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具备交通便利、基础厚实、客源丰富等优势,并具有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劳动就业,增进农业教育,促进城乡交流的现实意义。只需从产业规划、农业投入、农业形式、品牌意识、人才培养及旅游产业链拓展等方面加以积极引导,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定会成为我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的动力。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 篇1:

莱芜市培植壮大茶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蜂业、烟叶、茶叶、桑蚕、中药材5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快培植茶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新增长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日前,莱芜市出台了促进茶产业发展意见。

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厚重的历史种植文化为统领,以茶标准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提升引领,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基本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坚持茶采摘、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重点打造茶产业扶贫开发新机制,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茶产业成为莱芜市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为百姓致富开辟新门路。具体措施:

一、夯实科技支撑,稳步打造一批优质高效标准茶园

一要创新推广应用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新品种引进、栽培模式创新、加工技术提升、茶类新产品开发及特色茶食品、茶饮品和茶旅游产品等开发。实施茶树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工程,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全市水肥一体化建设规划,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安装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普及推广节水、节肥技术;坚持打造绿色生态茶园理念,严格茶叶种植技术规程绿色防控,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加大茶农培训力度,引导和鼓励茶叶从业人员参加“园艺工”“茶艺师”“评茶师”“炒茶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二要大力创建一批优质高效标准茶园。坚持差异化推进的原则,对莲花山标准园等优势茶叶基地,积极发展壮大一批;对龙山标准园等成长性较好的茶叶基地,持续重点提升一批;对处于起步阶段的茶叶基地,实施规划建设一批。争取新上高标准茶叶加工厂,增加引进先进的加工及检验设备及仪器,提高生产能力及检测能力。要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将发展基础好、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公司(合作社)列入全市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走茶与果、茶与花、茶与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

二、创新政策扶持,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各单位特别是茶叶生产区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利用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政策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加大对茶标准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品认证、知名品牌推介、高端市场开拓和茶文化挖掘等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创建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参与省级以上的茶叶评比、品牌打造和展会展销等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为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支持、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支持加工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信贷担保、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开展高效服务。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全市茶产业整体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强化组织领导,有效凝聚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合力

积极搭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高位平台,把茶叶产业发展纳入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整体战略进行部署。各级、各有关单位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农业、发改、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科技、商务、供销、质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旅游等部门通力配合,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茶叶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负责牵头协调,切实抓好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工作。发改部门要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支持茶产业发展。商务、供销部门要在茶叶市场建设、茶叶产品流通、农超(商)对接、茶叶电子商务、涉茶农产品经营服务和农村现代经营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大推进力度。

(本刊记者 李淑鹏)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 篇2: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具备交通便利、基础厚实、客源丰富等优势,并具有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劳动就业,增进农业教育,促进城乡交流的现实意义。只需从产业规划、农业投入、农业形式、品牌意识、人才培养及旅游产业链拓展等方面加以积极引导,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定会成为我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的动力。

关键词: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新区“三区”建设的叠加推进,中牟进入了 “三化”协调发展的黄金期。“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出路又在哪里,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共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961个,其中中国就占到了236个,城市化率达47%。”城市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膨胀、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竞争激烈等随之而来的问题。深受“城市病”之苦的人们迫切想要回到大自然怀抱,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居民除了享有每周的双休日,还有“五一”、“十一”等法定假日,每年都有较多但时间较短的休息日,这就意味着近郊旅游将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

中牟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生态秀丽的中原新城,西距省会郑州市25公里,东距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24公里,属于郑州市和开封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交通十分顺畅便捷,中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充足的客源。

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拥有西瓜、大蒜、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

