现就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专业融合、协同推进、内涵发展”的实施原则,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培养更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2015年,制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学校“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中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计划,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到2017年,初步建成有机融合、联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运行制度体系,立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改项目和重点实践项目,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教师科研和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比例达到80%以上,本科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等的总比例达到30%以上,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达到20%,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立足精英教育,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在2018年完成制定并实施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课实现全覆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必修学时占比进一步提高;设置多样化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院际、校企、政学、国际多元合作为途径,积极推进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院际合作,建设教育实验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校企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级工程人才;立足政学合作,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立足国际合作,建设中法工程师学院,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优化“三学期制”教学安排,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夏季“短学期”主要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级工程创新综合实验中心,以合作项目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完善副修双学位制度,逐步扩大专业覆盖面,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多种路径。

(三)优化专业结构

规范专业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打破学科壁垒,控制专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建设重点,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布局下,探索创新专业建设管理体制。重点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专业和校级品牌专业,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实行专业建设成效自评估制度,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对与学校定位不相适应、办学效益低,以及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低,总体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激发专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科研训练、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面向不同行业、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与保障机制,鼓励、支持知名学者、创业导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学科前沿课。自建、引进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健全“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认真落实《南京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继续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意设计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拓展建设校内外创业实训区,完善配套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学生开展沙盘模拟创业、参与商业实体的运营,提高学生的企业运营和创业实战能力。

(六)增强实践平台的育人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空间拓展四个方面同时切入,形成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平台支撑能力。实施“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一院一品’建设计划”,提升各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水平;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完善三园“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创业实践平台集群的“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功能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级、省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新建一批合作紧密、有机联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更广阔的空间。

(七)完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转换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的学分;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制定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情况纳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优先保送表现优异的学生攻读研究生,并支持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研究方向。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八)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研修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培训。加大创业教育学院的建设力度,以培育教学团队为牵引,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案例研究,产出一批示范性成果。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具有工程背景专职教师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特聘“产业教授”、投资人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发挥“南京理工大学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平台作用,吸引海外师资补充,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九)提高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创业培训、孵化服务和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和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强宣传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GYB”、“SYB”和网络创业课程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园区建设,引入专业的创业孵化器管理公司,通过购买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方式,加强创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包括代办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资产评估、政策法规与投资信息咨询、融资服务、小额贷款办理等),提高创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研讨会、高峰论坛,搭建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深入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以及联合培养学生签约项目的实施,持续扩大参加国家公派国际交流项目的优秀学生比例,配套设置专项支持资金,不断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纳入国际教育体系。充分用好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来校短期交流学习海外学生的接待与教学服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校内的国际多元文化氛围。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境外教学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与交流水平;以全英语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鼓励开课教师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成熟的优秀教材,完善全英语教学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举办“国际青年创客大赛”,总结与分享面向全球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创新创业成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十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保障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作为学校“十三五”综合改革重大计划,在制度、经费、基础设施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与竞赛活动,奖励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吸纳社会资金,完善“南理工-紫金科创”大学生创业基金的项目评选与基金使用指导。建立与创投公司、风投公司、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长效合作机制,帮助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源,通过无偿资助、创业贷款、天使投资、融资对接等多种形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扶持。建立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促进科研基地和平台全面开放,扩大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师生共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建设集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技术,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智慧型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稳定、快捷、便利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与技术支持服务。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 学校成立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人事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团委、对外联络与发展部、资产经管有限公司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决定重大事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担任,成员包括团委、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创业教育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重要事务。

同时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全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咨询,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二)科学组织实施

学校将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线,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落实,加强考核评价与实施督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各学院要承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在学校整体部署下,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机关及职能部门积极与学院工作有机联动、合作高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三)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结合我校“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贯彻“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为路径,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牵引,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群体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 建设思路

积极探索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按照“创新机制、拓展平台、优化资源、培育群体、注重过程、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总体目标

切实将全面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结合实际、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从通识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实施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加强组织与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2015年,在全校全面启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十三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单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专项,营造师生员工全员创新创业的氛围;到2017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专业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开发2-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5-6门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8-10本创新创业优秀教材),建成20个校企创新创业联合育人基地,建成一支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队伍;到2020年,完善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对企业和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

四、 工作方案

(一)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开展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技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校领导小组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事项,组织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任务的实施。院级教学单位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简称院工作组)。院工作组负责本单位创新创业具体工作的组织开展和相关项目的日常管理。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简称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财务处、国资处等主要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教务处。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各类计划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宣传展示、检查考核等工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专项任务以及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组织协调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由任务或活动的主办单位或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组委会负责制定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活动的宣传、报名、运行、总结等工作。

为加强大学生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成立大学生创业学院院务委员会(简称院务委员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经济与管理学院为其成员单位,常设在学生处。院务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创业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建立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体系,组织开展创业项目选拔、培训、跟踪、辅导,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研究工作。

设立大学生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简称中心办公室),负责搭建和管理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推进全校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建设,办公室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校团委、国资处、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常设在校团委。中心办公室负责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实践资源,开展系列、专项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实践氛围,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个性化培养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标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在中学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基地。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中学开展专业讲座,以科学社团或兴趣组的形式在中学生中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项目为牵引,发挥同伴教育作用,分享集成化的学习和工程经验,在中学生中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技能,学习锻炼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的具体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以专业教育带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性,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到专业课堂的教学之中,用创业思维带动专业教学,用专业教学促进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设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和学术科技系列讲座课程,学生毕业前应修满8学分。将创新素质要求贯穿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和各培养环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学术活动必修环节,计入学分。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努力紧跟学科前沿,开展学术创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贴近工程或社会实践,追求实践创新。

