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相关论文

2022-05-17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社会工作相关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共中央要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本文就社会工作者的内涵以及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概念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第一篇:社会工作相关论文

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

摘 要:社会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新兴的一门跨学科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社会语言学已经是现代语言学相关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每一门学科的有效发展,都需要考虑现实状况,也需要不断创新,这对于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有着绝对性的引导作用。本文,就社会语言学学科的特征、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深入反思和展望了现代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研究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背景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研究模式,其发展的历程已有近半个世纪,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程度上来分析,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长短,仅仅只能算是语言学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从语言学发展的程度上分析,经历的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发展,社会语言学也达到了一定的目标,有实力地成为了语言学中光彩耀人的一员,也抛下了不少的思考和想象,需要我们认真地讨论,身为语言学这块领域中典型的精神代表之一,现代的社会语言学更值得每一个人去研究。

二、社会语言学特征

(一)反传统精神的观点鲜明

在社会语言学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拥有非常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特有的批判性。首先,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很迅速和自然,并没有什么理论支撑着它的产生,具有着很显然的非传统的其他语言色彩。其次,社会语言学的学术观点主要倾向于个人主义方面。虽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也不是没有任何预示,暗示是早就有的,社会语言学的功能作用是应时而发的语言观,而恰恰就是这语言观就可以说明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语言是非常奇妙的。语言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是:一方面分析与描写语言学的结构,另一方面还应该探讨语言的应用环境和运用的作用。这样才有助于全方面的发展社会语言学,才能准确无误的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全部内容。充分弄明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二)人文关怀倾向的意义深刻

社会语言学是行为学科的一个主要的分科,对其研究应该重点了解和考察语言的使用。换句话说,相关语言学家一定要重视描述与观察社会化语言反应的行为能力。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模式中的新兴科目,它从开始就拥有和延续了人类语言学里面的优秀传统,这对于人文关怀的倾向意义深刻。社会语言学着重强调实际语境中说话人的语言行为能力和与其有关的一些因素,内省式总结女性语言具体情况,定量地分析不同层面的人物同语音变体的相关关系,开展网络调查方式和研究地方语言特色等都能有代表性地说明社会语言学对社会不同阶层语言者的关怀与照顾。社会语言学人文关怀形式上的研究具有专属自己独特的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不过,就人类当前的知识水平,与准确无误理解语言全部内容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在此情形下,语言学家要做的就是假设一种符合理论实际的状况,然后揣测人类最基础的内心活动。不能全方面准确地阐释人大脑的语言能力。在这些情况之下,社会语言学就更普遍地融入到语言的使用者中间去,得到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绩,反射出了人类实际语言研究的艰巨复杂和任意多变。

(三)学术胸襟的拥有兼容并包

除了社会语言学的反传统精神的观点鲜明和人文关怀倾向的意义深刻两大特征之外,学术胸襟的拥有兼容并包是社会语言学的又一大语言特征。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的语言学科产生的背景是不相同的,它不是给予理论构造而产生的,而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板块学科中衍生出来的。在这种特定的学术背景下,社会语言学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形成特定的学科见解,,而是用自己广阔的学术胸怀,容纳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和传统的研究工作人员,也恰恰是这种学术气派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造就了社会语言学的高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但是,学术胸襟不能是无限大的,也需要有一定的控制和限制,不能包容过度制约社会语言学有利地发展。无限制地包容其他学术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首先,无限制过度的包容会造成社会语言学内部的机制无法建设,使其局面混乱无法科学管理,使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先进的方法和学术理论得不到有效地推广和运用。其次,无限制过度包容不能建立良好的学科范式,使新一代的学者无法得到正确合理的引导训练,容易误入歧途走弯路。再者,无限制过度包容不利于合理准确地表述和定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让其变成各个理论都提供庇护的公共场所,沦为不同领域研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和垃圾物品的集结地点。最后,无限制过度包容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语言学评判体系的建设和其学术声望的提升,既限制了横向条件下的学科参数比,又阻碍了学术自身的健康高速发展。

(四)互补优势明显的边缘学科

上个世纪下半阶段,语言学科的整合和专业的细化,是语言学有史以来最活跃的时期,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就是边缘学科中最典型的实例之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很好地结合社会心理学,共同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速度。

