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公共关系礼仪

2022-12-11

第一篇:第10章公共关系礼仪

第10章习题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B )。

A.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A )。

A、坚持先进的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B、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弘扬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 社会主义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D.马克思主义

5.精神文明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和(D)。

A、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B、物质生产的进步C、物质生活的改善

D、人们的理想观念、道德建设、民主法制观念等的进步和提高

6.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C)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A、地位B、人生C、耻辱D、利益

7.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B)。

A、集体主义B、为人民服务C、爱国主义D、社会主义

8.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

A.思想道德建设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C.思想建设D.道德建设

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B)。

A、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问题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D、为教育科学建设积累实践经验问题

10.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C)。

A、制度B、法律C、教育D、科技

1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D)。

A. 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B.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 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

1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A. 实现祖国统一B.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B)。

A. 文化教育工作B.思想政治工作

C. 改革开放D. 济建设工作

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A.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D.提高社会主义生活质量

15.下列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是(A)。

A.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 ABCD)。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B、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

C、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D、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E、与经济和政治无关的独立的体系

2.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ABCDE)。

A、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ABCDE)。

A、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E、团结统一的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E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集体观E、社会主义荣辱观

5.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ABCE)。

A. 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D.精英文化

E.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新时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 ABCDE)。

A、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E、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ACDE)。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实现经济富强C、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E、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8.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ABCE)。

A、道德风尚B、教育科学C、思想观念D、物质生活E、文学艺术

9.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培育“四有”公民

是指(BCDE)。

A. 有思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E.有理想

10.以集体主义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反对(BE)。

A. 追求个人利益B.极端个人主义C.追求物质利益

D.追求个人的生活目标E.利己主义

三、判断题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的层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 √)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惩办。( ×)

7.社会主义道德以爱国主义为原则。(×)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1.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1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3—534页

材料Ⅱ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还很不够。„„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份,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6页—707页

材料Ⅲ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根据毛泽东的论述,阐述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基本方针以及对于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答:(1)毛泽东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待中外文化历史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大量吸收中外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因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有自己的长 处,

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承继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提出的我们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

(3)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4)毛泽东的论述对于指导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外开放,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但同时必须增强我们的免疫力,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五、问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扭转社会风气的需要。

(2)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5.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篇:第10章企业清算

第十章企业清算、破产与重组

第一节重组、破产和清算概述

不能持续经营的原因:自愿的解散或经营到期;非自愿的原因: ------财务困境

摆脱财务困境的补救办法:

与债权人直接协议进行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和解整顿);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一、重组的概念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

广义上讲,所有涉及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包括修改债务的金额或时间)都应视为债务重组,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了让步的事项”。

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把债务重组限定在对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时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范围内。 准则规范的内容,仅指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债务的重新安排。

(二)企业重组的概念

企业重组,也称企业改组。

美国《柯勒会计师词典》对此有三个解释:

一是一家公司或集团公司财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有所变更;二是管理人员的调整或变动;

三是经营方针或生产方式或交易方法的重大变动。

我国《破产法》中提到重整的概念,但在第

八、九章中规定了重整、和解的内容

企业重组的法律程序在许多方面和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破产颇为类似。

但是,企业重组也仍然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点是企业重组和公司破产的本质区别所在。

企业重组与债务重组之间的区别

(1)适用范围

企业重组仅适用于“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而债务重组安排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组织形式。

(2)影响范围

企业重组涉及的除了公司的全体债权人外,还将涉及公司的股东;而债务重组所涉及的只是部分债权人及无财产担保的债权人。

(3)管理层权限

在进行企业重组时,除了小型的公司之外,一般须委托一位受托人负责包括重组程序和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在内的所有活动;而进行债务重组时,债务人(即公司的管理当局)通常继续负责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破产的概念

美国《破产法》中解释为,破产是一种法律程序,是将公司引向清算或重组的一个法律上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为开始标志。

我国《破产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对破产原因或条件进行了说明,即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依法宣告破产。

三、清算的概念

(一)概念

由于破产、解散或被撤销,正常经营活动终止,依法定程序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的行为。

(二)按原因分类

1 解散清算2 撤销清算

3 破产清算:是指企业依法宣告破产时,对其 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结算。

小结:三个概念的区别

破产是一种法律程序或企业面临较大财务困境的状态,这种程序或状态可能带来重组或清算的结果;

清算是将公司剩余财产变现抵债,之后公司将不复存在;

重组是将公司的资本结构或债务进行调整,结果是公司将继续存在和运营。

第二节企业重组

一、重组的程序

向法院提出重组的申请--法院任命债权人委员会---制定企业重组计划

二、重组的特点

1 申请和参与主体的多样性;2 法院的主导地位;3 重整程序优先;4 担保物权的非优先化; 5 对股东权利进行约束;6 时间限制

三、重组的会计核算

1、重整债务的处理

2、权益结构的重建(消除累计亏损,将未分配利润调整为0)

3、以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进行计价

若企业整顿有效,则该公司累计的亏损数额应被消除;若企业整顿无效,则应终止重整程序,进入破产清算

第三节破产清算会计

一、破产及破产的基本程序

(一)破产的定义

我国《破产法》第七条规定

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企业法人因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还债,债务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还债”。 破产要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说无偿债能力和资不抵债

“资不抵债”只是就公司的财务状况而言的;“无偿债能力”是法律术语,指的是公司在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是指债务人由于缺乏清偿能力,对已经到期的债务,债权人请求清偿时,不能偿还债务或不能继续偿还债务的客观状态,是债务人达到破产界限的法定标准。

(二)破产的程序

申请破产---法院受理--- 和解、重整--- 破产清算(进入清算程序)

破产与破产清算

破产指的是从企业申请破产时至申请企业资产完全分配为止的全过程

破产清算指清算人对宣告破产财产进行处置的行为,只是破产处理程序的一部分

二、破产清算会计的特点

对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产生的冲击。

1.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看,破产清算会计不再遵循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些会计假设。

2.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看,破产清算会计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基本原则的规范。

3.从会计周期看,破产清算会计循环变成单周期核算活动

4.从编写的会计报告方面看,破产清算会计的会计报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破产清算会计中的受托责任

在西方国家,一般由债权人指定或者由法院任命受托人负责债务人资产的保管,并且负责处理破产人在清算期间的所有问题。

在我国,受托人角色由专门成立的清算组承担。清算组对法院负责,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法院的监督。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

(1)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2)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

(3)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务;(4)清缴所欠税款;(5)清理债权、债务;

(6)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7)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

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清理登记、编造清册---核定查实损失和债权债务---编制宣告破产日的报表---办理会计档案移交手续

四、破产财产和破产债权

(一)破产财产

1 因破产企业的债权清偿而取得的财产;2 因继续履行未履行的合同而取得的财产;

3 因破产宣告前的投资而取得的收益;4 因继续营业而取得的财产;

5 因其它原因而合法取得的财产

(二)破产债权(务)

1 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2 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3 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其数额超过担保物价款的未受清偿的部分;

4 清算组决定解除未履行合同,使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受到的损害赔偿额。

五、破产清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及账户设置

1 主要是清算组的会计处理

2 清算组接管属于破产企业的财产,并对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有关事项(如清算、变卖和分配财产等)如实记录。为此,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就需要在传统财务会计有关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减少或者合并某些账户。

(1)增设清算损益类账户。

“清算损益”账户用来核算被清算企业在破产清算期间处置资产、确认债务等发生的损益。

(2)取消的账户。

传统企业财务会计账户中的所有者权益账户在企业转入清算后,全部取消,不再予以保留。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减值准备”、“递延事项”等账户的余额也全部转入“清算损益”账户。

(3)合并的账户。

有调整项的账户都要和其被调整账户合并,按照所反映内容净值核算,如“固定资产”账户与“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合并为“固定资产”。

同时性质相近的账户也要合并,如“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账户合并改为“投资”账户。

3 账务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结转期初余额。

清算组应于清算开始日,根据破产企业移交的科目余额表,将有关会计科目的余额转入新的账户,并编制新的科目余额表。

(2)破产财产的账务处理。

对于应收款等债权,实收金额与预计可变现金额的差额计入清算损益;材料、产成品等存货的变现、变卖机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变现收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清算损益;破产期间发生零星、正常的产品销售行为、比照存货变卖处理;清算期间所取得的其他各种收入和发生的损失,均应该计入清算损益。

(3)破产费用的账务处理。

支付的破产清算费用,如清算期间职工生活费、破产财产管理、变卖和分配所需费用、破产案件诉讼费用、清算期间企业设施和设备维护费用、审计评估费用、为债权人共同利益而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债权人会议会务费、破产企业催收债务差旅费及其他费用),应于支付有关费用时,按照实际发生额,借记“清算损益”科目,贷记“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等科目。

(4)转让土地使用权、支付职工有关费用的账务处理。

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①转让土地使用权,按其实际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账面价值,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实际转让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清算损益”科目;转让原无偿划拨的土地,应按实际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清算损益”科目;转让土地使用权应交纳的有关税费,借记“清算损益”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