强化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研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探索并实施小班化教学,将国际前沿最新成果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改革创业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启蒙课程讲座、未来精英培育工程(创业精英培训班)等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制度。

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稳步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 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课程和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学科特点、素质能力培养要求,精心制定创业公共教学计划,实现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公选课、创业精英培训课程的有机衔接。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基础课程。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设“科技创新思维与方法”、“研发与创新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提供研究生修读。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促进研究生接触前沿科技、体验创新魅力。

进一步增大SIYB 专业培训的覆盖面,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鼓励老师结合科研项目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开发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按照国家级课程的建设标准,建设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一批MOOC课程;拓展课程资源,建设一批新生研讨课、科学实验探究课、学科交叉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价值的认识。实施“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机互动,打造具有南航特色的普惠式分层分类创业课程体系。实施“群星计划”、“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质认定的重要内容。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促使创新创业的导师队伍能力提升。建立创新创业专项奖教金;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设立创新创业型教学名师(团队);探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鼓励专任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人格、体验和能力。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吸引大学生及早接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过程,鼓励积极思考,培养大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成立研究生导师学校,对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培训,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加强师资多元化建设,完善基于素质模型的全程化、多路径创业辅导体系。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类培训,引导与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逐步扩大教师在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比例,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以行业教师或企业教授(专家)的方式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导师人才库。

(五) 实施创新实践工程,强化创新实践训练

全面落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实践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任务,以问题为牵引,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并行实施八个专项计划,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丰富创新教育内涵、强化能力培养核心,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实施学术科技竞赛计划。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和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为龙头,以全国大学生数模、力学、电子设计、机器人竞赛等重大赛事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目标,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创设富有航空航天特色竞赛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体系,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支撑,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为载体,构建国、省、校、院四级训练项目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坚持“兴趣驱动,重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实施主题创新计划。设立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加强大学生创新群体建设,创新实践机制,创建研究平台,积累技术成果,积淀创新文化,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创新区围绕特定研究主题,设立系列创新项目,形成稳定研究方向,开展系统、专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实行教师团队指导下的学生群体自主管理,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创新氛围。

4.实施自由探索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前沿问题,探索相关领域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兴趣,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项目由学生团队自主提出,选题不受已有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原创性或创新性鲜明,具有较大的研究与发展空间。该计划倡导标新立异,鼓励与众不同,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项目允许失败。

5.实施工程训练实践计划。贯彻大工程观,开发利用、优化整合校内校外工程教育资源,整体建设校内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实施校企共建校外工程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研究院所、地方政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开设系列化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实施多类型的工程师资质认证培养,开展基于工程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团队式学习和基于工程实际的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6.实施文科实践计划。针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企业管理、商业经济、新闻传播、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开展系列、专项、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研究生实施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开展立体式、全程化的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7.实施科研训练计划。专项支持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担任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助理、助手或科研团队初级成员,接受科研基本训练。通过向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促进师生密切接触和有效合作,创建师生从游、共进的教育生态环境。坚持“循序渐进、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宽松的准入机制,着力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着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出人才、出成效。

8.实施学术交流计划。以“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为目标,为大学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承办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举办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校内打造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评选优秀本科生学术论文,提高本科生论文写作与交流能力。支持大学生组建学术交流团队,创办学术刊物,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

将创新实践各计划纳入学生教学和实践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完善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对各专项计划的组织与协调,持续改进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创新实践活动有序实施、持续发展。

(六) 建设学生创新中心,引领示范创新活动

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建设思路,建设集主题创新研究、项目运行服务、创新团队建设、科技讲座沙龙、成果展示交流等功能与一体的学生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苗圃的制度化建设,打造具有稳定创新实践训练管理流程的师生管理团队,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有效合理使用创新中心场地空间、仪器设备、技术力量、信息平台等优质资源,探索创新创业相关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运行新机制,推进平台和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训练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合理使用、规划使用、高效使用,实现以点带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核心,学生团队相传承的递进式创新训练模式。

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开辟将军路校区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大“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培育项目基金”等资助力度,以项目化进行管理和资助,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术报告会,举办成果展示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实行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扩大惠及面,打造创新实践品牌。建立作品复制、收藏的系列制度,不断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展示成果。

(七) 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构建创业培训体系

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引领创新”为特色,强化普慧创业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坚持选修和辅修相结合,构建涵盖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实践孵化等多阶段、多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素质教育领衔、各方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精英培育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四位一体”的创业人才培养格局。

积极引导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根据课程特点,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融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普惠式的创业课程教学。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及创业选修课的基础上,每年定期选拔具有创业潜质和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精英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平台。

定期举办南航主题创客培训和创客沙龙,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跟踪档案,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团队管理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搭建南航创客空间,定期邀请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参加南航“创翼友约”创业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

(八) 完善学生创业中心,全程服务创业指导

进一步建设完善学生创业基地,优化完善创业服务指导。在将军路校区的东区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成大学生创业事务运营办公室、创业培训室、创业沙龙室、创业生涯辅导室、创业团队招聘面试室、创客空间等功能区,配备免费的场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以及创业项目孵化。

结合未来精英培育工程,依托创业精英培育中心,科学选拔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推行创业教育导师制,由教育效果优良的教师或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创业教育导师,为学生创业引路授业。

