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以“高职语文”名称的确定为主线,提出高职语文的发展应该抛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谓,以正确确定“高职语文”名称为先导。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正名”的过程,是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本质的过程,也是树立路标、确立高职语文发展方向的过程。

第一篇:高职语文论文范文

高职语文“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

[摘 要] 高职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重要但一直缺乏准确定位,侧重实用性还是侧重人文性是高职语文的两极,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顾此失彼。张纯孝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点为今日高职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院以园林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研究,探索高职语文实用性与人文性并重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人才培养;大语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更注重专业技能;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相比,又更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语文素质是衡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国家技能振兴战略》(2008)列出的8项人才核心技能中,有三项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其中交流表达是位列第一的核心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高职语文肩负重任。长期以来,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是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应用文写作或者大学语文课程,应用文写作侧重实用性,大学语文偏重人文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开设应用文写作。然而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实践中,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不会写作文书,而是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表达。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探讨高职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一、高职“大语文”,语文之“大”应兼容并蓄

高职语文到底应该开设成语文课,还是应用文写作课,历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主张应用文写作者,认为高职学生将走上工作岗位,需要掌握必备的文书写作技能,高职语文应该讲授应用文写作知识,让学生学会写作,工作不慌。而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将高职语文统统开设成应用文写作课。

主张是大学语文者,认为高职语文应该延续经典作品学习与欣赏的传统,让高职学生继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继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徐中玉先生说:“大学生需要吸取全人类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对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则应有广泛的理解,并加以发扬光大,具有宽厚的人文根底,肯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也有不少高职院校赞同这一观点,将高职语文开设成大学语文。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两种观点都是有益学生发展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却存在着矛盾:有限的课堂,无限的外延;既定的课程标准,不确定的学生水平;偏重一面的课程,要体现人文与实用并重。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语文课程及教学模式都需要重建,运用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思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重组课堂,力求事半功倍地训练高职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我院以园林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园林技术高职语文课程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对学生、教师、教材、课堂及教学方法等几大要素进行了研究,运用“大语文”教学观对高职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实用技能与人文修养较好地统一起来。

二、高职“大语文”,模块化课程为专业提供VIP服务

在“园林技术专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课题研究中,通过对连续五届园林技术学生的调查访谈及跟踪发现,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有延续性的,能够真正服务学生成长的综合性的课程,既要有人文情感的熏陶,也应有实用技能的内核。而高职院校是侧重专业技能培养的,高职语文作为基础课程,要为专业建设服务。每所高校都会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专业,要求语文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显然缺乏可行性;但是,不同专业学科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确实存在差别,例如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式园林中常用的诗词歌赋、楹联碑刻、图案意象以及哲学思想;但是会计金融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财经应用文的知识;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设计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

在对我院现有的7个系2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我们重新设计整合了高职语文课程,将它划分成五个教学模块:有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用文写作与实训”“口语表达”“文学欣赏”等模块,也有专为设计专业学生开发的“中国文化概论”;同时还为学生开发了“名著导读”。在“大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与人文相关的能力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关照,应用文写作训练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以“口语表达”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文学欣赏”侧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国文化概论”为学习设计的学生重新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名著导读”则为学生终身阅读和学习点亮路灯。

在教学实践中,高职语文的五个模块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形成专业量身打造的“高职语文”课程。各专业开课之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选择1~3个模块,就可以形成专门服务该专业的高职语文课程了。例如,园林技术专业选择应用文写作与实训、口语表达和中国文化概论(园林),那么该专业的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就是这三个模块,分两学期完成教学,学生从听、说、读、写到人文修养都得到培养和锻炼,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的继续成长。

不同专业的高职语文课程名称相同,内容却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大语文”打破传统语文“一本教材行天下”的做法,以服务专业建设的思想,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VIP式的服务,使高职语文不仅能够服务于工作实践,也能够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高职“大语文”,实训课堂让学生边做边学

高职“大语文”课程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得以改善。然而,让语文教师更困惑的,还有高职学生较差的学习能力和缺失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习?高职语文课堂内容虽然丰富,但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讲课方式肯定难以吸引“90后”的学生,即便加上多媒体也无济于事。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课堂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这是张孝纯先生大语文观的核心思想。高职语文也可以站到联系社会生活,注重训练效率的高度,去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文写作与实训”这一模块本就是以实用为主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非常可行的实践方法。

在高职语文的课堂上,我们通过整合学习应用文书,设计了“模拟招聘实训方案”“模拟策划实训方案”“模拟调查实训方案”和“模拟谈判实训方案”,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根据任务去查阅资料、撰写文书、交流表达以及装订档案,全方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实训环节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模式灵活机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每一个模拟实训方案的实施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还将课堂进行了延伸。例如模拟调查实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工合作,确定选题、选定范围、制定提纲、设计问卷、外出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进行汇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课堂到课外,根据学生工作进展随时进行指导,学生也随时进行学习;教师不仅讲授写作知识,还指导学生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和思考方式。高职语文实训教学模式既尊重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的原则,也强调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边做边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比较现实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语文所肩负的责任不仅是一门课程的责任,语文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赋予学生思想和灵魂;更应该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更要从工作和社会中学习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自庆.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3).