②从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支付未参加养老、医疗社会保险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保险费,以及对自谋职业的职工支付一次性安置费,按实际支付金额,借记“清算损益”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③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不足支付职工安置费的、以其他破产财产支付职工安置费的,按实际支付金额,借记“清算损益”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5)清偿债务的账务处理。

破产财产收入优先支付破产费用后,按法定的顺序清偿债务,应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①支付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按照实际支付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费用,应直接计入清算损益,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②交纳所欠的税费,按实际交纳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其他应交”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③清偿其他破产债务,按实际清偿各种债务的金额,借记“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借款”等有关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6)结转清算损益。

清算终结时,应将有关科目的余额转入清算损益,将需要核销的各项资产、不能抵扣的期初进项税额转入清算损益,同时将应予注销的不再清偿的债务转入清算损益。

破产财产按照法定顺序清偿后的剩余部分,按规定应上缴主管财政机关(或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上缴时,应按实际上缴的金额,借记“清算损益”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如实际清算收入小于清算费用,应立即终止清算程序,未清偿的破产债务不再清偿,有关清算费用、清算损益的结转按上述规定处理。

4 清算组编制的会计报表:

①清算开始时,将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有关新账后,应当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估算表;②清算期间,应当按照人民法院、主管财政机关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编制阶段性清算资产负债表、现金收支表、变现及债务清偿表、未变现财产及未清偿债务清单;③清算终结时,应当编制现金收支表、变现及债务清偿表。

本章重点

破产、清算、重组概念的理解(联系和区别)

破产清算会计的特点

破产清算会计的主要方式和账户

破产财产和破产债权(务)的范围

第三篇:第10章 引言部分

第十章:引言部分

写引言是非常简单的,你只需要回答如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你期待发生什么?你做的研究为什么是有趣的?当你回答了这些问题,你的引言就写完了。本章会帮助你组织APA格式的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所以你应该解决好以上四个问题。写完了引言,读者就能够理解你的研究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那些研究支持你的研究观点。在后面几章,会介绍如何写研究论文的其他部分。

引言部分是你完成论文的一个蓝图,在引言部分,你要做的是a确定你的主题(如,你在做什么?)b讨论心理学家关于这一主题已解决和未解决的研究,并且告诉读者你所做研究的意义。(如,你为什么这样做?)c给出你假设的逻辑,(如,你期待发生什么?)d你需要用清晰的、有说服力的文字来完成以上的目标(如你做的研究为什么是有趣的?)写引言的最难部分是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细节来领会你的研究,而不是用无关的信息干扰读者。

介绍主题

作者通常会对引言部分进行组织,所以首先写的是总的、综合的观点,然后写与作者的研究有关的详细内容。作者以一些形式来写引言,通过这些形式来吸引读者。使用引人注意的、开放的陈述比使用平淡的陈述能更好的吸引读者。例如,你想研究人们的幽默感,你可能使用下面的方法来写引言:

*正如每个人都说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幽默感,但这是不可能的,虽然一些人的确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但人们能够找到很多幽默感缺失的人。

*关于人的幽默感,研究者做了许多研究,当前的研究将考察幽默感的个体特征。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心理学家已经全面的研究了幽默感。

这三种表达的有效性如何?第一个例子可能最具有吸引力,它表明了论文的主题——幽默感,而且有些人的幽默感缺失这一观点会吸引读者的注意。第二个例子表明了论文的主题,但这种表达并不非常有趣。第三个例子不能吸引读者,读了之后,读者知道这个文章讲的是幽默感,但并不知道讲的是幽默感这个大主题的哪个方面,而且,这种写法并不吸引人。

写引言的不同方法

当你读文献时你会看到一些写引言的标准方法,一些作者也给出了写引言的一些建议。最后,你需要选择一种合适你论文表述的方法。

引用真实事件

一些作者描述与他们研究有关的一些真实事件。一项关于人们缺乏自我认识能力的研究使用了这一方法。

1995年,Mcarthur Wheeler走进匹兹堡的两家银行,而且在大白天抢劫了银行。没有做任何伪装。他在那天晚上被捕,就在11点的新闻中播出他的录像的一个小时内被捕,他的录像时从监视摄像头中获得的。当警察后来给他看监视磁带,他很吃惊:“我在脸上摸了果汁了呀。”他嘟囔着说。很明显,Wheeler认为在脸上摸柠檬汁,摄像头就无法觉察出他。

使用虚构情节

另一个方法就是创造一个虚构的情节(如一个简短的故事)来介绍研究的观点,下面给 1

出了一篇关于人们如何理解别人行为的论文,这一论文使用了虚构情节这一方法。

Sylvia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但是,她一直对自己理解别人行为原因的能力而困惑。社会心理学课刚上五分钟,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嚷嚷为什么这堂课不在别的教室上。教授给了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这个学生驳回了这一说法,并跺着脚气愤地离开了课堂。Sylvia惊呆了,她推断这个学生情绪不稳定,几分钟后,教授把那个学生请进来,并介绍说:其实这个学生是她的助教,教授还解释说助教对于在这堂课上的行为表现没有选择权,也就是教授让他做的。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助教的情绪是多变的。因此表现出一致性偏见(将行为过分归因于性格原因)。Sylvia是否也有这样的偏见呢?或者她长期以来的因果不确定性这种信念是如何影响她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在本次研究中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明确先前的研究范围

大部分的期刊文章,作者通常以直接的方式呈现主题,让读者感觉论文的主题与论文中提到的相关研究主题有关。例如,一项有关大学生自杀的研究,一开始就提到了先前研究的一般性质。

关于自杀、自杀倾向和自杀危险因素的文章是很多的。研究包括临床报告、干预策略、明确个体危险因素、自杀的人口模式以及估计不同年龄和文化自杀的基准利率。这些文章的一部分就涉及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自杀的研究是长期的,而且每年都会发表有关这一主题的很多文章。

呈现统计数据

另一种方法是引用统计数据来吸引读者。这种方法很有效,但是不要在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统计,读者可能会反感这种方式。一项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研究报告,使用了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对健康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的注意。

*健康状况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形态。在2001年—2002年,美国三大死亡杀手是心脏病、癌症、中风。

另一项研究关注艾滋病的一些统计数据

*现在南非是艾滋病疫情的中心,将近有28%的人被感染。

引用名言

有时,引用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名言能吸引读者,一篇关于弗洛伊德压抑理论的文章使用了这样方法。因为下面的名言来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以它可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

弗洛伊德曾写过,“压抑的本质在于将某事远离意识,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描述普遍现象

另一个使读者对你思想感兴趣的方法是,描述读者会想到的普遍现象。一个有关雇佣中性别歧视的描述,为这一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传统的男性职业,„雇佣的女性比男性少,并且女性得到的工资低,以及更少的权利和更少的提升机会„相反,男性求职者歧视传统的女性职业。

在写引言时,你应该问自己你是否愿意读你写的引言。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自己写的,那么可以肯定没有人会喜欢。一般来说,读者对于一篇以一个陌生研究者名字开头的文章不感兴趣,而且读者对文章的出版时间也不感兴趣。你应该用开放性的陈述来吸引读者,而不是用这类平常的事实。正如谚语所说的: 自己翻,我看不懂~~~ :(

如何开始

期刊文章的开头几段一般都包括对一些书、期刊文章或者会议介绍的参考。引言的最初部分,关于研究的具体细节很少。相反,这些参考与论文中要解决的总的问题有关。

例如,一项关于法制中证词有效性的研究,作者用一系列观点作为引言。

*警方讯问的目标;

*陪审团做决定时证词的效用;

*在避免审讯中证词的价值;

*错误证词的流行;

*警方讯问时的心理过程。

作者用三段话包含了所有的观点,引用了11个参考文献。据此,在你写引言时,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只有几段文字的篇幅,你无法提及你研究中的所有细节。你应该有所限制,写研究中最重要的、总的问题。第二,你应该写清楚观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以及这些观点会引发什么结论。你不想让读者觉得你在谈论一些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事实和观点,仅仅在一个研究之后给出另一个研究。

回顾文献

无论你的研究思想有多么新颖,其他人很可能已经解决了一个相似的问题。通过第四章你应该知道,你可以通过系统的文献查阅来确定与你研究有关的研究。根据你的主题,你会找到读不完的许多文章。

你并不需要每篇都读。你的文献综述不需要过于全面,而应该是解说性强的。因此,你需要阅读足够的背景材料,以至于你可以讨论研究相关的研究和理论,给读者关于这一主题的合理、详尽的解释。

你的研究主题应该解决这一领域中的一个争论。学者和研究者之间观点不一致的来源是什么?你可以选择一些例子来告诉读者心理学家之前的发现。对于你的研究主题你有自己的观点,但是陈述你的观点并不是引言的目的。在引言中,你需要呈现的是基于数据和理论的观点,包括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冲突观点。

