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创新培养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教学创新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出了一些意见。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学;创新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竞争意识越加激烈,整个世界都集中在了人才的竞争上面,人才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人才就是要有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有所发明,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社会动力的源泉。

历史教学创新培养论文 篇1: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 要】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更是人才素质的重要表现。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点难题。如何能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是摆在广大历史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在不断变化,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这些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创新教育,是当下教育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历史学可与其它的学科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是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历史沉淀的整合,它的内容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一些客观评论,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联系的整体。学习历史,要在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中的人物。

二、注重历史教学的创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他们的明显特点。教师要牢牢掌握这一点,在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前提下,有意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辩论会和故事会等形式,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形成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例如在讲到“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这一课时,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的原因、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论对错与否,只要积极发言,都给与表扬和鼓励。

这样一来,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教学质量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讲授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于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内容,教师也要适当的进行延伸,不仅能丰富现行历史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的缺失,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这一课时,对于课本上一笔带过的“长平之战”,教师应抽出时间进行重点的讲述,从长平之战的残酷,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格局变换和社会背景,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面的道“道”指的就是学习方法。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成“如何学习”。在当代社会,能够掌握自我学习方法的人才更容易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换。现代教学论中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将原来示范式的教学方法改为意义更加重大的学法,教师教会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就是为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世界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完全靠教师教授,根本不可能。所以,教师教授学法,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既是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响应了国家教育部新课改的号召。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的课堂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新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学生从原来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从原来的主体地位转变成辅助地位,成为了学生的主导。在这个新的群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教育群体,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显然更加受用。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不再带有压力地去学习,而是完全凭着个人兴趣去学习,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在各大学校中流行起来。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手段,也为历史课堂增添了更多的乐趣,集中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以前的一些繁琐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教学机构。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将学习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用新式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在心理学上来讲,是测定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创新能力是衡量现代人才的主要标准,而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发散思維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各国历史当中,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之间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强化记忆。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能过多的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要根据本专业的特殊性,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将创新教育放到历史教育的重点工作上,教师要精心的备课授课,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地做好反思和总结,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初中历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历史教师更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真正地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木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伟.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浅议[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许广平.初中历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中学教育,2005(3)

作者:李海坤

历史教学创新培养论文 篇2: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教学;创新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竞争意识越加激烈,整个世界都集中在了人才的竞争上面,人才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人才就是要有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有所发明,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社会动力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发问,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下面就结合自己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尝试,以供大家参考和多多指正。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的营造决定着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问题。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思考,积极创新。因此,教学中要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气氛,多设置一些激趣教学法,吸引学生积极发言、发问。比如,我在执教《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一课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引起兴趣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在同样的经济危机面前所遭受的结果却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呢?美国采用了罗斯福的新政就渡过了困难,但是日德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采取了实施侵略的做法。如果日德也实施新政是否可以渡过经济危机呢?他们为什么要建立法西斯专政呢?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学生感到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和辩论等。

二、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让他们获得历史事件的感知,让他们能够分析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从而达到预测发展的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策略。其实这些教学过程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在讲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时候,就激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结果学生预测得非常完美,谈出了很多原因结果,很让人满意,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出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把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知识。我执教《辛亥革命》时,使用多媒体播放了《武昌首义》的场景。学生深受感动和启发,强化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要去努力研究教材教法,领会新课标,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研究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很容易说出几点原因。那么,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是否会像日本一样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呢?这个问题虽有难度,但学生通过辩论分析说出各自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有益的。

另外,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当然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更不能凭空想象,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作者单位 吉林省扶余市第四中学)

作者:刘亚杰

历史教学创新培养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仁们共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不断创新,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且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会问马王堆出土的干尸为何能保存数千年?古代工匠如何能修建出如此神奇豪华的阿房宫?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否则,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或课后观看CCTV-7“科学探索”栏目,满足学生对历史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往往是短期的,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何使这种欲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恒久的创新品质,继而形成一种创新人格,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进一步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梁启超曾评价二十四史时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梁启超对统治阶级编写正史的否定态度,认为历史很少涉及人民光辉事迹的记载,甚至抹杀了人民推动历史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显然,在历史教学中,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区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

例如在讲到清朝末年“林则徐禁烟运动”时,课本上提到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师可提问:林则徐如果不禁烟是否会使中国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林则徐禁烟仅仅是一个导火线,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其图谋中国的野心早有,只不过不敢如此堂而皇之。只要中国有人公然反抗就会使英国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和理由。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提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兴致盎然。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把虚拟的情节和历史的真实相结合,譬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碧血剑》的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倚天屠龙记》中波斯明教流传中土、《神雕侠侣》中的印度医僧来华……读了这些小说,我们感受到这种“真假、有无”的奇妙之后,不妨带学生走出小说,探索一下小说背后的历史与真实。从网上历史论坛中,我下载了一篇文章:《真实的郭靖与蒙古大军西征》。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历史上蒙古大军西征的记载:欧洲人画笔下的蒙古大军西征景象,花刺子模激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军亲征。历史上的郭靖与成吉思汗无关。然后指导学生探究思考:小说中的历史与史实到底有多少相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类的文艺作品?学生通过以上的训练,探究历史、比较分析历史、正确地看待与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上是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一些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溧阳市上黄初级中学)

作者:赵小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制诚信建设探析论文下一篇:阅读审视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