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2022-07-21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教学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本学期的9月17日——10月15日我们一行5人先后进入二小、无定河小学、河南学校、高级中学进行课堂教学视导。10月24日——11月8日参加全旗教学能手大赛的课堂教学和说课活动。11月26日——11月28日听全旗新教师转正定级课。三次共听课74节。通过听课发现了我旗教师的一些优点与不足,现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旗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比如,一小的杨靖艳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时组织学生动手摆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二小的王丽萍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康铁梅老师的有余数除法教学,以老木匠与小木匠的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陈文慧老师的《对印版画》通过游戏在两幅画中找不同(大同小异)调起学生的味口,再让学生探究大同小异的两幅画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对印版画。情境生动、贴近学生。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学生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也能诚恳的接受并改正。如二小刘锦兰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课件出现了错误地方,学生指出后老师诚恳接受并表扬了学生,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河南学校王正英老师的《分数混合运算》注重方法的指导,采用小组争优、个人争星(智慧花、创意星、笑脸)的激励办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混合运算的方法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让好多学生板演,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听课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介绍除法的竖式写法时,有学生写成

15

÷5

——

3

教师评语说:“错了”,我们应该先肯定这样的学生很聪明,善于应用已有知识(根据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解决问题,但用竖式计算除法有一个统一的写法。这样一来,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关注。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簿”,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也可尝试学生编题,互评、互批等。开放性作业与评语、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设等,我们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教研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

3、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扎实实验。

4、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第二篇:张三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张公山第三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2013年12月

张公山第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经过我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感受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的变化。现将本学期调研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从总体上看,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普遍有所增强,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学生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表现出较为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李传琴老师组织折纸、填图等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发展:线段、长方形、圆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张玉香老师与陈晨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王越洁老师的《可能性》教学,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学习任务单”后,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分工明确,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杨柳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导入精彩,从教学楼照片抽象出基本图形,情境生动、贴近学生。导入部分的铺设、面积公式复习等,关注了各层面学生发展。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能让我说说自已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在王昕老师执教的《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一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探究欲望较强;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气氛宽松、和谐。

4、教师大多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研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

3、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4、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第三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学生中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大概与沉闷、单调的体育课教学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要求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学习简单的运动技能技巧和体育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生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扔学生在体育课上能痛快地玩,而且玩中有学,这将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现通过对全市各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体育被视为副科,不被重视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考得好的学校即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体育教师也就成了副科教师,家长更不会重视,甚至有家长怕累着孩子,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这就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兴趣,他们也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花心思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锻炼。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的代名词。再加上一些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惜大量占用体育课时间。

2、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

观念较为陈旧,只注重体育成绩的单方面的提高,不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少部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学校在一些运动赛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增光添彩,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光仅放在了短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3、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上课兴趣不足,热情不够

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意思,对体育课热情不够,能参与锻炼的仅仅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甚至在体育课堂上也懒得运动,应付了事,又得还以各种那个理由请病假,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这是由于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被培养起来,又得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就是放羊了,随便玩了,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教学,组织性差,随意性强。

4、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

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师资观念水平有待提高。有人曾笑话体育课是“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重复,没有按照《体育与健康》这本教材上的内容一课一课上下去。体育课堂的内容,无新意,学生提不起兴趣,或者是考什么就是教什么,考跳远,那就节节课都练习跳远,有一跳跳几年的现象存在。

二、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

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

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皎月,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总之,通过以上对我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体育教师要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式各环节的作业,遵循体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确保学生健康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学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机制,为体育教师向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喜欢且富有实效的?带着这些问题,本人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调研,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教师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学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2、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的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关照。教师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缺少透彻的研究,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科基本思想、学科基本方法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教材处理过全、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如一位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时提出了以下几个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说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③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④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⑤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而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可以确定为:①学习朗读;②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验思想感;③品评文中人物,多角度解读文本;④联系实际,探究文题、文末经验句的含义。对比该教师的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我们便可以发现,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不成序列,而且绝大多数是与教学目标背离的。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要么把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等同,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安塞腰鼓》(七年级下册)时,有两个环节便没有对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剪取和重组:一是在“观看视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没有将能够体现“安塞腰鼓”恢弘气势的视频资料剪辑,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为阅读文章奠定感情基础的目的;二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没有将用于朗读的材料进行剪取重组,而是全文朗诵,致使“通过朗读,感受语速、语调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这一教学目标落空。