总而言之,你应该避免仅仅罗列一些研究,将它们描述成毫无相关的研究。你的任务是如何让读者清楚的知道所有的研究之间是如何相关的。

回顾文献的原因

如果你不查阅相关的文献会出现什么情况?一种可能性是你做的研究可能是别人已经做过的,而且可能比你做的还好。对先前研究的简单重复意义不大。

细读与你主题有关研究的第二个原因是,读者希望知道你的观点与哪些研究相一致。科学进程每次只进步一小步,我们一个研究一个研究的累积知识,你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没有引用先前研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你对这一领域不专业。

熟悉你研究领域内相关研究的第三个原因是,你可能解决先前研究的一些缺陷。每个研究都会回答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会留下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最后,进行详尽地文献搜索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在你的研究中采用别人的方法,他们使用的材料和仪器以及他们的统计分析。你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是很困难的,因为你需要考虑很多细节。使用别人发明的方法是完全合法的。你只需要赞扬他们的想法。一般来说,在引言部分,你不需要详尽的解释使用的方法,但是如果使用的方法对于你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你需要在引用部分介绍这一方法。

阐明研究中的术语

像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有自己的语言。同一个术语,对于心理学家和门外汉来说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例如,schizophrenia是指具有不恰当心理和行为的人,而对于一般人,schizophrenia指的是人格分裂(心理学家会称作分离性身份障碍)。

同样的,在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同一术语的意思也可能不一样。例如,不同心理学家对SSRI这一缩写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在心理疾病治疗领域,这一缩写表示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而在情绪智力领域,这一缩写表示schutte self report inventory, schutte自我报告清单。

在你的引言中,你需要让读者清楚你是如何使用重要的术语的。有时,你会使用一个非常晦涩的术语,它只在心理学的一个小领域内使用,比如schutte自我报告清单。读者需要提供帮助才能理解这一概念。如果你使用的都是常见的术语或定义,那你就不需要详述所使用的术语。但是你需要让读者知道你所使用的例子。

同样,如果你认为你可以下一个与先前研究者不同的或者更好的操作性定义,或者专家对于一个操作如何进行测量的观点不一致,你就可以在引言部分你可以讨论操作性定义。例如,一个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很明显如何测量情绪智力研究者们的意见不一。

介绍你的研究 形成假设

在许多情况下,你的假设来源于理论的预期或者其他研究者的发现。如果你基于已知的知识来进行逻辑推断,这样产生的假设分量更大。

下面就是一个如何形成假设的例子,一个研究团队是如何研究TMT(恐怖管理理论?)的。他们指出TMT与人们对死亡的感受有关,也就是说知道我们的死亡时间,那么我们如何应付这种感觉。研究者指出一个理论家认为神经质的人对他们的死亡更敏感。另外,神经质与性的不舒适感有关。而且,对于性的看法与对死亡的看法有关。最后,如果重视的是性的精神或者浪漫一面,对性的看法以及对死亡的看法之间的联系就没有了。基于这些观点,研究团队形成了这样的假设,在高神经质人群中将性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倾向性。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假设的逻辑非常清晰且有秩序。先前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形成假设的block。这些研究者将以下的观点联系起来:

1高神经质的人,将性的物理属性和死亡的联系。(不通,各位自己翻)

2高神经质的人,不把死亡与性的精神或浪漫的观点联系起来。

假设:如果一个人神经质水平高,就倾向于想到性的物理属性,他们就会将中性刺激转换成与死亡有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性的浪漫的一面,他们就很少将中性刺激转换成与死亡有关的信息。

这是一个有趣的假设,但是如何测试这一假设呢?实验者想出了一个聪明的研究任务,要求被试进行词干补笔。(如,COFF--)补全这些词既可以是与死亡有关的词也可以使中立的词。因此,COFF既可以是coffin 棺材或者是coffee 咖啡。研究者的假设得到了支持。神经质个体,也就是倾向于想到性的物理属性的人,形成与死亡有关的词是倾向于想到性的精神属性的人的两倍。

研究者的研究还包含了一些我们没有讨论到的变量,但是这一例子阐释了我们是如何形成特定假设的。他们回顾了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研究和理论文章,在各种观点之间形成了一个逻辑联系,然后预测了研究的结果。

在你的研究中,你的假设应该基于先前的研究。如果你的假设与先前已知的观点有逻辑上的联系,那么这一假设就更合理。也就是前面的例子所提到的。使用直觉或预感并不十分

有效,因为同样一个观点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直觉。

最后,你应该阐明你研究的意义。在TMT的研究中,Goldenberg等人说。“这就是我们希望发现的(如他们的假设),这就是可以支持TMT的(意义)”。在你的写作中,你同样应该预先告诉读者,如果你的数据支持你的假设,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在引言的最后部分,你的研究主题应该是明显的,关于这一主题的当前知识是清楚的,你的预期应该是清晰的,并且应该明确研究的可能影响。很明显,完成这些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但是一个好的引言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这些部分。因此,读者才会知道你的思想从何而来,你将如何做。

第四篇:第10章-14章教学辅导[模版]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内容提要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1.中国彩陶的特点。一是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与中国文化观念 的演进同步;二是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相合。

2.彩陶的艺术法则。一是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原始彩陶圆形造型,观 赏圆形陶器图案要“步步移、面面观”,无始无终,没有起点终点,从有限的 画面获得了无穷美的享受。二是由上观下、仰观俯察。原始陶瓷图案的绘制照 顾到由上方下视而形成的一幅和谐图案,原始彩陶注重整体欣赏效果。原始彩 陶的图案布局和散点透视法则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 1.青铜器的文化意义。青铜器文化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核心,其中商周 礼器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一是饕餮纹代表的是重组变形法则。重组变形, 体现古人的构思方式,龙凤是重组变形,中国帝王需要天命、天理因此需要造 就一种具象的而又非现实存在的象征,饕餮精神就是龙的精神,变形使中国文 化产生了各种神仙和魔鬼世界。二是人兽共生。显出上古观念演变的三个逻辑 阶段:人兽一体,均为神物;人兽分离,人通过兽与上界沟通;人对兽取得了 主动地位。

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有宫殿、陵墓、寺庙、园林四类。

宫殿陵墓均有高、大、深、庄的特点,寺庙建筑的特色是整体对称,园林 的核心是情趣。中国建筑群体有墙,墙内主次分明,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墙 显出实中之虚,人不出户就可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悟宇宙天道,及天道 所决定的儒家秩序和道家情趣。

(二)雕塑 古代雕塑———气韵生动。

中国雕塑主要有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建筑装饰、工艺雕塑四个集群组成。中国雕塑强化了中国艺术的整体性特征。一个雕塑的大小是由雕塑群体和 建筑整体决定的。整体性决定了中国雕塑是程式化的,程式性压倒了雕塑的自 身特质。中国雕塑具有两个绘画的特点:一是平面性。即雕塑注重让人看的一 面,看不见的一面就少费工力;二是彩绘,中国雕塑的程式化忽略细部,中国 彩塑的细部是绘出来的,这些雕塑的减省本身又是符合中国艺术的总体原则 的,中国艺术讲究的是气韵生动,神似胜于形似。

(三)书法 书法是艺术,它象征了人之美、宇宙之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在汉末魏晋 时期出现的,书法既反映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又反映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是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定论。书法 家作书的创造过程就是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书法线的流动如天地间气之 流行,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 宇宙,中国书法是独特的艺术世界。

(四)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 绘画。 宫廷绘画的最佳载体是彩墨画;文人绘画的高峰是水墨画;宗教绘画解释 宗教内容多为彩色壁画;市民绘画的版面达到妙境;民间绘画负载下层民众的 愿望,形式为年画。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散点透视。即不受固定观察点的局限,表现作者想表现的东西。也就 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迁入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深切体会对象的情感和状况,并 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通过这种手法,重 在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2)以大观小,以小见大。即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高度,以大观小,一 目了然。然后把心中的构图在图画上表现出来。如唐代吴道子一天把嘉陵江 300里山水风光在大同殿的墙壁上画了出来,这是因为他饱览了当地风光而胸 有成竹的缘故。

(3)遗貌取神。即绘画不仅重形似,更重神似,且神似比形似更重要。为 了取得传神的效果,必要时可将所画对象的形貌进行变异,如宋代仕女图把女 子画成柳叶眉、杏仁眼、樱桃小嘴,以显示女子的阴柔美,这就是遗貌取神的 原则。

(4)游目式的笔、色、墨。中国画的深度靠线条的浓淡枯湿来完成。中国 画的深度空间使画家意识到光的作用,中国式的光效不是依靠描绘物体上的光及物体上的色彩因受阳光的影响而所起的变化来显现,主要是用水墨画中的墨 色的深浅来表现,这与西方绘画注重色调的明暗显然不同。

(五)音乐

中国音乐分仪式音乐、宫廷舞音乐、声乐、独奏器乐、民乐五类。

中国音乐的特色有旋律为主、节奏宣泄、理性精神三点。所谓旋律为主, 器乐表现的是旋律的线条美,用旋律再现生活,旋律为主的器乐声乐表现的是 理性精神或哲学沉思的一极。节奏宣泄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端,如陕北腰 鼓、山西锣鼓等民乐表现的是粗犷的阳刚之气。理性精神是说歌舞强调表现人 的内心情怀,这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中国古代音乐是合乎礼节、充 满理性的。

