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2023-05-03

第一篇: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局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材料汇报

新河县农业局

“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

1月30日,新河县“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召开。会议结束后,我局先后在班子成员会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将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制定了农业局“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对我局2011年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要点按照“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通过学习,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提高了对服务“三农”工作的认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县委、县政府2012年工作要点,根据局工作职能,确定了2012年局工作目标。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19万吨;建设种子基地,2012年培育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建设有机蔬菜基地,2012年设施蔬菜大棚力争达到2000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2012年力争示范面积达到1000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2年力争新增10家。

二、为更好地完成本局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采取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制定特色农业县规划,加强与中国农大协调联系,

力争6月底前完成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和专业详规,加快中国农大老教授协会新河科技工作站建设,力争6月底前挂牌;二是加快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在发展模式及途径上重点抓好几个多样化:种植品种多样化,建棚模式多样化,时间岔口安排多样化,资金扶持多样化,销售途径多样化,品牌认证多样化;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园抓试点,重点抓好“双十”工程,即:十个新品种、十个百亩方;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继续聘请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我县农业技术顾问。健全县乡村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局建设县农技推广总站,在乡镇建设3个区域站。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各乡镇至少成立1个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队。在县农业局成立专业合作总社。在农业局楼下临街门市开设惠农免费超市;五是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六是着力抓好惠及民生的涉农项目跑办等。

新的一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实现建设“富裕新河”为目标,大力践行“二同”工作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优异成绩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2012年2月10日

第二篇:服务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活动方

服务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活动方案 目前,我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滨湖区产业全面转型,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区新兴产业必将逐步增加,其规模必然会不断增大。为搞好对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服务,推动我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眼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需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技术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可以早日实现产业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国务院已经确定的税收调整政策,加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服务力度,集中力量加以培育,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导力量,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

1、调查摸底阶段。要摸清企业家底,全面把握新兴产业分布。要主动与区科技局、经贸局、财政局等部门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全面梳理和掌握辖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政策型企业,如软件企业、动漫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经济企业及530企业等的户源与区域分布情况。建立新兴产业台账,详细记录新兴企业的类型、规模、发展阶段、政策享受情况、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等

情况,按照类别由专人进行管理和服务。

2、宣传发动阶段。要改进宣传方式,全面畅通税企沟通渠道。继续采用分类分级管理的形式,加强对各类新兴产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丰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税收宣传的辐射效应。对一些规模较大、在行业内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的企业,由分局组成调查小组,分别进行深入调研,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个性服务;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税法宣传会、集体辅导、网上服务厅、送政策进街道等形式,把最新的税收政策传达到企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提供点对面的政策辅导服务。通过点面结合的辅导和沟通方式,一方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增值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帮助广大企业更深、更好地理解政策、用足政策,提升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及时了解被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收集企业涉税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答疑解惑,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和充分享受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3、落实管理阶段。要认真落实税收政策,全面开展专业化税收管理,力求“用足、用好、用准“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既不浪费一条政策,也不搞政策递减。新兴产业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软件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根据财税[]1号文件可享受减免税优惠,动漫企业已经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出台,未来也将与软件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科技型企业往往还涉及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免税等优惠政策。要认真梳理政策,并结合调查,对有关企业享受政策情况及存在问题逐一落实,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各项优惠,为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继续采用分局行之有效的专业团队的工作思路,成立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甚至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管理团队,通过集体学习、团队攻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实践,在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的同时,制定一系列既符合税收政策又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

4、完善措施阶段。要完善征管措施,确保税源稳定增长。由于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部分类型的530等企业,产品研发周期较长,由科技项目向科技产品产业化生产的转化往往需要2-3年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他们在成立初期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以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为主,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产品研发在前生产销售在后,在进行税务登记时往往被认定为营业税单位,但从长期经营来看,滨湖区引进的各类新兴产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研发的目的都是要最终形成高科技产品,而不是单纯的引进一批科技研发企业。因此,要对新兴产业的经营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确属以增值税项目为主的新兴产业,要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招商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街道招商引资的项目和意图,在企业工商登记前就提前介入,主动与企业接触,调查摸底,对于经过两三年

的发展就会以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动员其在工商登记时明确以生产、销售为主,进行增值税税种认定,防止税源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流失,确保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稳定增长。

5、总结反馈阶段。重点是总结活动成效,制订整改措施,推广有益做法。分局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对国税机关开展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各阶段开展活动的情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对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形成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要通过总结反馈,查找国税部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措施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培植新兴

