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

2022-05-02

小编精心整理了《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用可持续发展观介绍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相互关联,并以山西为典型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特点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制度层面揭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为金融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 篇1:

今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半年在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冲突。如何选择对决策者来说是一个考验。

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五年中降低单位GDP能耗20%定为最重要的硬指标。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央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动摇。以国家统计局最新上调的GDP数据计算,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20%的节能目标,今年单位GDP能耗需要比去年下降5.2%。但在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反而比去年上升了3.2%。在这种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十一五”规划确定,2006-2010年间单位GDP能耗应该下降20%。也就是说,总能耗的增长应该比实际GDP的增长累计低20%。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修正的GDP数据估算,2006-200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6%。要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2010年还需完成4A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需要相对2009年的水平下降5.2%。这一幅度高于过去4年的平均降幅。而在2009年开始的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中,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并在今年一季度由降转升。

基于今年上半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的数据,我们推算出,在不采取额外节能减排措施的情况下,今年单位GDP能耗将与2009年的水平相同。那么,要完成今年的节能目标,必须采取额外的措施。我们同时假设,今年降低单位GDP能耗的额外措施主要是关停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

这是因为,在“十一五”的最后几个月,关停高耗能重工业企业是实现能耗目标见效最快的手段。在我国,重工业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它占CDP比重的28%,但消耗全国56%的能源。相比而言,像节能技术改进这些措施因见效慢而远水不解近渴。当然,关停重工业企业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我们的分析显示,重工业的能源需求弹性为2.1,即重工业增速(GDP口径)每减慢1个百分点,全社会总能耗增长减慢2,1个百分点。为达到2010年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2%的目标,重工业的增速全年要放缓大概3.1个百分点,拉低2010年全年GDP增速约0.9个百分点。不过,考虑到一季度的单位能耗的上升,下半年重工业必须放缓得更多才能补上前半年所带来的缺口。我们推算出今年下半年重工业的同比增速放缓应在7.2个百分点左右,才能实现能耗目标,而这将拉低下半年GDP增速约2个百分点。

在这里要澄清的是,上述估算是从能耗目标出发倒推其对GDP增长的影响,而没有考虑GDP增长因其他因素下降对能耗的影响。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减速以及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实施,预计会在下半年造成重工业和GDP增长的减速,间接有助于实现能耗目标。也就是说,这2个百分点应该也涵盖了投资和房地产减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单纯为实现能耗目标而实施的关停措施,对GDP增长的影响将会大大小于上面的2个百分点。

然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带来投资和重工业生产增长的下滑,那么为实现能耗目标就必须下较大力气关停高耗能产能,此项措施对GDP增长影响就会相对较大。我们目前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下半年8.8%,全年9.5%-10%),已经基本考虑到了房地产调控将会带来重工业生产的减速和给节能减排带来的影响。但如果政府真的贯彻完成今年的能耗目标,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略低一些。

各级政府是否会坚定地贯彻完成“十一五”能耗目标,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已部署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最近的政治局会议中也又一次强调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动摇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势头减缓的背景下,政府也在重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今年下半年,在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冲突。如何选择,对决策者来说是一个考验。

如果政府真的不动摇,那么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投资者,可能对政策对重工业及大宗商品需求可能带来的影响尚未有充分认识。

作者:汪 涛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 篇2:

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摘要:本文用可持续发展观介绍资源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及相互关联,并以山西为典型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特点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制度层面揭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为金融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体制创新

一、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经济增长特征

(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经济主导地位

山西省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而且根据2000-2008年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图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基本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8年末,山西省第二产业和工业占比分别达61.5%、56.49%,比2000年上升了15和15.89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全国48.6%、42.9%的平均水平。工业的本质是既创造资源,又消耗资源,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一直使山西省经济金融面临较大压力。