中国音乐具有世界性魅力,如,曾侯乙墓编钟音域之广,十二个半音齐 全,可奏各种音阶的乐曲,又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十面埋伏》极富民 族特色。

(六)戏曲

戏曲是对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有综合性、程式化、 虚拟化。综合性,指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翻等手段表演,把音乐、舞 蹈、文字、雕塑、绘画等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程式化,指戏曲在不同朝代 不同剧种中的逐渐程式化:生、旦、净、丑的角色程式化,红色忠勇、正义, 黑色刚毅、耿直,白色多谋、狡诈的脸谱程式化,老生的本嗓,青衣、花旦的 小嗓把唱法程式化,表演手段的程式化。虚拟化,即利用舞台的假定化,通过 夸张变形表现生活,戏曲反映生活多用虚拟手段,演员扬扬马鞭就表现骏马奔 腾。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体现了我国戏曲的特色,这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主 要因素。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

1.气韵生动:这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所谓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 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求艺术家塑造的艺 术形象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带来“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 美想象空间。气韵生动概括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也反映了 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气韵生动是 自然艺术的统一,是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主要强 调直感、生动、韵味与情趣。

2.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意蕴是,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丰富而生动的 审美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古人对虚实相 生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虚实的关系可概括为: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 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所谓“虚”,就是艺术作品间接显示出来 的形象,它不直接显示出来,只有让人们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即“思而得之”, 所谓“实”,就是用文字、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表情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 在形象。而且,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从美学角度给中国古代艺术分类,可分为阳刚美和阴柔美。

1.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强大、外表不光滑,显得伟大、雄伟、 壮丽、威武、坚强。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恐惧等情感。比 如青铜器以厚重、威武、雄伟的造型和凹凸不平的铜铸的纹饰,让人感到壮 美;高大深庄的宫廷建筑和帝王陵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 书以特有的粗犷浑厚凝重的笔法和结构使人感到振奋、觉得壮丽、威武。中国 音乐中的打击乐,如编钟、编磬、铜鼓等。其造型是显示壮美的,演奏时发出 的浑厚、凝重悠远的声音也使人感到阳刚之美、钟鼓之乐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

2.阴柔之美。就是秀美。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原始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都能让人感到阴柔之美。其造型光滑小巧,其纹饰或像动物 或像植物,或是几何图案。娇柔的造型和纹饰叫人愉快,因此是秀美。在书法 方面,行书、草书均以线条的变换、如行云流水、字体结构极尽变化,而体现 出阴柔之美。园林是把自然风光浓缩到一个人造的景点之上,比起真正的自然 风光来它小巧玲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体现出阴柔之美。

当然,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不互相排斥,有些优秀的中国艺术品,同时 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中国古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有其历史根源,那就是阳刚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阴柔之美受道家思想影响。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和 1.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相和,人与社会相和,人与 宇宙相和(天人和一),“和”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社会文化之中。这是中国文 化总体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艺术家用“和”的基本精神来感受 生活,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和”。

2.中国古代艺术门类中所表现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 艺术门类都追求“中和”的境界,“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古典建筑,所有建筑必须围绕中线对称的摆设。每一个宫殿必须有一个高于其他建 筑物的主体建筑。帝王陵墓必有一个神道,帝王的棺木一定放在坟冢的正中; 佛教雕塑中,佛像一定在每一庙或窟中正中的位置,旁边的雕像小于正中佛 像,对称地服从于主佛像;绘画的突出主要人物或主峰。

练习题:

1. 中国寺庙建筑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汉永平十年建立的 洛阳白马寺 ,从这时起,中国的佛教寺庙就不同于印度的寺庙,它以王府为模式,纳入中国礼制建筑的体制之中。 2. 魏晋以后 士人园林 兴起,中国园林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品格,并影响了皇家园林。 3. 魏晋六朝是中国绘画的形成期,随人物品藻兴起了“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以 顾恺之 为代表随寄情山水产生了使人可“澄怀味象”的山水画。

4. 曾侯乙墓编钟 是一奇观。它由能奏各种不同音高的65件乐器组成,分三层排列,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5. 中国原始彩陶的时间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间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6.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饕餮纹,一是人兽共生。

7.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8. 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最优秀的代表还是 昆曲 和 京剧 。

9. 中国彩陶有两个特点,一是彩陶图案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 10. 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还是园林,都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画面,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11. 世界上,只有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象征了人之美和宇宙之美。(√)

12. 中国艺术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宇宙观与其他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气的宇宙。(√)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1.中国古代史学的童年期——先秦。史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一朵。中国不仅有严密的史官制 度、史著体制完备、史学著作丰富,而且史学人才辈出、史学意识发达。

史学的起源:历史是过去的事,它依靠人的记忆、文字的记载和实物的遗 存传承后代。人类的历史意识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最早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 传播,是凭记忆的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口叙传播史事的形式,是史学 的源头。

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档案。甲骨文可称为历史记载 的萌芽,因为已经具有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记录要素。金文中还常 有“其子子孙孙家宝用”的话,反映了一种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滋生。卜辞 记事,短短只有几个字,长的可达百余字;金文,从百字上下,直至500字 之多。

史官的产生大约与“史”字同时,史具有专司记事之意。我国最早的史 官,是见于文献记载的黄帝时的仓颉、沮诵。他们的职责除了记事外,还要参 与册祝、秉书、决狱等活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种神职的性质。史官是最早的 历史学家。

商周数千年间,虽然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同时并进,但能够流传下来的总 是零零散散、片片断断的过往之事。整理反映以往历程的素材,历史编纂应运 而生。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档案汇编,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尚书》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在于它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同时 还提出了历史鉴戒的思想。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大 致写出了西周的盛衰史,可以称为史诗,广义地看《诗经》中的其他部分,也 具有史诗的价值。

官书和史诗标志着史学的萌芽,但它们毕竟不是正式的史书。西周末年和 春秋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分别出现了国史,当时统称为春秋。这是中国 史学上最早的正式史书。

春秋末年,孔子撰成《春秋》一书,按年、时、月、日顺序记载事件,反 映出编年史的特点。这样规范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学上首次出现。《春秋》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中国史学的成长期———秦汉。司马迁将全部的才学、卓识倾注到不朽 之作《史记》之中,创立了规模宏大、组织完备、内容广泛的纪传体的通史, 成为历代正史的专用体例。

班固撰写的《汉书》对后世封建史学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史记》。改 通史为断代史,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荀悦的《汉纪》又创编年体 断代的先例,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西汉时期的刘向、刘歆先后编制了《别录》《七略》,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尖锐激烈的阶级 矛盾和民族矛盾、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使该时期的统治者比以往任何时期的 统治者都更重视修史,官私修史之风盛行,史书的数量,史书的种类都得到充 分的发展。还涌现出一些新的史体,如实录和谱学。随着史著之大量涌现,史 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术上的一个单独 门类。

4.中国防大学史学的重要转折——隋唐五代,史学的重要作用逐渐被统 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因而控制修史日趋严密。唐朝确立了设馆 官修正史,宰相监修的修史制度,史学成为有力的求治工具。官修史书取得很 大成绩,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成书于唐朝。唐朝又出现了新的史书体裁。刘知几 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评体的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史学的发展。杜佑 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志体的专著。

5.史学的盛世——宋元时代。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会 通”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通史编撰和当代史编撰都深受其影响。一批有影响 的通史著作相继问世,而以当代编年史和典制史的撰著最有代表性。《资治通 鉴》《通志》《文献通考》一批有影响的通史著作相继问世。文献学也有了显著 的发展。金石学是新兴的史学领域,扩大了文献研究的范围。方志在两宋特别 是南宋大量涌现。同时又创造了两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

6.史学的大发展——明清史学。明代方志和稗史撰述增多,经济史更加丰富,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清代史学,以考据学为代表,乾嘉 时代对中国的学术文化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 唯中国为最发达。”第一,中国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 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西为镜”。在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排序 中,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第二,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而 且历史记录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所有文明国度里是仅有的一个例外。丰富的历 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三,中国古代的史学,深受儒家经学 的影响,经史同源,从源头上说明了二者的密切关系。第四,中国古代史家特 别注重史文,文史结合成为优秀史家的传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史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多样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

1.《隋书·经籍志》把史书分为13类,即正史:指纪传体。古史:编年 体。杂史:体例杂,兼包众体。内容杂,内容大抵皆帝王之事,琐事遗文入 史。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起居注:是“录天子法度”的一种编年体史 书。旧事、职官、仪法、刑法: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史书。杂传:是关于各种 人物的总录。地理:记载州郡山川物产以及风土人情。

2.刘知几将唐以前的史籍归为六家二体。随着史学的发展,唐朝之后又 出现史评体、典志体、会要体。宋朝又出现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

