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新媒体

2022-10-11

第一篇:企业文化建设新媒体

新媒体企业文化的建构

浅谈新媒体文化的建构

内容摘要: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文化也已开始彰显其威力。本文从新媒体文化的生成对原有媒介状态的冲击谈起,分析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与新媒体文化自身所形成的模式,并指出了当前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媒体传播;文化建构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多里,人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除了“房价”,或许就当属“微博客”了,有人说2009年是“微博客元年”,这一年里,iphone手机上的Twitter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最潮的事情,许多人在这一年里发现了微博客的魅力并相继拥有了“围脖”。以此为引,以微博客为代表的诸多新媒体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占领着曾经被传统媒体牢牢把握的传播阵地,一场新媒体的文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

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原有媒介文化形态

1、新媒体定义

要研究新媒体文化,那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 尽管学者们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但至今仍没有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 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然而至今人们较普遍认为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1。

目前学界对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2: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 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 新媒体被阐释为“TMT”, 即高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 com)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 如: 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博客( blog) 、播客、网络电视(WebTV) 、电视上网、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 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 、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 、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 、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 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等。

2、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状态产生冲击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阅读纸质的报纸,转而用手机收看每日两条乃至更多的手机报;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在电视机前守候,转而痴迷于电脑前那永远都可以自主选择的网络电视;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开始不再关注广播电台中播放的广告,转而开始留心电梯间里楼宇电视中每每出现的新的广告产品;曾几何时,那些厚厚的名著作品们已不再出现在我们的案头书架中,孙悟空早已和少年维特一起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我们身边的电纸书、手机和掌上电脑等等一切可以存储文字的电子终端当中。

新媒体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发起一场静悄悄的文化革命,人们宁愿在PPlive中收看被改编的体无完肤的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也不愿意花哪怕三天时间去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著;人们宁愿花钱去订阅手机报来了解当下发生的时事,也不愿意在固定的时间里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免费的《新闻联播》。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怀亮教授曾在其《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一文中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阐述新媒体对原有媒介文化形态的强大冲击:

1、美国著名媒体投资公司VSS 于2007年发布的媒体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美国网络广告投放规模将以每年21% 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报纸广告。另据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报纸的年轻读者和高学历读者流失较为严重,流失的主要去向是互联网。

2、据国内调查显示,15—34岁年龄区间的青年电视观众规模在2006 年和2007年均有明显下降,青年电视观众每周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下降幅度超过了一个小时,已经不足16.5小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截至2007年底,18—35岁的青年网民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0.9%,成人(18—84岁)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也超过了17.2小时。

3、据某著名品牌公司提供的数据,1967年全美国家庭使用的电子消费品是平均1.3台,2007年这个数字达到了26台,也就是说增加了20倍。在增加的电子产品中,属于新媒体的电子产品占了很大比重。

4、在书籍期刊等学术文献中,过去的注释、引用几乎全部出自图书或期刊,但是,这样的格局已经被新媒体打破,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注释出自互联网站和电子图书。这已经显示出在专业领域内,新媒体也打破了原有的媒介使用格局。

这些信息的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新媒体到底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改变曾经强大的传统媒介生态?这一切都要从新媒体传播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特点谈起。

二、新媒体的普及形成其自有的文化模式

1、新媒体文化特点初探

1964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由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可以看出,现代媒介的发展已经愈来愈密切的与人类自身的属性相关联。而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论断的预言。

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具有单向、线性、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其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习惯于纸墨飘香的意境与电视荧屏上晃动的倩影。而新媒体传播则具有多向、非线性、个性化与互动等新的特征,其受众群体与以往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不同,这批人多是年轻人,他们是伴随着电视、电脑与手机成长起来的“电子一带”。

其次,新媒体的技术支持满足了当代受众时尚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互动传播需求。以网络电视为例。网络电视颠覆了现有的电视节目传播形式与观众的收视习惯。由于其不受时空限制,因此网络电视的出现将现行的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点的传播,从而使视听信息的传播更加个性化、即时化。而网络电视也向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和参与空间。比如,受众可以连续收看一个十几集的电视剧而无需遭受停播或限播之苦,受众还可以收看一场没有电视重播的足球比赛等等。曾经难以实现的愿望,在网络电视时代都将变成现实。而受众在收看实时播出的节目时,可以暂停,可以回放,也可以快进,还可以点播以前播放过的节目,或者从服务器上调看各类影视剧。这些功能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现在通过新媒体,这些都已变为现实。

