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2022-04-26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1:

4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 结果 患者共计46例,其中良性35例(76.09%),交界性8例(17.39%),恶性3例(6.52%)。临床治疗25例为单纯肿块切除,17例扩大肿块切除,2例为单纯乳腺切除,2例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所有患者随访至今,除3例局部复发及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最佳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组纤维上皮性肿瘤,在西方国家,PT占所有原发性乳腺肿瘤的0.3%~1%,占所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主要见于中年妇女;在亚洲国家,其发病较早,且在原发性乳腺肿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1,2]。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所有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计4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63岁,平均36.17岁。其中17例病变位于左侧,27例病变位于右侧,2例为双侧乳腺病变。所有患者病程为2 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21.3个月。患者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最大径为1~12 cm,平均直径为4.36 cm,除1例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外,其余肿块均镜界清楚,边界光滑,活动度好。所有患者皮肤未见破溃及浅表静脉扩张,不伴有乳头溢液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1.2 病理诊断

所有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完全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WHO 2012年第四版乳腺肿瘤分类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诊断同时包括其他合并的乳腺疾病。其中9例(7例良性,1例交界性,1例恶性)进行了ER、PR、P53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3 治疗

46例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5例为单纯肿块切除,17例扩大肿块切除,2例为单纯乳腺切除,2例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2 结果

46例患者病理诊断良性35例(76.09%),交界性8例(17.39%),恶性3例(6.52%)(图1~4)。其中有14例(30.43%)伴有乳腺腺病,6例(13.04%)伴有纤维腺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增生的间质细胞8例,ER、PR均为阴性,4例良性病例表达P53,Ki67表达5%~10%不等。治疗结果分别为35例良性患者进行单纯肿块切除,7例交界性患者进行扩大肿块切除,1例交界性及1例恶性进行单纯乳腺切除,2例恶性患者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术后随访3~121个月,中位时间为41个月,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3例局部复发再次行肿块扩大切除,复发病例中2例为交界性分叶状肿瘤,1例为恶性分叶状肿瘤,其余患者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

3 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组乳腺的纤维上皮性肿瘤,占所有乳腺肿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3]。本病大多发生于女性,男性罕见,可发生于青春期到绝经后的任何年龄,发病高峰45岁[4],而在亚洲女性中,该肿瘤的发病平均年龄为25~30岁,本文46例患者平均年龄36.17岁,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样本数量有关。

肿瘤表现多为镜界清楚、边缘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可有包膜。本研究中仅有1例交界性叶状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且浸润胸大肌,其余病例均表现为镜界清楚,大部分伴有完整包膜或不完整包膜。肿瘤切面呈灰白或灰褐色,伴有分叶状结节状或裂隙样结构,部分可呈黏液样。其组织学与管内型纤维腺瘤相似,其特征为:双层的上皮成分沿裂隙排列,周围绕以细胞非常丰富的间质或间充质成分,形成复杂的叶状结构。根據细胞的丰富程度、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间质过度生长及肿瘤边界或边缘的性质等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2012年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为:①良性:肿瘤镜界清楚,间质细胞温和增生,排列稀疏,均匀或不均匀分布,细胞无异型或轻度异型,核分裂<5/10HPF,无间质的过度增生及出血坏死。②交界性:肿瘤镜界清楚或部分浸润性生长,间质细胞过度生长,细胞轻度至中度异型,核分裂(5~9)/10HPF,无出血坏死或局灶出现。③恶性:浸润性生长,间质细胞显著增生,细胞异型性明显,可伴异源性分化,核分裂≥10/10HPF,出血坏死常见。然而在具体工作中对于肿瘤的分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依靠病理科医生的丰富的经验和临床判断力。鉴别诊断方面,良性PT在临床、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上经常与纤维腺瘤难以区分[5],纤维腺瘤主要表现为间质和上皮的混合性增生,常发生于年轻女性,而幼年性纤维腺瘤常发生于青春期患者。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有6例患者同时伴有纤维腺瘤形成,其中5例为良性患者,1例为恶性患者,随着纤维腺瘤非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区别叶状肿瘤与其他良性乳腺疾病显得更为重要。恶性PT要与单纯的乳腺肉瘤鉴别,虽然两者的临床行为相似,但镜下表现却不同,恶性PT可以找见残留的上皮结构,除了充分取材切片,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判断。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多个生物学标记的表达随PT的分级而不同,包括P53、CD117、EGFR、VEGF和Ki67等[6]。本文中有4例患者表达P53,Ki67表达5%~10%不等,但目前这些分子标记的临床价值尚未得到证实。

