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2022-09-03

第一篇:改革开放的文化发展

改革开放的文化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的文化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改革到体制创新,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十六大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目前,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沈阳、西安、深圳、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成都8个副省级城市和其他37个地级市,都已经组建了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取得可喜效果,中国对外演出展览中心整体转制,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北京儿艺、江苏演艺、丽江歌舞团、吉林歌舞剧院等转制为企业,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第二篇: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迁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二、文化冲击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以及我个人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很多地方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老人们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95后00后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似乎开始迷失自我,开始盲目的最求外来文化而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理由在当今社会遭到淘汰,当我们的下一代一味的追求这些文化时,却是我们传统文化遭遇淘汰甚至灭亡的时候,文化应是在不断交流交融中

谋求进取有所突破的,人们要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发展,流传下去。

三、总结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对于文化的普及,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东方书报亭,到各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从露天电影到露天舞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舒坦,过得开心,过得丰富。而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无论风雨都是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像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它是比较顺畅的回归到了自然的地位。

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参考文献:[1].岁月如歌——新闻直播室,2009.1;

[2].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家庭三十年;社会学人类学中文网;2009.9;

第三篇:改革开放带来教育的发展(定稿)

改革开放带来教育的发展

小港这片土地曾经是我上中学的地方。那时的小港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村小镇,在北仑区的众多小镇中算不上是最好的。房子有点破旧,街道很小,只有几家小店。在小港只有小学和中学,没有幼儿园。

中学毕业,我考入了宁波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第一次听说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这个比较

前卫的名字,还听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土地是东海之滨的一块热土,是将来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我当然很高兴很愿意为这片既是我的母校所在地,又是让人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地方服务。

在1987年,正是宁波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第三年,我和我们园的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开发区幼儿园工作。

我看到的是:小港,这个昔日的农村小镇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先长满杂草的海边滩涂地,被规划成了整齐的工厂区,盖起了整排崭新的标准厂房;原先建造零乱的农村矮房全部被拆除,规划了崭新的居民区,它因为沿用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蔚斗小学”的名称,取名叫“蔚斗新村”,在新村里盖起了整齐统一的数幢五层的商品房;零散地还盖有18层的姐妹搂、皇冠大厦。干净整洁而又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原先的小泥路;昔日的小港村民,他们从小平房搬进了单独的两层院落的小楼房,他们放下了锄头和渔网,走进了工厂、走进了机关,他们研究起了技术、他们搞起了管理,他们中也冒出了一些人才,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贡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发展,富起来的居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中学不断被扩建,同时也规划起了第一家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那时盖起的第一家幼儿园占地面积只有近千平米 ,只能容纳小、中、大和小小班四个班级。第一天开学,我们幼儿园来了99位小朋友,这样的幼儿人数几乎就占满了我们幼儿园全部名额。

接着,随着入园幼儿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小园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入园的需要了。于是,在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马上又盖起了第二个园所。那个园所能容纳12个班级,在当时认为是比较超前的园所,在五年后,它又一次不能适应孩子入园的需要,于是在1997年,我们在小港的东区盖起了现在的具有五星级设施条件的第三个园所。在那个园所里,我们幼儿园被评上了省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开辟了浙江省幼儿体操训练基地、被宁波市教科所授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成为“宁波市园本教研示范园”。担负着所在学区下属所有个体园和集体园的业务辅导工作,引领小港片区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开发区幼儿园也成为了区级的优秀辅导园。

而我们的幼儿园,从1987年建园至今,也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孩子的入园人数从当年的99位,已经增加到了将近800名。从那时的3个班级,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28个班级。教职工人数从那时的个位数,增加到了将近三位数。

去年,是我们开发区幼儿园二十年周年的园庆。适逢幼儿教育大发展受重视的好年头,在园庆典礼上,我们迎来了北仑区教育局及各方领导和全区所有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园长近百人来参加我们的园庆典礼。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受如此的重视,是闻所未闻的。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同时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幼儿园教师的切身感受。

第四篇: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

陈应龙 张秀梅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系 334001 srsycly@163.com 13767381355)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在1978年想到要画这个圈的,距今正好三十年。今天,让我们站在2008年,共同回顾过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一场轰轰烈烈震撼世界的社会大变革让中国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举世瞩目的30年,是波澜壮阔的30年,是高歌猛进的30年。30年,我们经历的是毅然的抉择,看到的是巨大的变化,留下的是深刻的记忆。

说起30年的成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以说特区,可以说沿海,可以说西部;可以说城市,可以说乡村;可以说收入,可以说消费;可以说吃穿,可以说住行,可以说高楼;可以说交通,可以说通讯,可以说旅游„„没有人会否认,没有人会摇头。因为事实就在那儿摆着,看得见,摸得着。