从新媒体的载体和渠道使用方面来看。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往往不是个性化的媒介,而是一种满足一定规模受众口味的公共媒介。因此,在小范围内,受众共同使用这些媒介便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比如,报纸常常会被传阅,电视或者收音机往往在家里会被许多家庭成员共同享用,电影则更表现为一种影院内的公共媒介。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得载体的使用出现了两级扩散的趋势:一方面,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是个人媒体,实现的是公共空间之外的私人空间的使用;另一方面,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是渠道设计方面的创新媒体,这些媒体虽然置身于公共空间,但是吸引的却是具有相似特征人群的关注,使用的是目标群体的“等待”或“闲散”时间,因此,目标群体的一致性就

成为了这类新媒体的特征。

其次,新媒体在信息选择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在符号形式方面变一元为多元,在载体享用方面变群体为个性,在渠道设计方面变粗放为集约,在形态革新方面变渠道为平台,等等这些都使得新媒体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3。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经验世界,人们也通过新媒体来更好地掌控世界。《时代周刊》2006年的人物桂冠颁给了全体普通网民——YOU,这说明今天的世界掌控在你我手里,掌控在每一个网络媒体使用者的手里。

2、新媒体文化生态探析

哈罗德·英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曾说过:“或许我们可以假定,长期以来对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传播的信息的特性,而且,这种广泛的影响最终会建构起一种文明。在这种文明之中,难以保持生活的原样及其灵活性。因此,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4。”

纵观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感觉十分疲惫,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消费方式不可能是十分从容、有条不紊的,现代人需要的是快餐式的、冲浪式的精神消费方式,人们甚至愿意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一边接受社会的各种信息。这样, 迅速、快捷的新媒体工具无可置疑地成为人们的“新宠”,同时其所构建的新媒体文化也无以选择地被裹挟进现代消费文化的大潮。随着现代人在精神消费方面对大众传媒的依赖越来越大, 新媒体文化内容开始也成为人们精神消费的主要供应源头。

而曾经以印刷传播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和以影音传播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都已在新媒体文化所掀起的大潮中日落西山。事实上,在当今“媒介即讯息”的“地球村”时代,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都无法避免地要依赖于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二者已在新媒体文化的强大气场下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两种文化及其传播已没有决绝的分界, 在新媒体文化中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加之全球化了的后现代语境使得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已卸下过去只有知识群体才能赏玩的贵族式光圈,而变得越来越大众、平民。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普及,高雅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接受。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新媒体文化的强大糅合力和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三、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当代视角

1、新媒体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首先,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我国新媒体传播及新媒体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相关新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其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已经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也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其次,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已越来越多。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5。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被大量的转移到了网络和各种移动电子终端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接收信息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习惯的改变终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再次,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任何曾经出现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有30多万种,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已经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这为产生一个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支持。

最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正在日益丰富。目前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传播信息量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受众带来了精神享受,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手机的产量每年就是

3.3亿。一些通讯公司自己或者通过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如开发手机报、手机刊。大批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在为新媒体提供内容软件。

此外,国家对发展新媒体产业非常重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此纲要还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代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A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开发数据处理、存储、传输、下载、适用互动等数字出版的增值业务,扩大数字出版的产业群体。”这些政策性的语言表明我国已经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列为了国家层面的事情,这为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培育了一方沃土。

2、小结

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没有该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但就是这种不同,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习惯。新媒体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们阅读、消费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当我们惊叹于新媒体正在以势如破竹之势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大冲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新媒体的发展虽不可阻挡,但它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虽然更新快、容量大,但传统媒体却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互联网论文的应用,远远低于书报刊论文应用的原因。

