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象比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2

有机化学这门课是进入大学后, 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1], 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要使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把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从2年多的有机化学教学经历和摸索中, 深切体会到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 如果采用形象教学, 通过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驱动力, 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神奇奥妙, 就会热爱并欣赏自己的专业,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也许就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和前途。

根据所教药学专业中的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我反复总结思索。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不但把一些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内容化繁为简, 使学生在轻松趣味化的环境中探索药学的认知领域。同时, 可激励学生的想象能力, 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电子云是描述原子或分子中电子在原子核外围各区域出现的概率。由于教学条件所限, 学院还没有专门的相关电子云教学软件, 而且电子云概念又不能用一般的化学实验进行演示。

从图1中, 学生看到并听到教师讲解的是“电子云是电子在不同时刻在不同位置出现的叠加现象”, 但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是很多电子像云雾一样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此时我首先说明, 其一, 电子云不是电子的运动轨迹, 而是电子出现在各点的几率分布;其二, 不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一定的, 如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碳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为进一步让学生对“电子云”有一个认知感, 我在一块木板中心钉上一个钉子 (代表氢原子核) 并系上一根可伸缩的松紧绳, 绳的另一端拴上一根粉笔 (代表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 。围绕钉子, 在木板上根据绳的长短用粉笔画得不同位置的点, 类似于图1中的一个个小黑点, 即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而不是多个电子) 出现在核外空间的一次概率 (并不表示一个电子) 。尽管是个简单的操作, 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十分顺利地建立起较为具体的“电子云”概念, 理解了“电子云”并非是很多电子所形成的这一现象, 突破了教学难点。

共振论是有机化学中表示分子结构的一种方法, 用起来比较方便, 能解释电子离域体系的一些实验现象。例如苯的真实结构G为下列为下列极限式 (a、b、c、d、e、f……) 的共振杂化体[2]。

如图2所示。

但是, 共振论过于抽象, 学生普遍反映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理论, 晦涩难懂。第一次讲完这部分内容, 所有的学生都瞠目结舌, 一副茫然的神情, 可想而知, 师生都极为沮丧。

为此, 我在第二次上课时运用这样一个比喻: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但不知其真实相貌, 希望大家能够提供线索以助破案, 于是有了下面的信息:

A.说罪犯的眼睛小, 鹰钩鼻;

B.说罪犯头发黄且稀松;

C.说罪犯嘴歪, 额头有块胎记, 还少一只耳朵;

罪犯肖像由此被画出来, 无疑对该案件的侦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比喻中, 可以这样进行对比理解。

如图3所示。

……

通过对比讲解及简单的肖像绘画, 形象生动, 便于理解, 在欢快愉悦的笑声中即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具体清晰化。

共轭效应是贯穿整个有机化学教材的知识点, 对这部分概念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首先我从字面上对“共轭”进行解释:“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并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从感性上切入。再从l, 3-丁二烯开始, 讲共轭双键的电子云分布及轨道重叠情况, 由于形成共轭而电子离域, 键长、电子云密度分布趋于平均化, 就像牛马颈上的轭一样, 用力均匀化, 更利于协助耕田及托运, 继而引出共轭效应的传递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较易理解, 透过现象看本质, 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

其实, 用精彩抓住学生的心神, 提高教学质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据本人的教学体会, 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才能将形象比喻运用自如,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准备每一次授课,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即使相当熟悉的课程, 也要花上2~3倍的授课时间广泛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2) 对于疑难知识点, 尽量运用贴切的形象比喻、例证等方法。比喻应通俗恰当, 尽可能具有趣味性和回味性, 使学生能够享受掌握知识的喜悦。但是比喻不能滥用, 否则会失去作用, 诚然, 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联想。

(3) 准备充分是讲好一堂课的前提, 是否能使你的课堂成为学生翘首以盼的课, 还需注重讲课的艺术形式。拥有高超教学语言技能的教师, 宛如一位超级魔术师, 悬念之刻使观众屏住呼吸, 身心都被这个震动的表演紧紧吸引过来, 台上台下混为一体、达到相互融合的艺术境界。如此, 教师也就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课堂“表演”。

摘要: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讲解, 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比喻法,语言,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 王有贤, 熊伟.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5 (28) :169.

[2] 洪晓坤.有机化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内涵建设背景下高校育人策略研究下一篇: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婴幼儿全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