税源。城市发展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税务部门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税收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调控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自觉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导向性和调控性,积极研究和落实新兴产业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主动对接滨湖全面转型。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受到区域、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于政策没有明确的方面,要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大胆创新,积极兑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培植新兴税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服务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工作制度,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各单位要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三项服务制度,努力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

环境。一是建立新兴产业联络员制。指定新兴产业税收服务联络专员,负责联系与落实税企间的涉税工作,提供提醒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办税服务。认真梳理传感网、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六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引导企业运用政策,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科所长联系户制。建立重点骨干企业与所在辖区管理科所长的直接联系,科所长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当企业遇到困难或疑问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双方的沟通联系避免中间环节,开辟“服务快车道“。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全程服务制。集中精英力量建立服务团队,对大连万达等重点项目和太湖科技产业园、传感网信息中心等重点园区开展全程服务,从工程项目筹备建立初期开始即提供专业化的税收服务,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形成服务管理的合力,共同建设一批特色载体、推进一

批重点项目。

3、加强知识储备,全面提升纳税服务水平。随着滨湖全面转型,分局当前的人力资源结构已无法适应滨湖全面转型的需求,必须要未雨绸缪,早作准备。一是加强人才贮备。通过培养一批高复合型人才,招录一批精通外语、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做好对接跨国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服务需要。二是要全面提升现有干部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财务知识的培训,通过请财务专家讲课,加强对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全面更新税务干部的财务知识,提升基础技能;要加强税务法规知识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干部全面掌握税收优惠政策,更好的指导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新兴产业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新兴产业的生产和管理形式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大的差异,要通过深入企业学习,邀请企业管理专家讲课,学习和了解各类新型产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4、建立长效机制,分部推进保姆式税收服务。各类新兴产业企业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的特点,同时目前还面临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而大部分企业尚处于起步和投入阶段,短期内难以打开局面、形成规模,在税收方面可能较长时间无法体现,相应也就缺少与税务机关的及时沟通,往往造成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正确、运用不合理的情况。为此,分局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加强联动,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提前介入,主动为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告知企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形成长效沟通服务机制,在企业创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企业按照政策要求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对引进的大型、重点项目,要采取保姆式的税收服务,为每一家企业确定一个固定联络人,定期邀请相关部门、处室为企业现场办公,诊断把脉,做好税收筹划。通过提前介入,过程服务,使优质服务始终伴随企业发

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商家镇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商家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以“兴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党建示范点为宗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建责任片区的带领下,扎扎实

以先进性建设为导向,以质量建党为目的,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对责任片区进行任务分解 落实,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查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为将这一民心工程办好,确保群众得实惠,该镇对工程质量高度重视,成立了《王营镇重点工程招投议标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加大对城市背街小巷、农村公路、安置房建设、桥涵水渠、沼气池、农贸市场摊位建设等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每个项目都实行专人负责、全程监督,如在背街小巷改造时,该镇为确保建设质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聘请沿线居民为义务监督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背街小巷的改造质量。

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该镇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工作倒逼法”,采取时间倒逼进度,进度倒逼工期,工程倒逼人员的方法,挂图作战,坚持“早六晚九”、“五+二”作息时间,狠抓落实,确保项目推进与实事落实“一竿到底”。同时,镇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强化监督与督查检查,每季度通报一次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决不放空炮”。

政府办实事,农民得实惠。随着一条条农村通村公路的建设、延伸,帮助村民搭建了致富奔小康的“绿色经济通道”;一个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健康问题;一口口沼气池则将村民们从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晓 冬 业 石)

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富裕劳动力就业安置,增加农民收入 。认真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共

同发展的新路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建强支部,凝聚民心

一是精心组织安排好“践行科学发展、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美好新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在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争一促”为抓手,努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参加县、镇党校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党支部一班人管理、创业能力水平,村“两委”班子成员有80%参加了县镇培训,支部书记鲁世俊同志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村干部外训班和全省村支部书记轮训学习。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支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把具备“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能力和素质的干部选入村班子,相互交流意见、沟通思想、协调步伐,办事公平、公正、公开。其次是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常年坚持三会一课和党员冬训、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全村党员每两年参加一次党员活动日,进农户、进贫困户、进科技致富带头户、进党员贫困户,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开展定岗定责和帮扶活动。近几年,有20名党员先后领取了卫生监督岗、政策宣讲岗、民事纠纷调解岗等岗位,有22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已帮助13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吸收12名致富能人加入了党组织,在致富路上,党员走在了群众前头,全村55名党员,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把党支部称为火车头。并在基层党建中完善了