深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南航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对接工程”,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选拔优秀创新项目进行培育孵化,建立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的对接渠道,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成为科技创业的项目研发阵地,为科技创业提供研发、生产载体,实现创新与创业资源的无缝对接。

为具有潜质的优秀创业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与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南航大学生创业事务服务绿色通道,专门为创业学生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员工社保、银行无息贷款等“一条龙”咨询事务服务;强化南航学生创业孵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前沿信息传递、孵化园区管理、创业项目选拔、扶持政策对接的有机统一。

完善由专任教师、知名校友、成功创业人士等组成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通过导师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导师、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等方式,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同时,加强化创业服务与指导部门队伍建设,专人负责推进全校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工作。

完善投资平台,做实创业孵化。发挥创业孵化中心、校大学生创业平台——南京紫金立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有效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和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进行校内的创业孵化。完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遴选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创新技术市场化研究,推动产品市场化实践,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孵化一批大学生创业公司,推进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放力度,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九) 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争取社会支持合作

开拓校外资源,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做精实体运行。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争取和利用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并与政府、企业、创业园、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 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合作,聘请行业的高水平工程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训练、基于任务的团队开发和基于企业实景的创业实践训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拓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竞赛等学术科研活动。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聘请国际高水平大学教授、500强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和讲学,打造一批国际化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国际化水平。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提高外国留学研究生招生质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质量实施,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推进企业实习、联合培养、合作开发等机制建设,研究企业课程设置与工程实践的开展,指导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工作站、工程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校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建立工程类课程授课标准,监督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提出指导意见。推进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实施教师在企业挂职培训、行业教师和工程专家为学生授课,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争取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学院、跨校企、跨国家”四个“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商飞)联合开展系统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建立南航校友创新创业实践种子基金,每年开展暑期社会实习实践双选会,为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实践岗位。

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创业孵化基地对接,积极做好共建,为我校学生搭建、完善创业平台,强化与苏州太仓、南京江宁、南京溧水、南京秦淮等政府地区合作,共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众创空间,推进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为校内孵化成熟的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建立绿色通道,持续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

(十)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从制度、经费、条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设立计划年度经费、专项基金或教改研究、教学建设配套经费,建设各类面向全校的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保证计划项目的开展。各类实验室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为创新实践工程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场地、设备、器材的支持。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各计划项目的实施,支持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基础性建设。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规划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突显创新创业重要地位。把教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院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创新实践工程开展的工作情况,列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评选优秀项目、表彰优秀指导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工作。

坚持举办大学生学术论坛,举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文化节,创办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不断深化论坛内涵,丰富形式,完善举措,提升实效,搭建促进大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和基本技能。

广泛开展“微创新·微创意”系列活动,扩展活动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面和参与面,广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兴趣。加强大学生科协、创新类学生社团的能力建设,举办更多的小微化、普惠性、广覆盖的创新创意类交流活动。

借助各类学生团体,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组织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团中央“挑战杯”、“创青春”、教育部“互联网+” 等大赛,同时加强拔尖型、高层次竞赛与普惠式、趣味性创新创业活动的衔接。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地方创业类赛事,举办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形象设计CIS大赛等。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如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展、创新荟、绝对职场、创业论坛、知名企业牵手大学校园等;定期邀请创业者举办创业报告讲座现身说法;带领学生参观主题创新区、开放实验室、创业小企业,学习创新项目、认识科研过程、了解企业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黑政发〔2015〕16号),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为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按照学校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强化意识启发,完善培养体系

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启发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 2.破除瓶颈制约,实现有效覆盖

将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打造跨专业、多维度、全方位的培养覆盖模式,以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为原则,开展有针对性、有创新性、有时效性的教育培训,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3.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以整合校内各部门合力与汇聚校外优质资源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力,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汇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的良好局面。

4.全员创新创业,实施全面促创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线,实现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注重教学促创、科研促创、服务促创相辅相成,全面育人。发挥教学在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主渠道作用,学生、教师、干部共同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榜样。到2020年形成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科技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整合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合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产业工作的校领导

员: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科技园、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主要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局性工作,负责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教务处统筹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生院统筹管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学院挂靠校团委。

三、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

(一)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工程专业认证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求,认真梳理各个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梳理各个专业的8~12门核心课程。扩大学分制试点,放开跨院系的选修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给予学分认定。

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养成,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寓教于研、校企合作。将研究生听取专家讲座、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综合环节重要内容,达到要求取得学分。

(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打破专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作用,建设联合实验室、签署并有效实施国内外联合育人协议20~40个。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本科生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破除专业壁垒,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本研贯通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研课程互通,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强化教师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本科导师制度,引导学术大师参与培养本科生,充分利用培养方案实践体系中的学术研究实践环节,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行业领军人才。打破本硕博分段培养的壁垒限制,在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实行本硕博连读一体化培养。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班,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完全学分制,引入国外知名学者参与实验班学生培养,为实验班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或联合培养平台。

(三)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优势学科专业走向国际

建立学校专业自评认证制度,逐步对所有专业开展校内专业自评认证工作,高质量通过校内认证的专业申请国家专业认证或国际专业评估。对于疏于建设、社会需求量小、报考志愿率低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或停招;对于不具备办学条件、不具发展前途、偏离学院学科方向的专业,通过充分论证,采用“关、停、并、转”等方式坚决予以调整。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结构调整机制,制定学位授权点预警与退出办法。开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组织专家定期对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优势学科参加国际学科评估。全面检查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状况,对于培养质量不高、出现质量问题、社会需求不足或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科,进行预警和退出。同时,增补社会需求明显和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科,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持续提升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科学发现规律”等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丰富教学内涵,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引入教室,将科研精神、科研思维融入课堂。将有科技含量的课程作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重要纽带,鼓励科研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大师开设研讨课程、引领教学团队、打造品牌网课。科研实验室进一步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利用优质本科生资源,使更多本科生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