总之,对待新媒体传播与新媒体文化,我们不能小瞧其能量,但也不必过分的渲染其影响。毕竟,手机、网络电视、移动电子终端等等这些今日的新媒体产物终有一天会成为明日黄花。科技的发展正在愈加剧烈的改变着这个世界,而文化,永远都将忠实于人们的习惯与感受。

参考文献:

1、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

2、辛摘:《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期

3、李怀亮:《新媒体的文化价值变革与发展动力》,当代电影,2008 年第6期

4、Innis.H. A:《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5、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青年记者,2007年第3-4期

第二篇: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新媒体时代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并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字]:新媒体

企业文化

建设

1、 新媒体定义与金融企业文化的定义

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日新月异 的信息时代。当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广泛普及,使“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所人对所有人的影响”成为可能,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在全新的时代面前,企业如何自觉变革文化观念,顺应媒体发展变化,主动创造经营优势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1.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作为一种生命力强、时代色彩浓的新型传播形态,新媒体已经深刻地嵌入、广泛地融入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通过新媒体为纽带来连接的社会,现代人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化的新媒体环境下。 1.2 金融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以及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管理思想。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组织意识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反映,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金融企业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经主要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在金融业所培育起来的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传统作风。它既约束员工的行为,也激励员工的斗志,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启动企业活力之源,达到实现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经营一家企业,没有企业文化,或企业文化脆弱是难以想象的。金融企业作为企业家族中一个成员也不例外。企业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普遍重视。招商银行马蔚华行长曾说:“文化决定竞争力。”因此,金融企业员工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整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2、 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新媒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载体为数字网络,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传输速度快,覆盖面极广,一条信息或新闻很快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

新媒体这种强大的动能突破了传统媒介的被动接受方式,建立了受众和受众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网民通过论坛/BBS、博客、QQ群、微博等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实时发表观点看法,实现单对单,单对群,单对大众的交流互动,一些受众只要愿意,还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中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微博)、发起网络群聊等,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

正是由于上述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强大动能,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社会的传播环境,进而对处于这一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如何顺应这种新的变化并为企业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呢? 2.1 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2.1.1 新媒体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凸显了新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企业的每一则消息与新闻的发布都会直接接受公众赤裸的监视。据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现代人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新闻和了解信息。

第二,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形式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我们知道新媒体能以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多种技术手段来接收和反馈员工心声,在交流互动中势必影响员工的价值判断。一方面,企业的方针、政策、举措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广大企业员工中去。但同时,许多失实信息、负面信息也会因新媒体而迅速地被企业员工接触到。由于“第一眼效应”使然,在“一手”错误信息的干扰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慢一拍、跟不上”,广大企业员工就容易“为传言所困”、“为谣言所扰”。

第三,新媒体具有极强鼓动性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挑战。作为组织力和渗透性强的现代传媒,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社会动员起来,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性调动起来,这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更能得到显著体现。由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信息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反动的内容。企业员工既可以在网上了解国内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各种信息。一些西方国家就利用这点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理想蜕变、信仰滑坡。

第四,新媒体对负面新闻的偏好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挑战。受残酷的市场竞争及外部利益诱惑等因素影响,新媒体在信息的选择和传播上存在很大误区,专注负面新闻,热衷渲染炒作,罔顾社会责任,各种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粉墨登场,给公众造成不良道德感受和普遍道德焦虑。“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值得每一家企业深思。

3、 利用新媒体优势促进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阵地,正确的不去占领,错误的就可能占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完善,推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在,新媒体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企业文化引导的前沿阵地。

