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探究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结合感性教育特点和儿童认知发育规律,结合案例总结早教APP设计原则。从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规律出发,结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炼出适合学龄期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的设计原则。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设计原则可为儿童早教产品设计提供帮助。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施策略

摘 要:以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施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幼儿园教育实际工作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概述,其次介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施必要性,包括学习共同体提供园本教研的动力支撑、学习共同体提供园本教研多元化互动平台、学习共同体提供园本教研活动的大量资源,最后从不同层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说明并探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有效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园本教研;实施策略

长期以来,传统模式下的园本教研因为过于强调行政职能,其自上而下、形式单一的教研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教研活动的进展,影响教研质量的提升。与此相对应的教研组织也只表现为执行与任务的落实,尚未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撑。同时还存在着参与园本教研的对象主体意识不强、自身的问题意识不够、缺乏反思研究;骨干教师提升培训的力度不够,未能提供发挥个体潜能的平台;教研中更多关注个体的成长,成员间的联动不够,未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形成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团体等问题。因此,通过调整原有的教研活动科层组织,建立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进一步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对形成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实现幼儿、教师、幼儿园三方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概述

学习共同体,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学习的快乐》一书中把学习界定为对话性实践或合作性实践,它是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1]。由此可见,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交往与合作,是关系中的学习。学习共同体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每个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平等对话,达到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同时共享资源,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构建互助作用式的学习方式,是重要而有效的基层学习集体。

园本教研,学者朱家雄指出:园本教硏就是基于本园的实际情况,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景,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景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力所能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从这样的过程中获取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缄默性知识,从而在态度、知识与技能上均可能发生变化。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园本教研模式中公认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

本文中所指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践研究是指本园园本教研中不同年龄层级,不同学习背景,不同生活、工作阅历的教师,为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前沿的幼教理论知识,更快、更全面地提升专业水平而构建起来的目标共同、资源共享、互助共生的学习团体。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园本教研实施必要性

(一)学习共同体为园本教研提供动力支撑

目前我国诸多幼儿园中的园本教研活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被动现象,教师参与的自主性、主动性都相对匮乏,学习共同体可以把凝聚力不高的教研组织转变为团队互助的整体,构建互动共生的学习共同体文化,给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2]。并且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园本教研的重要性,觉得园本教研是园部领导层组织的活动,尚未树立自身的“研究者”身份,因此基于学习共同体实施园本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发挥教师间的适度异质性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作用,进而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实效性发展。

(二)学习共同体提供园本教研多元化互动平台

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展园本教研活动的空间,学习共同体带动新老教师之间的紧密交流,新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与观摩体验,获得专业成长;新教师可以在以年段或兴趣爱好为主的平台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获得专业认同感。以此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为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挖掘幼儿教师的研究潜能,更多地创新幼儿教学理念与思想。

(三)学习共同体提供园本教研活动的大量资源

基于学习共同体实施园本教研活动,凸显学习共同体带来的资源丰富性[3],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学习共同体使用,归属于共享资源的范畴。园本教研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项重点内容,借助学习共同体的存在确保园本教研资源被实效性共享与传递,这样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一起处理好存在的问题,得到不同的实践体验,进而带领幼儿园自发性地前进,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不同层级的学习共同体在园本教研中的实施

对于学习共同体园本教研的实施,主要是不同层级学习共同体的体现,包括以年段为中心、以青年教师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为中心和以教师团队为中心形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调整原有的教研活动科层组织,建立不同层级的学习共同体,满足不同教师发展的需求。

(一)以年段为中心的园本教研实施

其一,树立园本教研行为标志。幼儿园可以借助调查法与访谈法掌握具体的园本教研情况,分析不同年段对应教师的思想与情感,总结几个关键性问题,即期望看到的、愿意继续努力的和可以在努力之下完成的目标等内容[4]。组织幼儿教师深入思考,明确园本教研兴园、园本教研兴教的目标,调动幼儿教师的主动性与归属感,让其自觉地加入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之中,更好地进行园本教研活动。其二,设置个体发展方案。幼儿园教师要设置和幼儿园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自身成长规划,尤其是发展为怎样的教师、怎样管理好自己的班集体以及怎样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等,促使幼儿园教师将自身的发展愿景和园本教研活动的发展愿景结合在一起,完成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二)以青年教师为中心的园本教研實施