建立注重教学改进实效的实时反馈课程评估制度,优化课程评价指标,将“是否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课程质量考评体系,引入APP等实时评价手段,实现学生对课程的实时评价。

打造专业特色创新训练平台,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设置1~2个学时专门用于讲授学科前沿理论方法;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专家研讨、学科前沿等专业特色小微课程;鼓励各创新中心和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专项创新培训。

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开设5门左右研究工具类、研究方法类选修课。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提炼创新创业内容,培育5门左右创新相关课程,作为全体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同时鼓励院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院系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增设15门左右专业创新教育类课程。鼓励研究生利用慕课资源学习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学校与慕课平台的学分互认机制,研究生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习证书,学校对其学习过程予以确认并录入相应学分。

(五)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开展以小班研讨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建设5门左右研究生在线课程,力争成为多校共用研究生在线课程。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慕课、微课、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的模式,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研究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广累加式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六)举办高质量创新创业系列讲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四、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一)完善创新创业项目体系,重点支持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分层分类的项目资助体系。学校特殊资助项目重点支持重大、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化潜力和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项目;学校重大型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项目;学校普通型项目重点支持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学校引导型项目重点支持低年级学生第一次申请创意创新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支持100项,主要从学校各类支持项目中选拔。

设立研究生拔尖人才创新基金,支持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和扶持优秀研究生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应用型创新研究,激励研究生做出重大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二)完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办好学校“五四杯”“启航杯”“一院多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加大对学校特色、学科优势赛事的支持力度,主动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赛事。做好竞赛数据库建设和获奖证书认定工作。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职业导向活动平台建设,以“学术文化月”“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加大政策、经费和条件支持力度,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创新与实践平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提高研究生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

建设本科“大实践育人体系”,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推进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实习,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分配、创新创业紧密相连。探索校企联合育人、合作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设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建设2~3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在学校船海核主体学科培育2~3个研究生创新基地,提供开放性实验软硬件设备及相关服务指导,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为研究生跨学科学术交流、创新思维碰撞提供空间与场地,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作品展示平台,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作品及相关理念、技术与构造等,开设研究生创新创业特色活动与作品展示区,定期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参观、考察,为研究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建设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院所的各自优势,每年建设2~3个符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研究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依托科技园、校友、创业导师等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在校外利用合作单位资源共建30个创业实习实践基地。

发起、主办与承办各类学术会议,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与交流活动;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搭建研究生校内交流平台,鼓励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引导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拓展启航活动中心功能,使其成为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构建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把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文化艺术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压力释放空间。

(四)充分挖掘校内科技资源,促进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势

将学校科研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使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产权专业力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指导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学生科技创新的创新资源。以学校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合作平台为载体,制定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放计划,使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五)深化国际交流内涵,提升国际视野,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营造本科生大幅提升外语水平的自主学习氛围,允许学生通过雅思等外语水平考试替换校内英语必修课程学分。逐步推进绩点制和适应国内外学生交流的学分互换机制。利用多种渠道,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积极开展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此提升本科生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战略合作,加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聚集,助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经费,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了解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开展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扩大派出规模,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完善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互授、联授学位培养机制,打造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适时开展国际学科评估,邀请国外高水平评估机构与专家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评估与交流,不断提高学校学位授权点的国际化水平。

五、加强创新创业运行保障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体系

(一)建立灵活学籍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制度的引导作用,支持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

修订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籍可保留至8年。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毕业金榜等评选、奖学金评定等评优项目中,给予一定名额专门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本科生。扩大个性化保研范围,在保研工作中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在研究生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新创业,允许研究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于因创业超出学籍管理规定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经批准可适当延长申请学位年限。

加强研究生招生政策支持。自主创业研究生在录取时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在研究生复试综合素质考察中,对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予以认定,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兴趣等内容。

树立各类创新创业典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能力,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选拔和培养精干专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赴企业进修。引导院系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院系年度绩效考核,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予以考虑。

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完善学生科创导航员工作机制,加强导航员队伍建设。

(三)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工作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在线咨询、活动交流、项目展示、投融资对接、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员管理等服务。

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产学研工作体系,与省市共建小微企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在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等多地建立的技术转移中心。

邀请企业家校友作为创业课程授课人、创业讲坛主讲人,引导校友设立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接收学生到校友企业挂职实习,搭建校友与学生投融资平台。

图书馆通过系列讲座、专题讲座、选修课程、网络培训等方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信息获取、成果凝练、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能力。订购SCI、EI、Elsevier、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4万多种,国内外专利文献获取渠道畅通,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四)建立创业园,成立投资公司,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发展科技产业实现二次创业,打造创业园和产业园。积极培育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营造朝气蓬勃的创业氛围。不断输送优质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做大做强。创业园探索两阶段培育和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校内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好项目和创业团队,积极与其它创客空间、中介机构、融资机构建立多元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市场信息和投融资资源。

成立投资公司,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重点培育,经过商业论证评估,投入资金支持,科技园投资公司以参股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供从企业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企业运营模式分析、财务管理、投融资咨询、人才招聘、创业教育指导、企业资金申报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同时发挥科技园网络中心优势,提升“互联网+企业孵化”的能力。