3.1 利用新媒体“双向互动”特性增强企业文化宣传的力度与吸引力。

如何有效宣传企业文化,增强宣传效果,过滤消极、错误信息,凸显积极、正面信息一直是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探索的重点。新媒体为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常规教育不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可视性、互动性、包容性和便携性,它主要是依赖可视媒体、电子读物,以数字化为载体,进行人机对话,互动交流。增强廉政教育效果必须在坚持好常规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些特性,拓展具有新媒体特色的教育手段。比如将企业文化宣传片制作成3GP手机电影、MP4文件、网络流媒体、3D动画,将企业特色、发展历程、取得成果、获得的奖项制作成电子书及有声读物,开辟企业文化论坛、博客,使企业文化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畅所欲言,实现心与心的交流,避免单纯的说教,能够有效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效果,使企业文化更易于被员工接受与领悟。招商银行建立的招银e报网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集企业高管动态、市场信息、员工博客、典型人物、服务之声等栏目于一体,为招行员工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同时该平台能让招行员工了解招总行战略措施,了解同业、同行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增强。 3.2 利用新媒体“广泛性”特征拓展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新媒体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的受众与参与者的广泛性。新浪网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已超过5亿。庞大的新媒体用户是企业文化宣传的绝不可忽视的对象群,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块宣传阵地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可该企业的文化,并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人们可以透过企业网站、手机报、微博等载体,了解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管理者一起充实、完善、丰富企业文化,一起擦亮展示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窗口。

目前,企业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企业门户网站、企业手机报、企业微博、企业贴吧等,门户网站是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也是连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平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要在利用好传统媒体形成的读者群、阅读气氛和认知度的基础上,搭建好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集纳和链接功能,对上共享传统媒体的资源,对下延伸新媒体功能,开发手机媒体、企业微博等,使之成为吸引职工,交流信息,听取民意,引导舆论的新途径。

3.3 利用新媒体“鼓动性”特征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当国门敞开,外部商品涌来,市场经济法则高悬,优胜劣汰已成铁的定律之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商品竞争已突破单一层面的局部竞争,而表现为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与质量保证,公益与社会责任等全方面展开的企业整体实力的竞争,并归结为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的外溢,良好的形象是赢得社会信赖,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金融形象,可以广泛吸引所需人才,争取更多客户,不断拓展业务,也可以激发员工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之心。

新媒体具有极强“鼓动性”,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社会成员动员起来,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性调动起来,特别是出现突发事件时。企业文化建设者可以在社会或者企业重大事项出现时,抓住机会,集中宣传企业核心价值观,扩大知名度,树立正面的良好企业文化形象。如招商银行2011年8月在深圳第26届大运会期间作为唯一大运会指定参与银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输出了该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企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极大增强了招行员工凝聚力。

3.4 利用新媒体加大对企业正面典型人物、事件的宣传引导,弱化新媒体“负面新闻偏好”。

不可否认新媒体对“负面新闻”有极浓的兴趣。新媒体强大的功能恰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积极宣导企业的光辉形象之时,也撕扯着大片的“负面新闻”。正因为如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者更应该重视优秀典型,榜样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腐蚀较为严重,但金融员工队伍从总体来讲还是好的,其中不乏各种英雄、标兵、现金典型。他们的事迹以及蕴含其中的闪光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企业员工最有效地内容和方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者应该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要及时加以总结,利用各种新媒体将其进行报道并宣扬出去,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服务于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4

结束语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入挖掘、科学运用新媒体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力,搭好新媒体的“舞台”,唱好文化建设的“大戏”!

第三篇:新媒体助推企业文化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研究和探索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的理念、方式和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传播 新媒体 助推作用

对企业来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员工接收信息、自我发声、互动交流需求不断提升,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形象、更为灵活、员工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在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常态、形势下,企业应顺应互联网发展规律,对接员工需求,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传播实效。

一、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需要加强新媒体文化阵地建设

用好媒体资源对于企业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以往,企业文化主要依托电视、报纸、会议等传统媒体,采取集中宣贯、自上而下、你讲我听的方式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同步传播、快速传播、互动传播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要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首要任务是畅通企业文化新媒体传播渠道。具体实践时,在用好传统媒体阵地的基础上,要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把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阵地纳入企业文化传播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纵向联动的企业文化传播新媒体矩阵,构建起新老媒体融合发声的立体传播格局,保证员工在哪里、新媒体传播阵地就建到哪里。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河口采油厂利用官方微矩阵转发人民日报的微信图文《收藏!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发布》,在第一时间被推送到员工手中。

