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2022-08-02

第一篇: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

两型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_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湖南社会学网 作者:刘战平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多功能性的现代农业,其独特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利地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也给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指引了方向。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定位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机理的探讨,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思考。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为一体,直接接受所依托的长株潭城市群的强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辐射的一种发达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它的生产与经营方式上都将发生着深刻变化,其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定位,才能使其迈向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为此,长株潭农业应该定位于“两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分析如下: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据统计,2009年底长株潭三市共有耕地62.33万公顷,人均只有479.7平方米(0.72亩) ,低于全省的563.8平方米/人(0.85亩/人)的平均水平,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989.28平方米/人。05-09年减少耕地1400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500公顷,平均每年递减耕地5.5‰。同时,由省内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压力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扩张占用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今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的土地集约化程度。此外,湘江长株潭城市群区段可利用水量约69.88亿立方米,可供城市利用的水量约40亿立方米,综合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人均综合用水量(588立方米/人.年),水资源可承载的城市人口为700万左右人口,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总人口已达到500万左右,今后水资源日趋紧张,这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节水农业。由此可见,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来说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这要求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提高其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将朝提高土地生产率,节约用水,并且不断扩大其正外部性,向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受历史上产业布局的影响,重化工业则主要分布在湘江上游的湘潭、株洲两市,导致上游对下游污染严重。株洲的清水塘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产业,株洲市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全省平均的7倍。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酸雨污染加重。2009年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长沙的酸雨频率从48.7% 升高到98.0%,株洲从50.3%升高到83.8%,湘潭从62.3%下降到53.9%。由于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区、湘潭的竹埠港工业区和湘潭钢铁公司等重点污染源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湘江水质受到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镉、汞、砷等严重污染,严重危及了长株潭城市群饮用水源安全和耕地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特别是湘江株洲段两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镉等重金属污染。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农业来说提出要求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其核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其作用是形成城市的生态屏障,既能保护敏感地带和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绿化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度假地。这为实现“两型”社会建立生态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机理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给农业带来深远影响,使得农业功能深化和拓展,表现出来其农业正走向形态、特征、功能多样化,加上独特的区域条件,其农业在节约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以及它的独特形态特征变化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有利地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其机理分析如下:

(一)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机理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农业采用现代化集约型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在与自然资源相融合中,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1.从自然资源方面来说: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节地、节水、节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由于城市群农业的区位特征,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呈现土地集约性的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如浏阳的花木、宁乡的农业旅游等项目占地少,利润率高,而水稻、油菜等传统占地较多单位经济价值低的项目逐渐萎缩。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发展有利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从而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充分利用水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充分利用城市供水系统,采用先进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新技术节水来实现农业节水灌溉,探索节水灌溉模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最大可能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实现栽培园艺化、设施现代化,充分利用温室,这些温室具有自动喷灌系统和小气候控制设备,能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有利地促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大力降低石化能耗。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废弃物如沼气,减少使用石化能源,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有利地促进节能型社会的建设。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从社会经济资源节约来说: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劳动生产率高、资本回报率高、科技转化率高的现代农业,使得同样的社会经济资源在农业中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相对地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发展劳动集约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由于区域条件,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利用靠近区位优势,以先进设施为依托,在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领域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望城的棚膜栽培、无土栽培等,发展劳动的集约化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形态,这种农业形态推进人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资本利润率高。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都市辐射下,拥有区位、运输、信息、科技等方面天然的优势,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利用长株潭城市群提供的广阔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延伸产前、产后各个环节,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范围,取得资金的高回报率,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高科技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采用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新的高新技术如袁隆平杂交水稻等,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资源,能极大地改善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提高了科技转化率,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这样的生产模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利用,可以极大的节约自然资源。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机理分析图:

(二)长株潭城市群农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机理分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呈现出多种形态,其形态的变化对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1.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生态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化进程中必然带来了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热岛效应加剧,人们渴望城市群与自然共存,绿色产业回归城市。在长株潭城市群交界地带和周边地区发展农业,不

仅为人们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为都市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城市群的绿洲和“绿肺”。2.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有机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改变常规食物生产方式,不仅关注食物的生产效率与效益,而且关注其对资源、环境和消费者的影响,着力发展绿色食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优质、营养食品。这既产生了一种新的农业形态,又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长株潭城市群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在技术上追求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避免工业化技术使农业走上“石油农业”之路,给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追求生态、环保目标,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城市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市场基础,两者互相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推广循环生态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实现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为基本目标,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发展绿色食品,切实加快绿化建设,逐步建设生态绿地系统,构筑城乡绿色生态屏障,走集约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

(二)产业集群战略和用工业理念发展战略两大重点战略推进农业。1.农业的产业集群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本质特征,成为产业集群中的重要参与引导者,为其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平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外在条件,降低企业交易及创新成本。2.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战略。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以加快城郊农业向农业的转变。

(三)创新农业投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三大体系。1.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形成多元化投入体系。按照“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3.要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建设发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从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市场体系两方面入手,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流通和调节作用,又有国家宏观计划间接调控的多层次的发达的都市农产品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陆远如:《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机理与机制》,《求索》,2006年第1期,第73-74页。

[2]张学忙:《武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77-91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CJY055)、湖南省教育厅项目(08C474);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9YBB227)

作者: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管理学博士,湖南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来源:《求索》2010年第12期

第二篇: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 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 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 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 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三篇:两型社会建设情况报告

关于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分工,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机遇期,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以建设“两型社会”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以减排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统领,扎实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一切围绕建设大局,立足职能,要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履行职能,搞好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的服务,办理好“准入”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成本、高消耗和低科技的投资项目,要从严把关,多方论证,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线,让现有的生态环境在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真正做到“要金山银山促经济大发展、更要绿水青山保环境优美”的双赢!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近几年,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水环境各项指标均居前列。