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能力要求缺乏研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特点及相应的文体阅读能力训练不作区别对待,而是按照一般文章阅读的要求和程序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或脱离文本、曲解文本,或放大人文教育、异化为非语文课。如一位教师教《钱塘湖春行》(古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根据这首诗为游人设计一个游钱塘湖的路线,该怎样设计?应该把哪里作为旅游的重点?把诗歌教学当做了写实用文的依据。又如一位教师教《罗布泊,一个消逝的仙湖》(说明文),在指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便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关于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讨论上了,而对于与说明文这种文体相关的阅读知识理解和阅读能力训练根本没有涉及,将语文课异化成了环保教育课。

3、教学策划与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一是课堂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风格要素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是“隔心、隔情、隔智”,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常常矛盾。如《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本应该是严肃沉郁的,教师应该据此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课堂情境,但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整个课堂情境是嬉戏吵闹的,让人听后觉得像一场闹剧。

二是课堂教学安排违背适度原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安排过度。要么过小以致干瘪,如课文阅读教学课;要么过多以致臃肿,如试卷讲评课和综合复习课。如一位教师在上《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一课时)课时,共安排了“中考考点回顾、论点知识、论据知识、论证知识、词句理解知识”等5大块知识,还有用于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7段训练材料。另一位教师在教《喂!出来》(一课时)一文时,共出了10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普遍过小,如一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一个课时只做了“教读生字”一件事。其次是教学的难度、深度、起点安排过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恰当地安排教学难度、深度和起点,要么过深、过高,学生够不着,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要么过浅、过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刺激思维神经系统的兴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了“楷模”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后,还要追问“楷模”为什么是“榜样、模范”的意思,难度太高。另一位教师在教《“友邦惊诧”论》时,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自读分析论证方法上,起点太高。再次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安排的时机不当。如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通常是:①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②指名上黑板听写、解释词语;③书看完后,组织学生讲评黑板作业;④讨论思考题。这样的序列安排造成了教学思路的割裂与中断,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

三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一般来说,教学程序的安排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要像写文章一样,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达不到这个要求。首先是教学的速度缺少快慢行止,从头到尾一个速度,毫无起伏。其次是教学内容缺乏详略的取舍安排,各个环节平均用力,看不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鲜明的节奏感,问题与思维的难度不是渐次加大,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缺少强弱变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形式单一枯燥。最后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没有层次性、序列性和递进性,且目标意识不强、意图不明显,不能形成一种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整体节奏。

四是训练与问题的设计形式单一,效益低下。在训练设计上,主要存在训练意图不明、训练指向不清、训练强度不宜、训练方式单

一、训练脱离文本、训练缺少拓展延伸等问题。在问题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的问题思维容量小、缺乏合作探究的价值,问题之间缺少关联、没有形成层进的序列,问题不能牵引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品读等问题。

4、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

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

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

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水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4、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学案编制、课堂实录、训练检测、经典试题、教学反思、教材解读、课标研读、教学交流、教育理论等方面。教学资源库中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的原创,也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资料选摘。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以电子邮箱、个人博客等为平台,教研室应分学科设有公共的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教师个人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设立电子邮箱和教研博客。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究竟怎样?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哪些优势和问题?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既喜欢而又富有实效?什么样的课堂才值得我们给予高的评价?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于2月27日——3月31日止,对我县的13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听课研究,共听教师常态课35节;北片三级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看了8节课。这一圈走下来,不由得使我对我县的课堂教学现状有了深深地思索。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几许欣喜