二、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需要提高新媒体文化作品质量

文化作品承载着企业文化丰富的内容和内涵。只有以主流价值传播为核心,创作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符合员工需求的新媒体作品,才能提高企业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作用力。对于企业来讲,创作文化作品,关键在于做到“两个坚持”。要坚持导向为魂,围绕主流价值、优良传统、安全生产等重点,融入改革、廉洁、安全、环保、效益等??向,创作新媒体文化作品,提升传播作用力;要坚持受众为本,从员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以及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选题,策划创作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作品,提升传播吸引力。为传播安全生产理念,河口采油厂以故事演绎、幽默讽刺等形式,创作《幸福的沃土》安全教育系列片,从不同侧面引发员工思想共鸣,网络点击量超过30万次。

三、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需要搭建新媒体文化参与平台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时代,员工是企业文化最好的代言人。作为企业,要搭建广泛参与的平台,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创作新媒体作品,在广泛参与中播种企业文化理念。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通过组织原创微信、微博和微电影大赛,深入挖掘文化作品创作人才,组建新媒体人才库,构建起覆盖全员、互联互动、直通基层的新媒体创作格局。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发挥人才库作用,以兴趣爱好为驱动,建立企业文化新媒体创作项目组,根据实际需求创作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作品。目前,河口采油厂成立了“石油小兵”微影视工作室吸纳了200多名具有策划创意、动漫制作、表演等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员工,营造出了人人参与企业文化传播的浓厚氛围。

四、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需要构建新媒体一体化传播机制

依托新媒体传播企业文化是大势所趋,但同样也要重视传统媒体的作用。围绕提高企业文化传播实效,要树立融合互动传播思维,坚持新老媒体“一体化”联动,同时推出同一个主题,形成主流声音大合唱,提升传播力、影响力。要借鉴“中央厨房”运行模式,统筹盘活新老传播阵地,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传播机制。在创作企业文化作品时,既要瞄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锁定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阵地,组织文字、图片、图像工作人员,同步采编企业文化素材,最终形成“一个主题,多种表达”的企业文化传播格局,提升传播成效。近年来,河口采油厂坚持一体化传播思路,相继推出了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单芳、全国工人先锋号―注采1004站等先进个人和集体,企业文化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五、结语

企业文化有效传播是企业文化执行落地、凝聚队伍,促进发展的关键。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把握信息发展规律,精准对接员工群众需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传播理念、方式和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文化传播实效,形成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睿.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民用航空,2007(6).

[2]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J].当代传播,2013(2).

第四篇:铁路企业报如何借助新媒体?

铁路企业报借助新媒体放大正效应的思考

王 平

【摘

要】 铁路企业报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本文试从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上,挖掘传统媒体潜力,延展服务,进而激发铁路干部职工的正能量,持久奏响铁路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关键词】 铁路

企业报

新媒体

创新

融合

机制

【作

者】

王平

南宁铁道报编辑部主任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铁路企业报如何融入新媒体元素,放大正效应,用先进文化导向铁路职工、占领职工思想阵地,发出好声音,唱响铁路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以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满足广大铁路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应该把握融合、机制、创新三个关键词。即在融合上用力,在机制上借力,在创新上发力。

一、搭建互动平台,让报道内容“活起来”

安全生产是铁路的生命线,是铁路运输经营的永恒主题。作为铁路企业报,其受众是铁路的广大干部职工,其任务是宣传企业经营理念、安全方针和措施,宣传典型,树立正气,弘扬精神,

- 12

强化文化手段和艺术、青春、时尚等元素配合,拓展文化活动、聚会沙龙、音乐唱吧、读书交友、旅行摄影等路径和载体,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感、事业心,立足岗位积极为铁路改革发展作贡献。

二、打造特色品牌,让职工关注度“高起来” 在“人人皆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的年代,现实社会中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和心态,越来越多地反映到网络上,有时一些很小的矛盾纠纷如果没有很好的进行疏导,一旦经过网络发酵,就有可能摊上大事,演变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俗话说“有为才有位”,铁路企业报就是要建立健全一个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努力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关注度”,让这张报纸的信誉度“高起来”,才能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关注和爱戴。

