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研究

2022-09-13

随着国民生活水准提高, 大到城市规划, 小到名片书签,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 更需要高品质“设计+”与各行业的深度结合。多年来社会设计人才需求缺口, 带动了各普通高校以及成人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广泛开设, 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高校设计专业就业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 各种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危机, 互联网加速了行业的更迭换代, 模式化的高校设计教育与快速发展的设计行业之间呈现出愈来愈多的矛盾, 尤其是高校设计人才素质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造成了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一方面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高素质的设计人才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另一方面大量怀揣着设计毕业证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 加入失业大军。很多设计专业科班毕业后, 从事所学专业比例很低, 即便有毕业生从事了设计行业, 也要经历1-2年的磨合期。

二、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增强职业适应性已成共识

行业发展对高校培养的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社会需求迫使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进人才培养。因此, 如何加强设计实践教学, 强化应用技能的提高, 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 依然是当下高校设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高教司在2005年颁发的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 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不得降低要求。”这一文件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 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高校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设计职业适应性, 强化应用技能的培养, 已经成为各校设计专业的共识。由于设计业是一种实际操作性强、市场环境较为复杂的行业, 各个高校的设计专业也在根据市场和行业需求, 不断调整培养大纲, 调整实践课程比例,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

(二) 当前多种形式实践教学比较

1. 课堂模拟实践

课堂模拟实践主要通过虚拟项目来提升实践能力, 虽然这种实践方式灵活易操作, 对场地和设备要求不高, 但却很难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达到实践目的。

2. 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实践

许多高校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常常仅限于挂名, 学生去企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实践内容多是简单参观了解岗位基本工作流程等, 无法真正让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当中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

3. 自建校办企业实践

学校自建的校办企业实践基地, 实践方便, 但是没有形成体外循环, 教师作为管理者缺乏公司经营和市场判断能力, 辅导学生实践缺乏一线经验, 设计很难与市场接轨。

三、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的构架

对于高校设计专业学生, 以上几种实践形式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高校设计专业亟需一个既能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又能进行实习实践的综合平台——构建“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的。

(一) 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的概念

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 就是将学生就业的终端——“设计公司”引进校园, 创建公司环境、设计公司作为运营主体, 按业务流程开展业务, 承担学生项目实践环节, 搭建新型学习平台, 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

看似与校办企业实践相似, 实则不同。核心区别是经营主不同, 管理制度, 团队管理, 经营模式都会不同。自建校办企业, 管理决策还是学校领导, 团队还是以教师为主, 只是实现了公司环境, 模拟了公司运作流程, 但是无法得到最核心的一线行业经验。

(二) 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实践原理

学生专业学生, 入学即具有“学生”和“设计公司员工”双重身份:一方面, 学生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要在“设计公司”承担一定的工作, 企业设计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 从项目确立、提案设计, 到头脑风暴、创意构思, 再到设计表现、后期制作, 完整地参与整个项目工作流程。

(三) 职业适应性平台的5个主体

学校:政策支持、平台场所提供、监督运营

企业:派驻人员、项目资源、技术支持、日常管理

教师:理论授课、实践指导、分析总结、考核成绩

辅导设计师:项目引领、实践辅导、实践考核

学生:课堂学习、平台实训、项目实践、参加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

(四) 职业适应性平台的课程

课程分为三类:理论基础、设计基础和设计实务, 其中理论基础和设计基础由专业教师在课堂完成。设计实务类课程由专业教师指导, 平台辅导设计师引领在职业适应性平台完成。学生在职业适应性平台需完成三个阶段的学习:

1. 第一阶段为专业知识感知性学习

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 熟悉设计业不同职位所需知识点, 引导学生以后学习方向。

2. 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训练培养

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 创意创新, 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

3. 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提升能力培养

主要以合作企业的项目任务为主, 学生按职业角色参与项目实施, 设立“企业采用奖”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此阶段, 考察了专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职业适应性平台的考核

职业适应性平台年度考核由校方+合作企业方+教研组长+第三方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独立监督考评小组执行;系主任+教研组长对实践过程和实践质量进行分阶段考评, 并反馈给平台教师、设计师, 以便及时对教学和实践进行调整。

学生实习成绩由企业考核, 通过者颁发企业培训和实习证书, 优秀者可企业留用或推荐给其他企业, 为所有参与平台实践学习学生, 开具工作证明, 为学生就业增加工作履历。

四、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的优势

(一) 双师合作, 优势互补

教师具有理论知识性强, 注重人的培养, 侧重学生长远发展等优势, 而设计师则具备一线行业经验, 更加注重实效性。职业适应性平台的建设将教师与设计师均纳入教学体系, 有效的结合二者的优势, 弥补劣势, 实现优势互补。

(二) 校企双赢, 学生受益

职业适应性平台的建设不仅让学校拥有了校内“名副其实”的实践基地, 完善了专业建设, 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 形成良好的专业社会反馈;同时也让企业能够利用学校资源扩大企业知名度, 低成本获得人力资源与设计创意, 实现校企的双赢。

“学生”“员工”双重身份, 毕业应聘, 不差经验

职业适应性平台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毕业后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企业工作能力, 能够立即胜任企业工作, 为就业增加砝码。设计专业学生入学即具有“学生”和“设计公司员工”的双重身份, 毕业即具有学历和工作从业证明。

(二) 构建“产-学-研”完整体系

职业适应性平台紧密了校、企之间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联系, 有效地满足了设计专业学生教育实践需求, 为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 为构建“产-学-研”体系提供了良好模式。

(三) 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快速转换

职业适应性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真实项目和专业技能培养, 为学生创造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经济回报。如果创意、设计被采用, 能获得相应的“创意费”“设计费”, 品尝到了自己知识、能力被认可, 作品被采用, 所带来的自信心满足和荣誉感远远大于挣得的“奖金”, 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适应性平台把企业的工作制度、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 以岗位负责制开展实践课程教学, 以项目绩效来衡量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轮流任职企业中所需的不同岗位, 负责相应工作内容, 按照企业的运行方式进行真实实践。从承接项目、市场考察、分析研究、创意设计, 到设计完成、印刷成品的全过程, 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操作, 教师、企业辅导员仅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通过这一方式,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水平, 有效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结论

市场认可是检验高校设计教育唯一标准, 设计类高校应从学生为中心, 密切对接行业标准, 从学生长远成长、职业能力出发, 架起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就业这座桥梁, 做好最后一站的职业适应性教育。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 是高校职业适应性实践教学探索的产物, 目前, 我校已建成5年, 完成了两轮毕业生实践, 促进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 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希望能为同类高校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互联网加速了各行业的更迭换代, 高校设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脱节与滞后, 使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加强学生设计职业适应性, 强化应用技能的培养, 已经成为各高校设计专业的共识。高校当前多种实践教学形式都有不足, 笔者提出“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平台”已实践检验过的概念 (北京市教改立项课题, 已结题) , 并阐述了平台的构架、原理、课程、考核和优势, 为高校设计专业职业适应性实践教学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参考。

关键词:高校设计教育,实践教学,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卓华等.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8, (16) :132-134.

[2] 马书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 2018, (7) :92-94.

[3] 徐凡.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合作适应性研究[J].现代装饰, 2015, (4) :286-2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果蔬汁包装设计的设计批评——对神内果蔬汁玻璃瓶系列包装设计批评以及再设计下一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