三、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

(一)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也有着很大程度进展,但是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也要求语言学家及时有效地解决困难所在,从方法论的认知角度上考虑,主干线上的语言学研究目前的状况是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替换传统复杂繁琐的方式。这正好符合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揭示了学术领域的唯简思想。但是并不是简单地整合与重复就可以,而是一个思想上高层面的抽象和总结,是具有很深的返朴归真的蕴含。同时,所有的语言学研究都非常的活跃,表现出多元化和交叉性的倾向。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各类学派思想都是出自于古希腊先进的哲学思想,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成为了形式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功能的优秀传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中,依然会围绕着各自适合的哲学思想去发展,在一些打擦边球的问题上,就有可能会出现需要形式和功能相互结合的情况,这是各个学科分布所得出的结果,从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语言学形式和功能的研究会在生命科学、大脑科学和信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同时及时的完善和提高自己发展,真正在互补互配的作风中不断壮大语言学事业。

(二)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研究具体是指二语习得同外语学习之间的研究。这种研究关系体现是:首先,日常交际中语言的广布,因为语言教学的运用是社会语言学的价值体现。其次,社会语言学所创造的变体理论,给语言教学的过程创造一个观察模式,可以根据不同人和不同环境的语言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最后,具体使用语言教学所学到的语言,深层的了解语言学习的结构机制,促进语言教学的研究,也加快语言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很大一部分的语言学方面材料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也需要其他语言学学科的交叉配合。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阐述和归纳性的作品比较广泛,但是原创的作品有限。要想真正的和国际的社会语言学接轨,就必须融合西方先进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互相弥补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社会语言学研究是一个很漫长和庞大的工程,必须实实在在的做好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快速推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昭铭.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语言“九五”回顾和“十五”展望[J].求是学刊,2000(6).

〔2〕胡明扬.拉波夫和社会语言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1(1).

〔3〕刘援朝.同异之争:语言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J].语文建设,1999(3-4).

〔4〕周庆生.西方社会语言学面面观[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5〕文旭.第三届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纪实[J].外国语,2004(4).

作者:葛恬

第二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 中共中央要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本文就社会工作者的内涵以及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概念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

[文献标识码] A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表明了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中央对党管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社会工作者的内涵、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概念进行探讨,以便澄清有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认知误区;分析了在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的路径。

一、社会工作者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

社会工作者的内涵是什么呢?这是作为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其作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毕业于社会工作学院,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巧为案主(一般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和社会)提供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帮助人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所需求的资源,促进个体与人们及其环境的互动,促使组织负起对人们的责任,影响社会政策。”[1]

《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中指出:“本规定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美国的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的社会工作学校教育,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是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我国人事部、民政部则指出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和服务性质。

(二)与社会工作者相关概念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者的内涵,需要区分以下概念:

1.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

志愿者在我国简称“义工”,指的是那些自愿提供各种资源进行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不求社会回报的人。只要是对他人能够提供帮助,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事务,志愿者都可以提供,所以说,志愿者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

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区别在于,只要是具有社会公益心的人都可以做志愿者,但是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而且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必须受到职业伦理的约束。

2.社会工作者与非专业社会工作者

这里的社会工作者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指的是在我国从事民政系统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共青团和各种社会团体工作的人员。我们知道,由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体制因素,致使我国大量的应该由社会组织完成的事务全部由政府包揽,这样导致我国社会组织的不发达,社会工作者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社会工作者与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相同之处在于工作的助人性质和服务对象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为案主服务,而非专业社会工作者主要利用社会行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没有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系统训练。

3.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工作者

很多人很难区分这三者的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关注对象的心理反应和思想变化,注重情绪疏导和思想意识的教育。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在于社会工作更加注重工作员秉持的价值理念、而且挖掘社会资源,把案主视为“人在情境中”,心理咨询只限于心理咨询室的交谈和只重视心理反应。

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工作是助人、服务的理念,与案主是平等的关系,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和改造的理念,是高于对方的。

二、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这给社会工作事业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仁们无不欢欣鼓舞,都说“社会工作的春天到来了”。可在欢欣鼓舞之余,反思现状,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向荣先生指出,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他举了社会工作实务这门课说明了这种情况:“在目前我国内地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课本内容,几乎都是将港台、英美的模式照搬过来。实际上,究竟如何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对应我国内地当前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需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所以,当从事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政府部门要社会工作学界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时,我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至少对于从事近10年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的笔者来说,颇有这样的危机感。”[2]