3.清朝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为15类。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1.编年体是古代编撰史籍的最早体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载事实。 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年下依 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述具体史实。这种史体的优点是史事与时间的紧 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使读者明白事物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发展 规律。

2.《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编年体 史著的诞生。 3.东汉末年杰出的历史学家荀悦编写《汉纪》三十篇,并在写法上有所 创新,在按时间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时,顺便将与之同类的政事、人物、典章制度、少数民族等加以介绍。这一写法并被称为类叙法。此法的创立,大大扩 充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增强了记事的条理性。

4.东晋的史学家袁宏编写的《后汉纪》,对编年史体有所发展。常常在记 述某人某事时,连带将与之同一类型的人和事写出好几个、好几件。进一步扩 大了编写的容量,增强了编年史记载政事和人物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5.北宋司马光打破了断代的格局,撰写《资治通鉴》。全书体例严谨、内 容翔实、文字简洁,是一部空前规模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此后,史学界又掀起 了一股“编年热”,产生了大批仿通鉴的编年体史著,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 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清 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清代陈鹤编的《明纪》、夏燮编的《明通鉴》。

6.汉以后的编年体还有一个重要系列,历朝的“起居注”和“实录”。

总之,自先秦至清朝,我国编年体史籍一直未断,且自成体系,成为我国 历史编撰学的主要体例。

(三)历朝相承的纪传史

1.中国纪传体史籍,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所谓纪传体,即由 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2.司马迁著《史记》,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相互配合,构成 了较为完整严密的体系,创立了纪传体。东汉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将 世家归入列传、改书为志,遂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范例。

纪传体的优点在于融五体之长为一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用专章记载 典章制度。如果说编年体是以纵纪史,那么纪传体就是以横记史。本纪:表面 是专记帝王的一种体例,实则通过记帝王,以编年的形式反映一朝国政大事; 史表通过表格形式,勾勒历史轮廓和线索;史志:反映国典朝章及自然、社会 历史的专篇,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有关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列传:是 反映各类典型人物的一种体例。论赞:是评论历史人物或事件,它以篇前论、 篇末论或夹叙夹议等形式表明观点,有助于后人了解史事及著者立场。

3.被称作“正史”的“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文献中的佼佼者。“二十四 史”是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兴替逐渐形成的。唐代初期,曾有“三史”之说。 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后又有陈寿《三国志》列入,遂有“四史” 之说。延及宋代,已出现了“十七史”。朱明王朝,又出现了“二十一史”。至 清代又出现了“二十二史”和“二十四史”的称谓。民国时期又是有“二十五 史”“二十六史”的称谓。

“二十六史”规模宏大,叹为观止。上自黄帝、下至清末,洋洋洒洒,多达四千余卷。自始至终,唯用纪传体例贯穿,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来各方 面的历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1.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典志书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独立、成熟的 过程。《史记》有八书,记天文、地理、文物制度。其后许多断代史皆沿“八 书”体制,设志以记历代典章制度。唐朝杜佑编撰了《通典》,开创了典志体 这一新的史书体裁。

典志体,又叫“政书体”,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史籍。“政书”这一名词,目 录学上以前无定名,清代修的《四库全书》中才开始使用,专门记述历代政 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史书归入此类。 2.南宋的史学家郑樵《通志》“二十略”上起远古、下止隋唐。又有宋末 元初的马端临《文献通考》上起远古、下止宋室。《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各具特色,素有“三通”之称。其后,又有历代增补,出现了包括“三通”在 内的系统反映古代典别的“十通”。(包括三通及《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 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及《清续文献通考》)

3.断代为书的政书专说一代典制,以事类为中心,叙述一定时期或某一 朝代的经济、政治制度。这种著作又有会要、会典之分。私人所修者称会要, 出于官修者名会典。“会要”为断代史。会要体创始于唐德宗时的苏冕,后经 杨绍复续修,又经宋王溥增补成为《唐会要》这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制书。

(五)纪事本末体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所记载的内容归纳为若干 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立以相应的标题,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 经过。这种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在袁枢的影响下, 明清两代,颇多仿效之作。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纂达到了高峰,上接下续之作 不断出现,纪事本末体成为一个体系。

所谓“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史 事的评论,如贾谊的《过秦论》、班彪的《王命论》、朱敬则的《十代兴亡论》 等,这是史事评论的单篇。宋代以后,关于史事评论的专书不断涌现,范祖禹 的《唐鉴》、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等,都是这类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宋论》是我国史学中史事评论方面最高水平的史著,评论史事 专书的代表作。另一类对史书和史学的评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是我国 较早的史学评论专篇。

唐朝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所撰的《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史学论体裁的确立。清代著名史学理论家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用包容 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这种气势和 规模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已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司马迁以 后,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等,以不同形式的历史撰述,发展了学兼天 人、会通古今的传统,他们的论述展现了史家辽远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视野。

中国古代史学,不但记叙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而且记载了自然历 史、天文地理的变化,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史家治史修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鉴往知来、经世致用”。经世 致用是史学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服务现实生活、解决现 实问题作为史家重要工作目的,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的研究,是我国史学的 一贯传统。史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从对历史的记载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总结 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今人和后人的借鉴,它以洞察历史为基础, 以关注现实为旨趣,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

因为史学的经世致用,满足了现实政治的需要,历史国家政权对史学均大 力提倡支持,促进了中国史学发展与繁荣。

(三)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求实、写实是治史者必备的要 素之一。在先秦“书法不隐”是著史的一条根本标准,到了唐初以直笔为著史 标准。早在春秋时代,尽管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不乏不畏权贵书 法不隐、秉笔直书的史官,以至那些手握生杀之权的“乱臣”也对他们有几分 畏惧。这种优良传统到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弘扬。刘知几在《史通》中, 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总结了唐以前史家直书的优良传统。

(四)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重视史家修养,是史学又一优良传统。中国史学批评,自古注重 从史家主体修养的角度来进行。他们在总结、评论前人的史学成果时,也同时 就史家修养作了评论。唐朝刘知几对史家的修养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述, 提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基础 上,又明确地提出史德。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设“史家的四长”一章,综合了刘知几和章学诚的理论,将史德与才、学、识并列,且排在最前 面,使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既是对史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史家批评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不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

练习题:

1.《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殷、周王朝的大事。

2.《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3.编年体 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4.继《史记》之后,东汉班固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5.《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目录学家合称为“三通”。 6.所谓“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史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一类重在批评史书。

7.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有:汇通古今、以古为镜、求实直书、德识为先。 8.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还有《通志》、《文献通考》。

9.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10.《隋志》史部的分类原则是内容和体裁的结合。(√) 11.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2.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的《史通》,是史评接触的代表作。(√)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容提要

一、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经济与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之中,形成了以伦理 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强调真、善、美统一,但又以善为核心。如先秦 道家从体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而儒家则提出人 与禽兽、小人与君子、义与利等一系列辨题,推崇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修养 路径,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永垂不朽的人生境界。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在《尚书》及有关文献中,上古政治家皋陶已经尝试构建中国伦理的基本 框架,如兴“五教”,定“五礼”,亲“九族”,立“九德”,等等。春秋初期政 治家管仲也提出“国有四维”、“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等一系 列德教理论。儒家创始人孔子建构了第一个系统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继 而提出“五伦十教”之说。汉儒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 家伦理演化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中国伦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美德。摘要略述如下。

(一)仁爱孝悌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论语》曰: “仁者爱人。”“仁”发端于人性固有的“恻隐之心”,彰显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 亲之情,以“孝悌”为根本,并以“忠恕”作为“为仁之方”,扩展于社会,形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生活情趣。

(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表现为待人接物的“礼节”、“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次为 谦和“礼让”的品德。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进而扩展为治国安邦 的“礼制”规范。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记· 冠义》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诗经》则斥失礼之人说: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三)诚信知报

“诚”是人内在的美德之一,《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由此形成了做人要“诚实”,待人要“诚恳”,对事业要“忠诚”等相关品德。儒 家视“信”为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信其可也。”到汉代,信被 列为封建道德的“五常”之一。中华民族还重视“报”的美德。《诗经》有 “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名句。“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也是世俗社会公 认的美德。忘恩负义的行径是为人所不齿的。

(四)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它由爱家爱乡之情扩充而来。在 家天下的时代,家—乡—国是直接贯通的,无论是古人所说的“父母之邦”, 还是今人所说的“祖国”,都体现了强烈的依恋情结。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内忧 外患之际,都会有仁人志士为反抗暴政、抵御外侮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

(五)克己奉公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以达到“天下归仁”的至治境界。礼的精神本质 是一种尊卑有序的宗法秩序与政治秩序,以有效地调节个人—家庭—家 族—国 家的利益关系,它要求个体利益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利益,因而把“公益胜私 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道家也提出了“少私寡欲”、“公乃明”的主张。克 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文 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天下为公”。

