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2022-04-26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方法:针对高校5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从参与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项目、参与渠道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对于体育认知影响四个方面总结现状。结果:当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结论:今后高校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1:

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音乐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音乐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是学生提高和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传统体育的重要连接点,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使学生认识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学校体育工作思想的前提,学生在校期间时掌握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和从事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怎样培养高校音乐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是音乐类高校体育工作需要深思的问题。应对高校音乐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给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用以鼓励和激发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音乐院校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

当前,隨着我国音乐学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各类的音乐院校都在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教育方法、培养方向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现在社会对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且对每个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有高要求。体育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院校也在其中,必将为培养全面人才提供保障。大学时期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怎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能力,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学习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也是快速形成动力定型时期,所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尤为重要,要正确地引导和监督学生,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让体育锻炼扎根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使之有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将来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是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能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这样使大学生们能够以更好的、健康的身体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所以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在校期间的珍贵时间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2]。体育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目,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蜕变,身体素质、运动状况、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体育知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但从近年来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如何采用有效的、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在校的学习时机,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为学生将来能够坚持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质增强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发展进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2  高校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方法

2.1 加大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对体育运动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和掌握[3]。但现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比较单一,学生只了解浅层次的东西,单单地掌握了技术动作,而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导致了只知其形而不能深入的现象。体育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也能对运用的锻炼方法、战术运用等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再有,大学生应该通过网络、报纸、橱窗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结合起来,培养自己喜欢运动的习惯,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能够为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养成锻炼习惯,培养运动兴趣

培养在校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会坚持太久,所以首先要培养学习动机。动机是培养运动兴趣的起点,也能使人产生积极的体验情感。所以,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要勤于总结、发现、保护和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丰富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喜爱体育、主动参与,调动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观念。

2.3 积极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高等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目的,高校体育又是培养身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核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等方法,提高运动能力为重点,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的最终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等。让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在运动中理解理论知识,在理论中能够支持运动能力与方法,充分理解体育的内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对于运动的时间、强度、负荷、动作能自我调整的能力,促使大学生积极地、有效地、自觉地锻炼身体,为终生体育锻炼服务。

2.4 建设好大学生社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高校建立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对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完善,社团的建设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能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充分证明,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作用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这就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健康状况的保持,为其以后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极大的补充作用。社团就是把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大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体育活动的民间组织,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喜好、特长来参与体育社团,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使学生始终都能有动力、有热情、积极地参与[4]。因此,高等学校应当重视体育社团的建立,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鼓励,除体育教学外该给学生一个从事体育锻炼的机会,能培养学生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

2.5 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素质的提高

身为大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以及对于接受新技术的快慢能力,并且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知识面,积极地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要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让大学生信任和喜欢,才能使学生喜欢和爱上体育运动。近年来信息化、网络、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己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让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把前沿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前沿的东西,给学生新鲜感,使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身体健康的水平。

3  结语

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是掌握体育知识与身体锻炼的最关键的时期。高等院校特别是音乐类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和运动能力为主要方向。体育教学中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独立地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同时理论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体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健身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舜,张莉清,李宗浩.德国和日本竞技体育政策发展特征及啟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3):112-116.

[2] 杨思齐,塔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4):84-85.

[3] 姜银兴,田国祥.高师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83-86.

[4] 李红琴.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探讨[J].大众科技,2005(9):141-142.

基金项目: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改项目《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音乐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8B0309)。

作者简介:杨守刚(1980,10—),男,汉族,黑龙江鸡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作者:杨守刚

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目的: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方法:针对高校5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从参与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项目、参与渠道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对于体育认知影响四个方面总结现状。结果:当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结论:今后高校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羽毛球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尤其是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期间,要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组织体育活动。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有两个环节,即课堂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活动实践,这两个部分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改革,在这一前提下,针对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展开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高校大一学生为对象,共计500名,其中包括男生220名,女生280名。

二、研究方法

针对此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第一,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在校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数量共计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第二,数据统计法。通过发放问卷获得的所有数据组织整理,使用Excel、SPSS软件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的结果为分析提供参考。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认知

此次调查过程中,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整体来说比较高,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女生中,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为60人,占据总人数的12%,比较喜欢的人数为40人,占比8%,不喜欢的人数有70人,占比14%,非常不喜欢的人数为110人,占比22%。男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00人,占据总人数的 20%,其余比较喜欢、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人数分别为70、30和20,占比为14%、6%和4%,证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的意识相比女生更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男性学生的活跃程度高于女性学生。

大学生有非常丰富的课余时间,课余活动也有诸多选择,例如学习、运动、逛街等,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数据如下:男生中运动的人数为100人,占比为20%,学习的人数为30,占比6%,逛街的人数为20人,占比4%,参加娱乐项目的人数有70人,占比14%,女生中参加运动的人数有20人,占比4%,学习的人数有40人,占比8%,逛街的人数有150人,占比30%,娱乐项目参与人数有70人,占比14%。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大多数男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相比男生较少,更多是以逛街或者娱乐为主。可见,男生和女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各个年级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例如此次参与调查的全部为大一学生,所以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如果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那么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便会有所减少[1]。这主要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也更高。但是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课外活动的时间难免减少,降低了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可见,学生认知以及时间是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如下:男生中有70人喜欢篮球项目,占比14%,40人喜欢足球,占比8%,乒乓球有30人,占比6%,羽毛球有30人,占比6%,50人参加网球,占比10%,女生中30人参与篮球,占比6%,20人参与足球,占比4%,100人参与乒乓球,占比20%,70人参加网球,占比1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的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为主。当然这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因为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这就对选择的体育项目造成影响[2]。一般男生更倾向于篮球、足球等有激烈肢体对撞的项目,但是女生则偏向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对抗性较弱的项目。总而言之,体育项目和大学体育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进行巩固,期间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方式与渠道