(一)全县重点涉水企业已经全部了在线监测设备,做到省、市、县三级联网,同时按照全省“四个办法”要求,每

- 1网。按照上级惺惺惜惺惺小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三)全面排查重金属企业,做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学校向重金属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建立台帐,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察,定期监测周边环境质量。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学校政府已把学校向列为生态建设示范区。下一步,以创建省级生态为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污染减排为抓手,积极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创新环保机制,引入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落后、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惺惺惜惺惺将加快省级生态乡小学校建设进度.当前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乡镇按照创建省级生态县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心城镇及周围社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把湿地工程作为一项促进水污染防治和建设生态居住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做实,尽快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立全县湿地工程储备库,充分发挥湿地的作用,促进生态详详细细建设。

- 3 -

第四篇:以绿色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近几年来,益阳市强化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新技术和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措施,“十一五”期间以年均7.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13.6%的经济增长,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并逐渐成为一个在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城市。

一、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现状

(一)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益阳市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33家和上市公司24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2.3%。东部新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南益阳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沅江船舶制造工业园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2010年,全市船舶制造产业产能达40万载重吨,产值近60亿元,占全省造船业市场份额50%以上。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纺织、造纸、竹制品、建材、矿冶五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近几年全市先后关停138家造纸企业、8家涉锑企业、25家炼钒企业、41家苎麻脱胶企业。

(二)推进节能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工业节能由结构性节能向技术节能转变。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上下游物料的对接和梯度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益阳市确定5个园区、5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目前,全市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建材产品、以废旧塑料和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包装袋及有色金属产品、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的环保木炭和纤维板等产品,循环经济企业达120多家,年产值50多亿元。

(三)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益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也渐成雏形,包括以晶鑫新能源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中科恒源为代表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制造产业;以凯迪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再生产业等。此外,一批新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光互补路灯、LED路灯、生物质能发电等示范项目的相继投入使用,以及大力推进核电建设,积极开展桃花江核电项目前期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益阳市“两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益阳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3吨标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的主体是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益阳电厂、东方水泥、沅江纸业、金北顺纸厂、林源纸业等高能耗企业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0%。经济结构偏重,2010年,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高能耗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较高,工业发展对其依赖性较强。

二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较快。2011年1-5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高达51.5%,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13.9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明显大于产出所占比重,2011年1-5月,电力、建材、造纸、化工、有色、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的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的20%,而综合能耗占比高达77.2%。由于短时期难以改变益阳市结构性高能耗等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新上较多高能耗项目,将对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带来较大阻力。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高达80%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3倍。煤炭热值低、能源利用效率差,益阳市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很大挑战。

四是低碳技术应用有待加强。低碳技术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缺乏区域性良性互动和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节能降耗

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益阳市属于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能源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益阳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标煤/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通过加快发展实现节能降耗是更为积极可行的措施。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经济总量,尽可能以较少的能源消费获得更多的产出;二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消费量。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据测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万元GDP能耗就会下降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万元GDP能耗下降将超过1%。第三产业的万元增加值消耗能源只有第二产业的七分之一。

要加快益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贸、饮食、住宿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两区两园两带”(“两区”即高新区和东部新区;“两园”即长春工业园和龙岭工业园;“两带”即益沅产业带和益桃产业带),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实行差别发展战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格局。引导企业向优势地区转移集聚。打造船舶制造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棉麻生产基地。扶持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使益阳成为全省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培育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努力开发节能产品,开发清洁能源产品,降低GDP能耗,支撑益阳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四,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速低碳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

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启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适合益阳市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质农业、旅游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及优质有机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打造研发型总部经济。大力吸引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及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研发中心;通过有效的产权、技术、贸易等控制手段,把企业总部留在益阳市;利用研发与企业总部的捆绑关系,以研发中心为起点,引导企业从设立地区研发中心向功能完备的地区总部形态过渡,推动益阳市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循环。

第五,打造宜居城市,推进集约型城乡规划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要求,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格局,我们要通过建设集约型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道路,塑造理想人居环境。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核心理念拓展至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倡导顺应经济转型的发展态势,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勘察设计咨询业等的发展升级,倡导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模式的转型,倡导集约宜居型城乡规划建设。

第六,积极推动“创森”工作,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目前,益阳市森林覆盖率54.3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1%,绿地率38.12%。要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推动实施城市中心区绿化美化工程、环城生态屏障工程、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绿色模范单位创建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森林生态文化工程等六大工程。加速推进“绿色家园、富裕新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绿化总量,大幅度提高碳汇能力,建成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与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接。

加强清洁生产、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管理的良好风貌。加强小城镇综合治理,建设“管理有序、功能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和谐城镇。

第五篇:两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C24 彭钰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提出: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务院同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三、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

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长株潭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

2、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强大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3、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

4、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沙:主要基础湖南省会,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先进制造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现有;主要工业: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卷烟、现代服务;重点发展:产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等工业部门,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现代物流、金融证券、商务贸易、会展博览等服务业部门

株洲:主要基础: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化工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现有:主要工业;有色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建材;重点发展:产业轨道交通、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基础化工、日用陶瓷、服饰、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业部门,物流配送、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部门

湘潭:主要基础: 钢铁和汽车工业基地,湖南科教次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主要工业: 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新材料;重点发展:机电制造、黑色冶金、汽车及零配件、矿山装备、新能源、工程机械等工业部门,红色旅游、文化旅游、金融商贸等服务业部门 :

长株潭

主要任务

探索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

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实现由单体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的新路子

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的新路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会展业的现状下一篇:武汉科技公司简介

热门文章

武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