(五)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支持研究生依托导师指导进行创新创业

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引导,鼓励导师将自身科研项目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与支持学生创业相结合;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激励,鼓励师生共同完成发明专利,鼓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将导师与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形成导师、团队与博士生互利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学位论文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针对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学校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成果转化率。

北京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精神,立足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突出理工特色和国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形成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聚焦学校特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追踪学科前沿,聚焦学校特色,根据学院定位和专业特点,制订普及与前沿并举、通识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坚持“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育人目标,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 整合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促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形成产学研用机制;推动校际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达到以先带后,交叉学习;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特别是国防产业的资源整合,建立更为广泛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3.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办学理念不同程度脱离社会实际、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此作为着力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计体系;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创建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形成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示范典型显著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见附件)。校领导任中心主任,教务处牵头,校团委、学工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等单位为中心成员。各学院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组,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建立多目标、高弹性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全校覆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创新创业积分,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应用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以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国际化,坚持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培养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和创造性成果的学术型研究生。以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

1. 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行为的发动机,通过 激动人心的创业案例,把创新与“价值凸现”和“财富效应”联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 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在内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专业、想创业、能创业”。

3.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直接创新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的创新创业经验课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创业实训的企业课程,用生动实际的案例,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训练环境。

4、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

推进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和创业训练营,进行创业案例剖析、创业名家演讲、企业家创业项目点评和政府政策扶持辅导等实用性创业培训教育。搭建创业沙龙、创客咖啡、创业讲堂等创业交流平台,为研究生了解政策和创业信息,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寻找创业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并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创业方案和项目展示,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选择对象提供机会。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进一步深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师生国际交流,将科研团队整体引入研究性教学课堂。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将教学与互联网充分结合,建设精品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并将网络优势教育资源引入课程库,引进并建设具备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多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逐步减小期末考试在课程评定中的比例,鼓励注重针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考试改革。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统筹校内大学生创新教育各类资源,将创新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依托学校创新和创业基地,形成“创意—创造—创业”的培养体系。

1.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深入实施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泛开展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参与学生专业覆盖广度和年级覆盖深度。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执行,选取其中具有国际化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给予重点经费支持。

2.加强校内外各级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为在校生提供实训保障。进一步加强各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并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将上述平台与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内形形色色的实践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共同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企业创业基地。

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进企业、入市场,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现有的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各类实习实践基地的联系。着力加强建设与黄冈市共建的首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基地,为我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提供条件保证。

与各地创业园、高新区广泛合作,建立北京理工大学与区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习实践基地及“双创双实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支持。同时,配合北京市,大力建设我校首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中心,将学校的优质创新实践条件辐射社会。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立创新实践积分制度,制定细则规范创新创业积分与成绩的认定。创新积分认定的创新创业活动的范围包括:

1.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知识竞赛获奖;

2.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完成结题; 3.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作品和成果(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论文);

4.在校期间或创业休学期间产生的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创业工作和成绩;

5.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同时,制定有关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在“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的时代要求下,北京理工大学将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作为履职尽能的关键抓手,将着力开展三方面工作。

1. 促进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专家库、教材库和案例库,形成多时点、系列化、分类型的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

2. 促进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培育并建设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 建设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强研究,构建平台。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为依托,发挥校内现有智库的作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相关实践的研究工作,形成工作平台和物理空间,切实推动教师创新创业相关工作的开展。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成立校创业指导服务办公室统筹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积极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优秀校友、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创业导师,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指导与咨询活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创业交流网络平台,由专人负责网站创业内容的更新,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咨询服务,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校院两级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重视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的挖掘,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作品向创业项目转化。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训练场地,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热心校友、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已落地项目的运营及日常办公。在科技园已有基础上,增加大学生创业孵化场地。

整合各项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成果,在良乡高教园区建设2000m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基地,合理规划、建设10间独立办公室,配套设备家具等办公条件,吸引10家左右创业单位入驻。积极吸引房山区政府和知名企业进行投资,开展联合创建,将之打造成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高校报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部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人〔2015〕205号),结合北京航空航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改革思路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学校确

第四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三、实验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基地内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思辨力。

2.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系列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改革。应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课程开设,同时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以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构建基地内100%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4.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和实验基地要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实验基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5.创设鼓励创新创业的多元平台。实验基地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讲座、论坛、俱乐部、学术刊物、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等。

四、支持和保障

1.组织与制度保障

我委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纳入市级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工作组,对实验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推动实施。

实验基地应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建立健全教学、财务、人事、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将实验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2.经费保障

学校是基地建设的主体,基地所在高校要根据实验内容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对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转。部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市政府配套经费等经费中投入;市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085工程”专项经费等投入。

3.条件保障

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科技园要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任务,为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同时,高校要拓宽思路,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体验与实践。

五、组织实施

1.“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50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2.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采取申报评审制。拟申请高校以学院或系为单位进行申报,每所高校每批最多申报一个实验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

3.实施程序。(1)高校申报:每年6月份,拟申请基地向我委报送申报材料;(2)专家评审:我委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经我委审核后正式公布基地名单;(3)基地建设:实验基地根据申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做好计划执行、经费使用等工作;(4)检查验收。建设期间,我委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建设期满,我委组织专家根据申报方案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第五篇:高校教育培训项目合作方式及运营方案