现如今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频繁的开始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中也包括高校大学生。大学生面临学生与就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能够有效缓解压力[3]。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通调查显示,主要为健身房为主,具体情况如下:46.2%的大学生通过健身房参与健身,35.3%的大学生通过跑步参与健身,18.5%的大学生则通过其他运动形式参与健身,其中主要包括舞蹈、健美操等。由此可以了解的是,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可见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通过分析可知经济水平的提升将体育运动模式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更多,一些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和社会发展需求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4]。调查显示44.5%的学生表明,当前体育指导理论必须要予以完善,40.2%的学生持中立观点,15.3%的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指导理论无需更新。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体育活动,必须要有更为完善的思想作为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体育的认知也在逐渐提高,当然这与新课程改革有密切联系。其中也存在少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今后有关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第二,高校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项目的选择,男生以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为主,女生则以趣味性较强的乒乓球、羽毛球为主。此外,高校大学生更喜欢参加一些团体体育活动。

(二)建议

第一,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人员带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项目的竞技性和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教师也要积极组织体育竞赛,使其能够在运动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第二,高校体育教学人员需要建立健全課外体育锻炼管理机制,组织专门负责课外体育管理的团队,将所有学生学生划分成不同体育项目的锻炼小组,由各个小组自发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将活动与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重视。

第三,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在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提高相关设备的利用率。另外,多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知识讲解讲座,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认知体育项目,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

第四,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建议高校将原本的体育两年制教学模式改变为三年制,适当调整体育学分以及体育实践课程比例,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加以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养,成为身体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03):130-132.

[2]昌羽绂,王诚民,姚大为.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 (10):48-51.

[3]丁闯,李蕾,梁艳.体育社团作为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助推剂的可行性剖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 (10):65-66.

[4]申齐.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J].民营科技,2017 (07):234-235.

作者:张香云 张东阳

高师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3:

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初中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促进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理论,以中学长跑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应用

初中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促进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但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本文根据分层教学理论,以中学长跑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一、教学中分层教学实施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认为影响学生心理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等。学生的智力水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 但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兴趣爱好、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动机可以在后天的教育中培养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加以培养, 因材施教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因材施教理论

在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運动基础、身体素质现状、体育学习习惯、体育学习兴趣和爱好等差异, 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充分实现体育教学的区别对待原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怀和重视。具体分组方法:

1.基础课程:对象分组、体能分层

基础性的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型课程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体育项目。基础课程最重要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强制性与课程对象的普遍性。如体能测试必考科目立定跳远、中长跑等,这些项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低标配”。在中长跑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教学对象进行随机而合理的分组,分组方式有许多种,按照教学对象的性别分组是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在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每一小组按照相关体能基础进行再分层,针对不同的竞技基础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2.特长课程:兴趣分组、能力分层

兴趣、特长是没有层次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体育特长项目教学中,采取兴趣分组、能力分层的方式。喜欢中长跑的人,并不意味着个个都是跑步高手。一部分人较早接触中长跑项目,且已经具备了相关竞技能力,应当将他们归入第一层次,教师对这一部分人的要求是通过战略、战术上的指导使他们各尽所长,不断进步,将中长跑培养成他们的特长。一部分人对中长跑项目略有接触,但是并不擅长,应该归入第二层次,这一层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些技巧性与技术性练习。剩下那些对中长跑项目了解不深,只是因为兴趣而加入的学生,应该归入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长跑的相关知识并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的耐力与适应力训练。

3.综合运用:分层考核、层级沟通

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备明显优势,但是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为了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秉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分层,层次定位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或考核,根据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变化的幅度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要关注那些依然处在低层次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进行积极鼓励,对于那些从高层次调整到中间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主动沟通,说明原因。

三、进行分层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绝对化” 地实施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遵循的是“因材施教” 的教学原则, 试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基础体育运动知识和基本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由于每节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教学器材、体育场地有限, 有时还要一起学习旧内容和新授内容, 还要兼顾到上、下肢的平衡发展, 以及灵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个学习内容的时间搭配、运动负荷、掌握或完成的程度等方面一定要安排得适中,不能只是为了照顾某一个层次学生(尤其是较低层次的学生), 冷落或者忽视其它层次学生的学习, 而影响整节体育课的教学进度。

2.分层教学法要“隐蔽化”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心中有数”,按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将教学对象划分等次。“上等生” 就要给他(她)们加大练习难度或者加大运动负荷, 还可以学习其它项目;“中等生” 只可适当增加一点练习难度;“下等生” 只要能完成体育教师的最低要求即可, 教师还要在他们完成后加以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分层教学法不能“固定化”

学生的层次定位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 学生的变化程度一定是不均匀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 并根据学生学习后的技术、技能水平的变化幅度大小重新予以“定位”。

4.分层教学法要“持久化”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成果不会在短时间实现, 所以分层教学要持之以恒。实施分层教学的体育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爱心、恒心和信心。

四、小结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有利于体育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调动不同知识技能水平的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实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 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维强.高师足球普修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14 -16.

作者:杨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写作因素分析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地质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