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阶梯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阶梯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阶梯教学法的研究

摘要:阶梯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发展阶段,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向下一阶段目标发展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阶梯教学的目的。为了探究阶梯教学法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本文分析了阶梯教学法的依据,探讨了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与实际应用,以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提升与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阶梯教学法   依据   意义   应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人需要面对多个学生,无法顾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学生无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无法积极投身到数学学习中。而阶梯教学法立足学生自身,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仅如此,基于学生的品格、理解能力、智力发展的不同,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指导。而阶梯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立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内容。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推动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阶梯教学法的应用依据

1.阶梯教学概述

阶梯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体现,它以学生的兴趣、意志为出发点,制订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应用阶梯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在阶梯教学法的引导下,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坚定的意志,增强学习自信心。

2.利用阶梯教学法开展教学的依据

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端,教师只有掌握好方法,才能让学生迅速掌握数学知识。基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的合格率、差生转化率等指标,虽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付诸了很多努力,但真正完成目标的少之又少。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阶梯教学法的意义

阶梯教学法是指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安排,并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兼顾班级每个学生,又能促進学生发挥自身能力。

1.体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和能力教学,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今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则是数学素养的关键部分。阶梯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完美体现,它通过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的发展,是提升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进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2.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第一,教师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提升与发展,获得成就感,这极大地优化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师生合作效率。第二,在备课环节,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总而言之,通过阶梯教学法,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推动班级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教师利用阶梯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对学生采取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获得成就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阶梯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解决学生的困惑,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阶梯教学法,教师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为了有效应用阶梯教学法,教师需要细致、认真地观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状态,促进班级每个学生有效学习。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立足阶梯式教学,科学划分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阶梯教学法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划分。采取阶梯教学法划分学生,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分析学生数学能力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再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为了实现对学生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教师可以鼓舞学生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将自身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判断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能力,对他们进行从低到高的划分,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2.立足阶梯式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完成学生能力的阶梯划分之后,教师还可以将阶梯教学法融入备课环节,对备课内容划分层次,即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从浅到深。如简单难度数学内容对应基础组的学生,这一组的学生只要夯实好数学基础即可;中难度数学内容对应能力组,这一组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拓展难度数学内容对应拓展组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利用拓展题目培养逻辑思维。总而言之,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阶梯式教学中掌握相应的内容。但是,阶梯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若基础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对他们进行能力训练。

如在教学“梯形”这节内容时,基础组的学生只要掌握公式推导过程,学会利用公式开展简单计算即可;能力组和拓展组的学生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探究,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3.立足阶梯式教学,开展教学指导

由于学生处在不同的阶层,遇到的数学问题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阶梯教学法。阶梯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不同层次,开展针对性指导;第二,基于不同层次,采取合适的指导方式。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节数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基础层次学生的指导,教师要细化操作的每个步骤,详细检查位数对齐和余数,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针对能力组和拓展组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疑惑点,进行适当的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总而言之,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无论问题的难易程度,都要认真、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4.立足阶梯式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鼓励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鼓励也要有阶梯性。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提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如对基础组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鼓舞的方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对能力组的学生,教师要采取激励的方法,并明确指出他们作业中的问题,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提升;对拓展组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竞争方式评价,严格要求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5.立足阶梯式教学,设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内化课堂所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在设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融入阶梯教学法。对基础组的学生,课后作业要以基础题为主,不宜复杂,因为这一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如若题目过于复杂多变,无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数学兴趣,所以课后作业的设置也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内容之后,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难度的题目,但依然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对能力组和拓展组的学生,教师要立足基础能力,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总之,数学题目的设置要依据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极大的肯定和鼓勵,无论学生成绩是否优秀,只要学生保持一颗积极学习的心,教师就要鼓舞学生。教师的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阶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阶梯教学法,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它立足学生自身,以生为本,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定位。此外,教师也要将阶梯教学法融入备课、课堂指导、课后作业的设置中,以便全方位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唐传宝.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4(35).

[2]李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6(8).

[3]任玉洁.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4]李富忠.阶梯式小单元教学法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莆美中心小学)

作者:张思扬

阶梯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探讨

【摘要】 阶梯式教学法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发展水平以及临近下一个阶梯目标发展区,并为达到最近的发展区而不断努力,这也是阶梯式教学法的目的. 为了了解阶梯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将首先从阶梯式教学法的基本情况以及小学数学运用阶梯式教学法的依据出发,从而探讨其意义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阶梯式教学法

引 言

每一名学生的品格、智力以及体能状态,都不是在同一个层次的,因此在指导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现在,小班化教学为小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希望. 之前的大班化教学,学生人数都达到了50人以上,如果实施分层教学从实际上来说不太可能,且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实施去管理. 现在学校中实行的小班化教学,班级的人数明显减少,每班10人左右. 学生层次差异较大,留守儿童占全校30%,有些学生有家长管,有些则是没有家长指导,所以在学习上差异也很大,为了缩小这种差异,进行小班化教学和分层辅导布置作业是比较有效的. 该种教学措施从理论上来看,是根据小学生的特长,了解其兴趣进行教学的方法.

1. 运用阶梯式教学的依据

(1)阶梯式教学方法介绍

在小学教学中运用阶梯式教学,其教学指导思想贯彻的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基本方针. 通过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以及品质的观察与培养,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阶梯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爱学习以及善于思考. 特别是针对无法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学生,通过阶梯式教学方法的教学,也能够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完成学习.