(二)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环境消耗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鉴于山西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所以本文以工业增长及相关要素对其的贡献,来说明经济增长中相关要素的贡献。工业增长对环境资源造成的极大破坏,或者说通过依赖环境资源的消耗来实现工业增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亦有许多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诠释,如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回归,得出工业废水和废气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38%左右。有的学者则主要通过考察二氧化硫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拟合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单纯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足以迎来库兹涅茨转折点,需要依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和政策激励,而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排放水平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本文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山西环境资源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首先,设定如下工业产出模型:

ln(Y)=c+c1ln(K)+ c2ln(AL)+c3ln(DW)+c4ln(DG)+c5ln(DS) (1-1)

其中,Y是工业总产值,采用指数形式;K为工业资本,用工业固定资产净值表示,利用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变为不变价格,收价格指数统计影响,在1980-1990年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整,1991年后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结果为1978年不变价格;A为劳动有效性,用高中以上毕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L为工业从业人员平均数;DW、DG、DS分别为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c是常数,c1,c2,c3,c4,c5是待估参数。

根据1980-2007年山西省序列数据(三废数据是1985-2007年),运用Eviews5.0,采用最小二乘法对(1-1)式进行回归分析。经多次试验,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舍弃变量DS可行是因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相对要小,而DW舍弃也可行是因为其基本呈下降趋势,而且山西属于以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

根据得出的弹性系数,分别计算资本、劳动、废气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环境资源的消耗促进了工业增长,也就是说工业增长是以牺牲一定的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幅度很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程度较高,达35.59%,基本可以反映山西环境资源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程度。现实中,山西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居全国前列,地表、水系等破坏较为严重,这些不争的事实已经很好地佐证了工业增大对环境的消耗程度。

2.自然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2000年-2008年,山西GDP占全国比重远低于其能源消费占全国的比重,而且这种差距在2005年后持续扩大。山西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采矿业、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产业、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基本占工业增加值的85%左右,占GDP的44%左右,其中采矿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多。这种资源型产业支持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自然资源大规模的消耗,即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和消耗绝对支持了山西经济增长。虽然从表2中看到资本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较大,但这种资本的贡献大多来自于资本绝对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与产出效率并不高。而且资本品是用自然资源生产出来的,资本对增长的推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以及对环境的高强度利用。

(三)经济增长波动性强

山西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资源型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资源型产业是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价格、产品需求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国内外市场需求。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山西省经济运行状况再次验证了上述特点。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以来,煤焦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山西省工业增加值随之持续同比大幅回落,10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负增长,2008年末GDP增长少有的低于全国水平0.7个百分点;2009年3月份山西省工业增加值降幅更达27.7%,一季度GDP下降8.1%。截至2009年5月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7.6%,降幅高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在9个下降省份中排名第二。

同时,资源型经济容易受节能减排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影响,尤其是山西70%-80%的县市以煤焦为主导产业,对其影响尤为深刻。

二、目前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难点

(一)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资源约束的强弱将表现为价格的高低。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资源价格浮动的承受力有限,我国矿产资源、土地等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不合理,价格难以体现其价值,未能涵盖外部成本,资源等要素价格失真,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投资实现增长,这也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增长方式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市场价格机制和政府规制的有效结合,发挥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合理调节,以及对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成本的体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实现的难点。

(二)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有效结合

受经济增长路径依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的推动离不开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期改变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执行力,从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但是,行政手段推动成效只能是短期的,并不能形成长效机制。只有当节约、高效、环保等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自愿行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才能真正实现。这当然需要依靠经济手段的运用,包括环境污染收费、征收环境污染税、排污权交易、对生产节能减设备和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优惠税收、金融政策、完善财税体制等。现实是节能减排政策基本属于命令-控制型,现行的价格杠杆起着逆向调节作用,经济手段运用还非常有限,如何在发挥好行政手段作用的同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实现节约、环保、高效是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三)技术创新与制度安排的有效结合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由于科技投资见效周期长,作为科技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优先将资金投向能够较快显示政绩的项目,不愿投向科技、教育等长效项目,科技和教育的公共支出比率低。另一方面在目前外部体制环境下,企业并非技术创新主体,也未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导性推动力,仍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所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和优化结构仍有待外部制度的安排、政府职能的转化和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改革和外部制度安排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的难点。

