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2022-10-13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情况等,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条件

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课堂导入 实验活动一 实验活动二 实验活动三 实验小结 问题与交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燃烧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燃烧?

(过渡)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火堆上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燃料的燃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你们想知道燃烧具备什么条件吗?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一同来探究吧! (板书)探究燃烧的条件 (出示)幻灯片本节课的实验目的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燃烧实例有哪些呢?(木炭、铁丝、红磷等物质的燃烧)引导学生分析木炭、铁丝等物质的燃烧现象从而让学生思考物质能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过渡】以上只是同学们的猜想,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出示)幻灯片 本节课的实验用品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方法

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 现象:

1、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

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 实验

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 实验

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 现象:

1、滤纸片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小木条燃烧,煤块不能 乒乓球片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

小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蘸水的棉球如果长时间加热会怎样?为什么?

2、如果将探究二中实验3的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

3、在实验中,还有哪些异常现象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欣赏有关燃烧的图片,回忆并总结燃烧的定义 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思考,举出前边我们学过的燃烧的实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猜想

1、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

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对照检查实验用品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实验。 各组成员通过实验过程讨论并展示实验成果 思考:比较各组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总结结论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可选择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成败利弊 根据所有的仪器、用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进行总结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选择进行实验操作,自己验证。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 通过生活事实体会燃烧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感受实验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交流比较,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

二、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

三、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课堂导入 实验活动一 实验活动二 实验活动三 实验小结 问题与交流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通过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燃烧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燃烧?

(过渡)事实上人类的文明就是在火堆上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燃料的燃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么你们想知道燃烧具备什么条件吗?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一同来探究吧! (板书)探究燃烧的条件 (出示)幻灯片本节课的实验目的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燃烧实例有哪些呢?(木炭、铁丝、红磷等物质的燃烧)引导学生分析木炭、铁丝等物质的燃烧现象从而让学生思考物质能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过渡】以上只是同学们的猜想,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出示)幻灯片 本节课的实验用品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方法

1、将小石子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水和酒精的棉球。

3、将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不同小组可能选择不同的方法) 现象:

1、棉花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燃烧。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

1、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滤纸片和小煤块(坩埚钳夹持) 实验

2、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 实验

3、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 现象:

1、滤纸片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小木条燃烧,煤块不能 乒乓球片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三 燃烧需要氧气(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

小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蘸水的棉球如果长时间加热会怎样?为什么?

2、如果将探究二中实验3的乒乓球碎片和小木块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

3、在实验中,还有哪些异常现象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欣赏有关燃烧的图片,回忆并总结燃烧的定义 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思考,举出前边我们学过的燃烧的实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猜想

1、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

3、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对照检查实验用品

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并合作完成实验。 各组成员通过实验过程讨论并展示实验成果 思考:比较各组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总结结论 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可选择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成败利弊 根据所有的仪器、用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进行总结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选择进行实验操作,自己验证。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 通过生活事实体会燃烧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了解这节课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感受实验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通过交流比较,认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方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

探究

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

二、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

三、燃烧需要氧气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沙湾县第五中学 吴兰英

2015年12月9日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小活动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2.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和规范性。 导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导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导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白磷、红磷、烧杯、热水、铜片、导管、蜡烛、碳酸钠、稀盐酸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预习导学: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3.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兴趣导学:创设情景: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表演:魔棒点灯,请一位同学熄灭酒精灯。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问题导学:

活动与探究一:

1、小组实验

提供用品:纸条、蜡烛、酒精灯、火柴、小木条、

小石块、坩埚钳、镊子、沙子、

水、湿抹布,剪刀。

要 求:老师从1数到30,此过程中你亲自动手制造一种物质的燃烧,并且数到30时燃烧要恰好停止。

2、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3、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 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活动与探究二:

提供用品:燃着的蜡烛、水、沙子、湿抹布、剪刀、烧杯。

要 求: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熄灭蜡烛,并找出相应的灭火原理。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演示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讨论完成并分享: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阅读课本131页表7-2: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完成学案:自主研学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家中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2.图书馆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3.汽车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4.木材引起的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5.档案室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6.电线老化引起的失火可选用( )灭火器。

观看幻灯片及课本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讨论: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事故,例如火灾。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咱们全班分享。 当堂检测:

1.水可以灭火的原因是( ) 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并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变成不可燃

2.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反应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5.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可燃物、氧气和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火,其灭火原是

,灭火器中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稀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小文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实验

1 ,实验

2 。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 课堂小结:本课题共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氧气(或空气)

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常见灭火器

第三篇: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烧和灭火教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上册第 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碳几碳的化合物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灭火器。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四、 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学生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 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83 页 4.5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教学评价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关于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学习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

2、对爆炸的概念认识错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白磷、红磷、烧杯、热水、铜片、导管、蜡烛、碳酸钠、稀盐酸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爱心专心

课堂练习:(投影,学生回答,教师评讲)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作业布置:

1、家庭小实验:点燃三根火柴,分是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三根火柴燃烧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课后习题

1、

2、

3、

4板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二、灭火的原理

用心爱心专心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常见灭火器

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五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融入式党建书记项目下一篇: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