学子感言:“找对环境成就一生,找对伴侣幸福一生,找对朋友快乐一生,找对老师智慧一生,找对同学真诚一生,找对课程受益一生”。

一、项目合作方案

▲合作项目类型

A. 针对企业董事长、总裁等:“企业总裁EMBA研修项目”、“高级工商管理EMBA研修项目”、“中小企业投融资与创业板上市高级研修项目”、“房地产总裁EMBA研修项目”、“企业上市与资本运营高级研修项目”等。(备注:标准学费为29800-39800元/人,24课时、2天/月、12个月修完)。

B. 针对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高级管理人员EMBA研修项目”、“高级财务人员EMBA研修项目”、“企业文化官(CCO)高级研修项目”、“高级招商人员EMBA研修项目”、“房地产企业EMBA研修项目”、“创业CEO高级研修项目”等项目。(备注:属于企业团队学习项目,标准学费为9800-10800元/人,20课时、2天/月、10个月修完)。

C. 针对国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现代行政管理高级研修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高级研修项目”、“中国乡镇干部高级研修项目”、“行政村官高级研修项目”等。(备注:属于团队学习项目,标准学费为7800-9800元/人,20课时、2天/月、10个月修完)。

D. 针对中国民营企业接班人等:“中国第二代企业家高级研修项目”、“中国民营企业接班人高级研修项目”等。(备注:标准学费为38000-100000元/人,24课时、2天/月、12个月修完)。

E. 针对企事业短期集中训练等:“公共管理及危机应对高级研修项目”、“企业中层干部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等。(备注:标准学费为9800-19800元/人,15课时)。

▲项目合作方式

如下,“***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简称为“项目方”,“欲与该校建立项目合作的单位”简称为“承办方”。具体内容见《***大学项目合作协议书》。

A. 由“项目方”负责课程设置及审核教学计划、学员资格;学员的学习档案管理并为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学员授予结业证书;审核宣传资料、宣传方式;协助“承办方”邀请任课师资及项目推广等。

B. 由“承办方”负责在一定区域内项目招生推广、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以及收费工作等。

C. 费用分担及利益分配

“项目方”:获得项目全部学费的20%,并承担如下费用:课程设计费、任课教师管理费、结业证书管理费、证书制作费。

“承办方”:获得项目全部学费的80%,并承担如下费用:教材资料费,项目推广费、学员用品费,场地设备租用费、教师课酬、宣传材料制作费和全部收入的税收。

▲项目收益分析

大树底下好乘凉!“承办方”除了无形之中赢得北大的品牌资源、优质项目、专家资源、运营模式、管理经验、配套服务、招生指导、教学支持等之外,更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及自身品牌提升价值。

备注:上述“企业总裁EMBA高研项目”是“针对企业董事长、总裁类项目”的代表者;“高级管理人员EMBA研修项目”是“针对企业中高层干部类项目”及“针对国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类项目”的代表者。

二、项目运营方案

▲会议式招生

此“会议”,包括主题论坛、公益讲座、巡回演讲、沙龙活动、试听平台、推广课、公开课、招生会、研讨会、大讲堂等。借助会议这一平台把目标客户聚集一堂,通过专家精彩演讲及专业课程推广把项目信息有效地告知目标客户,并促使目标客户在会议氛围及优惠政策渲染下产生购买行为,加之会议之后的跟踪服务,从而实现项目的招生。

▲圆桌式招生

借助当地政府部门(如组织部、发改委、工信委、经贸委、民企工委、农委、招商局、人事局、中小企业局、高新区及工业园管委会)、社会团体(如工商联、团市委、妇联、青联、企业及企业家联合会及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平台力量,邀请当地5-10家大中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与上述平台有关负责人一齐进餐,一起探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在融洽的研讨氛围之中科学推广相应项目,从而达成对应项目的招生。此方式最适合于“企业中高层干部研修项目”和“党政机关干部研修项目”。

▲发文式招生

认真研究当地政府部门所出台的关于区域经济建设或人才建设有关政策文件,并有针对性地说服相关政府部门(如组织部、发改委、工信委、经贸委、民企工委、农委、招商局、人事局、中小企业局、高新区及工业园管委会)、社会团体(如工商联、团市委、妇联、青联、企业及企业家联合会及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联合发文,大力号召所管辖的企事业单位,或者会员及会员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研修,从而高效地达成招生目的。

▲咨询式招生

以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心态开展招生工作,通过公益性的项目调研、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等方式,深入企业脏腑,发掘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提报方案的过程就是项目销售的过程,企业接受了方案也就实现了项目招生)。

▲推介式招生

此招生方式在举办第一个研修班之后,其效果尤其显著。因为每一个学员除了是项目承办方的客户之外,还扮演着项目承办方的业务员或推广员的身份,他们将会为项目承办方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源,此可谓“转介绍”。然而,在第一研修班尚未举办之前,要使此招生方式产生作用,只能依托已拥有的客户、亲朋好友、同学等关系资源来推动。

▲拜访式招生

要求业务员每天锁定4-6个大中型企业,亲自登门把项目资料送至所拜访企业的负责人,并与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展开初步的面对面沟通交流。登门拜访不仅能够把项目资料直接递交企业负责人,还可以发掘企业真正的需求。以此计算,一个星期,每个业务员可以有效拜访20-24个客户;一个月,每个业务员可以有效拜访80-96个客户。如果拥有5个业务员,那么,在一个月里,公司可有效地把项目信息传给400-480个客户。有了400-480个客户的量积累,估计一个研修班也就成班了。

▲电话式招生

也即通过电话销售方式,把项目资料传给目标客户,从而实现项目招生。这种招生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要低于拜访式招生,如果要使其在短时间内产生效应,必须要保证有效电话量。