幼儿园以谈心会和交流会树立幼儿教师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的思想,从客观层面上思考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现有环境和自身的成长情况,掌握幼儿园获取的教学成果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明确自身在学习共同体中具备的重要位置。围绕理想目标以及现实的具体偏差,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定园本教研信心,把内在的动力以及外在的压力加以融合。并且对青年教师具备的教研水平进行掌握,同伴互相帮助。教师自身的智慧发挥需要建立在团队智慧基础之上,所以基于学习共同体实施的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离不开青年教师团队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

(三)以骨干教师为中心的园本教研实施

对于骨干教师模式下的园本教研实施,要明确教师一定的竞争思想,促使其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团队学习与竞赛压力。并且举办人性化的交流互动竞赛,设置竞赛条件与规则,引导教师团队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和肯定,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引进科学的评价模式,组织教师突破自身的不良习惯,在他人发表园本教研活动观点之后给予一定支持,调整自身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位置[5];另外骨干教师小组之间互动学习。结合幼儿教师的自身意愿和教学水平,可以将园本教研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整体学习目标,小组之中的成员进行共享教育资源和角色转变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教师思维从单一化的封闭结构转变为多维度的互动结构,基于尊重和友好的前提完成思维碰撞,在交流中成长,完善现有的园本教研对话互动制度;创建成果展示平台。在园本教研期间,幼儿园可以结合教师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给骨干教师创建不同类型的园本教研成果展示平台,包括示范课程与教学成果展示机会、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学机会、提供经验颇多的教师讲解教学案例机会等,由此在多样化的平台建设之下,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彰显自我的成长价值。

(四)以興趣爱好为中心的园本教研实施

强化专业领导,延伸成长空间。在园本教研活动的进程中,若与时俱进的引领者教师能够树立教学新型理念,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自我潜能,完成共同理想,并且形成教研智囊团。园本教研期间可以围绕教师的兴趣爱好形成教研智囊团,首先是进行学科建设,确保一些学科发展为幼儿园的特色内容;其次是举办公开教学活动,促使幼儿园一切公开活动不管是教学方案设置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能称之为“姐妹园”的典范[6];最后是引导评优活动,给予幼儿园和教研活动相关的评优项目,引进智囊团理念,对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等进行监督与整理,最大化地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成效。

(五)以教师整体发展为中心的园本教研实施

1.完善多元导师机制。幼儿园可以举办“四项导师制”,首先是青年导师,即老教师以及新教师之间结对,突破教学水平关、教学技能关与教学管理关;其次是提升导师,通过优秀教师与学科带头者的结对,带领教师总结教育经验,向专家型幼儿教师转变;再次是梯队导师,即结对骨干幼儿教师和普通类型教师,全面进行传带;最后是互动导师,党员教师与预备幼儿教师结对,言传身教将优秀的幼儿教师发展为党员[7],由此充分提升幼儿教师自我专业技能与水平。

2.强化园际教研合作。幼儿园要延伸园本教研的具体培训空间,和其他幼儿园合作联动,共同举办园本教研活动,形成区域结构下的学习共同体,给幼儿园内部骨干教师以及新型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并且彰显市区幼儿园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具备的示范职能,多次进行园本教研讲解项目,指导幼儿园正确进行教学资源整理与加工。除此之外,自主和外部进行合作,在外部环境中吸收有效的营养,将其视作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力来源。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举办网上沙龙活动,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针对教育期间存在的难点与重点,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谈论,各抒己见,强调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进而扩展教师教学管理的思路,分享成长经验,提升园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与价值。

综上所述,园本教研活动促使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带动着幼儿园全方位进行园本教研工作,建立全面的学习型组织,会对幼儿园的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根据幼儿园和教师共同的需求,利用教师间的适度异质性,构建具有多样化、平等性、批判性的教研文化,才能真正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从而推进园本教研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宋煜.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有意注意”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8(7).

[3]陶佳.教师交往行为与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路径: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51-157.

[4]黄锦英.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5):11-13.

[5]洪飞燕.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益: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生主体地位[J].文理导航,2019(3):5.

[6]尹荣,高旭阳.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职前英语教师听评课模式构建[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5):16-18.