他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所运行的考核评定制度对行为社会科学的制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现行高校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论文为考核标准,并且以文章数量为基本考核指标,这无疑对社会工作这样的行为社会科学来说是一种制约;他指出,在实际工作部门,知识与理论表面上是备受尊重的。但在实际合作中,研究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参与开展实践性探索工作,是需要实际工作部门与科研教育人员密切合作的。

(二)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虽然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成熟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科技处的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社会工作是一种既有一定普遍性、共同性,又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非常丰富,但这些知识理论只概括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并没有反映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实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也影响了专业理论的形成。

职业化程度低主要是指虽然在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从适用范围、职业性质、职业水平级别、考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作了规定。但是,在我国,到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制定出社会工作的从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正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需求大、素质低与体制性障碍的矛盾[3]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政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都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就以民政系统为例,李立国副部长指出:“截止2005年底,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 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 500多万,残疾人口8 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 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4]

李立国副部长还指出:“目前,尽管民政系统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4]

虽然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现有的体制使得社会工作者很难获得职业认同。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大多数毕业生改从他业,一些进入社区或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因此,不仅要改进教育培养方式,还要深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才能顺利推进全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实践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向荣先生认为应该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组建一支合作伙伴队伍,为社会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平台。通过实践的过程,特别是从各个部门中发掘一些有信心、敢于创新的实际工作人员与从事研究教学的学者组成一个长期的合作队伍,针对某项问题和工作进行研究。这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才有望形成。

(二)加紧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

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为契机,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调研,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6]。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

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今后人才的培养;二是指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对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全国人大代表赵效定建议国家在培养职业社会工作者时,借鉴免费培养师范生的做法,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职业社会工作[7]。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指出,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的同时,要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8]。

对现有从事社会工作性质的在职人员,建议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功底好、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和从职人员[9]。

[参考文献]

[1] 傅忠道,杨坚康.社会工作者现状、建设及提升[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1.

[2] 熊跃根.探寻美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路径[N].中国社会报,2007-03-12(8).

[3] 刘华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涵义与要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48.

[4]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mca.gov.cn/sw/fugle_show7.asp.

[5]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mca.gov.cn/sw/fugle_show7.asp.

[6] 未来,我们将更真切地感受到社工[N].中国社会报,2007-03-12(1).

[7] 陈蒲芳.试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对策建议[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8] 像培养“师范生”一样免费培养职业社工[N].中国社会报,2007-03-12(1).

[9] 向 荣.社会更需要行动者[DB/OL].http://www.mca.gov.cn/sw/fugle_show7.asp.

On Relative Problems of Social Work Troop’s Construction

LI Wen-jun,FAN Jie

(Dept. of Social Science,Luoyang College of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0,China)

Key words: social work;social worker;social work troops

作者:李文君 樊 洁

第三篇:民主社会主义相关思想综述

摘 要: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不同,因而主张也不相同。它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不能仅仅对其进行批判,也应看到其合理的一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同时吸收和利用其他思想体系中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有了广泛影响。从字面看,它似乎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要弄清它是否是社会主义模式,不仅要追溯它的起源、分析它的主要内容,还要与社会主义模式作比较。通过阅读近年来国内对民主社会主义研究的相关论文,本文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并整理成阅读心得。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国内学者有以下几种观点。

1.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曾有交织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的欧洲。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内容上有交织,也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分支(王春祥,2007)。这个时期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大部分主张是重叠的,如进行阶级斗争、夺取革命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等(熊小果,2013)。

2.民主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支

民主社会主义是二战后西方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源于马克思以及民主社会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支都是不符合事实的。一是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而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二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鼻祖拉萨尔、普鲁东都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而马克思、恩格斯是革命的无产阶级,他们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导致两种“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同;三是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揭露了这种“空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民主派把民主共和制作为手段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而不是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这种改造永远也跳不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徐崇温,2010)。