“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党员先锋曲,唱响了“发挥模范带动、协调服务互动、组织群众联动、投资投劳主动”的党群互动歌。

二、群策群力,发展经济

村党支部强化发展意识,把加快发展列为“两委”班子的任期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依托正大集团养殖技术,引导党员群众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目前已建有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处,全村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150余户,成立生猪养殖协会1个,会员380人,全村年出栏生猪21000多头,已成为兰州市较大规模特色产业基地。全村仅生猪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成立了“马莲滩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玉米1200余亩,逐年扩大亩数;成立了“永登河桥惠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猪、科学化养猪、信息化养猪;引进新疆薄皮核桃种植技术和苗木,建成“马莲滩核桃示范园”,亩数1200多亩;建成马莲滩标准化屠宰点一处,保证了肉食品安全。

三、发展公益事业,推进和谐建设

近年来,完成道路硬化6.3公里,全村主道、巷道均已硬化,出行方便通畅;建成小型提灌泵房一座;新建32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一处,有效地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办公条件。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文化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每年定期举办青年篮球比赛,社火表演、联谊会、邀请赛、合唱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向上

的活动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氛围、激活了信心、振奋了精神。目前,村规民约不断完善,民风淳朴友善,村民秩序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和谐稳定。

马莲滩村多次被河桥镇党委评委党建先进集体、全民创业先进集体;2007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年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村”;农村党建事迹上了“永登党建网”,鲁世俊书记多次被评为县镇先进个人和创业之星。

第四篇: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钢铁产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钢铁产业增长方式转变2007-09-10 20:43:31|分类: 学术研究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摘要:钢铁产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入手提高其能源、水资源等使用效率,解决好环保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是一个巨大问号。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从90年代起就引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各项耗能指标全面下降;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开展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的治理工程,使环境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济钢钢铁产业

一 引言

(一)济钢集团概况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现有资产337亿元,在职职工3.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济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1年产钢100万吨,1996年超过了200万吨,2000年超过了300万吨,现已形成了集工业、贸易、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背景

钢铁产业是个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每年能耗占全国l0%左右,其中电力消耗14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总消耗的11%,洁净水40亿吨,约占l0%;粉尘排放约110万吨,也占到13%左右”。[1]钢铁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如何真正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钢铁企业都是一个需要直面的命题。济钢作为国内的钢铁大企业,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曾经是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写照,10多年前,由于严重的烟尘粉尘、废水污染,废渣堆积如山,济钢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曝光,济钢集团由此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能源、资源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走出困境,十年前济钢集团开始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济钢集团实施煤气、钢渣、工业水、余热等四项闭路循环利用。十年来,济钢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全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3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像济钢一样,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钢铁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型增产发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内外条件因素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铁产业就慢慢地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在困境中生存发展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钢铁作为高污染、高耗能的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压力,陷入了困境。

(一)环境压力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而不管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开始变的日趋严格,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限制污染物排放。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的比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因此,钢铁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就必须要适应对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社会效益

(二)资源压力

我国资源压力主要是资源、能源严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位于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很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被联合国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地边缘。”[3]目前,我国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在我国的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2.矿产资源短缺。“截至2000年底,我国保有铁矿资源总量458.9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5.54亿吨、保有基础储量235.19亿吨。我国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6.23吨,而世界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1.19吨。”[4]我国对铁矿的进口量已占到世界铁矿交易量的50%,而且其中的70%受世界排名前三的钢铁供应商控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的安全发展。

3.能源短缺。主要表现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不足,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是靠进口,而对于煤炭,虽然储存量较大但是开发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已出现紧张状态。电力不足已是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的,拉闸现象常常出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利用进口铁矿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已成必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安全。因此国家在鼓励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的同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提高矿产的利用率,促进钢铁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三)竞争压力

目前,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钢的生产能力已超过3亿吨,并且在建产能还有1亿吨以上,而这些在建产能也将会在今后几年陆续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针对钢铁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将会导致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进而会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5]。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之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各种优势也将随之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直接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在如此众多的压力下,钢铁产业将如何发展,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粗放型生产,还是转变现有的的生产模式,走新型的发展道路?也许我们从济钢摆脱发展困境的发展模式中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