[7]燕凌,马克,李海燕.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逻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

作者:曹晓燕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

摘要:探究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结合感性教育特点和儿童认知发育规律,结合案例总结早教APP设计原则。从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规律出发,结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炼出适合学龄期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的设计原则。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设计原则可为儿童早教产品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感性教育 认知发展 儿童早教APP 数字内容设计 学龄前儿童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讲道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思考,对于早教知识的启蒙学习,感性的引导比理性的教育更适合,创造有利于调动感官积极性的感性思维环境,构建有利于刺激感官敏感性的感性学习情景,通过调动孩子本能的兴趣和能力,使儿童主动的感受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儿童知识启蒙的目的,不教而教,寓教于乐。

在儿童初期启蒙教育中,感性教育是需要被重视的内容,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感性教育。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阅读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中,以插图、语音、文字、动画、音乐等为元素,具有交互性的教育APP应用,对适龄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启蒙教育。由于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全,所以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应用的数字内容设计尤为重要。

一、儿童感性教育

(一)感性教育

“感性”是“感”和“性”的组合,指人依据本能感受事物来进行认知,即为感性认识,是认知初期阶段,与之相对的是理性认识。理性教育是对人们概念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而感性教育则包括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感受体验表达。感性教育具有自然直观,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是指遵从本心的、带有原始情感和本性欲望的兴趣实践和活动创造。

(二)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应用

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熟程度低于成人,更多的是凭借直观感受了解事物。数字产业的发展,让儿童的学习更多通过数字内容传递。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数字内容的设计,通过理解分析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规律,设计出适合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数字内容,以应用APP的形式,以移动设备为媒介,以引导孩子与早教APP数字内容互动交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教学。意在对适龄儿童进行性格,习惯,情感,想象力,思维逻辑,艺术感知等方面的的启蒙教育。

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一)思维逻辑特征

根据Piaget的四阶段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象思维方式,通过事物的具体表象思考和处理问题,具备一定的符号语言功能,开始使用字词,手势,进行表达,词汇量得到发展。开始对有秩序和邏辑的画面产生偏好,会表现出对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但是注意力掌控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15分钟,很容易被外围因素影响从而分散注意力,并且记忆特征主要是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

(二)视觉认知特征

本文的视觉认知主要是指色彩认知和图形认知,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鲜艳明亮的颜色有了心理反应,能够对基本的色彩正确掌握和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正确的引导,色彩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会对颜色的明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色相具有辨别能力,并且对色彩及其名称具备了联想记忆能力。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就会建立自己的色彩偏好,产生色彩性别差异,对色彩的冷暖属性也有了基础的辨别能力[1]。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很好的发展,除了基本的圆形、方形,对其他组合图形也有辨识能力,但基本是与具象的客观事物相关联,对于复杂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

(三)社会情感特征

儿童在1-2岁时就产生了同情、害羞、嫉妒等情感,到达学龄前阶段(3-6岁),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开始迅速发展,性格天性使他们热衷于模仿,并且成为增强自身新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4岁开始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是不确定的,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情绪影响就会轻易改变,不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到第二阶段即6岁开始,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调节情绪,情绪、情感稳定性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爱父母,依恋老师、热爱小朋友、帮助他人、爱讲故事、爱劳动等情感。通过教育的影响,能产生是非对错的观念,并且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儿童社会情感开始形成,具有了道德感和理智感。同时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情绪和情感会随之出现,比如虚荣心和嫉妒等情绪,需要后天的正确地引导[2]。

三、基于感性教育的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

(一)营造“讲故事”氛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3-6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更多呈现好奇、好动的特点,创造一个“讲故事”的学习氛围在儿童的感性学习教育中是重要的,更有利于促进孩子接收学习信息,引导自主学习。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营造一个“讲故事”的氛围,将早期教育的知识学习情节化,更有利于引导孩子思考[3]。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数字学习时,加减法等逻辑推理概念较为抽象,儿童在学习时可能无法理解,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根据儿童的需求,营造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将基础数学数字学习与故事结合,在其中设计知识学习任务,让儿童跟着故事中的伙伴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使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享受知识,探索乐趣。

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客观认知基础,对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获取多来自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对于虚拟和现实无法分辨,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需要加入引导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安全观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阅读时接受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对良好性格养成具有益处。同时设计一些关于习惯养成和生活基本技能的情节,儿童在阅读时自然的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通过观察效仿自然而然树立学习正确的习惯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良好的习惯养成和技能锻炼奠定基础。

