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2022-12-04

我国地域广阔, 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植被类型等与农业相关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类型多种多样, 与此同时, 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文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 导致全国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也复杂多样。循环型农业虽然是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指导理念, 但是我国长久以来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模式当中不乏符合循环型农业发展原则的模式。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符合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总结, 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循环型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

(1) 改革农地产权制度和流转制度。赋予农民对土地永久性的承包权和自由转包权, 以促进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促成土地的适度集中, 防止对土地的掠夺性粗放经营行为, 从而为循环型农业发展从初级阶段良性向高级阶段发展提供便利。 (2) 完善政府运行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作用。发展循环型农业, 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循环型农业发展领导机构, 自上而下地形成督导体系;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循环型农业发展中的检验、检疫、认证等机构, 自上而下地形成监控、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政府运行机制和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机制。 (3) 发展资源环境产权市场, 减少污染外部性和资源浪费。挖掘循环型农业节水、节能、减污等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 通过资源环境产权市场交易加以实现。如循环型农业节约的江河及地下水资源进入水权市场进行交易, 其减少的农药、化肥、农膜、粪便等对水体、耕地的污染可试行类似排污权的产权交易;通过建沼气池所减排的甲烷气体量可以考虑进行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等等。

2 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不同阶段循环型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

2.1 系统配套优化“微观调控”政策

在经济效益不太突出而环境效益明显的初级阶段, 政府需要制定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的“微观调控”措施, 促进诸如生物质工程、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研发, 以及鼓励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 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平衡各种发展模式“2E”的不一致性。

2.2 建立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高级发展阶段, 政府要在“微观调控”的基础上, 加强法制体系建设。我国的相关立法部门要加紧制定有关循环型农业的法规体系, 使得循环型农业在具体执行环节上有法可依。具体而言, 相关立法部门应当积极进行农业调查研究, 为制定相应的法律奠定现实基础。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 吸取其合理部分, 因地制宜的应用到我国循环型农业的立法当中。争取早日出台诸如:《循环型农业发展条例》乃至《循环型农业法》等法规。从而使得我国循环型农业在贯切落实时, 有权威性法规的约束, 为循环型农业发展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关于《循环型农业发展条例》或者《循环型农业法》的主要立法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农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环境资源费的征收, 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 基本农田的规划, 循环型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内容。

2.3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发展循环型农业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 要把环型农业应与农业产业化两者相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通过组织化、技术化与规模化等途径来实现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将其与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行具体结合, 有利于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规模化水平, 提高循环型农业的技术含量与规模化水平。并且可以有效的延长农业产业链,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 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 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国家应对一些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或补贴支持。

2.4 建立绿色财税和相应的金融制度政策

要解决发展循环型农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问题, 政府有必要建立绿色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对投资循环型农业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税前列支等税收优惠;或引导低息国际环保类贷款、安排国家专项技改基金、通过政权市场融资等金融手段扶植循环型农业龙头企业;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国有企业集团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等多种灵活措施, 加速培养一批农业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竞争, 提高循环型农业的生存能力。

3 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典型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

目前,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站破、人散、技术水平低”等许多问题, 需要通过典型示范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首先应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有效方法, 特别适合我国农民对待新生事物从认识到接受的渐进性特点。因为它以最生动事实教育农民, 从而对农民产生强大感染力、吸引力, 并在典型示范带动过程中, 可以形成不断学习, 模仿到创新的超越机制。此外, 还需要推进循环型农业试点。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行启动, 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探索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有效模式。

4 建立强大的循环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型农业是是以系统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式, 它变革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对农业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要把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的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之上, 使循环型农业发展始终同最新科技、最适用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因此, 建立循环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不仅要整合利用好现有的成熟适用技术, 还要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近期的工作重点包括: (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国内循环型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同时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先进技术, 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2) 制定技术标准。制定循环型农业生产评价指标和涉及循环型农业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和标准认证认可制度。 (3) 大力开发符合“3R+2E”要求的科技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针对其目前进一步发展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4)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的高效运行机制和模式。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包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不同阶段循环型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的典型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建立强大的循环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关键词:循环型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邓启明, 黄祖辉.循环经济及其在农业上的发展应用研究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6) :40~50.

[2] 董淑阁.关于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5, 22 (2) :36~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修井作业挤水泥技术论文下一篇:浅谈声与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