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2022-12-14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鲜明特征及当代价值

答: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③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④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P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P10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3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P20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内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3、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P26

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3

答: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是内容与形式、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与可能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

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通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简述量变质变规律P40

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及其现实意义P42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①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行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②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61-63

答: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答:认识的本质: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②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放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③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P63

认识的发展规律: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②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本身规律性的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P167-169

10、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P79

答:①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③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1、简述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08

答: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2、简述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内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P109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P112

1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的内涵:①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P121

上层建筑的内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P12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24-125

1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让人民群众服务。P153

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P150-153

15、简述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答: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不仅有其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及价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问题。P164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P164

16、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168

原因: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生产者的命运。P168-169

17、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据、两者的含义及划分的意义

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者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P185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P185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P186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②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有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③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P186

18、

简述资本积累的本质P191、后果P191及历史趋势P19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后果:①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②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9、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P221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带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P238和实质P239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权益的争斗,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1、

为什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具有历史必然性P247-249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

基础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2、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P277

答:①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②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③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3、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的原因P279

答: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4、

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P285

答:①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③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④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25、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95

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D)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知觉到表象的飞跃 C.从判断到推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C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B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5.“人化自然”是指( D )

A.整个自然界

B.人本身的自然

C.未被人认识的自然

D.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7.决定一个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依据是(B)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18.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B ) 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19.我国的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监督制度 20.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B )

A.主导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基础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2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 D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2.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B)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23.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24.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C )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2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2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7.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 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 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C. 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D. 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28.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30.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D )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 辩证法理论

D .唯物史观

3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D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2.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3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D)

A.理论斗争

B.议会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35.“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揭示的是(

A

)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 C、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6.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 D ) A、戊戌变法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辛亥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3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8.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39.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4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1.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③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⑤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B )

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③④⑤

4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④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 B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此话表明的哲理有哪些?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③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B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4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C ) ①客观规律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④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

D ) 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6.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③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④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⑤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47.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D ) ①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②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③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④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途 ⑤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8.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②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③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④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9.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C ) 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宿命论

③ 万物齐一

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⑤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①②③

B. ②③④⑤

C.③⑤

D.②⑤ 50.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 C) ①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③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④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5 DDDCD

6-10 BDBDC11-15 DCBCD

16-20 BBBAB 21-25 DBCCB

26-30 ACACD31-35 DCDDA

36-40 DDBCC 41-45 BBBCD

46-50 BDDC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

A.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D )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B )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D)

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C)

①对数人选择的道路

②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③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④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9、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D)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③包含肯定的否定

④抽象的否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D)

①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②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④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4、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D)

①水往低处流

②日出于东落于西

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广大农民在致富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的意义是(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2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B)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2、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D)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2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2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

①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②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④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9、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C)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②政治法律制度

③国家政权

④社会意识形态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0、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①世界的可知性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③认识起源于经验

④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3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3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B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3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3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39、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40、股票价格(D)

①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②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③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④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

A )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2、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43、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和角是(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4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4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4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C)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方向

50、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参考答案

1-5 C D B B D

6-10 C D C D D 11-15 A D B C A

16-20 D A D B D 21-25 B C A B D

26-30 B B A C C 31-35 A B B A D

36-40 C C C B D 41-45 A C A D D

46-50 B C A C A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 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7.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C )

A.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9. 社会意识是( C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认识的客体是( A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B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改革

D.道德水平的提高

21.“支配物质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属于( B )

A.唯意志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非决定论观点

2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D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①普遍联系的环节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③永恒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观的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包括:(

A

)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26.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2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8.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B )

①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③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④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 辩证的否定是( D )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扬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C )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③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④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C ) 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33. 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D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A

)

36.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其依据是(

C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38.从理论上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 D ) A.特殊形式

B.唯一形式 C.辅助形式

D.基本形式

3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 ①货币资本

②生产资本 ③商品资本

④商业资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0.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 D

) 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以下属于生产力的“硬件”部分的是(

C )

①劳动者

②劳动资料 ③应用科学

④劳动对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

A )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3.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45.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46.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是它们的( D )

①领导力量是相同的

②阶级基础是相同的

③内容是相同的

③形式是相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48. 社会形态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49.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

D )

A.原始社会

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5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C )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参考答案

1-5 A D D D D

6-10 A A C C A

11-15 D A C C B

16-20 A C D C A 21-25 B D B A B

26-30 D A B D C

31-35 C C D D D

36-40 C C D A D

41-45 C A D C D

46-50 D D C D 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 B ) 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和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5、“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 A )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9、“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0、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C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C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1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17、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18、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1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2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2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2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9、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0、金融资本是由( C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B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3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B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3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3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8、“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9、“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0、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4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