中牟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四牟园、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成为市民的“菜篮子”;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所在地三大功能需求,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抓好农业专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做专、做大、做强。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总体思路主要是:打造“两区一城一滩五大产业”,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保开园,三年成示范”。“两区”是:在连霍高速以北,规划建设180平方公里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渔业、花卉、蔬菜等产业,打造以赏花品花、垂钓休闲、采摘体验为主的各类园区;在郑民高速以南,规划建设450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林果等产业。为加快进度,在每个核心区内率先启动1个5平方公里的先导区,辐射带动示范区产业快速发展。“一城”是: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总规划占地5300亩,计划总投资90亿元,建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城。“一滩”是:黄河滩区生态再造、产业转型工程。 “五大产业”是:蔬菜、花卉、渔业、林果、畜牧。

二、中牟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1.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旅游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目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木、果树、花卉以及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三产联动[1],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相比较,其经济效益能够提高数十倍。

2.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观光农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度假村、饭店、商店、游乐场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厨师、售货员、安保人员、维修人员等,可优先在周边区域农民中招聘,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从而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3.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向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参与农家文化娱乐、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民生活等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的同时,能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感受丰富的农业资源,享受农业生产的乐趣,体察农家特有娱乐活动的风情。因此,可以将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及接受农业知识教育的基地。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乡村文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农村交通、通信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人文生态环境。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并能受到大量外地游客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现代观念和生活习惯辐射到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推动乡村文明发展。

三、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高品位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有高标准规划。中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和郑州新区规划相结合,和城市“菜篮子”工程相结合,和新型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统筹安排,打造产业。可以用打造第二、三产业的理念去打造农业,把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成生产基地、示范基地、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加工基地和科技基地。

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根据示范园的资源、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立足中牟,立足沿黄生态湿地和灌区资源,中牟旅游观光农业要发展多样功能的示范园区,强化优质果品、精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生产,彰显地方特色,建立生态功能完善且稳定、生态效益理想的示范园生态系统,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为服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多方筹资,保障投入。在中牟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要以政府投资引领撬动企业投资,县财政每年预算投入不低于1亿元,连续投入5年,支持示范区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本投资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向核心区和先导区建设;还要做好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3.建立开发多种旅游观光农业形式。旅游观光农业集观赏、品尝、娱乐、采果、劳作、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特色农产品选购等为一体。在众多旅游观光农业形式中,要特别强调:其一,在众多的功能中,具有地域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发展特色物产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元素。一种名闻遐迩的农产品,就是一张地方的金质名片。其二,涉及农业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关键内容。农业人文景观类型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特殊农田、茶园、牧场、自然保护区、特色村寨等,都将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4]。

4.培育龙头企业,创立旅游品牌。要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招引食品加工业、外向型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着重招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密切联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5]。同时,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要引导企业创立旅游品牌。品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知名品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使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旅游风光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5.大力引进培养旅游观光农业专门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主体,主要包括旅游院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等,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6]。要以旅游院校及科研机构为基础、企业及行业为主导、政府宏观规划指导、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提振教育信心,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其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推动合作与对话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外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间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牵线搭桥,指导和推动旅游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关便利和保障。

其二,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共同进行课题攻关,以项目和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旅游学科为依托,既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又鼓励企业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和实训,实现优势联合。学校与研究单位也要在研究资源上实现优势共享,如教师或研究人员互聘或兼职,书籍和网络数据互借,从而达到人力、教育、信息多种资源共享。

其三,农业旅游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特点,通过开展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绩效考评、职位调动和提升等方式,将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用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进修机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竞争力。另外,应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相应岗位证书开发,积极探索岗位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薪酬制度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其四,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根据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应在坚持以自主培养开发为主,培养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的同时,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既要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请进来”,也要努力搭建桥梁,大步“走出去”。

6.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7]。

其一,选择旅游商品开发作为突破口。乡村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很乐意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对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纪念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来刺激旅游消费,拉动市场需求。

其二,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

其三,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生态环境、乡间小道、节气农事、喜庆民俗、果木花卉、种植养殖、四季时鲜、采摘收获、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皆可为资源素材,形成四季型全年候的产品,产业链链接的要素越多,时间越长,收益也就越多,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地理标识[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2.