(六)修己慎独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主张,由“修身”而“内 圣”,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由此形成了向内探 求、建立与完善道德自我的修养方法,如正心、诚意、慎独、内省、自讼、集 义、养气等,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 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儒家极为重视义 利之辩,视之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要求 “先义而后利”。宋明理学家又把义利与公私、理欲联系起来,一方面强调“正 其义不谋其利”;另一方面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从而得出了“利在义 中”、“义中有利”的观点,与《礼记·大学》中“以义为利”的主张是完全一 致的。

(八)勤俭廉正

中国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很自然地形成了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优良 品德,并代代传承下去。为政者重视体恤民情,常思“稼穑之艰难”。不劳而获者被视为“硕鼠”而受到抨击。勤俭持家、以俭修身成为普遍的共识,先秦 儒、道、墨诸家均有尚俭的论述。“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治家理念至 今仍深入人心。廉与俭含义相近,《淮南子》云:“廉犹俭也”。管仲视“礼义 廉耻”为“国之四维”,孟子也推崇“廉士”人格。诸葛亮还总结出了“俭以 养德”的修身格言。

中国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如圣人、贤人、大人、君 子、善人等。在这些理想人格激励下,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都会在历史进入生 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为维护民族大义而奋斗,甚至献出宝 贵的生命。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一)中国伦理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先秦阶段,即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伦理思想主要 有四个方面。一是上古神话,其中表现出崇德不崇力,惩恶而扬善,重天命而 轻命运等原始的伦理观念。二是《周易》,构建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哲学模 式。三是《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 四是孔孟学说。孔子成功地对中国的社会生活秩序进行了伦理化的提升,创造 了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孟子继而提出了五伦说、性善论、修养论以 及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

2.汉唐阶段,即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这一阶 段的伦理思想也有四方面内容构成。一是《礼记》的成书,标志《四书》伦理 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二是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 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三是魏晋玄学伦理,试图通过儒道调和以克服人的精神 生活和伦理生活中之间的矛盾。四是隋唐佛学伦理,其基本精神取向颇与儒家 伦理相契合;其宗教修行方式与儒家的修身养性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成为向儒 家伦理回归的中介环节。

3.宋元明清阶段,即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主要内容有二。一是 程朱理学体系,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把人间的伦常之理上升 为天道的法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二是陆王心学体系,它在 基本范畴与学术宗旨上与程朱理学相同,但又有区别,陆王认为“理”不是外 在的客观实体,而是人“心”或“良知”的先验结构。

(二)中国伦理学具有精致的结构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礼”的法则,“仁” 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分述如下。第一,人伦原理。它包含着五伦设计、整体主义与伦理政治等三方面的民族性因素。 第二,人道原则。其内涵包括:(1)人伦决定人格,即人伦关系中的家族本位 与血缘亲情构成了道德人格的基础。(2)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在复杂 而多元化的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仁、义、礼、智始终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 国伦理学的发展中。(3)与德性主义。中国伦理道德以“修己安人”为模式, 以“内圣外王”为目标,把人格完善与待人治人相统一。第三,人性论。有三大特点:(1)强调人兽之分。(2)人格均等,人人可圣。(3)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练习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2.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 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 3.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4.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把 道德 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5.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恕„„一系列德目。 6. 发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了“四维气体”,“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7. 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等等。

9.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

10.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的过程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

11. 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就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2. 人伦既立,就要求按照人伦之礼为人、待人,挺立道德主体,形成中国伦理的“人道”。

(√)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内容提要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 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的超自然力量。宗教的 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 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宗教在人类文化 发展的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 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深刻的宗教痕 迹,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 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无处不在了。

如中国哲学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天神”观念的继续和 发展;而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孝”,既包含着对还活者的父母的赡养、孝敬, 又包含着对已故先人的孝敬和祭祀。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 古代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 视的。

中国远古宗教与世界许多地区和民族一样,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崇拜、动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 始的宗教形式。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乃至名山大 川等自然现象神化,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在我国,日神崇拜最为盛 行。鬼神崇拜缘于古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对一般鬼神的崇拜又逐渐转变为 对自己的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由之渐渐演化出祖先崇拜。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鬼魂崇拜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鬼神 崇拜,而是搀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故道教的主要思想 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 期的黄老道。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张陵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到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此派尊张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东汉时期 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创立者为张角。张角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 组织教团和“黄巾军”。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道教在魏晋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天师道”流行江东,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南北朝时,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了“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 清、灵宝等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 为主的“正一道”。唐宋之后道教的 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与“正一道”相反,反对符 ,排斥咒 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明清以后,道教日 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概念虽然从《老子》而来,但他们着重从宗教 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认为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同时又是 “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即原始天 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也是道的人格化。道教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 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道教所说的神仙,不 但指灵魂常在,且指肉体永生。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 基本教义。修行的方法大体可以丹鼎派与符派。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中国古代诸文化形式中关系最密切的,首先当推古代科学。道教的 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们所采用的一种 重要方法就是服食丹药,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写了许多炼制金丹的书,做了 许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著作,翻开了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道 教炼丹家往往兼通医学和药物学,许多道教徒同时也是医学与药物学专家,如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对古代医学与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道教对于古 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气功近年来在在很多地区都颇盛行。但若 追根溯源,其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

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行方法。道教 对中国古代文学医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志怪小说与神魔小说就基本上以神仙 鬼怪为题材。诗歌方面除了与道教关系密切的游仙诗,许多作家与道教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道教对中国的民俗影响尤为广泛。有鉴于道教对中国古 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以至于不少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例如鲁迅就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之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 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摩尼 通过艰苦修行,悟出了“四谛”——“苦集灭道”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所谓 “苦”就是“人生皆苦”。在原始佛教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涅 ”或“入灭”,即“四谛”中的第三 谛——“灭”。要“入灭”或获得解脱,首先必须弄清楚造成痛苦的原因,这 就是“集”。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烦恼”,而“烦 恼”之最大即“三毒”——贪、嗔、痴。当然要摆脱痛苦必须掌握脱离痛苦的 方法,此即“道谛”,道,就是途径、方法的意思。原始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 很多,最主要的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后来,这些修行方法被进一步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到了大乘佛教,又进一步发展为“六度”。

印度佛教虽然典籍浩瀚、派别繁多,但若大而言之,不外大小二乘、空有 二宗。到了公元12世纪左右,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印度的社会需要,加上 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佛教在印度逐渐溃灭。此后,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至 中国。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布,佛经的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以安 世高的为代表的小乘佛教系统和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系统。这一时期弘 扬的大乘佛教,主要是性空般若学。但真正使般若学蔚为大宗的是鸠摩罗什及 僧肇等高僧。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所谓“六家”, 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 化、缘分。“本无”一家后来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成“七宗”。“六家七 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大多带有浓重的玄学色彩,与印度佛 教的缘起性空的思想不尽相同。僧肇对这些流派的思想逐一进行了批判,指出 般若学所说的“空”,亦即“不真”,因其无自性,不真实,故空。僧肇可以说 是般若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进入南北朝后,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逐渐转向佛 性理论。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梁武帝萧衍和竺道生。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这一时期著名的宗派有天台宗与华严宗。最 为本土化、影响最大的宗派是禅宗。它抛开印度佛教之源头直探心海,由超佛 之祖师禅发展到超祖之分灯禅,完全改变了传统佛教之面貌。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哲学为例,魏晋玄学开始作为般若学传播的媒介,进而与般若学交融汇 合,最后为般若学取代,使玄学在更高层次得到深化。隋唐佛学的高度中国 化,成为当时对社会影响极大的思想潮流。宋明理学受到佛学的影响更为明 显。再如诗、书、画等艺术形式,都打下了佛教深刻的印痕。中国艺术创作, 最重“境界”,而“境界”之说,就与禅理颇多相通之处。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

传统儒学虽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和传统的“天神”观念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孔子发现了“人”,对鬼神敬而远之,开始了从“天”向 “人”的转变,但孔子并没有完全抛弃或打倒“天”,整个儒家学说也没有完全 抛弃“天”这个外壳。尽管时代不同,或称之为“天命”,或名之曰“天道”, 或冠之以“天理”,但“天”一直是政治思想或人伦道德之本原。“天”、“天 命”、“天道”仍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既然“天”的宗教色彩不可能一下子 洗刷干净,那么儒家学说又怎么能不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色彩呢? 尽管先秦儒家有意无意地淡化“天”的宗教色彩,但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理论,却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宗教 化了。尤有甚者,董仲舒还把世间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伦理纲常等,统统 归结于天,把先秦儒家所建立的一整套正在逐步脱离宗教的政治、伦理学说, 又重新神学化、宗教化了。

在修养理论上,儒家把人伦道德归诸“天”,认为人的“善性”、“善端”是一种先天的禀赋,因此,一切道德修养便是回复本心。既然如此,宗教式的主观内省,就成为儒家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儒家修行的宗教性还表现在“慎独”的修行理论中,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上帝临汝,无二汝心”的宗教色彩。因为你在孤栖独处时,尽管他人不能看到你的所做所为,但天地鬼神是洞察幽微的,因此君子应当“慎乎其所不睹”、“慎乎其所不闻”。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佛、道二教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起一个熔三教于一炉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 首先,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隋唐佛教的佛性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佛教化、本体化的心性论。把心性论发展得更为细致深入。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道”、“本心”、“良知”等,因为吸收了隋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人学化了的佛 性理论。