▲广告式招生

通过在报纸、杂志、书刊、电台、广播及户外广告等媒介上打广告,把项目信息广而告之目标消费群体。要使此方式产生效应,需持续在上述媒介打广告。

▲书信式招生

以书信方式(包括电子邮件)把项目信息有效地传达目标客户,从而实现项目招生。要使此方式产生效应,需要发送大量的信件。

▲带动式招生

主要是指“以大带小”、“以官带企”,发挥榜样力量。可以免费赠送1-5个名额给予当地具有一定威信的政府领导干部或著名企业老板,以其参与项目学习来带动一批人参加学习。

三、项目运营支持

A.提供《招生咨询手册》

B.提供项目宣传印刷品样板

C.提供多种项目推广方案

D.提供与政府部门联合招生文件样板

E.提供招生视频资料

F.提供项目成功运营案例及经验总结

G.提供部分历届研修班精彩图片资料

H.提供一定客户资源、政府关系资源

I. 免费帮助系统培训业务员

J.安排专职客服人员协助项目招生

K.协助召开各种与项目有关的招生会

L.提供教学、班级管理方案

M.协助教学实施及师资支持

N.其他

四、项目疑难解答(备注:以北大EMBA研修班为例)

1、EMBA简介

EMBA全称为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SMINISTRATION,直译为高级管理人员MBA,或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它是由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创。读EMBA学员在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利用业余时间集中上课,课程内容广泛,理论与实践平衡。EMBA教学注重知识与实践的平衡,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座谈、参观等内容,旨在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与管理水平。

2、北大EMBA

北大与1999年9月在国内率先举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项目,获得社会各界杰出人士的积极响应和真诚鼓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为此特别在2002年7月14日下发学位办[2002]64号文件,正式批准我院等全国三十所大学的商学院自当年起全面展开该专业学位教育工作。

北大EMBA是对具有多年管理经验,在时间上已有相当建树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管理教育,旨在帮助他们总结提高已有的丰富经验并进行系统的理论训练,使其决策和领导能力更上一层楼,管理时间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传承北大百年人文传统和北大人传承的社会责任感。北大EMBA的教育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跨学科的、多专业视角的平台,更有利于我们培养综合性的国家发展高级人才。

北大是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殿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能聆听来自北大的声音,能感受来自北大的思想,是国人的夙愿。

北大EMBA2/3师资来自国内最受EMBA学员欢迎的经济学、管理学界权威学者、教授,1/3师资来自知名管理咨询领域专家、企业家和跨国公司资深经理人。

课程设置紧贴企业实际教学全景案例分享,采用EMBA案例教学研讨,老师和同学帮你反思和做系统分析,帮你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如何从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法律等方面分开看,又如何合起来看,将EMBA的核心内容浓缩在一年内完成,节约时间,严格要求课程设置和授课师资相匹配的严谨性,更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方式:老师理论和学生实践互动+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和交流+全景案例研讨+企业实务考察+沙盘模拟训练等第二课堂。

总裁级学员群体构建超值校友平台:所有学员均为企业高层决策人员,工作经验丰富,管理基础厚实,在同等水平上展开互动交流使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北大校友录的加入更可以收获终身受益的高端人脉。

3、 EMBA与MBA有哪些区别

EMBA课程虽是以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为基础,但他们在培养目标、学员构成、师资及教学模式上都有很大区别。

培养目标不同:EMBA教育培养的是目前已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人员,而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教学启发,将现代管理课程与学员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侧重于实际运用和可操作性,同时注重学生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MBA教育是面向刚刚进入管理岗位或希望进入管理岗位的年轻人士开设的,课程在理论层面探讨较多,着重培养未来的管理者。而EMBA特别适合于那些实际管理经验丰富但离开应试环境多年的企业和政府高层人士。而MBA适合刚刚走上管理工作岗位两、三年,有志于从事高级管理工作的人士。

师资及教学模式不同:EMBA课程全部由海内外知名学者、教授任教或答疑。教学上更注重在启发的基础上,将课程与学员实际体验相结合,偏重实际运用和可操作性,更适合正在商场实战的高层管理者。

MBA课程多为国内本校师资任教,多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团队讨论”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层面探讨较多,对培养未来的管理者较为适合。

从学费上来讲,以北大为例,MBA的学费在10-15万左右,EMBA的学费则是32万,无论是从师资配备、教学服务、还是学员层次,EMBA都要比MBA更高端。

学员构成不同:EMBA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8岁,平均工作经验为15年,均来自国内外知名公司,其中80%担任副总裁及以上的核心管理职位;而MBA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0岁,平均工作经验为7年。因此,同样的课程对EMBA学员所要求的深度和高度都超过对于MBA学员的要求。

4、 EMBA研修班与EMBA学位班有哪些异同?