三 济钢走出困境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这个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共识。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6]。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7]。而吴绍中则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8]„„,当然对于循环经济本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大都承认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因此,笔者以为:循环经济就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济钢是在“九五”期间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济钢面临着内外部压力,自身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积极效益低下,而国内外市场竞争又极其激烈,原燃料价格上涨,钢铁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正是面对这种两难的困境,济钢开始探索一条既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道路。它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淘汰落后工艺,更新旧设备,精料减量,大力实施节能降耗。“九五”期间,济钢抓住降低成本不放松,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投入大量资金对旧式设备的更新改造,围绕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实施“四全一喷”(炼铁全精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火成材、提高高炉喷煤量)[ 济钢发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果 胡新亮,孙德民,李洪福节能环保 200510],淘汰落后工艺,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它体现的是“减量化”原则

2.以环境为关注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为了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济钢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美’的发展思路。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的方针,制订了《创建节能清洁型工厂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9]建立了“四闭路”循环系统,即:“煤气闭路、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工业用水闭路、余热蒸汽闭路”[10]。通过“四闭路”的实施,基本上可以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构筑产业链,实现从自发性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为科学性发展循环经济。济钢刚开始走循环经济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意识到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科学的循环经济的道路。于是,企业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产品为关注点,着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品种为核心,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为核心。它通过构筑产业链,实现从单个环节的循环升级为整个大系统的循环;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转变为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济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环境资源意识。钢铁产业是个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钢铁企业能否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好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生存,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所以济钢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断加强环境意识,,通过节能降耗、源头消减来实现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增加环境成本,且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 坚持“三种”创新,突破瓶颈制约。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济钢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树立“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等观念,改变环保必然增加成本、减少效益的传统观念,“对渣、尘、水、气等工艺代谢物实施“四闭路”系列措施,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年创产值2.5亿元。”[11]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之路,也是中国钢铁缺乏竞争力的根本缘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济钢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自1996年以来,济钢先后就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自主开发了120多项节能清洁工艺技术,形成专利117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其

中干法熄焦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能资源高效梯级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是济钢走在技术前列,而且还成为济钢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各部门珍惜资源能源,促进高效利用。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为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平台。

3.关注社会责任,延伸循环经济链条。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和绿化。通过不断拓展消纳处理社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实现社区友好、社会友好。

(四)济钢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效益

近十年来,济钢坚持不懈地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成本、质量、环境、资源、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企业争取了发展可能空间,为社会减轻了环境负荷,同时促进可社会的发展。

1.降低了能耗物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初期,“济钢主要生产工序中只有2个工序达到了特等工序能耗水平,大部分都是三等及以下工序。目前,全公司17个主要生产工序中,有11个成为特等工序,3个一等工序,3个二等工序,消灭了三等及以下工序。2004年吨钢综合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了77%,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节水效益2.8亿元以上(用水成本2.5元/吨);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价值90亿元以上”[12]

2.削减了污染排放,促进了环境保护。2005年与1995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降低了5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济钢先后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

3.促进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坚持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济钢先后研制开发了“X

52、X60管线钢、JG590高强度钢板、贝氏体钢等高强度、清洁型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比例超过了60%。”[13]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 济钢模式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借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钢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14]。这种模式使得济钢从一个地方级的钢铁公司发展为总体规模全国排名第九的大型钢铁集团,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钢铁产业起了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借鉴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要决策正确。领导决策要正确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地发展思路。济钢就有很多好的理念,如“创意无限,资源无限”、“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等等。而这些理念首先必须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树立起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做到:1.思想落实,即要把理念灌输到每个成员的意识中,人人树立起正确的观念。2.业务落实。即要把理念付诸实践,制定资源节约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如何节能、节水、节电、节约谨慎、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进行重点研究,并一一落实。3.组织落实。即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加强管理。

借鉴之二: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创新,以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钢铁企业要摆脱“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技术发展模式,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济钢自1996年以来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开发出一大批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不仅使企业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的研发,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它要以技术为支撑,没有相应的技术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更新和改造,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

后生产设备,研发出或引进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研究和引进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 借鉴之三:

借鉴之四:构建钢铁产业链,建造循环经济圈。正如济钢集团自身构筑产业链,实现内部的循环一样,我国的钢铁产业也要构建产业链。走循环经济到路,笔者认为:企业决不能各自为战,只在企业内部小范围循环,只是“闭路循环”,他所产生的效益只是局部的,而且是有限的,它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有把整个钢铁产业构建成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的大循环,形成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生态经济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所在。