3.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麦克唐纳社会主义

刘书林认为,追寻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应以1951年社会党国际宣布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本意为起点。他将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民主社会主义起源论分为以下几个学术派别,并进行分析和论辩。一是源于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从早期受到英国费边社的改良主义影响到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奉者,而后在第二国际中背叛而倒入右翼势力。从思想渊源、理论主张和主要政策上看,伯恩施坦主义都无法代表民主社会主义前驱的理论。二是源于社会民主主义。以资深学者殷叙彝的研究为据,从社会民主主义发展历程的划分来界定民主社会主义的来源。不同时期,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包含范围和所指含义均有不同。准确地说,社会民主主义在一战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奠定了民主社会主义。三是多起源说法。殷叙彝指出,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是多元的,其理论来源也是多元的。它是直接从第二国际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社会民主党理论家那里吸取养分的。而这些理论家无非伯恩施坦、考茨基、鲍威尔等改良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刘书林指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因此伯恩施坦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教父。曹长盛从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出发,指出它的本质——处在演变过程中的改良运动,它继承了改良主义、修正主义理论,如英国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的国家资助社会主义、法国的可能派等。马方业、戴兵认为,对民主社会主义产生过影响的思想就是其理论来源。如此,其来源就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等。四是源于第一国际。法国学者德罗兹认为对民主社会主义来源的研究应从有组织的社会党——第一国际的形成入手。社会党国际也将自己的起源确定为第一国际。刘书林认为,这种说法不恰当,被第一国际淘汰的机会主义者才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先驱(刘书林,2003)。基于对以上学派的研究,刘书林以时间、完整度、连续性、代表性和对社会党国际的影响力为判断标准,将麦克唐纳社会主义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起源。英国工党的工联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加上与共产党人的对抗,正是自英国工党麦克唐纳以来直到社会党国际的传统主张和政策。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元化观

在思想、政治和经济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元化。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思想多元化,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提道,“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党。它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一个共同体。”它将各思想放在同等位置,反对垄断思想,这在实质上抵制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政治多元化,即多党制。它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会破坏民主、损害人权。它提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受自由主义影响,它鼓吹政治多元化,用一般的民主反对民主集中制。在党的性质上,民主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了由“阶级党”到“超级党”即“全民党”的转变。这是“选举政治”的需要,目的是在政治上争取各阶层选票。

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多元化,主张“混合经济”,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它认为,私有制是经济民主的要求,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人性。它反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对经济实行民主监督。它充分肯定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认为只有在有需要时才能考虑调控。

2.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改良能取得比暴力革命更扎实的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是不以消灭现存社会制度为目的的反抗资本主义固有弊病和争取人类解放的运动,它以民主化为手段,不断改革现存社会。这个过程是持久的。无论社会主义形式如何,全体公民都能自由参与决策(张传鹤,2006)。它否定公有制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把精力放在限制私有制企业的权力上,通过税收、福利政策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它的“社会主义”就是民主、自由、公正等价值观念的实现,而不是特定经济制度的固定范式。它鼓吹伦理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而是一种道德价值(徐崇温,2010)。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模式的划分

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模式。民主社会主义与它们有着根本区别。

1.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指导原则不同。前者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后者坚持中立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多元化,且“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主张阶级调和”(周新城,2007)。二是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实行按劳分配,并稳步推进公有制逐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者主张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代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熊小果,2013),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三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性的观点不同。前者基于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遵循了客观历史规律。它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后者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它主张将一切斗争与变革局限于资本主义框架之中,即要做“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道义追求。四是社会变革方式不同。前者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理想,坚持暴力革命为主,同时不放弃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而后者反对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主张普选取得政权的方式,实行渐进变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截然不同。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问题上,前者是以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优势为前提,同时利用资本主义中的部分有效方法发展生产,建设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这种优越性突出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成果上。后者则是坚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将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局限于资产阶级“民主”中,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促使资本主义社会更“文明”(徐崇温,2007)。在民主问题上,前者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这种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后者的核心主张是民主宪政,体现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四个方面(王春祥,2007)。其中,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主要通过改善劳资关系、实行福利政策等一系列改良措施来促使社会成员享有“平等”权利。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不同,因而主张也不相同。它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不能仅仅对其进行批判,也应看到其合理的一面。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以及对传统资本主义改良,这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它所提倡的高福利政策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同时吸收和利用其他思想体系中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张传鹤.民主社会主义主要观点的再探讨[J].社会科学,2006(10).

[2]周新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J].理论探讨,2007(7).

[3]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J].求是,2007(13).

[4]徐崇温.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

[5]王春祥.关于民主社会主义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江东论坛,2007(4).

[6]熊小果.简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J].文教资料,2013(5).

[7]刘书林.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的考察与论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

[8]殷叙彝.“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

[9]周新城.我们为什么绝不搞民主社会主义[J].中华魂,2012(4).

[10]冯颜利.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研究前沿[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6).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曹冬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色彩构成论文下一篇:理财规划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