同时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感官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强烈主动性和好奇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更多的探索性,仅仅是复杂多动的画面叠加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对具有规律和逻辑的画面更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APP情节设计时,需要呈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秩序性和探索性质的情节画面,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内容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困惑,影响学习信息的接收,同时完整连贯的故事阅读,具有逻辑性、秩序性的故事情节,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时得到更好的锻炼[4]。

(二)创建主题形象:建立情感纽带

3-6岁的儿童,开始建立情感的认知,这一时期的儿童,父母不再是情感需求的全部,他们渴望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与之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所以设计一个生动可爱与之年龄相仿的卡通形象,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阅读。因此在形象设计时符合儿童视觉审美特征是重要的,首先卡通形象要可爱有趣,色彩搭配要明亮,色彩选择要和谐统一,过多的色彩细节会使儿童产生视觉疲劳;其次是给卡通设计拟人化的动作和语音,比如每天早上打招呼,或者击掌等友好交流的动作,可以让孩子迅速产生情感共鸣,拉近距离;同时可以将主题卡通形象的音效和形态进行可调节设计,卡通音效和形象形态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大小和喜好调节设置,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引导性和识别性方面更加优于其他普通图形形象。

为了符合儿童用户的视觉需求,主题形象多数以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原型,比如“铁皮人科技”团队研发的儿童教育产品,其中就有适合早期教育的《小鸡叫叫》系列儿童启蒙APP应用,本着引导儿童自主阅读的原则,设计师设计了符合儿童心理的小鸡等卡通形象,将这些卡通形象定位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和这些“好朋友”进行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孩子对知识从难以接受到自主学习,提升儿童接受和体验信息的能力,将孩子的视线都吸引在设计者营造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和这些卡通朋友互动交流,不仅能学习设计者所要传达的知识,还能建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认知,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多变有趣的插图设计:加强思维拓展和延伸

由于3-6岁的儿童处于不完全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较于成人,他们掌握的知识量较少,无法独自完整的阅读一篇故事,大多是通过依靠图形或图画的辅助才能理解其中含义,所以插图是儿童启蒙绘本故事APP中的需要重要表现的元素。符合儿童认知和审美特征且独特表达的插图,可以引起与孩子的情感共鸣,使孩子更容易沉浸于设计师营造的知识氛围中。所以在插图设计时,除了视觉效果要符合孩子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加入听觉、触觉的互动设计。在静态的故事插图中添加一些动态效果,设计添加拟声声效和背景音乐,例如在插画中呈现开门的画面时,给画面添加开门的动态效果和模拟声效,在孩子点击画面时就会呈现开门的动作或声音,插图表现出来的感性信息,可以很直白地让孩子感受到,孩子通过对插图中情節内容的接受和体验,可以锻炼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帮助儿童锻炼视听觉和触觉系统发育。

这一时期的孩子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还处于具象思维时期,客观世界中具体化的形象更能刺激孩子的思维反应,所以插图元素在设计时尽量以生活具体事物为原本,尊重客观事物的原本颜色和形象,避开过于复杂抽象的插图表现.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了解,但过于复杂抽象的图形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信息接收,不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铁皮人科技”推出的儿童电子绘本一《门神的故事》,讲述的是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故事,绘本中的插图使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将门神形象设计成富有想象力的卡通风格,故事画面简洁又富有童趣。在部分插图中加入动态效果,在儿童点击画面时,角色形象就会“动起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孩子的阅读体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画面构图没有过分复杂的插图表现,通过简单的卡通形式将中国传统故事生动有趣的表现出来,不会影响儿童对故事信息的接收,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四)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色彩搭配:培养儿童色彩感知

色彩感知是在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中获得的,从小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颜色,有利于锻炼孩子对颜色敏锐的感知度。通过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规律得知,这一时期对色彩的认知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色彩感受,比如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地,所以在色彩选择时,遵循客观事物固有颜色更有利于色彩感知的培养,避免造成色彩认知的误差。