1、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我县教师由关注学科、关注教材向关注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方面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习惯,大多数教师开始了由教书匠向育人师的转变。教师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面进行了转变,由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向从老师那里学习得到知识的方法的转变。

2、尽量使教学目标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目标较明确,已经能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运用到课堂之中。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正在尽最大努力将三维目标统一到课堂当中,教学内容较丰富。

3、教学方式趋于合理。

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和课堂结构初步形成。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纯粹是知识传授型的课堂形式已不多见,宽松、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初见成效,教师本位和单向灌输的弊端基本得到克服。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但多年来,许多教师没有认真全面的思索过这句话,所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唯课本、唯课文至上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自从课改以来,部分教师的思想和手脚获得解放,不再做教材和教参的奴隶与搬运工,而是以课改精神和课标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弥补教材难以避免的不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对于某一单元的课文,部分教师能够大胆取舍,不讲自己认为不好的课文,大胆增添自己认为能够有助于教学的课文。这就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强化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多媒体课件加以辅助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课堂。由于多媒体涵盖图、文、声以及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目前,我县第四中学已经实现了班班通,班班通的实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1、曲解课改

有些教师由于对课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走偏锋现象。

(1)过分强调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殊不知,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主题班会、辩论会„„

(2)课堂教学形式化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使教学形式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如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取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实际上,我们首先应该分析所学内容是否有必要去合作;小组交流时,问题是否明确;小组的组员搭配与分工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因素;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之前是否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环节;合作与交流的时间是否充分;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是否当好了“参与者”、“主持人”等角色等等。

(3)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

已经习惯了“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不忘中心思想字词句”的语文教师们,在课改大潮的推动下,课堂逐渐形成了或自主、或探究、或合作、或以读代讲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但课堂上也有一些镜头耐人思考: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课堂中忽然多了些“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诸如此类的鼓励性的语言。乍一听,感觉颇新,似乎信奉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已被我们的教师给彻底瓦解了。但久而久之,我们也慢慢地发现,此类鼓励性语言竟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不管学生答得是否有道理,也不管对与错,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总要说上一句“你真聪明!”,或者煽动全班学生来一个“你真棒,作家的料儿”。

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对学生的“欣赏”成了可有可无的“作秀”。这样的表扬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

2.教师基本功不过关

有些教师的基本功不过关,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不能正确给予肯定或否定;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该讲清的而未能讲清;范读课文时未能起到示范的作用,甚至还不如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有的老师安排练习时,只肯定了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答案,却漠示了台下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有的老师只能放不能收,小组讨论时,教师倒是安排了任务让学生开始讨论了,但当班里乱成一锅粥,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的同学开始打打闹闹时,教师无法让学生回到这节课的内容上来。这也反映出教师上课的调控能力不强,没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未能真正用课改理念去指导教学。

3、课件使用不当

课件的使用应遵循三个原则,即:有机、有度、有效。

结合要“有机”,即把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要时不要牵强附会,要水乳交融,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用之要“有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落实要“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要落实到有效上。不要把多媒体的应用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读

二、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我们自己每学期也至少应读

二、三部文学名著。我们也应该多了解一下孩子们喜欢的知识,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去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多读一些教育专著,这样就能从优秀教育家身上得到启示,以便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日常教学。我最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两部专著《做最好的老师》和《做最好的家长》,我觉得给我的启发很大。建议教师们沉下心了好好读一读。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各校要建立备课网络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可以以校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保证用集体研究的最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定好时间表,排出各类课型的研究时间,引导大家共同探讨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诵读欣赏课的教学路子。相信各校如果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成绩。

3、熟练掌握教材

教师熟练掌握教材并不是要教师拘泥于教材。中国的文章浩如烟海,单凭老师讲是讲不完的,教师要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取舍。该讲的,必须讲,讲深讲透,充分体现出它在课本中存在的价值,渗透出它对于学生学习

语文的意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劳而少获,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弊端就可以避免。

