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对贫困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

2023-01-29

一、贫困大学生抑郁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 现状分析

“贫困大学生”一般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无力缴纳学费及支付生活费, 有所在地开取贫困证明且在入学时得到学校认证的在校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抑郁状态要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表现在生活的窘迫感、沟通的自卑感、家庭的罪恶感、现实中的无助感和对未来的绝望感。这些都影响他们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成因分析

1. 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取向变化

社会转型期, 随着带来的竞争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受社会思潮, 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引发了价值取向的变化。自由民主的思潮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拜金主义”、“奢靡风”等不良风气往往困扰着贫困生, 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吃喝用度都讲究名牌, 贫困大学生自然内心存在很大的落差感。也滋生了各种虚荣心, 一不小心就容易堕落或者犯错。

2. 社会标准的变化

众所周知, 原来中学教育对学生的认可主要依据学习成绩, 然而, 步入大学后, 大家成绩都差不多, 贫困生便失去了这一优势, 大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比如:你的英语水平, 计算机水平、你有无艺术特长等等, 从小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贫困生很可能因为过去的教学条件而缺少相关的积累, 从而不能达到新时期的要求。这种落差感可能会阻碍其努力奋斗, 也可能成为其压抑, 自卑的心理诱因。

3.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的压力

现在的贫困大学生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来缓解将来的就业压力, 在校各方面都要表现出众, 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考取各大技能证书, 拿到奖助学金还要积极的参加各类活动增加素质拓展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无形中就已经给自身增加了很多压力。除此之外, 对人际交往, 人情往来也觉得倍有压力;如果这些压力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去释放, 它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从而导致各种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甚至抑郁。

二、体育锻炼对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的调节功能

(一) 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锻炼能够使得高校贫困生不良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消除心理疲劳。另一方面, 体育锻炼也可以使他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找到一点自我空间, 发展自己的爱好。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抑郁, 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 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 培养意志品质

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是需要克服各种困难的, 不论是外在的条件, 还是自身的勇气和胆识, 这些都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如果学生能够将这种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则可以缓解平时紧张的情绪, 努力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

(三) 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锻炼是一个提供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经常参加锻炼, 尤其在大学里可以多参加校运动会以及社团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能力, 还能解除自我封闭, 从而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

(四) 重建成功信心

对于有些有体育特长的贫困生来说, 这是个很好的技能, 它能使人获得独立感, 在成功完成某项体育比赛后, 尤其是拿到名次时, 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认可。他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产生成就感。

三、对高校贫困生有抑郁情绪实施体育干预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针对此类贫困生进行调查分析, 在选择运动种类时, 要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对有抑郁症状的贫困生, 可以为他们选择慢跑、瑜伽、羽毛球、体育舞蹈、太极拳、体育游戏、等运动, 通过这些项目让他们情感上, 情绪上得到良好的宣泄, 消除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 从而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

认知干预主要采取认知训练法。认知训练主要是指认知调整和思维控制的训练, 针对高校贫困生承受生活和学业等诸多压力时不知道该如何排解时, 让其树立合理的思维, 产生良好的情绪和行为。让其对自己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用合理的信念替换不合理的信念。

(二)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主要采取渐进放松训练。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 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渐进性放松训练通常是锻炼的主观, 使肌肉群张力收缩, 然后完全放松, 通过对比, 你可以体验深刻体验放松肌肉的感觉瞬间。Karlson和Hellar曾经证实, 简化的渐进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减轻焦虑、紧张和压力。在针对有抑郁情绪的贫困生有着放松的效果, 可以在运动中忘却烦恼与忧愁。

(三) 体育干预时的注意事项

1. 合理选择合适的项目, 要区别对待,

最好根据锻炼者的爱好与身体健康状况来安排。另外, 要积极引导他们自觉的进行锻炼。

2.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使得机体有个适应过程。

否则会让学生难于适应, 知难而退, 影响干预效果。

3. 建议参与体育锻炼还需要合理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做保障。

有些大学生喜欢熬夜追剧或者打游戏, 其实是不利于身心健康, 也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 干预过程要强调每周锻炼不少于3次,

每次20~30分钟为宜, 以中等强度负荷进行锻炼才能有好的效果。

四、运动处方的制定

(一) 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应根据贫困大学生有抑郁情绪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结合实效性与安全性原则, 逐渐增加运动量。

(二) 运动处方的程序

在制定之前, 通过口头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初步了解有抑郁情绪的贫困生的身体情况、运动兴趣爱好。通过体检和体格检查, 了解是否有运动禁忌证、潜在运动疾病等危险因素, 并进行相关记录,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干预。

(三) 运动处方心理效益的模型

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效益模型, 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运动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发生改变, 可以找到一种成就感, 甚至提升幸福感效能。

(四) 评价与反馈

通过行为记录法 (表1) 和评定量表法 (表2) 来详细记载学生在这一阶段心理特征发生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两个量表来监测有抑郁倾向的贫困生在进行体育干预后是否发生变化,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来进行比较他们的心理与情绪发生的变化。

五、结语

总之设计得当的运动处方务必是科学的合理的有依据有针对性的, 不仅能够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宣泄不良情绪, 改善人际关系, 同时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体育、心理甚至医务工作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横向联系。贫困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的治疗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链接】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的康复训练的开展, 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 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 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 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 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 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其特点是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 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 1960年日本的猪饲道夫教授先用了运动处方术语,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 在国际上得到确认。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从1954年起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运动员、肥胖病等各类运动处方, 社会效果显著。

美国的库珀教授用4年的时间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1968年出版了著名的《有氧代谢运动--通向全面身心健康之路》、《12分钟跑体能测验》等专著, 前一本书被翻译成25种文字, 发行1 200
余万册, 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运动处方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摘要:对大学生的扶贫, 不仅要重“物质”更要重“精神”, 社会转型期, 贫困大学生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都倍增, 贫困大学生常常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与不乐于通过一些文娱活动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参与体育锻炼是缓冲压力、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相对于高校体育而言, 发挥高校体育自身的特殊功能, 科学合理地制定运用运动处方对贫困大学生有抑郁情绪的人进行干预, 使得他们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体育锻炼,干预,贫困大学生,抑郁情绪,运动处方

参考文献

[1] 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 2002, 9 (4) :57-58.

[2] 胡小浪.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向群英, 马阿妞.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自我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06) :259-262.

[4] 康育文, 陈青萍.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5) :510-512+5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费者“后悔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下一篇:钢铁企业烧结烟气中的脱硫技术选择与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