(2)小学运用阶梯式教学的依据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上,贵在有教学方法,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内教授的知识甚至是更多. 现在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完成多少优秀率、合格率、差转率等等指标,虽然很多教师都在为这个指标而努力,但是真正达到的却很少.

2. 阶梯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意义

(1)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现代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帮助小学生理解与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数学在各方面培养中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阶梯式教学方法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进而展现数学教学所拥有的全面与实现性.

(2)帮助全面提升学生水平. 阶梯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而非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提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成绩.

3. 阶梯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1)备课阶段阶梯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是关键,教师需要对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地研究与分析,才能够设置出合适的备课阶梯. 假设将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将数学形象地比作是食物. A组学生面对数学任务要“吃得了”,也就是A组学生能够消化数学任务;B组学生“吃得好”,B组学生在消化的同时能够运用得了;C组学生“吃得饱”,C组学生在消化运用的同时还能够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时,让A组学生练习运算3 + 7 - 5,8 - 6 + 2等等之类的题目,让B组学生练习在一个式子括号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例如3 + ( ) + 7 = 18之类的,让C组学生看图计算,等等.

(2)学习活动阶段阶梯性. 学习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分阶梯教学活动. 假设进行一节数学课时,让A组学生完成知识讲解——循环指导——尝试——激发兴趣,让B组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反馈——完成教学目标等,让C组学生通过自学——疑问——探究——答疑——总结的学习模式等.

(3)评价阶梯性. 小学生在学习时都是需要鼓励的,不同层次的小学生,教师采用的鼓励方法也是有阶梯性的. 教师一般可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评价. 例如,对A组学生需要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表示赞扬,给予更多的自信心;对B组学生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对其回答或是作业考试中的问题给予指出,并激励其赶超其他优秀同学;对C组学生在评价上采用竞争式的方式,严格要求其继续深入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地思考.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每一名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章通过对阶梯式教学方法的依据、意义以及具体做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通过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最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性.

【参考文献】

[1]谢丽君.小学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尝试[J].东方教育,2013(9):274-274.

[2]唐传宝.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4(35):75.

[3]余晓虹.小学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3(7):74-75,76.

作者:任玉洁

阶梯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而情境是问题的载体,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深刻的进行问题情境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施,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元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促进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策略

一、引言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抽象、复杂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其他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多元化、有效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问题情境教学的概述

(一)问题情境的类型

问题情境的重点在于问题,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并针对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营造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由此可见,问题的多元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总体来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大体分为新旧衔接的问题情境、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及实践性的问题情境等。其中新旧衔接的问题情境能将新知与旧知进行结合,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或温故知新,来实现高效教学的开展。阶梯式问题情境是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而设计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的设计,来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思维的引领。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完全符合了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践性问题情境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过程中设计的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分析、解决,实现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问题情境教学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作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对问题情境进行设计与创设时,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之中。(2)实践性原则。数学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实践、在实践的场景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3)开放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用来思考与解决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及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只能“跳一跳”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提升以及学习积极性的保护。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只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如何实现学生的“好之”“乐之”呢?就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好玩、好动、喜欢趣味性事物的心理特征,通过具有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通过趣味故事的融合,进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故事是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喜欢的一种教学元素,教师通过将数学教学内容与故事进行结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可以利用讲故事这一形式以及故事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实现数学课堂以及问题情境趣味性的提升。

如,在对学生进行“因数”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著名的 “100不敌60”的数学故事,以此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提出“100一定就比60多吗?在什么情况下100不敌60呢?”。这样教师结合趣味故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有效的投入到了“因数”的学习之中。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的融合,进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游戏形式的结合以及学生对游戏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非常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因此,教师通过在数学游戏活动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有效的实现问题情境趣味性的增强,同时也实现了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提升。

(二)创设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学科,很多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指导于生活的。由此可见,数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更乐于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在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数学的学科特点,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问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认知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接受性,实现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提升。

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过生日分生日蛋糕的场景,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小明和小红同一天过生日,小明家4口人,小红家5口人,小明将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小红将蛋糕平均分成了5份,那么小明和小红谁吃到的蛋糕多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问题的思考,很快就实现了分数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体,认知能力也相对欠缺,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問题的思考,通常都会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过程。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就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学习规律,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课堂问题,使学生在这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次递进问题的引领下,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渐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在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升,达到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负数”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你们知道什么是负数吗?”“负数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负数运用的实例呢?”等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对负数概念、负数性质、意义以及运用等知识的理解,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以课堂问题的提出来与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但是对课堂问题的提出则相对随意,缺乏引导性和深度,有的甚至都不用学生进行思考,只通过是或否就能解决。由此可见,这种无效的问题情境是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的。因此,在提升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就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开放性和可探究性,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的过程中需要付诸一定的探究活动,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中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有效的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来实现学生探究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如,在教学“圆”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何能画成一个标准的圆”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关于“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时,对圆形的性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多种方法、利用多元化的工具来进行圆形的绘制,有的学生利用两支笔并排的使用画出圆形,有的学生通过一支笔、一段绳子、一个图钉画出了圆形。这种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创设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重要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推导和形成的。为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应注重实践性的增强,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践性运用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增强了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满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趣味性、生活化、层次性、探究性、实践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实现问题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应用,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环.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

[2]黄丽丽.学习源于困惑,问题促进思考——几例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情境[J].当代家庭教育,2020(14)

[3]曹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才智,2020(10)

作者:王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衔接性视野下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