(四)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有效提升

山西资源主导产业以采掘业及相关的较低级的制造业为主,需要的多为低工资、低技术的廉价劳动力,人力资本难以实现积累。掌握一定知识的劳动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教育、培训费用的投入。而这种人力资本形成的时间效应又会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过程总是和产业结构变动相伴随,产业内部升级和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是推动集约型增长的因素之一。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必然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结构性失业也是一个常态。在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力资本需求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是一个难点。

(五)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投资与消费是内需的两种形式,然而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投资的增长及其对经济的拉动,加之地方政府干预投资、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1个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中,山西十大主导产业中近80%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范围。同时,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产能和产品过剩。如上文所述,山西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如果从人口构成看,山西省乡村人口占比约56%,从就业人口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约43%,也就是占绝对比重的乡村人口对应6%左右的第一产业产值,结果必然是很大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极大不平衡。而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超过一定限度时,总消费水平将下降,结果是投资不能转化为消费,形成制约经济增长的市场需求约束。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协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

三、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体制创新

一是体制创新的基础——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经济增长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也要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上。只有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改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使企业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成为追求集约、追求效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微观经济主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节能减排才能成为其自愿行为,才能实现长效。

二是体制创新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发挥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应体现在对市场主体负外部性效应的弥补上,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三是体制创新的核心——价格和投融资机制。国外成功经验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能最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尽快提高资源产品价格、坚决收取排污费,实现企业负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改善投融资体制,提高资金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四是体制创新的途径——激励约束政策。制度上激励约束的有效性将保证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如,调整现行增值税为主的税收政策,改变地方政府重视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不重视能耗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为偏好;完善干部考核政策,将绿色GDP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制约的约束性指标等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严格市场准入政策,制定必要的准入政策和相应的法规,包括行业先进技术经济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等,限制并减少能耗高、环境保护标准低、外部不经济显著的项目进入立项和生产领域;制定鼓励或抑制性政策,健全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和监测系统,提高企业节能技术;收入分配政策要向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转移,

五是体制创新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过程总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伴随,体制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改造升级第二产业、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缓解就业矛盾、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源性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创造条件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口,不断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责任编辑秦亚丽)

作者:任桂花 卢家强 周 岩

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 篇3: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推动“十四五”内蒙古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关键词:节能减排 面临问题 绿色高效发展

“十四五”国家将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能源资源大区的内蒙古面临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责任,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切实推动“十四五”节能降耗取得实效。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指标与能耗指标“错配倒挂”,节能减排基础较弱

“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年均1.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国内生产总值6%左右稳定增长,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内蒙古是以年均8%左右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规划目标为累计降低14个百分点,实际增长9%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能耗“双控”两项指标全国倒数第一。“十四五”是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全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GDP规模对节能减排下降的支撑作用不强,增速双升压力依然较大。

(二)结构性、区域性增长压力大

内蒙古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功能定位,导致内蒙古产业结构重型化、高耗能特征明显。全区275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企业1357家,占比近50%;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7.2%,化工、钢铁、有色、电力、石化炼焦和建材6大高耗能行业,能耗累计增量占全社会能耗增量的74.8%,其中化工、钢铁、有色行业占全社会能耗增量的62%。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达87.4%。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包头三市高耗能企业比较集中、新上的大项目相对较多,这些地区占全区累计能耗增量的三分之二。“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为年均下降3%左右,增量在3000万吨标煤以内。但从各盟市上报“十四五”项目情况看,预计新增能耗为1.8亿吨标煤,这个数字相当于目标增量标煤的整整6倍。节能减排存量、增量压力大。