五 结语

济钢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方向,它的发展历程表明钢铁产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它走循环经济道路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江涛.从济钢环境治理历程看企业公民的时代使命[J].企业环保.2005(05)

[2]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3]马莉娟.试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04)

[4]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5]赵燕娜,朝霞.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8)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

[8]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9]http://xmxh.smexm.gov.cn/2005-7/2005710175057.htm

[10]程鸿文,叶冰.济钢的循环经济帐本[J].环境经济杂志.2005(06)

[11]济南钢铁集团:探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12]李长顺.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13]徐大立,李广海,赵国杰.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2006(10)

[14]济钢: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绿色品牌

第五篇:北部湾: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中国经济增长“新一极”

北部湾:

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中国经济增长“新一极”

从‚最弱一环‛到‚风生水起‛再到‚千帆竞发‛,短短五六年时间,随着开放创新步伐日益加快,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新高地正在北部湾畔日趋成形,它所呈现出的强势崛起之势正改写着中国经济版图,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新一极‛形成。

北部湾迈入千亿产业发展时代

偌大的施工现场,工程机械正紧张作业,耳边响彻挖掘机械的轰鸣……预计投资600多亿元、规模达千万吨的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不久前正式开工。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发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是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一直致力于通过布局大项目、建设产业新高地来谋划经济区的长远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布局发展了石化、冶金、能源、电子等一批战略性重大产业项目。在‚北部湾速度‛的超常推进下,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园区相继投产和加快建设,经济区正呈现‚群龙闹海‛的恢弘场面:

总投资152亿元的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树立了中国乃 1

至世界炼油工业的新标杆,第一年产值将近600亿元;广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铜镍项目等超过110项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大项目3年内达产产值将超2500亿元;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斯道拉恩索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等重大项目达产产值将达3000亿元……

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介绍,到‚十二五‛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努力建成1个2000亿元产业园区,5个1000亿-2000亿元园区,8个100亿-1000亿元园区,重点产业园区产值超万亿,率先成为经济区乃至广西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梁金荣说,现在,经济区已初步形成以石化、冶金、林浆纸、电子、能源、生物制药、轻工食品为主的产业布局,阔步迈入千亿产业发展时代。

中国沿海经济带最薄弱环节强势崛起

回顾过去6年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交出了令人称叹的‚答卷‛:生产总值从1434亿元增长到3862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6.9亿美元增长到113.1亿美元;GDP增速在全国21个经济特区、新区、经济区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北部湾经济区面积不到广西1/5,人口不到1/4,GDP却占到近1/3,它的引领作用、率先作用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成为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点和国家沿海沿边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在这个过程中,重大产业的集聚壮大无疑成为拉动经济区快速发

展的核心力量。北部湾石化和化工产业从2006年的几十亿元产值猛增到2011年的1020亿元;行业龙头企业的纷纷入驻引发‚磁石效应‛,北部湾‚硅谷‛正迅速崛起,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25.6亿元猛增至2011年的300多亿元;防城港以钢铁、能源、镍铜、粮油等为重点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和磷酸出口加工基地之一……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有特殊使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瑞贤说,中国沿海只有北部湾这块还几乎是片处女地。依靠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强势崛起,我国沿海经济发展链条最弱一环正转变为拉动沿海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一极‛。

产业高地成“泛北”合作强力“新引擎”

相比于往届泛北论坛,本届论坛议题更为务实、更加具体,如中马钦州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泛北现代产业体系等。自治区委党校教授张家寿说,北部湾经济的开放开发、尤其是产业高地的逐步形成,为中国与泛北乃至东盟国家的合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和载体。

当下,在广西北部湾的钦州市,由中马两国领导人今年4月共同奠基的中马产业园正加速建设。根据协议,中马双方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规划面积为55平方公里的中马产业园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世界500强产业布局的焦点区。中马产业园将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推动泛北各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一产业新高地上开展更为切实深入的合

作。

与此同时,由于看重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国内的广东、海南、湖南、重庆、云南、四川、上海等省市也相继与广西签署省区合作协议,在广西沿海布局湖南(钦州)产业园、北部湾经济区(云南)临海产业园等‚飞地经济‛。

‚当前的北部湾已经形成层次丰富、模式多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全球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形势下,北部湾产业高地的日趋成形,不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泛北合作打造了一个强力‘新引擎’。‛张家寿说。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刘伟向志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常德盛同志心得体下一篇: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