4、各校要加强常规管理

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是能力不高,只是干劲不足。各校教学管理虽然正日趋规范,但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管多理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教师疏于管理和激励,或者学校内部政策对教师的心理有伤害等原因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各校要将常规工作做细、做实,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干劲,以便提高学校教学成绩。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找准位臵,在实践中反思,在学习中提高,就一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课改新天空。

进修学校 韩云供稿篇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喜欢且富有实效的?带着这些问题,本人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调研,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现将调查与思考报告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1、教师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听课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准备比较充分,部分教师不仅能够精心设计课时教学方案,还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编制学案,没有教案进课堂的教师极少,绝大部分教师能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门前等待上课。学校开始实行集体备课制,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且落实较好;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意识和愿望,在自身专业发展与提升方面显得尤为迫切,教学质量意识和课堂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并能想方设法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农民穿西装”,“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比较明显,但在少数教师和少数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二、严峻的问题

1、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课堂教学“讲风”太盛,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2、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如一位教师在教《袋鼠之谜》(八年级下册)一文时,整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袋鼠的“三大奥秘”以及奥秘背后的原因,而将文章最精彩的教学内容(“卒章显志”的写法启示,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表达形式,精巧的构思布局)舍弃,这是对文本内涵缺乏深度挖掘的典型表现。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关照。教师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缺少透彻的研究,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科基本思想、学科基本方法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教材处理过全、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如一位教师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时提出了以下几个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①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说不要想着下面的岩石;③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④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⑤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而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可以确定为:①学习朗读;②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验思想感;③品评文中人物,多角度解读文本;④联系实际,探究文题、文末经验句的含义。对比该教师的课堂提问和教学目标,我们便可以发现,该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不成序列,而且绝大多数是与教学目标背离的。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要么把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等同,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安塞腰鼓》(七年级下册)时,有两个环节便没有对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剪取和重组:一是在“观看视频,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没有将能够体现“安塞腰鼓”恢弘气势的视频资料剪辑,从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为阅读文章奠定感情基础的目的;二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没有将用于朗读的材料进行剪取重组,而是全文朗诵,致使“通过朗读,感受语速、语调的变化,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这一教学目标落空。

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能力要求缺乏研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特点及相应的文体阅读能力训练不作区别对待,而是按照一般文章阅读的要求和程序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或脱离文本、曲解文本,或放大人文教育、异化为非语文课。如一位教师教《钱塘湖春行》(古诗),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根据这首诗为游人设计一个游钱塘湖的路线,该怎样设计?应该把哪里作为旅游的重点?把诗歌教学当做了写实用文的依据。又如一位教师教《罗布泊,一个消逝的仙湖》(说明文),在指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便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关于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讨论上了,而对于与说明文这种文体相关的阅读知识理解和阅读能力训练根本没有涉及,将语文课异化成了环保教育课。

3、教学策划与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一是课堂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风格要素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是“隔心、隔情、隔智”,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常常矛盾。如《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本应该是严肃沉郁的,教师应该据此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课堂情境,但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整个课堂情境是嬉戏吵闹的,让人听后觉得像一场闹剧。 二是课堂教学安排违背适度原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安排过度。要么过小以致干瘪,如课文阅读教学课;要么过多以致臃肿,如试卷讲评课和综合复习课。如一位教师在上《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一课时)课时,共安排了“中考考点回顾、论点知识、论据知识、论证知识、词句理解知识”等5大块知识,还有用于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7段训练材料。另一位教师在教《喂!出来》(一课时)一文时,共出了10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县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普遍过小,如一位教师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一个课时只做了“教读生字”一件事。其次是教学的难度、深度、起点安排过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恰当地安排教学难度、深度和起点,要么过深、过高,学生够不着,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要么过浅、过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刺激思维神经系统的兴奋。如一位教师在学生回答了“楷模”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后,还要追问“楷模”为什么是“榜样、模范”的意思,难度太高。另一位教师在教《“友邦惊诧”论》时,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自读分析论证方法上,起点太高。再次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内容安排的时机不当。如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通常是:①布置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②指名上黑板听写、解释词语;③书看完后,组织学生讲评黑板作业;④讨论思考题。这样的序列安排造成了教学思路的割裂与中断,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

