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本文探讨构建基于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实现研究性教学。如,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形态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日趋加剧,对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适应性、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完善社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的组成如下:必修课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选修课系列:(1)传统文化系列: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地理。(2)文学艺术系列:美学、文学作品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3)社交礼仪系列:商务谈判与口才技巧、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4)人文与科技融合系列:企业文化、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等。

以上课程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学生必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伦理道德、政治素质。选修课部分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培养方案开设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社科类课程必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60%左右,选修课程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课程主要是教师讲授,往往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学生工作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的大部分,在实际中都用不到。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在时间上不能保证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在知识内容上难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培养目标上也达不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方向”的要求。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借鉴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除了在学业上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应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它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于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的定义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表明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毕竟不同,从研究过程来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三、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

1.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过程

现有的必修和选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多面性已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干巴巴的讲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各种学习策略诱发学习的内因,主动建构;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体现共性容易,而发展个性难度较大。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和才能,教师可以课前创设一些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从本学科相一致的内容中,自立专题,自选素材,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不告知结论,而是要启发、诱导、提供信息收集途径、点拨思路、介绍方案、补充知识等。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热点交流,师生之间在紧密配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增设社科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研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研究性学习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社会调研和实践,可以提高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来完成的。第二课堂教育(在课后通过讲座、开展社团活动等形式完成的)、第三课堂教育(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完成的),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第二课堂教育方面,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机构,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主导,以学生协会、社团组织为载体,全面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计划。第三课堂教育方面,利用高职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完成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大学生的寒暑假、双休日和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教学环节,积极地组织他们到工厂、农村、军营进行调查、访问、参观、知识咨询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每项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而言,既要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各项实践活动的特点,选定自己实践活动的范围、领域和主题,提出自己研究的设想,制定出研究方案。而且需要更为主动地介入活动,深入了解学生,随时了解研究进展,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好地利用各种智慧资源,遇到问题时,教师能及时解答,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并加以正确引导,拓展学生解决困难的途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由此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全面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用于辅助教学,创设了一种有利于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社科类学习网站,使信息的存储更加简易、支持资源的共享,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网络创设学习环境,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告知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登陆各种学科的学习网站自主学习、查询资料,利用网络寻求专题资源,寻求智慧资源,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即可通过网络和老师随时沟通、提问、讨论交流和疑难会诊,也可结合网上和网下同时展开。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分析研究,拟订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写作思路和大纲,借助网络及时发给教师审阅,并听取意见,进行修改。遇到问题向教师提问、请教,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师生利用网络平台使成果便捷发布,通过展示、交流来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师与生在紧密的配合中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建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评价环节,这是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评价标准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2)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鼓励学生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3)评价手段方法上,可采取教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

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好评价的以下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的内容灵活性和丰富性。(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4)了解掌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5)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可以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讲演会、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

参考文献:

[1] 万伟.谈日本实践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学习时间[J].外国教

育研究,2002,(1).

[2] 周国韬.论综合学习课程的设置——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

的新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2,(1).

[3] 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

教育科研,2000,(1).

[4]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5] 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

2001,(2).

[6] 张生,何克抗.网络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

技术,2007,(10).

[7] 张红梅.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5.

[8] 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

大学教学,2007,(5).

[9] 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

展研究,2001,(6).

[10] 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意义[J].教育研究,2004,

(2).

作者:朱颂梅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 篇2:

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摘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本文探讨构建基于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

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独立自主地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其特点:

一是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不过分追求结果。

二是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形成指导自己个性创造的观念。

三是研究性学习注重应用。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得到结论,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是研究性学习注重全员参与。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会依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是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自主决定学习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

2 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作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导致学习者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需要学习者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此外,计算机学科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加上机,理论课多是“课件+多媒体”,即“讲解+演示”,理论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课堂上讲的内容,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消化吸收,不然,学习者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每一步操纵,在每一步的操作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动脑去探索,去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特长,让学习者有更大的学习选择空间,可以快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计算机课程的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学科课程涉及较多的学科,如数学和电子,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电子图书资料和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方便搜索、收集、整理所需的学习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都有很大帮助。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必要性。