其次,宋明理学的修行方法也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证悟的“明心见性”。故尔,朱熹有“豁然贯通”之说,陆象山“多类扬眉瞬目之机”,王阳明则言:“本体工夫,一悟尽透”,都走向了神秘的整体直观的道路。

再次,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此“灭欲”之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义倾向。而理学家所极力提 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色彩。

练习题:

1.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了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

2. 在中国历史上,与自然崇拜并存的另一种古代宗教是鬼魂崇拜。鬼魂崇拜的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

3.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室秦汉时期的 黄老道 。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 丹鼎 一系。其代表作是《抱朴子》。 5.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下面小说与道教思想内容有关的有:《搜神记》、《后搜神记》、《太平广记》、《四游记》。

6.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7. 佛教的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 8. 史籍中常有“三教”之称。“三教”是哪几个:儒教、佛教、道教。

9. 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10.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联系最密切。(√)

11. 公元12世纪左右,世界佛教的中心东移至中国。(√)

12. 宋明新儒学之深摄佛教思想,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内容提要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 思想异常活跃。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 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 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 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 道德价值。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 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 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在探寻哲学智慧上,道家主张从否定入手。道家与儒家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宇宙的契合无间。庄学讨论了人以有限人生投入无限宇宙大化的痛苦生存处境,提示人们遍历层层生命境界,寻求精神的超脱 解放,其《逍遥游》强调生命自我的飞越,《齐物论》肯定物我的同体融合,这些均有利于现实中的人们从紧张、偏执中超脱,求得个体超拔的精神愉悦。

中国人经由对印度佛教六百余年的消化改造,特别是吸纳道家、儒家与魏 晋玄学的哲理,创造了自己的中国化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哲学大大削弱了宗教 意识,呈现出更加世俗化的倾向。佛教智慧主要运用否定、遮拨的方法破除人们对表象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以求得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它的返本归极、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方法,是启发人们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伟大人格的重要途径。从思辨上来说,中国佛学拥有自己的独特运思模型,如天台圆教的“三谛圆融”说,把心灵观照之表象世界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 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世界看作是统摄不同层次的相对价 值体系的一个更高价值系统。禅宗的不立文字、自性成佛、平常即道等,说明 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自由,极大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

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注重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并 以书院为依托,将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宋明理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官方 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 与心性的关系问题,认为宇宙间事物的法则、规律在逻辑上先于个别的事物,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居敬”、“穷理”等涵养心性的方法。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其“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颇有 特色。他主张“尊德性”,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 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对于培养气节操守,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有重要作 用,但其为统治阶级利用,造成伦理异化,又给中国社会与人民以沉重灾难,则是其严重的缺陷。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坚持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指空间,“宙”指时 间,“宇宙”即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论语》《荀子》《老子》《庄子》 等经典,均肯定变易是世界最根本的事实,认为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周易》讲宇宙变化最为详密,而且把变化看做创新的表现,变易本身并没有刻板的公式可以遵循,宇宙是一个日新无疆的历史过程。对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在宇宙“天行健”之精神感召下,人类与时俱进,刚健自强,不断发现和创造着美好的世界与理想的人生。同时,这种对宇宙创进不息精神的深刻体认,易于产生对世间万物的博大同情心,进而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思想。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的主张并存。天人 关系问题,是关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也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天人合一”观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认为人乃天地所生,人的生活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认为自然规律与人类的最高道德原则对立统一,肯定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人的高度自觉。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最为天下贵者”,这其中包括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也包括不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天人同德,认为人心是意义和价值的最终源泉,宇宙是人性的 根本基础,而宇宙本身即具有价值,故而实现人生价值不必追求外在于人间的彼岸世界。人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样伟大,人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而登跻善境。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和人生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的存在危机和精神困境。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境界,这里指中国哲学家追求理 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孔颜通过化解逆境而引起外忧之感,从而体悟 到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愉悦,源于意识到个体与天道的合德同体,体认到自 身具有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境界又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儒、道、佛等各派追求的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点与终点都是超越事实状态,进入价值追求的精神领域。冯友兰将个体的人生境界大体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 界与天地境界。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同时人境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 互动关系,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而个体只要坚持文化信念,有所创造,终会 通向永恒,上达最高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坚持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中国亦有着悠久的逻辑分析的传统,如孔子兼重学思,《中庸》的 为学五步骤之说等,均提倡严密的逻辑分析。至于荀子主张的形式逻辑类推原 则,《墨经》提出的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方法,惠施的“历物”十事,公孙龙 的“离坚白”等,更是将逻辑分析推到了十分深入的境地。因此,我们要认识 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有着分析方法薄弱的同时,挖掘其中本来就有的分析 思维思想资源,在改造创新思维方式时,注意发掘古代已有成果,重建精密化 的语言指谓关系,进而对事物做出符合客观实在的正确判断。我国传统思维方 式中辩证思维与直觉思维最为发达,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 衍、动态平衡。中国哲人往往以“会通”方式来观察宇宙人生,肯定各系统、要素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认为宇宙、人体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而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动态的和相对的,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在互为存在前提下的相互作用,进而构成新的动态和谐统一体。中国哲学承认内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其思想模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是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与 思想构架,如能将直觉体悟与分析思维相结合,综合二者的优势,将会更具有 科学性与现代性。

中国式思维具有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领略背后之 意蕴的直觉体悟特点,《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庄子的“得鱼而忘筌” 等均说明这一点。中国儒释道三家均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本和全体,道家的艺术直觉、儒家的道德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 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思维、逻辑推 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此思维“言语道断,思维路 绝”也。这种浑然与天道合一,既是一种思维状态,当下就可以得到对世界最 深邃本质的洞悉;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当然, 这种消解主客的状态实际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基础上才能产生,缺乏理性 思维的铺垫,灵感顿悟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思维状态和思维方法,又是一种境 界,一种智慧。儒释道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是彻悟最高的存在,打破本体与想象的二分与偏见执著,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全体意义、 根本价值与本来面目。从哲学思想方法而言,直觉与理智并无根本冲突,乃同一思想历程的不同阶段,将两者综合贯通,有利于高效解决问题,为现代化建 设服务。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往往偏重履 行和实践,追求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不断把自己 修养到“无我”的境界。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程颐、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在逻辑上知先行后、知主行从,在价值上 强调知行合一,穷理与践履兼备。王阳明“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便是知”,即心即理,即知即行,反对高远理想的分而后合的知行合一。明清的王夫之批判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并认为“知行终始 不相离”、“并进而有功”,从而比较辩证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从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观中,可知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理想与理性的统

一、价值与事实的统

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虽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价值理想最终落实在行为上,这一点值得肯定。对传统知行观进行现代改造,应由单纯德行方面推行应用到自然知识和理论知识方面,作为一切行为的理论依据;“知”是理论的系统,是主动的、支配行为的理论;“行”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理想的过程和检验所知的最后标准。

练习题:

1. 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

2. 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3. 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4.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简历在“行”的基础上,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

5. 《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6. 我国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有: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7.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8. 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9.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

10.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 √ )

11. 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境界,人境之间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 √ ) 12.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不主张直觉地把我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

第五篇:公务员制度第8章,第10章复习题

第八章 公务员培训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公务员培训的实用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公务员培训要对政府机关工作的特点设计培训课程

B. 公务员培训内容不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为主

C. 组织有调训时,公务员可以不参加培训

D. 公务员培训内容要大力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的义务但不是权利

B. 公务员培训内容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为主

C. 公务员培训时间不仅有长度上的要求, 也有频率上的要求

D. 组织有调训时, 公务员可以不参加培。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培I川中要引导公务员用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来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

B. 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要重视对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培界

C. 公务员培训内容既要有理论学习和辅导,也要有能力培训

D. 公务员培训只常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4. 既是公务员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堕公务员培训成败的主要尺度的是()

A. 培训次数B. 实效和质量C. 培训频率D. 培训人数

5. 不属于公务员培训相关法律法现和文件规定的是()

A. 国家法律B. 党内工作条例C. 所在部门规章D. 党和政府相关文件

6. 下列不从公务员培训种类的是()

A. 脱产培训B. 在职培训C. 任职指训D. 初任培训

7. 国家公务员任职培训对象是()

A. 新录用的人员B. 晋升职务的人员C. 转任的人员D. 调入的人员

8. 从科员晋升到副科长所需进行的培训是()

A. 专门业务培训B. 在职培训C. 任职培训D. 初任培训

9. 对从事专项业务上作的公务员进行的培训,着力提高公务员从事某项专门业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

A. 专门业务培训B. 在职培训C. 任职培训D. 初任培训

10. 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的更新知识、 提渝上作能力的培训是()

A. 专门业务培训B. 在职培训C. 任职培训D. 初任培训

11. 下列不属于对公务员的业务知识进行培训的是()