一是要借助新媒体,进行新闻舆论引导。

企业报要围绕企业的宣传报道,建立起新媒体的调度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工作研究机制、工作考核机制,促进企业报的科学化、动态化、程序化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职工服务。加强对网络舆情动态的采集,尤其是要采集、分析、研判、引导对企业干部职工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舆情,利用企业报这个有效载体,积极主动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困惑和一些具有敏感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形成快速响应、有效引导的新闻宣传工作体系。要以平实易懂的文字、新颖独到的观点,发挥企业报公信力的优势,通过报纸有效的栏目载体,

合理解答职工诉求,多做理性疏导、活血化淤的工作,做到线下线上并重、柔性引导与规范管理结合,引导和培育成熟的舆论表达,努力化解负面情绪,凝聚职工思想共识,维护铁路良好形象。 二是用好新媒体,进一步打造报道品牌

企业报的特色品牌是企业报的“私房菜”。如《南宁铁道》在围绕铁路局的运输安全和中心工作开展报道时,通过各个品牌和栏目的建设,曾让大批先进典型和各类“明星”亮起来。如这几年涌现的全国道德模柳州机车车辆厂职工李建珍和广西道德模范南宁工务段道口办主任农艳球,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

铁路企业报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的模式,打造寻找“最美养路工”“最美列车员”“最美机车司机”“最美职工”等诸如此项活动的载体品牌,利用舆论引导+微博互动访谈、微话题活动和微信交流平台,唤起干部职工给以关注的极大兴趣,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和思想的碰撞,能使职工纷纷参与和互动交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复杂、最活跃的因素,而人也同样受理想、信念、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精神层面的支配。因此,就《南宁铁道》报而言,一方面就是要注重挖掘一线最基层的先进典型,利用评选“服务明星”、“业务状元”、“安全功臣”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宣传先进典型的思想和情操。另一方面要让被宣传的先进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身边和有形的新闻宣传无形地影响引导职工,得到职工尊重和认可,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凝聚人、感染人,才能在

- 56

统媒体的潜力,进一步拓展企业报的服务功能,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才能汇聚成新闻传播的正能量,进而激发干部职工的正能量、强能量,才会持久奏响铁路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摘 要: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模式开放、沟通互动、覆盖面广等特点,从而可能加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使其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破坏力增强,给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带来压力。另一方面,新媒体能提高企业危机处治的效率,可以有效应对危机提供多元平台,便于引导公众舆论。因此,企业在危机预防、处理、恢复各阶段要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危机管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合理调整危机应对策略,

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危机;危机管理;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而言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博客、播客等。各式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迅猛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便利和广阔空间,但同时也成为引爆企业危机的导火线。近年来频繁爆发、影响巨大的企业危机事件,如万科的“捐款门”、震动全国的“三鹿”危机等,最初并非由传统媒体引爆,而是许多个人意见式、感受分享式、调侃式、揭露提醒式的小帖子、邮件或博客文章,使得某些事件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并引来传统媒体的大规模介入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忽视新媒体,都有可能使企业在危机的旋涡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企业需要了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重视新媒体对企业危机管理影响,在危机管理各阶段恰当利用新媒体,调整企业危机管理策略,以有效地应对危机。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多项指标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世界已成为一个高度连接的网络。随着“3G”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得到空前发展。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点:

1.传播速度的实时性:网络媒体可以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传播信息给受众,受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信息,信息的传播快到几乎可以与事件的发生同步。 2.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统媒体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而网络媒体的超文本链接打破了这一局限,使网络媒体拥有无限量的传播空间。受众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几乎任何想要的信息,也利于对危机事件作更深度的报道,使危机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事态的进展、各方的态度及处理措施等更加透明化。

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形式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互动产品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组合在一起传播力度非常强大,也降低了在危机关头传递重要信息的成本。

4.传播模式的开放性:网络媒体使受众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每一个人都可以散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开放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导致信息的非理性传播。

5.信息沟通的互动性:无论是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调查投票,这些方式都能够让企业更容易地与受众沟通,有针对性地展开双向交流,充分提高沟通效果。 6.传播覆盖面的广泛性:可以对危机出现时利益相关人群有广泛而又精准的覆盖,包括用户、客户、合作伙伴、员工、股东,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投行的分析师、政府、监管机构、研究调研机构、权威专家等,便于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