3 研究性学习模式特点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要具有其特点:

一是要培养学习者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归纳分析问题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效地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二是要提高学习者信息识别、判断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从所研究的主题出发,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其取舍,要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三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较强的要求,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存储空间、成果发布平台等多种角色,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

4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计算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获取信息、收集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完全分离,通过云计算服务,构建课堂教学资源网,为计算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同时有效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引者,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等提供发展的平台。

4.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架构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学生原有立足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积极探求理论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计划、调查、观察、反思的研究循环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

4.2 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者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信息知识的主动收集者、分析者、协作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查获所需信息,独立研究问题,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做到会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进行“多元”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习伙伴和其他协作者的观点,从而形成对问题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3 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人格。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的学习情境。教师要设计宽松的学习情境,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勇于发现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创新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要通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在学习交流中,可以运用BBS课程论坛、E-mail、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相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激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4 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实施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对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即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评价即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理性的评价,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理性的评价,评价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评价要坚持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要把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综合性的评价。要把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对学习者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对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学习、科研的程度的评价,考查学习者面对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上,要把“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可以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监督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题,在教与学中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计算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给教师和同学们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对跨学科的知有所了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淑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7997-7998

[2]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1:104-105

[3]程明,崔健,葛亚平.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6:164-165

作者:姚书科 张敬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论文 篇3:

主体性教育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形成于互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学习、交流,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教学方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构建研究性学习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包括组建学习小组及设定研究主题、进行分组研究与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三个阶段,从而改善教学过程中缺少新颖的元素、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质量较低等显著问题。

[关    键   词]  主体性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组建学习小组及确定研究主题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分配和研究主题的设定,这其中也是由三个步骤组成:前期准备工作、小组的分配以及设定研究主题。

首先,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相关事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兴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配合来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活动开展前的准备阶段,应该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含义的宣讲,将其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进行全面落实,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成绩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了解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学习信赖心理和敷衍状态。

其次,学习小组的分配。该环节的学习需要采取自由分配小组的方式进行,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并由一名组长带领,来完成组内的分工合作。自由分组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拥有同样学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联合,增强学习优势。

最后,设定研究主题,正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主题的设定和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如果所选主题的研究范围太大,就会导致研究性学习中的任务量增大,使最后的展示环节变得紧张无序。因为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每个章节的研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借鉴。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所感兴趣的历史内容角度来进行研究主题的选择,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指导意见。

二、分组研究与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设定的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制作,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各个小组的组长要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首先,小组成员要在图书馆找寻和研究主题相关的材料,或是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的相关史料,通过借鉴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题相关的历史著作,结合学界对研究主题的讨论,然后从所搜集的材料文献找出关键点,从中整理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进一步确定小组的统一结论,并制作成课件形式来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

课件的制作要遵循逻輯清晰、层次明确的原则,将观点内容全面、正确地突显出来,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素材来完善课件的内容。在课件制作完成之后,要提前一周交由教师进行审阅。教师通过对课件的内容、思路脉络以及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各组的研究结论。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课件,教师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修改,并选择优质的小组进行课堂展示。课堂上的展示由组长或是组员单独完成,也可以由多名组员共同配合完成,展示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展示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也可以根据该小组的研究问题进行小组之间的探讨。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小组的研究结果及其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并根据课件的内容及展示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做出对应的分数点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优秀能力。

三、总结反思阶段

总结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师生所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学反思,其中包含学生的研究总结和教师的教学反思。这一阶段中,师生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并且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探究和整理,总计其中的知识、方法、经验和策略。学生的总结主要是以心得体会来呈现,总结出自己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缺陷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建议,做成书面报告交由教师审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点评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点,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配合协作能力。教师的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主线,将三个阶段进行了有效的串联,教师需要真正地反思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不是适合学生,怎样做到合理公正的学生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北根.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1):33,50-53.

[2]袁翠婵.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16-117,141.

作者:刘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级组织管理社会学论文下一篇: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