但在当初,却不是这个样子。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设想、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在提出之初,都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可以说,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探索中、试验中、讨论中、比较中、阵痛中、宽容中、在先行者坚定不移的坚持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回过头去想一想,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为当时的“保守”和“僵化”感到可笑。害怕“农村大包干”,害怕“国营企业改制”,害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害怕“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才终于明白,改革就会有风险,开放就会有代价。但这些“风险”和“代价”,就像办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支出”。比起我们的“收益”来,可谓是小之又小。

30年让我们记住,解放思想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法宝。30年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前看》,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从此,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开始拉开解放思想的大幕。3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决定着我们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30年让我们记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0年让我们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途。落后了不仅要过穷日子和苦日子,而且还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兴旺,就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发展要有利于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人像“闯关东”一样,大胆地带头去“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心中理想的灯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我家乡碧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碧洲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镇,那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是个人人去而忘返的地方,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是为美丽的家乡增添了几分色彩,这主要从以下六方面体现:

一、经济来源由“靠山吃山”到“山城兼顾”。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家乡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仅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那时农民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洋工”似的生产方式使那个本来就物资缺乏的年代经济愈加拮据。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近几年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于是许多农民纷纷涌向沿海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90年代兴起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土地资源逐渐集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一户,脱贫一户”。再者,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具有正面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反而增加了家乡人民送子女读书和年

- 2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四、交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条条道路通各村”。

想致富,先修路。改革的“开放性”需要家乡交通的便利性和通畅性。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人们意识到仅靠走二三十里泥泞曲折的小路卖一点农副产品是不行的,于是领导从农民迫切需要的项目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把“修不修路,修什么路,怎样修路”交给农民群众,由群众“自己议、自己干”,到目前为止,全镇农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零对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五、教育由“百无一用是书生”到“世上唯有读书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人走出贫困和闭塞的敲门砖,因此教育深得家长们的支持。在过去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庭人员的吃穿都成问题,何谈入学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执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孩子纷纷被送入学堂。并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随之变化,不仅大力支持孩子上学,更注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子女与日俱增,即使是没能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家长们也会想法设法地送其入技术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的“农村子女免费入学教育并发放生活补贴”的政策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因而教育更是深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家乡的孩子已达到100%的入学率。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对教师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设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切,都推动着家乡教育的不断进步。

六、医疗由“有病难登三宝殿”到“院门终始为民开”。

很长时间以来,看病需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是直接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过去,人们在昂贵的医疗费面前望而却步,许多病人都是一拖再拖,到生命垂危之时才勉强进医院,但往往是“病人一去不复返,家人悲恸恨幽幽”。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怕得病,都怕上医院,辛辛苦苦,土里刨食挣得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钱,可能就会因为一场病而花得精光。然而,近几年,随着城乡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更多的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医疗保险,而且还有国家补贴,看病也能报销医疗费了,这是很多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因此,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

- 4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十一长假期间利用放假时间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下调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时候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就此,我对我们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目的:

掌握村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态度,了解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的村委及村民。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7日

五、调查地点: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七、调查结果:

首先就是农村农业税减免的问题。2004年春一系列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政策陆续出台。虽然这部分税并不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年收入仅有几千元的农民来说,一年减去几百上千元的税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免征农业税不仅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所在,还是稳定地方治安、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途径。但是免除农业税给镇乡一级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困难。

再次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五年前我们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这个政策为无力承担上学费用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为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使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但是,关于农业技术教育却遭到忽略。 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而且我们村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所以很多青少年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村里平时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更新增加困难,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最后就是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建设。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2003年,国家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和监管手段都已日趋完善.但我们村里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一)管理落后,监管不力其一,由于培训的不到位和业务知识的匮乏,村中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识别假单据能力不高的问题。其二,对乡镇新农合要害部位人员实施监督的主体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法规和系统的监督体系。其三,参合农民利用政策漏洞套取新农合基金。

(二)药价虚高,损害患者利益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去医院开方,到药店买药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宁可选择个体诊所而不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高药费抵消,以致造成“医院挣了钱,农民不受益”现象。

(三)违规套现,增加风险由于新农合制度采用第三方(即新农合基金)付费模式。少数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和垄断地位诱导需求,提供过度服务,继而影响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

八、调查思考:

第一、我认为要解决乡村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可多渠道缓解乡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为农民增收做出制度性安排。

第二、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基金运行机制可以:

1、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足额保证经办机构的公用和专项经费,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还应就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2、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 一是完全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营利性质,对乡镇卫生院采取公益性改革,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实,抑制其营利冲动。二是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主体,改变目前乡镇卫生院“一店独大”的局面。有条件地适当降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进入门槛,让市场规范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3、改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管理模式一是中央财政资金直拔到县,省略中间环节,以免出现资金滞留和挪用。二是借助外部力量,打破管办一家的运行格局。三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合基金运行模式。

4、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管理。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第三、农村教育这问题解决还要靠政府的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同时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一定要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村中领导人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村中龙头产业。要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3、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种植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3、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对农村的变化有了更深刻了解,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赶工方案与保障措施下一篇:公共区检查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