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文化力量

2022-08-03

第一篇:文化自信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的力量(四稿)

文化自信的力量

——黄平县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卢秋米

文化遗产保护,把根留住。

也许,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一片碎石、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几片絮语就是一个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要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为明天的辉煌贡献力量。

“当一幕幕历史的面纱被一一揭开,当一桩桩神奇的传说被证实,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文化遗产的‘使者’和‘捍卫者’。”在黄平县文物局,每个人都坚定而执着地追求共同的理想。

在这份执着自豪、奉献骄傲的事业中,黄平县文物局干部职工历经了挫折、辛酸和磨难,但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不低头、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干”字当头 临危受命建铁军

熟悉的人都说,他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有凝聚力、有战斗力。

然而,他们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从组建到现在还不到五年时间。

这支年轻的队伍,就是2008年4月组建的黄平县文物局。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让大家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个团队中积聚,这股力量来自对文化的自信,对搞好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执着。

2006年前,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承担,当时文物管理所办公条件差,办公及业务经费困难,办公室曾设于县城外12公里处的东坡飞云崖古建筑群长达26年。

在2005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这支队伍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绩来证明了他们的实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赞誉。

2008年4月,黄平县文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适应黄平县经济社会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标志着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迈向一个新台阶,一下子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杨德是黄平县文物局第一任局长,虽然现在是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但他对这项工作仍充满感情和激情。 “我们现在这支队伍都是年轻有为,勇于拼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头人和领路人。”黄平县文物局现任局长陈兴夫介绍说。

近年来,黄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黄平县文化遗产事业更快更好、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积极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11年3月,县委书记吴克组织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负责人一行到省文化厅、文物局进行黄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专题汇报。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对此深为感动,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通过上下互动,不断地增强了上级对基层工作队伍工作情况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精神鼓励。

4年多来,临危受命的黄平县文物局团队骨干基本上均参加过国家、省、州文博系统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他们培训回来后,在繁忙的工作实践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很快提高了全局职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业务水平,使这支新生的文博队伍在短时期内走向成熟,并能胜任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务。这支能征善战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团队,就是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各项优越成绩的根本保证。

一步一景皆文化、一路走来见精神。走进黄平县文物局,时时处处感觉到每个人对文化遗产工作的激情和干劲,大家都说:“在辛勤拾回‘沧海遗珠’的环境中,让人总是有一种只争朝夕、向上攀登的渴望,人人都是文化遗产保护战场上的“尖兵”。

“敢”字为先 攻坚克难齐奋进

在乡村田野、阡陌小巷,在每一个文化记忆被发现的背后,总有他们忽明忽暗的背影,或深或浅的脚印。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踏遍面积1668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

自2005年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和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黄平县文物局在时任局长杨德的带领下,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带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连续作战。

他们,用汗水和执着去打开文化记忆,用认真和专业去守护历史传承。

有人说,他们是“工作狂”;有人嘲笑,这是“一群疯子”。

但,他们却总是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在发现和调查周瑛墓过程中,为有效鉴定和甄别周瑛墓,该县全国文物先进工作者,退休老干部,80多岁高龄的解培九主动请缨前往现场参与调查。

由于周瑛墓坐落在半山腰上,山路小道,崎岖难行,解培九行走极为困难,为保护解培九安全,普查队员杨德毅然地主动背起解培九来回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周瑛墓的田野调查任务,谱写了一曲爱老敬业、团结互助的动人乐章。

在“大关岩洞穴军事设施遗址”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更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

大关岩民初洞穴军事设施遗址,为天然喀斯特溶洞,洞口距地面垂直距离150余米,洞口处于悬崖绝壁之中,独一崖壁小径可达,陡峭处需匍匐爬行。当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到大关洞洞前观望时,大家顿时面面相觑,人人生畏,如何完成大关洞内的调查任务,是摆在队员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面对如此险峻的环境,出于安全考虑,普查组组长杨德召集大家现场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最佳方案。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议,没有主持人,没有办公桌,大家席地而坐,议题就是要不要进洞考察取证?如果进去,又采取那些措施保障安全?

最后讨论决定:进!

队员们自告奋勇,经过商议,由胆大心细、经验丰富且无恐高症的当地向导和队员罗朝凤、潘盛宇、姚元祥四人执行大关洞内的调查采集任务,其余人员作好安全警戒、应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是短暂的,可是对于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执行任务的四位队员来说是漫长的。

“小心点,注意安全啊„„!”队长杨德手心全是汗,他知道,如果中间出一点问题,队员就可能坠入百米深的谷底,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在悬崖峭壁的小道上匍匐爬行,队员们忍着全身关节疼痛、指掌起泡的痛苦,到达洞内完成了调查采集任务。

“那是一段难忘的探险历程,是勇气、力量和责任感的考验与比拼。”后来队员们在回想此事时,人人都还心有余悸,感慨不已!