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正确掌握基础色彩的名称和使用,并且开始建立了色彩喜好,充满活力的性格让他们更加偏爱明亮鲜艳的颜色,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使用明亮清新的颜色来塑造整体画面,色彩之间的搭配在视觉上要呈现和谐感和舒适感,在APP界面元素设计时可以提供不同色调的色彩搭配,使儿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色彩喜好设置界面元素颜色,比如喜欢粉色,黄色的儿童用户可以设置粉黄色系的暖色调界面,喜欢蓝色,绿色的可以设置成偏蓝绿的冷色调界面。对APP卡通形象的外貌、服饰等元素的色彩也进行多元的色彩搭配设计,儿童用户在选择搭配颜色时就会认识更多的色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色彩感。

APP界面中的色彩有增加视觉层次的作用,通过调节色彩明度深浅,饱和度的变化,可以简化界面层级的使用,增加界面结构布局和逻辑性,使界面具有简洁和谐的视觉效果,减少儿童用户因复杂操作过程带来的阅读麻烦,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对色彩明暗变化感知度。补色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能使视觉效果更为丰富,在需要重点展现的地方使用,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过于强烈的色彩效果,很容易视觉疲劳,在设计时避免大面积使用。在强对比的色彩构图中,适当地运用低饱和度、高明度的同性颜色或相对较暗的偏灰色系颜色,中和视觉冲击力过于强烈的色彩,调和视觉,减少视觉疲劳,营造健康的阅读体验,同时增加儿童色彩体验经历[5]。

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色彩也具有表现情感、营造氛围的作用,色彩本身都带有各自的情感,如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黄色给人明亮的感觉、红色给人太阳般热烈的感觉,蓝色、绿色给人纯净、清新的感觉。不一样的颜色可以让儿童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合理地在界面设计中应用色彩,使儿童充分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

(五)合理的游戏互动设计:提高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和体验能力

这一期间的儿童各方面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满了好奇心,记忆力和关注力及其不稳定,较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单纯的、静态的知识讲解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枯燥感而失去兴趣,而具有游戏性质互动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更有利于知识的无意识记忆。将APP学习内容加入游戏性质的互动性设计,可以提高儿童对知识信息的接收,让孩子对学习的知识有更佳的体验效果。

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在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学习上,通过游戏化互动+卡通形象+故事情节的方式,可以给儿童用户的持续兴趣学习提供引导,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汉字启蒙教育上,从汉字的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游戏化设计,模拟汉字的读写场景,引导儿童游戏互动,提高孩子兴趣,吸引注意力,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孩子就会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加深汉字学习。在此基础上,这种音效和画面结合起来的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增加孩子的思维拓展,培养儿童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虚拟技术应用设计:培养儿童立体思维能力

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现实和虚拟场景融合的新型虚拟技术,将之在儿童早教APP设计中应用,可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知觉协作,充分体验虚实结合的超现实环境,促进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运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创作虚拟的游戏情景,还可以模拟现实世界无法体验的微观世界,将现实世界无法感受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展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儿童沉浸在虚拟化的立体学习场景中,可以消除图文图书所带来的语言文字障碍,在儿童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立体思维能力[6]。同时逼真的三维立体的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儿童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儿童积极的互动体验感受。

在儿童用户的习惯培养时,除了家长的日常行为引导,还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培养孩子“讲卫生勤洗手”的生活习惯时,通过虚拟技术趣味化的设计模拟病毒细菌侵害污染细胞的虚拟场景,让孩子了解细菌的危害,体验细菌产生和被消灭的过程,在逼真的立体学习环境中,儿童用户可以真实感受体验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使孩子直观的明白“讲卫生勤洗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七)Ai智能语音设计:情感情绪辅助引导

AI智能语音功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对话模拟程序。3-6岁的儿童,社会情感已经形成并开始发育,这一时期各种情感或情绪都处于初始阶段,是后期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好的情感需要鼓励,不好的情绪需要正确引导,利用智能语音功能,结合APP应用卡通形象,更贴合儿童的情感交流需求,帮助及时引导和记录儿童的问题情绪,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健康的生活提示,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有益于语言系统的锻炼。