二、新媒体平台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

媒体向来在企业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对于媒体却是爱恨参半,对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更是如此。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力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日益强大,媒体这把“双刃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锋利。基于新媒体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它一方面对企业危机的发生推波助澜,给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给企业的危机管理以新的视野和观念,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企业成功化解危机的重要因素。 (一)新媒体给企业危机管理带来压力

第一,使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传统媒体除了在版面、时间和形式上对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制外,对内容的真实性、适宜性等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海量丰富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开放互动的传播模式使得社会和企业的透明度和曝光率增加,民众的维权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迅速提升,加速了问题暴露的进程,从而大大增加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使危机的规模扩大。新媒体传播覆盖面的广泛性使得危机信息会通过手机、网络等迅速传递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地域上更是没有界限,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一爆发随即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

第三,使危机爆发的速度加快,危机反应的时间缩短。危机的爆发本来就有不可预测性和紧急性,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使危机信息一夜之间尽人皆知,特别是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往往在企业还没反应过来就极速爆发扩散,让企业在危机应对中措手不及。

第四,使危机的破坏性增强。新媒体传播造成的危机可能性增加、危机规模的扩大以及危机反应时间的减少,直接造成危机破坏性增强的结果。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危机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迅速升级演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二)新媒体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实时的传播速度提高危机处置的效率。新媒体在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使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企业对危机事件的态度、立场和解决方案向大众公布,及时向公众提供关乎切身利益的服务信息,为企业成功化解危机打下基础。

其次,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危机应对提供多元平台。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一系列传播手段,快速有效地回应危机。比如:在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布系列新闻专题,建立专题网站并保持信息的高频度更新,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或专家主题聊天,充分利用新闻组、OICQ和虚拟社区内的在线通告,在重要的或流言极其泛滥的BBS站点首页设置指向权威消息和权威网站的链接等。

再次,开放互动的沟通方式便于正面引导公众舆论。新媒体除了能以最快速度传播危机信息和动员公众参与危机处理外,还越来越成为聚集公众舆论的场所。企业可以通过博客、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视频分享等发布品牌、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并制作网络口碑传播效应。或者借助公司博客、官方网站、品牌社区等平台,解释品牌危机的问题根源,公布企业处理措施,与消费者展开互动沟通,从而形成巨大的网上舆论洪流,正面疏导危机。

三、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企业危机管理分为预防、处理和恢复三个阶段。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防止其对危机管理的消极破坏作用,利用其对危机处理的积极功能,全面调整危机管理策略。 (一)危机预防阶段的策略

1.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强化日常危机训练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不在于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危机,而在于企业上下能否辨别企业运行过程中潜伏的危机因素,能够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强化全员危机意识对企业的“长治久安”更为重要。海尔在“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强烈危机意识指引下打开成功之门;小天鹅通过“末日管理”树立起小天鹅优秀的企业形象;微软在比尔·盖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告诫中一路风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在诚信经营、遵守商业道德、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的培养。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网站和论坛与员工加强沟通,建立危机教育专区,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危机培训,让全体员工对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应对危机事件的准备。 2.建立信息监控和危机预警系统

网络媒体被称为“民众意见的集散地”,它的开放性使得公众得以自由地在网上表达思想和心理诉求。企业可以借助新媒体建立科学、规范、制度化的监测系统,在预警系统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整合资源,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发现危机的苗头。

面对每日海量发布的网络信息,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和即时电子传输、警示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员监测的方式,全面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将监测的范围从平面媒体、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向下级网页中的BBS、论坛、热点博客延伸,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比如:利用方正智思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能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企业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而当网络负面报道发生并引起一定关注时,企业应该立即启动危机应对方案,通过与危机发生的源头网站进行沟通,争取第一时间撤下该负面信息,并防止其他网络跟进。假如情况严重,外界关注强烈,企业就有必要迅速对事件做出说明,刊登启示,消解民众的猜测或误解。进而可恰当运用网络媒体与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有效地疏导和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防止事态的扩大,把潜在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危机处理阶段的策略