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疗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方法,包括局部单纯切除、扩大切除、改良根治乳腺切除等,主要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以及相应手术方式切缘是否阴性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合适的术式是避免复发和转移的关键[7]。乳腺叶状肿瘤总体预后良好,有研究发现其1年生存率约为94%,10年生存率约为87.4%,与乳腺其他原发性肿瘤的生存率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8],大多数是良性,仅有少数病例会出现局部复发,本研究中35例良性PT均未发现复发,复发病例主要见于恶性级别的病例,复发的肿瘤可表现与原发肿瘤相似,也有部分表现去分化而级别增高。仅有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转移,有文献报道的肿瘤在腋窝的淋巴结阳性率仅为1%左右。有学者比较了117名未进行腋窝清扫的患者和89名接受腋窝清扫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发现分别为68.70%和64.36%,显示常规腋窝清扫没有生存优势[9],所以不提倡进行常规腋窝清扫,除非临床怀疑已发生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我们在2例淋巴结切除的患者中并未发现肿瘤转移。目前认为手术切缘的状态对于判断预后最为可靠,同时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还包括间质过度生长、细胞的异型性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

总之,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具有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明确的病理诊断以及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Tan PH,Jayabaskar T,Chuah KL,et al.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the role of pathologic parameters[J]. Am J Clin Pathol,2005,123(4):529-540.

[2] Lakhani SR,Ellis IO,Schnitt SJ,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M]. 4th ed. Lyon: IARC Press,2012.

[3] Chen CM,Chen CJ,Chang CL,et al. CD34, CD117, and actin expression in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J]. J Surg Res,2000,94(2):84-91.

[4] Barrio AV,Clark BD,Goldberg JI,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long- term outcomes of 293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J]. Ann Surg Oncol,2007,14:2961-2970.

[5] Eich PD,Diederich S,Eich HT,et al. Diagnostic radiation oncology: Malignant cystosarcoma phyllodes[J]. Strahlenther Onkol,2000,176:192-195.

[6] 李萍,董坚,蒋爱梅. 乳腺叶状肿瘤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2):216-218.

[7] Grabowski J,Salzstein SL,Sadler GR,et al.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 a review of 752 cases[J]. Am Surg,2007,73(10):967-969.

[8] Ben-Hassouna J,Damak T,Gaoudi A,et al.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a case series of 106 patients[J]. Am J Surg,2006,192(2):141-147.

[9] Poynter N,Delman K,Folpe AL,et al. National surgical patterns of care: axi llary staging of breast sarcomas[J]. Proceedings of the 48th Annual ASTRO Meeting,2006,66(3):718.

(收稿日期:2013-07-31)

作者:张静敏 纪捷 程雪 李青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2:

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摘 要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诊断要根据组织学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状态、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等综合评估,要与幼年性纤维腺瘤和管内型纤维腺瘤等鉴别。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关键词 年轻患者 乳腺 叶状肿瘤 复发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2

临床资料

收集1998~2008年病理診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所有病例,并重新进行分类,发现符合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且年龄<30岁的患者有3例,复习全部临床病理资料,光镜观察原切片,对个别蜡块进行重新切片,并对诊断为中间性的2例切除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由Doko公司生产,采用Enbdion法。3例均做电话随访,2例健在,1例失访。

结 果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最后就诊年龄分别为16、20及25岁,平均年龄20岁。未婚2例,已婚1例。初次就诊时主要症状均为乳腺包块,位于左侧1例,右侧2例。最后就诊时症状均为同侧乳腺肿瘤术后复发,其中1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另1例复发4次。右侧2例肿瘤位于乳腺正中,另1例位于左侧外上象限。肿物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无破溃。病程长9个月~2年半。1例原诊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良性。1例原诊断为巨大纤维腺瘤,第2次复发后诊断为本病,交界性。另1例原诊断为纤维腺瘤,复发第4次诊断为本病,交界性。2例行肿物扩大切除,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后随访2例时间分别为7年和4年。2例健在,失访1例。

病理检查:①巨检:肿瘤直径5.5~8.5cm,为膨胀性生长或多结节状生长,与周围界限清楚,1例有较完整包膜,余2例有部分包膜,切面为灰白色结节状或分叶状,部分呈半透明胶冻状,与纤维腺瘤相似,可见较明显裂隙,没有出血及囊性变。②镜检:良性的1例就诊时第1次复发,形态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导管及增生的间质成分构成,导管呈裂隙样或腺样,将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增生和异型。间质增生较明显,部分区域几乎均为间质,细胞密度较大,核分裂像<4个/10HPF。另2例呈分叶状或结节状,部分腺上皮增生成多层,有轻度的异型性,间质纤维细胞增生更明显,排列成网状或束状,疏密不一,部分伴有黏液样变性,核分裂相较多见,>4个/10HPF,3例均未见坏死及出血。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乳腺叶状肿瘤,良性。2例为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中间性或低度恶性)。并在病理报告中附加了说明,相当于以前的低度恶性叶状囊肉瘤。③免疫组化:CK,上皮阳性,间质均阴性。Vimtin,上皮阳性,间质均阳性,S100,均阴性,