由于现在家长工作繁忙的关系,对于孩子不良的情绪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的发现,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孩子后天的性格发展,所以在APP设计时加入Al智能语音功能,通过互联网云数据,模拟与儿童的对话场景,当小朋友有情感或情绪疑惑时,通过与Al智能语音的互动交流,及时得到回应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增加Al智能语音日记功能,帮助记录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情绪问题,这一阶段的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不在局限于父母,与其他人的接触成为主要的情感需求,在此过程中,各种情感情绪问题就会出现,嫉妒、虚荣、自闭等不良的情绪问题也会出现,如果不及时的引导修正,就会影响以后的性格发展,Al智能语音日记设计,引导儿童与智能语音进行情感对话,记录儿童与其他人交往时的情感困惑和处理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

这一时期儿童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处于弱势,安全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设计防拐骗,防暴力,防性侵的故事情节,通过卡通形象作为纽带结合智能语音,传达给儿童用户,帮助儿童用户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保护自我的防范意识。同时还可以作为生活健康助手,设计生活提示功能,比如提示小朋友刷牙、睡觉、如何穿衣等,帮助儿童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结论

数字媒体的发展,让数字阅读多元化的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严谨的理性教育不适合儿童的学前期教学,以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的感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理念,数字阅读作为当下儿童学习,成长和对外部环境认知的重要方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儿童的情感需求,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利用各种新型的多媒体交互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儿童过于沉迷于游戏的同时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制作和开发更具有适应性和新颖的儿童交互性启蒙产品,为儿童启蒙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敏,罗岱.色彩在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设计,2019 32 (06):128-129

[2]艾莎雷,涂阳慧,张艳蕾.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f7):4-6

[3]方浩,張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 (20):113-117

[4] 母丹.基于移动设备的儿童电子书交互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

[5]丁毅.交互式儿童电子书籍感官体验的营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 (05):128-129

[6]李勇帆,李里程.增强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儿童虚拟交互学习环境研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01):89-93

[7]张文莉,胡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儿童安全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设计,2020, 33 (15):150-152

[8]周大锫,武文斯.基于增强现实的教育游戏设计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03) 3-4

[9]卢艺舟,苏青.移动端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类APP的游戏化设计元素研究[J].包装工程,2019, 40 (02):172176

作者:刘洋 姜维忠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3:

幼儿课程中steam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儿童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基于steam教育的特色化教育模式,则能够以最为愉悦和快乐的学习方式,采取更加科学和完备的理论,引导幼儿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到知识,并最终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课程中steam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课程  steam素养  培养策略

steam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方式,是基于科技、工艺、理化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成果。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很有必要在儿童阶段实施steam教育,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并且开始逐步向中小学和幼儿阶段延伸。近年来,儿童阶段成为steam教育的又一个重点发展方向。steam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相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挖掘儿童多维度能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steam教育概述

steam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中s代表Science,t代表Tech?nology,e代表Engineer,a代表Art,m代表Mathematics。现阶段,steam理念得到快速发展,科学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文艺术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承认了人文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steam教育模式。

steam儿童教育理念实现了知识学习、应用工具和创新的深度融合,且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科技、工艺的综合性开发创新型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科技与数模充分结合、工程艺术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习惯。再者,整合数学、科学和科技的过程中,密切了知识体系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应用科学的机会和途径。

2.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幼儿园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教师需充分了解和精准把握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点,基于此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幼儿园教育的特征尤为明显:

其一,开展保教合一的生活化教育。幼儿园的幼儿年纪较小,是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保教合一的生活化教育主要指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幼儿的生活常规及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育,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教学活动也十分灵活,生活化气息较为明显。其二,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游戏与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幼儿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幼儿正处在认知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阶段,游戏则是幼儿形成直接学习经验、生活技能、形成事物认知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游戏渗透于幼儿教学活动当中,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此外,感官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感官认识与直接经验在幼儿成长和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3.steam教育应用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儿童的学习能力优势明显,但是人们通常误认为婴幼儿时期,幼儿并无复杂的思考能力,因此认为幼儿教育不适宜应用steam教育模式。但脑科学研究充分证明,3~6岁期间人脑的发育十分迅速,额叶皮层作为人脑的控制中心发展迅速。另外,3~6岁是外界干预最为理想且最为有效的时期。执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儿童接受steam学习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抑制和控制的理念是儿童能力培养中并不正确的理念。基于脑科学研究,幼儿已经具备了steam学习的基本条件,且早期steam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学习,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4.幼儿steam教育架构