当危机一旦爆发,企业应立即启动危机应急预案,组成危机回应小组,及时果断地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本着真诚负责的原则,积极进行内外部沟通,稳定人心,引导舆论,迅速查清危机根源,抑制危机事件蔓延。在应对过程中,一定要从危机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即使企业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也要坚持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尽快度过危机。

在新媒体越来越强势地影响着企业危机管理的今天,企业在运用上述危机处理策略时,还要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对危机管理的影响,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需要更快速

新媒体不但有可能使负面信息成几何级速度疯狂蔓延,也缩短了受众的心理忍耐时间,这就要求当事方更加迅速地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哪怕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查明原因,也要迅速发表声明,表明立场。传统危机演变理论中的“黄金48小时”之说在当下已经不适用了,危情往往要求企业在“8小时”内快速响应。迅速的危机反应一方面可以防止虚拟连接范围扩大导致危机影响扩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公众对问题认知程度的加强,以及更多公众的“问题涉入感增强”。 2.要抓住回应主动权

一方面,企业千万不要等到迫于外界的压力才作出回应,这样必然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还延误了危机处理的时间,使负面信息量和解释澄清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网络及时、准确地传播有关危机的最新、最真实的信息。以此在危机处理中掌握主动权,占领舆论的制高点,使流言不攻自破,人心得到稳定,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 3.运用媒体要适当

虽然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它并不像传统媒体的传播那样容易掌握和控制。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处理不当,网络非但不能起到化解危机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加快、加深、加大危机事件。所以企业要注意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既要借助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并获得公众的反馈信息,也要防止网络媒体的不可控制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不跟风,不盲目,不滥用。 4.与权威媒体合作要积极

危机爆发之后,公众迫切希望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有关方面的处理措施。在所谓用户产生内容的新媒体时代,权威的有公信力的信号对引导舆论特别有效。企业要注意跟主流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合作,建立一个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并通过标准信息披露统一企业对外宣传说明的口径,满足公众知情权,正面引导舆论。

(三)危机恢复阶段的策略 1.反思总结

危机过后的危机管理工作重点是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或升级,并从本质上找到消除危机根源的合理途径。这一时期要利用网络舆论继续对危机进行监控,预防危机死灰复燃或出现新危机;同时,进一步修正危机计划,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危机应对措施,从而进入新一轮的前期阶段——危机预警阶段。这时企业应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络反馈机制,强化与社会公众之间有效的双向信息传播,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危机过后,公众会对企业的危机处理工作形成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收集来自公众的意见并进行统一管理,从中总结在危机时期工作的成果与不足。 2.恢复重振

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机遇。危机恢复期企业要尽快淡化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修复危机给组织带来的破坏,恢复正常运作。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危机创造机会。比如,企业通过媒体投放企业形象广告、公布企业新的市场拓展计划和产品发展计划等,在公众对企业的关注还未减弱之前,重新树立公众对企业的信心,重塑企业形象。企业在危机后的传播中可以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社区类网站、专业性网站和传统有影响力媒体的网站,以及搜索类网站的力量,不仅注重新闻类的信息传播,也要关注虚拟社区中网民的言论,即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充分的信息传播和掌握信息反馈。在新媒体时代,企业要通过整合和利用一切相关资源,配合运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从而与公众充分、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引导和控制舆论,提高传播的公信力。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具有诸多优势,同时也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只有善加利用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及时规避其潜在风险,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危机甚至化“危”为“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a642 1010007af.html.2006-12-28/2009-04-03.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R/OL].http://tech.qq.com/zt/2009/cnnic_23/,2009-01-13. [3] 李亚.企业处理危机要有全周期意识[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1):119-120. [4] 嵇万青.Web2.0时代该如何应对品牌危机[J].广告主市场观察,2008,(12):111. [5] 薛可,熊文霞,余明阳.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处理策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90-95. [6] 贾玲,刘昊.中国电子政务组织的网络沟通现状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46.(责任编辑:吴鹏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纳税心得下一篇:七一建党节诗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