在调查刘伯龙“澄清环宇”摩崖过程中,同样经历过一番惊心动魄、别开生面的惊险历程。“澄清环宇”摩崖处于一陡峭的崖壁之中,距地面高度50余米,崖壁藤萝盘绕,灌木丛生,给普查队员的测绘、拍摄等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弄清摩崖内容,队员们用镰刀劈荆斩棘,开出一条通往摩崖之“路”,在实施摩崖测量时,杨德、陈兴夫、杨光景三人利用藤条帮助,全身匍匐于壁,双脚几乎悬空,犹如高空杂技演员在进行高难动作表演一样,惊险至极!在拍照与摄像过程中,队员陈兴夫、盛国建分别爬上摩崖对面20余米高的树干枝桠中进行冒险拍照与摄像作业。

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为这些勇敢的普查队员的敬业精神喝彩。 象这样的生动实例,在黄平县的“三普”工作中实在太多太多,为了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的发现和保护,为了普查工作者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工作中哪怕再苦再累,再险再恶,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一身的疲惫会随着欢呼声飘向山谷,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轻松的时候;

每当新的发现,历史重现世人面前,使文物工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重视,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欣慰的时候;

每当看着从遗址采集到的满地的陶片、石器标本,那是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物工作者最快乐的时候。

风险危险面前不退缩,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是勇者的表现——黄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勇者!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感受到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

“拼”字求胜 蓄力砥砺铸丰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涵养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源泉。

“跋涉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道出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造福千秋万代。”在黄平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局长杨德看来,做不到“五千”,就做不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黄平县文物局在多年来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敢于与一切文物违法行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他们依靠文物法、刑法等法律法令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一些破坏或影响国家文物安全的事件。

瓮湄桥又叫瓮埋桥,亦称乌梅桥,位于县城西南的上塘乡乌梅河村,桥为双孔石拱桥结构,为滇黔古驿道的重要桥梁之一,由清初当地邰姓义士以大铁链扣右肩骨募化修建。 1989年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来,当地村民们视桥为命,爱桥如家。 2007年4月,当地政府和交通部门准备在乌湄河新建一座桥梁,以解决一些交通隐患问题,可能在建桥选址上,基于经济条件考虑,决定拆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瓮湄桥,利用其桥墩基础新建公路桥。

当年6月,在工程队进场开始拆桥施工时,引起当地村民百姓强烈反对,并自发组成护桥队于瓮湄桥两端排列,坚决阻止工程队拆毁该桥,同时将这一情况紧急电告县文物管理部门。黄平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拆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并及时收集现场相关材料,迅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到现场调查核实后,认为县文物管理所汇报情况属实,应停止施工,支持文物保护。

经县委、政府研究后,作出了“保护古桥,新桥择址另建”的决定。县委、政府的正确决定,使“瓮湄桥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仁寿宫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安万寿宫被他人长期占用经营和居住,致使这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产权难以落实,对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造成极大的障碍。对此,黄平县文物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之相关规定,反复耐心地对占用住户进行解释和说服,最后,成功地促使了这些占用住户主动地搬出了仁寿宫和万寿宫两处文物保护单位,圆满地完成了依法保护文物安全的工作任务。

如今,保护下来的古桥成为当地百姓纳凉闲谈之地,修缮的仁寿宫已免费对外开放,当地群众在闲暇之余,充分享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这,就是黄平县文物局在工作中所倡导的: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主人翁,让百姓成为文物保护的受益者。

文物是一种文化的具体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失去了文物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将失去应有的依托。黄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存丰厚,文物勘探、发掘、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件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风雨烟云中,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遭到损毁、破坏,变成永远的遗憾。

黄平县文物局局长陈兴夫一直这样认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而且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责任和义务。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完成了341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文物调查和登录上报工作,其中新发现文物258处。由于成绩突出,受到省、州、县各级主管部门的多次好评。

根据田野调查资料,黄平县文物局汇编出版《黄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资料汇编》、《黄平县民族文化村寨》、《黄平县文物分布地图集》、《黄平县新发现文物画册》、《黄平文物》(第一集)、《黄平县枫香革寨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报告》、《黄平县“三普”工作简报汇编》及《黄平县“三普”工作制度》等成果专辑。

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将新发现的《重安江三桥》、《岩门土司城》、《重安江水碾群》、《岩灰洞大跃进冶炼址》及《黄平旧州飞机场遗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中,黄平县文物局派员参与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州古建筑群仁寿宫抢险维修方案的编制与维修管理工作。仁寿宫抢险性维修工程,是贵州省人民政府2010年10个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是省内文物古建修缮样板工程, 2011年贵州省文物局将全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资质和个人职业资格培训拿到黄平县办班,并将仁寿宫作为范例供学员学习。

这是一群记录历史、追寻文化记忆的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

这一刻,他们在追寻和记录着什么?

追寻且兰古国的城垣巷道、飞云崖的历史及风貌,记录黄平这块神秘美丽富饶土地上的人和事„„。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力量!

这股力量将把所有记录和记忆连起来,形成一部读不完的史书,留给子孙后代!

第二篇: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 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 ! 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谢谢 (2010810)

第三篇:党课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 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

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

第四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所以,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

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第五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2、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3、二者关系: (1)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2)只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

(3)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理解

3、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科热门专业汇总下一篇:文化艺术协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