(三)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短板

总体上看,内蒙古煤炭、水泥、铁合金、铜铅冶炼单位产品能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钢铁、焦炭、烧碱、电石、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总体达到国家限额标准,但距离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能源利用效率仍存在短板。从近两年全区电力行业能耗水平看,2018、2019年火電供电煤耗分别为每千瓦时电331、326克标煤,超出全国行业平均水平23.4、19克,据此测算两年分别多消耗982、866万吨标煤; 钢铁、焦炭、电石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低于国家先进标准14%、24%和18%;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节能改造的力度不够,钢铁企业还不能完全实现全流程绿色生产、能源循环利用。2019年全区六大高耗能行业拉动规上工业能耗增长12.8个百分点,但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仅4.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二、建议

(一)严格高耗能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对全区新建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分类实行差别化的节能审查政策和核准备案联动机制。在技术、工艺、安全、用能等方面全面对照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标准,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也要设立严格准入条件和相关规范和要求。避免刚引进就被替代或淘汰。

在电价政策导向上,必须充分体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引导高耗能产业加快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发挥好价格杠杆对节能降耗的促进作用。要加强节能先进技术、产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等的推广、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引导推动产业能效提升。

(二)强化能耗源头管控,推动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的产业升级、能效提升

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在重点耗能行业推行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电力行业、煤炭行业、钢铁冶金行业、化工行业,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加大共性节能技术研发攻关,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技能改造。探索在重点地区、重点用能企业率先开展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下的用能权交易试点,运用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地区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

优化电力供给结构。加快30万千瓦以下火电小机组的淘汰步伐。加快新能源发展,增强电网输出能力和稳定性,着力解决局部地区出现的限电和弃风弃光问题。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动储能建设工程,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利用好落实国家对超出激励性消纳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不计入能耗“双控”考核政策。

研究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开发利用的规划布局和支持政策,将新能源发电基地与大型耗能型产业基地就近布局统筹规划建设,建立区域微电网、智能电网等输配电模式,突破煤化工、金属冶炼、新型建材等行业使用不稳定电源相关技术,建立起风光火互补、清洁发电与用能产业一体化衔接的低碳型产业体系。支持新能源项目就地配置一定比例电化学储能,推动储能技术发展,探索储能商业运行模式;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开发、智能微电网建设等,在适宜的新建商业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储热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示范工程。结合大数据、精密设备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用户侧储能示范工程。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冷等。对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立项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在电源及管网接入的路径规划审批和热源用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开展“绿色高效清洁能源项目”的申报及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供暖设备企业、供热企业的参与度。将电供热纳入新兴扶持产业名录。推动建立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光热电站等商业化运行机制。

(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一是申请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不计入综合能源消费指标试点,鼓励可再生能源与用能企业合资合作,生产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申请探索用能权补偿机制,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的自愿节能量参与用能权交易,配套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依托跨省能源合作机制,申请建立跨省用能权补偿机制,建立跨省合作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打造国家用能权补偿区域合作示范点。二是申请分类计算煤化工等煤基产业燃料煤、原料煤使用量,控制燃料煤消费总量和强度,单独设立原料煤用量控制标准。结合产业发展、技术更新、环保要求等趋势,加强对备案项目煤化工装置数量、规模统计,动态综合设定压减指标,实现两项煤耗的合理细化管理,促进能源消耗小、产品附加值高、贴近市场需求的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等新兴煤基产业发展。内蒙古煤炭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1/4,开展煤基产业用煤权制度创新,有利于为全国做好能源经济文章探索最优路径,具有巨大的示范意义。

(四)加强责任落实和考核监督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降耗任务比较重的地区,既要保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还要完成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各级发改部门要牵头承担起能耗“双控”推进工作,围绕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耗能领域,加大支持引导力度,切实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实施方案,强化地区、企业、部门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强协同配合、督导检查,督促用能企业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年度能耗“双控”考核工作机制,将坚持“双控”效果导向,对落实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领导干部坚决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作者:洪冬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市场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