[2] 张天柱.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3.

[3] 杨庆燕.观光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尹泽生.农业旅游规划中的人文景观类型[C].2012第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暨北京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会论文集,2012:89.

[5] 廖强辉.兴宁市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317.

[6] 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7] 赵承华.中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研究[J].农业经济,2007,(5):19.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孟晓乐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论文 篇3:

基于滁州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对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化、忽视品牌形象建设等问题。本论文旨在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1滁州民俗文化特征

滁州,古称“涂中”、“新昌”,地处江淮之间,南临长江,北依淮河,紧邻长江三角洲。因位于安徽省东部,习惯称为“皖东”。滁州民俗文化包括醉翁亭文化、儒林文化、明文化、凤阳民歌、琅琊山庙会和全椒走太平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滁州人民深厚情感。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出了滁州独有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滁州民俗文化特征: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滁州地域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受长江和淮河两种文化影响,融入当地自然文化环境,形成了特有的“皖东琅琊文化”。稳定性,每年春节期间滁州人都会参与琅琊山庙会和全椒走太平庙会,庙会期间民俗文艺表演随处可见。传承性,以醉翁亭本地文化为源泉,打造“醉美滁州,亭好滁州”的城市名片。修建南太仆寺、吴棠故居,连通护城河,重建拱极门,结合城市绿化建造上百座造型各异的亭廊,使滁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永续。

2张山乡基础性调查

2.1 张山乡概况

张山乡位于滁州市来安县东部,紧邻县城,全乡经312省道与外界连接,距滁州市20公里、南京市30多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张山乡围绕蔬菜、林果、养殖三大产业,抓住全国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以农村现代产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2018年张山乡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张山乡以桃花为媒,连续举办六届“滁州桃文化旅游节”,鼓励和帮扶乡村民俗文化大发展,为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好排头兵。

2.2 张山乡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目前,张山乡“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现状表现在三个方面。(1)粗放性发展,缺少系统性规划。张山乡乡村旅游一直是政府搭台、农产品唱戏、村民服务自由发展的模式,在品牌理念、包装、宣傳、文化等方面缺少系统性的研究。(2)品牌同质化严重,传承有余创新不足。同质化一直是“乡村旅游”的常规问题,大多数都会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下功夫,缺少与时代对话,创新意识薄弱。(3)忽视“乡村旅游”品牌地位。乡村旅游与农产品销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和村民认为乡村旅游只是为推销农产品服务的,只是起引子作用,没有给乡村旅游应有的地位。只有把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张山乡乡村旅游经济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张山乡的农产品才能走入千家万户。

3张山乡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定位

3.1 绿色环保的生态乡

2005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2017年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科学发展观到基本国策,可以确定“保护生态平衡”是未来乡村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的大方向。张山乡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首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实施改水改厕工程,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在政府正确指导和村民积极参与下,张山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水青山生态乡。

3.2 区域位置优越的畅通乡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张山乡本着这一基本原则,加强了区域内交通道路建设。312省道横穿张山乡境内,经由312省道连接宁洛高速、天潜高速、长深高速和104国道,同时滁天高速、来六高速张山段正在开工建设。未来几年,张山乡的道路交通可以说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便利的交通让张山乡的触角向外延伸的更远更广,加强了与滁州市、南京市、合肥市等周边城市的融合,充分发挥张山乡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3.3 人文景观浓厚的文化乡

张山人尝试以古代诗词为魂,根据唐代诗人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创造出远离城市嘈杂的世外桃源仙境,让旅游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张山人因地制宜,运用民居、墙绘等形式,创造出富有张山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桃花灯、手狮灯、马灯等民俗文化演出;来安洪山戏连同滁州黄梅戏、全椒庐剧、凤阳花鼓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不断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张山乡党委政府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疏通了村民间的交流,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构建了繁荣安定的和谐之乡。