(1)课程一样,并且更加实践:EMBA研修班的课程设置,是与EMBA学位班基本相同的。并且,结合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EMBA研修班保留了全部实战性的课程,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取消了一些理论性课程,如:商务英语、理论学基础、数理统计等。同时,我们本地EMBA班的同学因属同一个区域,具备很多相同特点,我们会将这些特点反馈给教授,让教授为我们本地的企业家专门备课,使我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教授一样,并且更加多元:EMBA研修班不仅有北大的杰出教授,也包括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优秀教授,以及曾经在大企业任高级主管、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实战专家,这些教授专家都是长期为EMBA班的企业家授课,受到了全国企业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经过严格筛选确定的,最贴金我们民营企业的师资。

(3)门槛较低:北大EMBA学位班每年只有200个名额,要求学员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只有10%,也就是20个破格录取名额,也要求学员具备大专学历,学员必须通过严格的笔试与面试才能入学。报考EMBA学位班的竞争非常激烈,本科考生的录取率不到50%,专科考生的录取率不到20%,这些硬指标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挡在没门外。而EMBA研修班没有对学历的要求,更注重学员的实战经验,只要您的企业做的好、有学习发展的愿望,就可以录取。

(4)费用合理、学习便利:EMBA研修班的学费不到EMBA学位班的十分之一,而课程、师资和服务都是一样的,并且就设在当地,大大节省了学员的支出与时间。

(5)唯一的区别在于证书:EMBA研修班的学院获得的是由北大颁发的结业证书,学位班颁发毕业证书。但是,对我们民营企业家来说,并不需要评级、提干等,学习到切实有用的知识才和建立优秀的高端人脉才是最重要的。

5、“北大EMBA”能给企业老总带来什么?

有些人问高层管理人员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管理经验,在一般人眼里,多是成功人士,为什么还需要读EMBA?这些企业老总们在繁忙中依然申请参加EMBA的人士的确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商场他们的确创造、熟悉和运用了许多商战经验,但是他们进管理学院学习EMBA,可以使他们原本积累的商战经验拔高一个层次。也就是说,从"战术"水平提高到"战略"水平。EMBA教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把他们已有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加广泛应用。而这种知识的梳理和归类,是必须通过集中系统的学习才能获得的。EMBA的学员大多来源于企业各界的成功人士,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人际网络将大大拓宽,核心竞争力将大大增强,他们事业的持续发展就得到了强大的源泉。

一位EMBA学员说:“我可以把公司从0做到1,但没办法从1做到100,因此我来学EMBA。”

北大01级某EMBA学员在一次学员聚会中说:“因为我们是老板,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所以我们一直都把童真和真情深藏。只有在EMBA,我们除了是老板、老总之外,还能是我们自己。

北大03级某EMBA女学员认为经历EMBA 收获自信和包容“EMBA的学习使人上了个台阶。我自己一直是个很自信的人,甚至让人觉得过于自信了。但其实原来的自信多少有点„虚‟,在男性世界里,女性管理者要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有踏实的感觉,EMBA给了我这个感觉。选择读EMBA无形中也为自己的后半生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6、参加“北大EMBA“的学习的企业高管们到底可以获得什么?

①战略管理的学习的确重要:EMBA学员们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培养目标就是打造中国的企业领袖,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当然有很多的问题要管,都很重要,但是显然方向、全局、战略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课题。学员通过对战略管理、营销策略等课程的系统学习,许多带根本性的理念得到了更新与提升,也学到许多认识与思考问题的新视野、新方法。

②人际关系同样必需:对于担当企业高层管理职位的EMBA学员来说,再次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因为同学而结成的关系网。有专家分析,除了系统地学习商业管理、成为商业圈子的成员,在中国读EMBA的价值还在于帮助高层管理人员摆脱在商业思考上的孤独感,找到真正的思考伙伴。长期在高层的老总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下属由于敬畏或认识深度不足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好友未必熟悉自己这个领域而缺乏共同话题,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在一起推心置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利益冲突但水准相当的EMBA同学的确能够成为“头脑风暴”的最佳拍档。

③金字招牌打造一种精英圈层的学习生活方式:“责任、理性、创新、共赢”——北大EMBA总裁班的班训。北大EMBA带着打造一种精英圈层的学习生活方式的教育理念把这样一群带“总”的人聚在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渴望,也担负着共同的责任。有人断言,中国社会由此诞生了一个新贵阶层。这是一个新兴的阶层,也是一个新兴阶层的文化。EMBA正在实践着这个阶层的修炼,而当炼炉里最终锻造出来的那种文化,将会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主流文化。

7、课程师资常见问题?

1)EMBA在授课方式上的特点,侧重点:EMBA授课以案例教学为主,侧重用所学管理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在大量使用哈佛管理案例的同时,开发了大量的中国本土案例,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EMBA学员一般为在企业中磨练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个人都积累了宝贵的行业运营经验,学员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同学之间的互相借鉴也会受益匪浅。

2)北大EMBA的师资方面的特点:汇集了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政策分析与管理咨询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产业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顾问作用,其中的代表包括:路长全、艾学蛟、周建波等。

3)北大EMBA的课程设置的特点:大量的选修课程涵盖了目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关注的各个领域,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需要自由选择课程。BiMBA在领导力培养、社会责任、团队精神和国际化教学等方面不断创新,旨在培养“商界的领军人物”。

8、结业证书的用途是什么?

北大EMBA研修班结业证书是由北大统一颁发的,作为您在北大学习过的证明和纪念,将为您的履历增添闪亮的一笔。您的资料将由北大永久保存,您作为北大校友,终身享有参加北大校庆等大型活动的权利。不仅如此,并可凭相应的证件参加由我们主办的论坛、讲座及以后新开设的EMBA的核心课程,为所有学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不断掌握EMBA前沿理念,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北大的结业证不是一种资格认证书,无论是课程设计者、老师和参加学习的人都不是冲着证书来的,而是冲着课程本身来的。因此其课程设计和教学质量要比纯粹的资格认证培训更优秀,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必然更具有含金量,人事部门、组织部门,更会看中这样的证书。我们很多学员在评选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等荣誉时,北大的结业证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教师十九心得体会下一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