A. 政策法规B. 法律法规C. 市场经济D. 现代科技

12. 对公务员后备骨干进行培训的机构是()

A. 国家行政学院B. 国务院人事部C. 中共中央组织部D. 公务员所在行政机关

13. 我国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休制实行的是体制 。()

A. 分工领导,统一负责B. 分工领导,分工负责

C.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D. 统一指导,统一负责

14. 下列不成于培训需求分析方法的是()

A. 案例分析法B. 全面分析法C. 直接观察法D. 关健人物访谈法

15. 下列不属于公务员培训的技术方法的是()

A. 课堂讲授法B. 全面分析法C. 案例分析法D. 角色扮演法

16. 可以将学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到故低限度的公务员培训的技术方法是()

A. 课堂讲授法B. 全面分析法C. 案例分析法D. 角色扮演法

17. 属于对受训者知识、 技能学习成果评估的是()

A. 学员在培训中的学识增长情况B. 培训内容C.培训方法D. 培训箔求

18. 组织绩效的评估的主要方法是()

A. 比较法B. 客观指标测地法C. 调查法D. 关键人物访谈法

二、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屈于我国公务员培训自身特点的是()

A. 公务员培训 目标的时代性B. 公务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C. 公务员培训手段的多样性D. 公务员培训方式的法定性

E. 公务员培训时间的持续性

2. 下列关于公务员培训目标的时代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 公务员培训是公务员 的义务但不是权利

B. 公务员培训必须坚持与时伙进的原则

C. 公务员培训属于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 ”继续教育” 范畴

D. 公务员培训与大众化的基础教育一样

E. 公务员培训 日标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3. 公务员培训的意义是()

A. 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实现政府战略任务的贸要保除

B. 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故颂要的部分

C. 捉高政府效能,加施政府自身建设和那政、勤政建设的政要措施

D.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途径

E. 公务员的权利之一,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下列属于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原则是()

A. 理论联系实际B. 按需施教C. 及时培训D. 学用一致E. 讲术实效

5. 公务员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包括()

A. 国家法律B. 党内工作条例C. 所在部门规章

D. 党和政府相关文件E. 所在部门制度

6. 公务员在职培训形式有()

A. 通用知道更新B. 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更新C. 政治理论更新

D. 专业性的知识能力更新E. 特需性的知识能力更新

7. 除公务员法现定的问种类型外,实践中存在的公务员培训形式还有()

A. 专项培训B. 对口培训C.MPA专业学位教育

D. 境外培训E. 通用知识和技能培训

8. 下列属于对公务员 的业务知识进行培训的是()

A. 公共管理B. 法律法规C. 市场经济D. 现代科技E. 行为规范

9. 下列属于公务员培训内容的是()

A. 政治理论培训B. 政策法规培训C. 业务知识培训

D. 文化素养培训E. 技能训练

10. 下列属于公务员培训的技术方法的是()

A. 课堂讲授法B. 研讨法C. 案例分析法

D. 角色扮演法E. 合作研究法

11. 的考察。()

A. 培训内容B. 培训需求C. 培训方法

D. 培训的规划设计E. 培训机制

12. 个人绩效的评估的主要方法有()

A. 访谈法B. 观察法C. 比较法D. 研讨法E. 调查法

13. 组织统效的评估的主要方法有()

A. 比较法B. 客观指标测境法C. 调查法

D. 关键人物访谈法E. 主观评价法

二、 简答题

1.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含义及其自身的特点人

2.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意义。

3.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基本原则。

4.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5. 简述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的管理。

6. 简述培训需求分析的定义及基本要素。

7. 简述公务员培训评估的环节。

8. 简述公务员培训的规划与设计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

论述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对象、目的内容及结果的使用。

五、 案例分析题

某市人民政府税务机关委托本省内著名大学对其公务员进行MPA专业学位教育,并对刚录用还在试用期内的赵某进行初任培训,对从副科长晋升到正科长的孙某进行任职培训,对其他公务员进行在职培训。

请说明该市税务局对其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依据。

第十章 公务员工资、福利与保险

一、 单项选择题

()

A. 福利B. 工资C. 补贴D. 律贴

2. 公务员法规定的新工资制度,从原来的15个级别,增加到现在的个级别。()

A. 20B. 22C. 30D. 27

3. 设置可以使公务员不提升职务也可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工资待遇。(

A. 基础工资B. 职务工作C. 工龄工资D. 级别工资

4.()

A. 激励B. 保健C. 吸纳D. 保降

5. 依照现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技()

A. 国家公务员工资主要体现了按务分况的原则

B.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主要也括货币和实物两大部分

C. 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工资制 度主 要 实行结构上资制

D. 我国公务员的工资一般不阴物价指数变动进行调整

6. 公务员法规定的新工资制度,重点增加了 (

A. 国家级以下B. 省部级以下C. 县级以下D. 厅局级以下

7. 基本工资,国家级正职与办事员最高最低之比为()

A. 6. 6:1B. 7.2:1C.4.3:1D.10.2:

1也是工资工作的基础建设。(

A. 按劳分配原则B. 正常增资原则C. 比价平衡原则D. 法律保障原则

()

A. 美国B. 德国C. 法国D. 日本

10.()

A. 国有企业B. 私营企业C. 三资企业D. 乡镇企业

11. 公务员职级工资中主要体现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资历的组成部分是(

A. 职务工资B. 级别工资C. 基础工资D. 工龄工资

12. 对于聘任制的公务员,()

A. 基础工资B. 职级工资C. 绩效工资D. 协议工资

13. 我国现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的特点是()

A. 以级别工资为主,以岗位律贴为辅

B. 以职务工资为主,以奖金律贴为辅

C. 以职级工资为主,以奖金律贴为辅

D. 以基础工资为主,以工龄工资为辅

14.()

A. 15B. 10C. 13D. 20

15. 是国家为保护公务员的身体健康, 每年安排公务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轮休。(

A. 非法定假日B. 年休假C. 探亲假D. 事假

16. 我国把女性国家公务员的产假期定为()

A. 2个月B. 90天C. 1个月D. 180 天

17. 下列属于公务员保险制度的内容是()

) ) ) ) )

A. 医疗B. 休假C. 交通费补贴D. 生育费用报销

18. 医疗补助经费来源于()

A. 个人缴纳B. 社会捐助C. 财政预算D. 单位缴纳

19. 女性公务员的难产产假增加天。()

A. 10B. 12C. 15D. 30

二、 多项选择题

1. 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的基本功能有()

A. 保降B. 调节C. 控制D. 激励E. 吸纳

2. 2005年之前,我国公务员工资按照不同职能划分为()

A. 职务工资B. 级别工资C. 基础工资D. 工龄E. 绩效工资

3. 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A. 按劳分配原则B. 正常增资原则C. 平衡比较原则

D. 提高标准原则E. 法律保降原则

4. 国家公务员背升级别工资的条件是()

A. 连续 两年考核成须为称职学次上的B. 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

C. 连续五年考核称职D. 连续五年考核优秀的E. 五年中有三年考核优秀的

5. 我国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应做好以下哪几力佣I的工作()

A. 确定相当人员的界定条件B. 确定对工资收入的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C. 确定如何应用工资调查比较结果D. 确定机构和人员的抽样条件

E. 建立调查系统

6. 我国公务员正常增资的途径有()

A. 晋升职务B. 晋升工资级别C. 增加工龄工资

D. 增加学历工资E. 提高公务员工资标准

7. 公务员津贴包括()

A. 地区附加津贴B.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C. 岗位津贴

D. 特殊工作津贴E. 超时勤务津贴

8. 英国公务员的津贴主要也括()

A. 伦敦补财B. 越时勤务补贴C. 假日勤务津贴D. 夜间勤务津贴E. 技能津贴

9. 美国公务员的工资包括()

A. 基本工资B. 级别工资C. 地区津贴D. 特殊工作津贴E. 其他津贴

10. 公务员休假包括()

A. 法定节假日B. 年休假C. 探亲假D. 产假E. 病假

11. 公务员享有探亲假待遇的条件是()

A. 工作满一年的公务员

B. 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公休假日不能团聚

C. 与外公、外婆不住在一起,公休假日不能团聚

D. 与父、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公休假日不能团聚

E. 与子女不住在一起,公休假日不能团聚

12. 优抚制度主要包括()

A. 伤残抚恤标准B. 护理费标准C. 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

D. 丧葬费E. 遗属困难补助费标准

13. 国家公务员保险制度内容主要也括()

A.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 生台保险制度C. 财产保险制度

D. 养老保险制度E. 伤残保险制度

二、 简答题

1.2.

3.

4. 简述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制度的意义。 简述我国实行职级工资制的两个阶段。 简述制定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简述公务员工资的构成。

5. 简述公务员福利的作用。

6. 简述公务员福利的项目。

7. 简述公务员保险的作用。

入 简述公务员保险的项目。

四、 论述题

1. 论述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2. 论述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50年代经典歌曲名录下一篇:50与文明同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