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切莫抛弃真实性

2022-09-11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真, 文之根也。作为教师, 指导学生作文一定要抓住“真”这一根本。“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句话虽不是特别针对作文讲的, 但作文和做人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黄夫子认为:文章是表达人的言语、思心的工具。其实, 文章这种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就决定它必须真实, 不真实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古人有个较为一致的观点:文以载道。高诱对道的注释:“本道根真。”这个观点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章的根本生命就在于它的“真”。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丰富社会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但实际的情况是, 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远, 语言的载体无法负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思想缺席, 个性湮没, 思维固化, 语言枯涩, 技法雷同。这是学生作文的通病。

1 作文教学为什么要有真实性

由“真”入手, 能给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学绘画, 都要从素描入手。因为准确把握事物的外形的素描是绘画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习作也一样, 由真入手, 原原本本、准确细致地叙述事物的形状或经过, 真实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作文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例如, 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写雪的那首童谣: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惊人的描写, 没有特别的构思, 却真切地再现了自然雪景的真实。平白如话, 朴实无华的叙述中, 牧童眼里芦苇荡里纷纷扬扬的雪景却逼真、传神、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了, 怎一个“真”字了得。任何的想象虚构的写作技法的运用都扎根于“真”这一基础之上, 否则文章就容易失去艺术的真实, 变成空洞、枯燥、虚浮的东西。

现在学生作文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其中写什么的问题严重地困扰着学生作文, 致使许多学生形成作文学习的障碍, 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习作障碍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虽不一致, 但没有哪种调查结果障碍率在30%以下, 问题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由“真”入手能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由“真”入手就是要求学生直面生活, 做到有感而发, 不平则鸣。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就提出了“言志”说, 到后来韩愈明确提出“不平则鸣”, 以至再后来李贽、黄宗羲等人的进一步完善。他们都强调写文章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学生作文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应该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肥沃的土壤, 写自己所做的事, 说自己想说的话, 学生生活基础不够, 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让学生的作文课堂动起来。如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一次校级乒乓球比赛中, 两班同学因为裁判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吵得不可开交。教师赶到制止后, 并没有立即表态, 而是让他们由口诛改为笔伐, 用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谴责对方。这次作文效果是异常的好, 两班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感觉, 无论叙事说理都很流畅, 甚至连文笔也较平时出色。可见, 从现实生活真实的事物入手, 写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想法, 对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 作文教学真实性匮乏的源头在哪里

学生作文要真实, 恐怕关键不在学生那里, 而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现在活跃于语文教坛的主力, 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 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自身对于生活缺乏观察、理解, 缺乏认识研究, 再加上走上讲坛后, 整天沉浸于备课、批改、比量考分的高低,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思索、研究生活和社会。当然, 更主要的是缺乏认识。这是目前语文教师队伍的一个现状。另外, 从学生的角度看, 由于我们教学的失误, 胡编乱造, 拙劣模仿, 甚至完全抄袭, 在一些学生那里已成痼疾。试图在高一阶段用1~2个学期改变这种状况, 培养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的能力, 难度实在太大, 甚至是不可能的, 为此, 我们就应该从从现实做起, 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3 如何改变真实性匮乏的现状

倘若我们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实性, 首先应使每个语文教师懂得这一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也是作文的生命。在以往教学中, 我们从应试的角度出发, 一头钻入书本中、题海里, 是为形势所迫。改变这种现状, 贯彻实践的理念, 已为一些有识之士所认同, 甚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那么, 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 应感受到现代教育大潮的冲击, 并努力补上自己缺失的这一课, 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把目光投入到社会中, 投入到实践中, 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中。惟有如此, 我们才有可能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关心社会的发展, 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进而产生一定的哲理思考。契可夫有一句话说得好:“谁要描写人和生活, 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 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我们的学生作文就是要描写人和生活, 描写社会, 这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熟悉生活, 熟悉社会,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第一步, 舍此则难有建树。要成功地完成这一转变, 过程是艰难的, 也是痛苦的, 幻想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 不是简单地看看就可以完成, 那样做只能抓住一点皮毛。要抓住生活的本质, 把握社会脉搏, 需要观察, 需要思考, 更需要学习、提高, 还需要有所放弃 (如简单追求分数) 。

总之, 深入生活、社会实践, 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 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自觉地行动起来, 把作文教学中突出真实性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写出表现生活、表现社会真实的作文来, 写出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对社会、自然的种种现象的哲理思索来,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摘要:现在中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真实性, 致使学生的习作空洞、乏味、废话连篇, 同时还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没有现实意义。针对这些问题, 应从作文教学真实性的意义、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切莫,抛弃,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储晋.从此不怕写作文[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优势下一篇: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