①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②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③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④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⑤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A )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

①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是唯心主义的③是庸俗唯物主义的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⑤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B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

4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C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⑤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具有普遍性③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⑤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A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④⑤

D.①③⑤

4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①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②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③意志决定一切④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⑤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A)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

D. ④⑤

46、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②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⑤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A ) A.①②④

B.①⑤

C.②④

D.③④⑤

4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①自然环境结构②人口结构③物质经济结构④社会政治结构⑤社会观念结构 ( A )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

4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①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②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③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④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⑤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B ) A.③④⑤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49、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②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③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④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⑤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 )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5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②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④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⑤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D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

10.C

11.D 12.A 13.B 14.C 15.D 16.A 17.B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D 25.A 26.A 27.B 28.D 29.C 30.C

31.D 32.B 33.B

34.B 35.B

36.C 37.B 38.B 39.B 40.D

41.A 42.B 43.C 44.A 45.A

46.A

47.A 48.B 49.D 50.D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 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C )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4.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D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D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居安思危”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等同的

D.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等同 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D )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D.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9. 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C )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0.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B )

A. 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

11.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C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C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把握事物的度

D. 确定事物的质 1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5.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诡辩论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6.“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表明( D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 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

D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

A.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 达到理性认识 C.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 C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21. 社会形态是(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

) A.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23.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D)

A.完全必然的

B. 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

B )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27.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

A ) A. 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28.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29.“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表明( A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B.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1.商品价格是(

A )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3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D )

A.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D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6.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C )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7.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B ) 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38.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 B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B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C )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C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4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 )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4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 C

) A.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家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 ) A. 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 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44.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C) A.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

B.生产力的发展尚无客观需要求

C.它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

D.还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6.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了以下哪些道理?①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②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③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D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7.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一方面有弊,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也使原有的危机意识遭遇挑战;另一方面有利,对我国防止金融领域的风险具有警示作用,同时,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总的来说,弊大于利,我们在危机面前必须兴利除弊,化解风险,抓住机遇。上述认识包含着以下哪些哲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8.“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①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科技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B

)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9.在 ①价格机制、②竞争机制、③供求机制、④约束机制中,市场机制包括( C

)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5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

A

)

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A. ① ②

B. ① ② ③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1 - 5:C B B D D 6 -10:B B D C B 11-15:C D C A A 16-20:D C D A C 21-25:C A D C A 26-30:B A B A C 31-35:A D D B D 36-40:C B B B C 41-45:A C A C D 46-50:D D B C A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7.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 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8.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5.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2.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8.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11.平均利润的形成

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金融寡头的统治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垄断与竞争关系

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资料全归社会所有;个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中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多力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 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

答: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4.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

答: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这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他们始终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样的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 5.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答: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此材料由本人整理,非教师整理,仅供参考。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用马克思原理分析和解决雾霾问题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呢?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因素,包括化工产业、电子工业等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汽车数量增加带来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了雾霾不易扩散。

雾霾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了。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算。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鉴于雾霾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亟待解决,现在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缓解雾霾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关于人跟生态、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他们讲过,“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的雾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所以,当雾霾这一问题出现时,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承认雾霾的存在,在正确认识雾霾的基础上拟定计划、采取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我们在面对雾霾问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雾霾形成和扩散的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的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同时,解决雾霾问题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们很难创造出物质的东西。

二、联系的普遍性

恩格斯在谈到食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类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雾霾的形成也是其结果之一。多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雾霾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霾的成因之间也存在联系,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雾霾天气的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并且要抓住雾霾主要成因、面对主要影响实行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雾霾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大气污染,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迟缓,是雾霾趋于严重的根源,所以说,雾霾的危害再次警醒我们,当今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地步。

转型的要求,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国非但未能告别粗放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越来越依赖投资。而且随着经济存量的扩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增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地区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退化也客观上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象:能耗为GDP而扩张,雾霾也因GDP而蔓延。

所以说,想要治理雾霾,摒弃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必须得到扼制,而扼制的方法还在于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围绕节能减排,实施了大量技术改造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也取得了大量成就,但在整体上,我国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运行还是具有低端经济的特征。雾霾的治理主要在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私家车管理制度,对治理雾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并且重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来治理雾霾问题。

四、治理雾霾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雾霾的治理也会经历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治理雾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政府应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作为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体系。 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应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为雾霾的治理积极献策,并落实到实践,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关于雾霾的战争已经打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最后,借用总理的一段话来作为我的文章的尾声,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军训后的感受作文下一篇:纪律作风自查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