三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一般来说,教学程序的安排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要像写文章一样,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达不到这个要求。首先是教学的速度缺少快慢行止,从头到尾一个速度,毫无起伏。其次是教学内容缺乏详略的取舍安排,各个环节平均用力,看不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鲜明的节奏感,问题与思维的难度不是渐次加大,教师提供的外部刺激缺少强弱变化,学生思维训练的形式单一枯燥。最后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没有层次性、序列性和递进性,且目标意识不强、意图不明显,不能形成一种层层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整体节奏。

四是训练与问题的设计形式单一,效益低下。在训练设计上,主要存在训练意图不明、训练指向不清、训练强度不宜、训练方式单

一、训练脱离文本、训练缺少拓展延伸等问题。在问题设计上,主要存在设计的问题思维容量小、缺乏合作探究的价值,问题之间缺少关联、没有形成层进的序列,问题不能牵引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品读等问题。

4、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规律意识,教学操作能力较差。

教师缺乏课型意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论何种文体,也不管教学内容的特点,统一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如试卷讲评课,许多教师对“讲什么、为什么讲、怎样讲”缺少整体规划,逐题讲习的多,重点突出的少,没有充分发挥典型试题在知识建构和能力迁移上的作用,就试卷讲试卷的倾向明显;笔练意识淡薄,学生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能上黑板板演的机会更少,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较差;试卷讲评中忽视“互动性”,

没有为学生充分表达思维过程提供机会,学生参与度不够。又如综合复习课,教师中普遍存在教学起点和标高确定不当,示例分析中缺少方法渗透,方法领悟与示例分析脱离,示例呈现缺乏层次、梯度、拓展和延伸等问题。再如作文指导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两个课时中仅仅是命了一个题目,没有方法指导和作文讲评,学生学习写作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学环节不完整。首先是部分教学环节的缺失,如课堂导入、课堂小结、课堂板书、拓展训练、作业布置等环节经常被教师简省;其次是环节之间缺少过渡与照应,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再次是教学的各环节之间缺少一条清晰的教学线索,教学内容散乱,逻辑性不强。这些缺点在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调动不够,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活动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活动形式单一,个别学生活动时,其他学生因为没有任务驱动而乱动。学习过程缺失,“结论教学”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学生阅读与写作过程得不到保证,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活动的效率低、价值不大,无效活动较多。讨论交流的向度单一,只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首先是课堂点评没有原则,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三、诚恳的建议

1、强化教研意识。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这一平台,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课堂观察与诊断、说课评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课等校本教研活动。应牢固树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识,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在真实情景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学研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要尽可能利用上绩效课这一契机,逐步养成研课、磨课的习惯,切实增强学情分析、教材研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并最终让常态课能达到甚至超过绩效课的水平。

2、提高自身素养。一要重视案例分析与研讨。从调研的情况看,教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而是教学操作能力的问题,而提高教学操作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便是

案例分析与研讨,如文本解读案例分析、课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材处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标研读案例分析、问题设计案例分析、训练设计案例分析等。二要狠抓业务自修与提升。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因为任何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只有与自身的专业发展欲望相契合,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要切实制定业务自修项目书,并认真落实,逐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3、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构建教学模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水平来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用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形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教师课堂讲授限时制度,着力解决讲与练、教与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教程推进与方法融合等关系问题,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敢于突破教育教学传统,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按照“构建——实践——反思”的思路构建自己的课型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本调查再次采用自编问卷《语文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对高中各年级250名学生进行测试,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激情语文课堂,并探讨激情语文课堂教学与减负增效的关系,从而能更好的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较好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减少课外学习时间,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结论】通过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处理好和谐融洽师生关系,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较大幅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中达到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打造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死板的语文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让学生从练习、考试、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学生从此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本次调查采用了书面问卷形式,问卷仍为《语文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以了解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语文课堂的现状。问卷分为闭卷式问答和开放式问答两种。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校高

