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022-09-10

在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小学生中, 由于家庭不和、长辈溺爱、社会不良风气、个人先天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与人沟通、待人接物方面存在障碍, 在学习、情绪、意志、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 如厌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抑郁等种种外向的和内向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而小学语文科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 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应当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填鸭式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闭塞、压抑、自卑、逆反、厌学等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 应首先注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师的良好心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自己要学会心理调试, 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协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和工作中, 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现象, 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学会心理调试,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2 学科特点与心理教育的相互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 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 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发展, 要面向全体, 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杜绝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和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 要重视学生的意见,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1.2.1 挖掘教材内涵,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取出来, 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因此, 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能够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2.2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性格与其他心理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格的意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等心理素质, 使这些心理素质消极因素得以抑制, 积极因素得到发展。性格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 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具有积极的性格特征的人。

2 分层定标, 满足心理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的方法

每个人都具有被别人尊重和接纳、肯定和赞扬等心理需要。成长中的学生对这些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和情绪化。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心理上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而一个标准评价就会忽视全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被教师表扬的总是少数优秀生, 大多数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其中有些学生虽然通过努力取得了进步, 但没有达到优秀或良好的量化标准, 成功的自我心理体验也被无形中淡化。全体学生实行一个标准评价, 这个标准对于有些学生不管如何努力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样, 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 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语文教学中, 精心设计语文作业, 注重分层次制定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因此, 语文教学作业设计中也要分层设计,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 应当加强目标激励作用, 实行分层定标, 甚至是因人定标, 正确实施教学评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正确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 如果教师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 那么教师对学生自然有信心, 有积极的态度。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 是学生获取认同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 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分层定标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由高到低将全体学生划分成为若干组别, 组别不同, 目标就不同。每一组别的目标应该是该组别学生通过努力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恰当明确,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达标的学生不论成绩高低, 都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3 合作学习, 促进人际的正常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的保证

人际交往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需要,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他们渴望与别人沟通思想, 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对此,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互相关系来指导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 合作互相学习关系就是将不同组别的学生按照学生个体意愿组合而成的学习活动小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同学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将学生的交往热情引导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对每个活动小组都要提出具体要求, 制定帮助计划, 确定促进目标, 对每个小组活动情况, 教师一定要清楚了解, 及时加以指导, 定期进行总结。

时代越来越开放, 人们内心却越来越封闭, 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处在这样一个独特时代的少年儿童, 心理障碍越来越多,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构建一个和谐、富强的社会而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要: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而小学语文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应当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助产士心理健康分析与维护下一篇:浅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