4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品牌形象创新研究

品牌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方面组成。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传达品牌理念,树立品牌形象。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只有对品牌形象进行创新,准确定位品牌理念,彻底解决与其他文化旅游节同质化问题;制定旅游节组织活动相关制度,规范工作人员、农户经营者、民俗表演者、村民和旅游者的行为,展现新农村的新行为;要与时代同步,通过一系列的视觉识别设计,让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更有韵味更受欢迎,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脏乱”的认知,让乡村旅游焕发新气象新风貌。

4.1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理念创新

品牌形象理念识别系统就像人体中的大脑一样,处于支配地位。一个品牌如果理念识别系统模糊不清,很难作强作大,长久不衰。理念识别系统是一个品牌对当前和未来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所作的总方向和总规划。理念有创新有突破,符合市场预期,品牌可以屹立不倒;反之,品牌无立足之地。

在确定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理念之前,我们要对品牌定位、品牌目标等方面做全面分析。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张山乡举办“桃文化旅游节”的目的是什么?旅游节要给旅游者传递什么样的张山?搞清楚这些问题,张山乡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理念会自动浮于眼前。举办旅游节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张山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张山林果、蔬菜、养殖三大产业的发展。向旅游者展现张山自然、绿色、健康的形象。品牌形象理念的创新,宣传用语首当其冲要体现出乡村品牌形象的特质。“春暖花开,去做一个桃花仙人”,借用海子和唐寅的诗句,表达一种随心而动的生活态度,勾勒出旅游者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桃花流水、芳草青山,寻得瓜果蔬菜”以词的形式,轻描淡写的绘出村民的日常生活美景。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理念创新,要转换角度,要赋予文化内涵,少一点生硬,多一些韵味。

4.2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行为创新

如果说品牌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是人的大脑,那么品牌形象行为识别系统就是人的手和脚,大脑的想法需要通过手脚的操作来实现,理念需要通过行为去达成,没有行为执行,再好的理念都是空谈。只有大脑和手脚协调一致,才能事半功倍。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一,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印象。其二、乡村旅游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对员工不好的行为会损害品牌形象认识不到位。其三、乡村旅游过程中对村民和旅游者的行为缺少指导性和约束性。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行为创新,必须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完善管理规范和组织制度,完善员工行为规范、教育培训和福利制度,提升员工品牌形象意识和个人形象意识,让“规定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用员工的规范行为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促使乡村旅游所有参与者把自己的一切行为与个人形象和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捆绑在一起。

4.3 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视觉创新

如前面所说品牌形象理念识別系统是人的大脑,品牌形象行为识别系统是人的手脚,那么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就是人的“脸面”。这个“脸面”包括相貌、发型、着装、体态、肤色等等,人们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所获得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其他来自嗅觉和味觉。”视觉可以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识别系统包涵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两个方面内容。基础系统主要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吉祥物等内容。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产品包装、广告宣传、服饰、建筑环境、交通工具、旗帜、标识牌、陈列展示等内容。

目前,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只有一些简单的广告宣传,还没有完整的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桃文化旅游节作为张山乡的龙头项目,必须扩大影响力,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引领作用,建立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品牌形象的视觉创新,要把滁州民俗文化融入到张山乡乡村旅游品牌理念中,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传递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民俗文化,加深对旅游目的地张山乡的美好影响,慢慢推进张山乡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通过对桃文化旅游节视觉识别系统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展现出既有民俗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张山。

5结束语

乡村旅游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市场。张山乡品牌形象不能一劳永逸,要做好与同类型旅游节的横向比较,与张山乡桃文化旅游节自身发展历程的竖向比较,要时刻关注乡村旅游市场前沿信息,掌握品牌形象设计潮流风向,为张山乡乡村旅游经久不衰的发展掌好舵撑好船。

参考文献

[1]张永兵,王勇. 安徽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2)

[2]张建宏.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6(1)

[3]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务实[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信息:马庆峰(1981—),男,汉族,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马庆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下一篇:银保合作农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