一、

二、三各年级在校学生。调查的背景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课题组开始本课题研究以后,作为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课堂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如何利用短暂的45分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一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倾力打造激情语文课堂,挖掘出一切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激情教学途径,是这次调查问卷的最终目的。

一、调查情况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围绕着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五个问题进行。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来看,我们现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有显著地改善、可喜的成绩,也扔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可喜的成绩。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步加强。曾几何时,重理轻文现象非常普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我校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与改进,明显的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从此次调查问卷看,近50%的同学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作用认识也有很大的提升。

——教师教学观念开始转变。从整体上看,虽然有部分语文教师依旧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 “满堂灌、满堂问”的倾向,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够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本着从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等功能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一是开始倡导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是开始使用学案教学;三是开始关注“方法”这一目标维度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四是有了初步的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五是能正确把握“人文性、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语言的积累。 ——注重语文的课堂教学评价与课堂反馈。在语文的作业情况问卷中,近80%的同学认为语文作业量适中,这说明我校教师既注重与语文的教学的反馈,又能很好的控制学生的学业负担。当然,也有近15%的学生认为语文作业量过重,这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与课后作业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念整体滞后,适应不了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了课堂。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书写诸种权利被严重剥夺。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角色、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课堂讲授限时政策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析繁琐的“填鸭式”和提问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学习时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学生没有任务驱动,随意性比较大。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没有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和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组分工,没有制定规范的合作讨论规程,形式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探究学习时教师没有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课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指导,探究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不力。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学科教学成绩,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

学校存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不重视过程管理,缺少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氛围不浓。

——教材研读与处理能力不够,教学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度挖掘。教师对文本不作深入的研读,没有自己的原初理解和独立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文本内容层面的东西,而对文本形式(语言表达)层面的东西研究不透,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关照。教师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缺少透彻的研究,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学科基本思想、学科基本方法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教材处理过全、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要么把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等同,对文本不加取舍地全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么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将一篇文章从头讲到尾;要么把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等同,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做阅读训练题。对教材内容没有分析、选择、重组和优化,更谈不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问题化和操作化组织;对文章插图、研讨与练习、音像资料、助读材料、师生的原初理解等教学资源缺乏利用意识。

对文本的文体特点和能力要求缺乏研究。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文本时,对文本特点及相应的文体阅读能力训练不作区别对待,而是按照一般文章阅读的要求和程序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或脱离文本、曲解文本,或放大人文教育、异化为非语文课。

——教学策划与设计的水平不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低。

课堂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教师在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文体要素、情理要素、语言要素、风格要素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是“隔心、隔情、隔智”,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常常矛盾。教学程序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不强。一般来说,教学程序的安排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审美教育规律,要像写文章一样,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达不到这个要求。

课堂点评与指导不到位。缺少激励与引导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一律 使用“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予以评价,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其次是课堂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多长时间,教师心中无数,如语文阅读课中朗读训练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都用朗读的数量来衡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至于什么时候安排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基本上指导不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使用的时机、长度、效度处理不好。要么使用时机不当,多媒体应用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严重背离,而不是有机结合;要么用之无度,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堆砌了大量的素材,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要么用之无效,不是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有效上,而是把它当成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唯一标志,反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时间分配失当,教学重心偏移,教学效率降低。

二、目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效率反映的是教师花费的时间与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获得越来越高的教学质量。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直接因素主要有:

(一)教学目标是否准确。目标发生偏差,要求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只有充分考虑自己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和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当明确提出能力、觉悟方面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自觉地实现这些目标。

(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目标确定以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强求统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应当明确,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得如何。

(三)教学手段是否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显示出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力。当前,教师在继续用好传

统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一是生动形象,能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视听结合,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知识巩固率,降低知识遗忘率。二是可以代替了相当一部分当堂板书,使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容量增大。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激情语文课堂的对策和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必须体现教为客、学为主的原则。要以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以改进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促教,以教导学。

要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任课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使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