4.1将艺术教育作为steam教育的核心

如前文所述,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结合后形成的综合型教育模式。但是幼儿阶段应用steam教育中,不能盲目地使用该教育模式中的所有元素,而是要先明确其侧重点。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主要以感官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其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主要呈现在直接认识阶段。steam教育体系中的艺术元素能够满足幼儿的感知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其与幼儿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绘画和陶艺等多种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使幼儿的感官认识更加丰富,这样也有利于幼儿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4.2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有機结合

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幼儿教育中课程设置主要以艺术为表现形式。如“绘制雾霾治理机”课题当中,绘画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在绘制前,教师需引导幼儿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幼儿居住的城市之中是否有雾霾,是否有化工厂、建筑工地。若有建筑工地,需明确建筑工地的数量和雾霾随着时间的变化。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能够引导幼儿更加生动地感知命题的背景。

4.3减弱工程、数学要素,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幼儿阶段的steam教育当中不得过于求全,但要增强其针对性。幼儿阶段对感性认知的敏感度较高,且形成的经验主要为直接经验,对于抽象的工程思维及数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幼儿阶段的steam课程中务必高度重视上述因素,积极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而若想培养幼儿的工程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则要建立逻辑,并同时使幼儿养成习惯。为此,要高度重视幼儿的逻辑思维训练,以期为后续的工程和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数字训练均有利于引导幼儿建立逻辑思维,上述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便会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而这也是工程和数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4.4丰富教育思维,避免拔苗助长

steam教育本质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探索式新型教育模式,教师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steam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而并非仅仅给学生一个答题的方向。再者,该教育模式充分结合了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配比的现状,是示范性或传统教育形式的重要补充。steam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资配置要求也相对较高。班级的人数若超过10人,教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幼儿,而且steam教育模式不提倡拔苗助长的教育模式。如果教育教学中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则就违背了steam教育的畅流理念。如为小班幼儿上大班幼儿的课程,搭建的模型可能更加壮观,家长也会更加满意,但是该课程的难度已经超过了幼儿现阶段应有的认知能力,对幼儿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若遭遇失败,则不利于幼儿建立学习自信心。不仅如此,课程难度过大也会阻碍幼儿的独立思考,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任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此种状态,则教师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易于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

5.幼儿园组织steam教育的策略

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加强角色意识,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营造优良的环境,创建steam教育中心。以下本文就从上述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幼儿园组织steam教育的策略。

5.1加强角色意识,重视教师团队建设

穆莫教授高度肯定了steam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时期的重要作用,且在其著作当中也提出了加强教育的目的性,以理解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为实现上述目标,幼儿教师需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教师打破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若想在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幼儿教师需具备steam教育意识,掌握steam教育方法,幼儿园也要建设高素质的steam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在培训和自学的基础上,需深度了解和掌握steam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教学模式。再者,不同领域的教师也必须认真分析并探讨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的有效策略,幼儿园建立科学完备的steam师资培养机制,基于专业培训、邀请专家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开展steam职前、职后培训,夯实教师的steam专业技能。

5.2构建优良的环境,创建steam教育中心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steam教育组织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环境的支撑。为此,幼儿园需设置专业的steam教室,结合不同的主题活动,准备不同的教学设备及器材。不仅要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教学实验器材,还需配备投影仪、相机及木工器械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活动中,幼儿在触摸器材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活动室需要将steam教育渗透于多个校区和幼儿的常规活动之中。如活动室的科学角和种植角等均可视为steam教育的重要场所。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也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增强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如幼兒在夏季想要制作香甜可口的冰棒。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研究制作冰棒的主要流程。幼儿在查找资料和询问家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了解到冰棒的基本原理,水变成冰的基本原理,也可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艺术造型。制作冰棒的过程中涵盖了诸多的知识与技能,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6.结束语

现阶段,跨学科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steam教育模式在国内教育行业中发展十分迅速,且该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幼儿园的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和掌控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教学活动,促进steam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此为steam教育本土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微.浅析学前STEM教育在我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J].家长.2020(23)

[2]李学书,范国睿.基于STEAM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变革策略[J].教育科学.2020(1)

[3]吴彦彰.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2019(38)

[4]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1)

[5]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

[6]贾松菊.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幼儿园项目化活动实践探究 [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8(10)

作者简介:

王倩倩(1995年5月-),女,汉族,安徽省固镇县人,二级教师,毕业于蚌埠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王倩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散打教学心理素质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运用于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