讨 论

鉴别诊断:①幼年型纤维腺瘤:本文报道的3例病例年龄普遍较低,平均20岁,因此首先需和幼年型纤维腺瘤鉴别,幼年性纤维腺瘤也称青少年型纤维腺瘤或青春期纤维腺瘤。一般见于月经来潮前后1~3年,平均年龄14岁,主要特点是肿瘤生长快,体积较大,多>5cm[1]。主要镜下特点是上皮细胞可增生为多层、低乳头状等,间质纤维母细胞亦增生活跃,并可出现核分裂,易误诊断为叶状肿瘤,但是和叶状肿瘤不同的是,幼年型纤维腺瘤大都具有管周型生长方式,而且上皮增生是一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有些上皮呈簇状突起凸入管腔内,间质细胞无导管周围聚集现象,镜下观察时需要仔细寻找管周型生长的导管,其二,若是管内型生长,间质增生明显时要仔细观察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核分裂,周边有无浸润等。这二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为幼年型纤维腺瘤单纯切除肿瘤就已足够,尽量保留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但叶状肿瘤即使良性也需要扩大切除周围正常组织。②管内型纤维腺瘤和巨大纤维腺瘤:其基本病变与纤维腺瘤管周型比较类似,如果肿瘤体积不大,间质增生不十分明显不容易与纤维腺瘤鉴别。以前诊断的巨大纤维腺瘤按WHO新分类法或是纤维腺瘤或是良性叶状肿瘤,一般不再用。叶状肿瘤的基本形态和管内型纤维腺瘤是一样的,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2]。12.5%的叶状肿瘤患者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在同一肿瘤中,21.0%的病例可同时见有纤维腺瘤的存在,间质过度增生,由此而形成裂隙和分叶状结构是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是重要的鉴别点。叶状肿瘤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而纤维腺瘤见不到,叶状肿瘤的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1个半低倍视野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而腺纤维瘤的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叶状肿瘤间叶性瘤细胞密度较大,高倍视野下所占面积>20%,而腺纤维瘤<10%,间质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不多或没有[3]。③间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等。首先从肉眼观察上来看,这些肿瘤一般不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没有明显裂隙,大部分呈均质,细腻鱼肉样,另外从镜下观察,主要是梭形细胞肉瘤样增生,没有上皮和导管成分,而叶状肿瘤多少都会有上皮成分的。

诊断体会:年轻患者最常见的乳腺肿瘤是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发病率低且年龄多40岁,因此<30岁的叶状肿瘤第1次手术后特别容易误诊,一般是复发后才想到此肿瘤,主要原因是和管内型纤维腺瘤形态上不易区别,尤其是良性的叶状肿瘤。一般纤维腺瘤表现为境界清楚质硬的肿块,其直径通常<3cm,而叶状肿瘤体积较大,甚至巨大,但也有<5cm者,因此,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另外,叶状肿瘤的良性和交界性之间的判断也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两者之间区分有一定困难,需要凭肿瘤自然史及大小,形态,切面,周边浸润,细胞增生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出血坏死等综合考虑,做出恰当的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本病的变诊断无太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4-1676.

2 何建军.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108-1111.

3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08-212.

作者:罗 蓉 卢义生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3: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 叶状肿瘤 分级 病理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自觉疼痛者1例。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乳头溢液。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 果

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 论

乳腺叶状肿瘤(PT)是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围绕,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loma指病变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叶状突起结构[1]。侵袭性行为的患者年龄较所有PT患者高近7岁,妊娠期恶性PT可生长迅速,单侧多见,双侧罕见无痛分叶游离状肿块术前诊断困难迅速生长和体积大为线索,肿物界限清即使镜下有浸润,切面灰白黄色或粉色大肿瘤有灶性坏死出血可有黏液样变镜下双相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2],肿瘤的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间质细胞可表现间叶分化如良恶性骨、软骨、脂肪,横纹肌和平滑肌分化等,上皮可出现大汗腺样化生,间质黏液变[3]。目前组织学分级有三级分类和二级分类,主要以核分裂间质细胞非典型性边界及间质增生程度,三级分类良性核分裂很少或1~2/10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交界性核分裂2~5/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间质成分类似纤维瘤病或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恶性核分裂>5/HPF间质过度增生明显非典型性浸润性边界,二级分类低级别核分裂<3/HPF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高级别或恶性核分裂至少3/HPF中至重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低级别有局部复发而转移可能性小具有中间型特征的肿瘤主要是局部复发,本质上也是三级分类只是避免了PT的分类中使用良性两字[4]

PT综合评价肿瘤体积边界间质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和间质肉瘤样过增生,间质过度增生是指至少一个低倍视野内无上皮成分常见于恶性PT,切缘出现肿瘤是复发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李南林,张震,王岭,等.乳腺叶状肿瘤24例病理和临床诊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2):2104-2106.

2 应建明,孙耘田.乳腺叶状肿瘤.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6):365-367.

3 张鸣杰.巨大纤维腺瘤1例误诊报告附文献综述.浙江大学,2004.

4 周艳,姜军,张毅,范林军.乳腺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来源的免疫组化研究.重庆医学,2005,12.

5 夏丹.乳腺分叶状肿瘤研究进展.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作者:刘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水平大学中医药论文下一篇:法学限期治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