作者:任小燕 康晓玲

第二篇:为高职语文“正名”

摘要:以“高职语文”名称的确定为主线,提出高职语文的发展应该抛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谓,以正确确定“高职语文”名称为先导。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正名”的过程,是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本质的过程,也是树立路标、确立高职语文发展方向的过程。

关键词: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正名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称是个代号,它虽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正确名称的确定过程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高职语文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缓慢前行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高职语文一直被看作是“附属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在“适度够用”原则的指导下,高职语文几乎被视为无足轻重的课程。高职语文发展出现多元化倾向,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从教材命名看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学科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教材的命名,也就是说教材名称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代名词”,高职语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就教材的名称来看,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其教育目标、学科性质等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课程设置往往以本科院校教学为参照,高职语文几乎是本科语文教学的“压缩饼干”。事实也是如此,2000年以前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虽前后修订增删多次,有三类九种之多,但它始终没有摆脱本科院校学科教学的束缚,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2001年周治南、桂裕胜、李卫光主编的《实用语文》,2002年李竹林、邸艳妹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2003年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语文教材相继问世。这些教材与先前的教材相比,开始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2005年以后,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大学新语文》、《应用语文》、《高等语文》和《大学人文读本》等名目繁多的教材更是不断推出,职业教育的大讨论影响到高职语文学科的发展。从《大学语文》到《实用语文》再到《应用语文》,逐步体现了人们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的重视。但从另一方面看,名目繁多的教材名称,也反映了高职语文缺少一个能代表学科特点的相对统一的称谓。我们对北京、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山东、甘肃、宁夏等部分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命名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课程的称谓随意性较大,大多是按照高职院校使用教材的名称来定名,更多的高职院校仍旧使用“大学语文”这样的称谓。

研究者和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职业教育研究者和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个检索: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项,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440篇相关论文;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131篇相关论文;以“高职语文”为检索词,共检索出302篇相关论文。通过统计得出: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占以“高职”和“语文”为主要内容论文总数的29.8%。用同样的方法,在搜索引擎“百度“中,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关键词、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关键词和以“高职语文”为关键词,检索近一年来的相关文章,分别检索出4220,000条、546,000条和80,400条记录,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2.9%。在搜索引擎“Google”中的查询结果分别是2,630,000条、264,000条和93,400条,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检索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0%(2010年4月23日查询结果)。这些数据证明,直到现在为止,提到高职语文时,对职业教育给予关注的各类人群,仍然有一部分人把“高职”与“大学语文”同时论及,甚至职业教育研究者或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也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称谓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随着研究和讨论的深入,很多人已经明确表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不同于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明显强调了语文学科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体系性,它与职业教育的“适度、够用”原则有很大的不同,并且高职院校虽属于高等教育,但它与真正的本、专科体系下的学科教育有本质的差别。“大学语文”这一名称体系下的学科内容受本科教学模式化的影响太深,即使我们对“大学语文”的内容作了根本性改变,使其渐渐适用于高职学生,但继续使用这样的称呼无疑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的本、专科教育是同类型的教育,或者高职语文是本、专科教育的“附属品”,所以高职语文的内容重要,形式也同样重要。无论如何,摈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呼是首要的。最简便的做法就是仿照“大学语文”的命名,将面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称之为“高职语文”。

“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

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

“高职语文”虽然不是高屋建瓴的称谓,但这一称呼使用和推广却可以有意识地打破在学科体系下高职语文朝“大学语文”发展的倾向,也可以避免因片面强调高职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将其命名为类似于“实用语文”、“应用语文”等的弊端。一方面,“高职语文”这样的称呼不仅有传统“语文”的定位,而且以“高职”置前,区别于“大学语文”,使之明显独立于“大学语文”之外,预示着“高职语文”是与“大学语文”同等地位的专门面向高职学生的语文课程。所以,“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另一方面,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高职教学的实用性是无可厚非的。在素质与技能并重理念指引下,加强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面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提高的要求,找到它们中间的平衡点,才是解决高职教育与高职语文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决定高职语文的命名

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该有什么样的名称,最终还是由高职语文的内容决定。从外部环境来看,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专业技能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现实情况是,由于增加技能课程的比重,几乎在所有职业院校类似于语文教育等素质拓展课程都面临相当尴尬的境地。以高职语文为例,即使职业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大多也仅30个课时左右,这对于那些语文水平较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人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极其有限的教学计划时间,而且更应该以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为引导,同时注重利用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立起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培养链”,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培养工作。

从内部组成来看,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终究离不开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没有阅读欣赏,缺乏表达训练,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就只是空架子。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人文”与“工具”的协调沟通,理想的高职语文也必定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好融合的统一体。所以“高职语文”的名称,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即注重“实用”又不偏废“人文”,其称谓可谓恰如其分。

为高职语文“正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正确的高职语文名称就是高职语文正确发展的一个路标。路标正确,方向正确,才有可能走正确的道路。我们不妨仿照古人的话给高职语文命名作这样的总结:“大学语文”怎么可以用“高职语文”的名称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是最要紧的。

参考文献:

[1]刘国庆,何玲霞.浅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郭红欣.功能与定位:面对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麦齐好.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马宁(1979—),男,回族,宁夏固原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及职业教育管理。(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作者:马宁

第三篇:高职语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非常普及,将高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方式,有利于语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借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将语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一、高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还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只是按照大纲以为灌输知识,户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的氛围烦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认真对待学习,导致教学的质量不高。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被忽略。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节约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创建课外知识阅读和线上沟通平台,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成为人才专业技能的培養方式之一,在高职语文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除了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外,还能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也会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学习的内容可以更加全面。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可以自由探索、自主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以前只是教师讲的方式变成多向互动的形式。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时,由于知识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靠教师的讲解,会觉得很难理解,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如学习《陈情表》时,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分为不同的段落,让小组去提前预习,在上课时,进行文章的讲解。小组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软件搜集相关的资料,也能做成课件进行文章讲解。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认真预习,也能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分组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然后掌握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还能丰富高职语文的教学方式,让课文内容得到更多的呈现形式,而微课就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微课是将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然后用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通过学生的观看,不断加强知识的记忆。另外,将短视频分享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能够通过短视频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和文章重要内容制作成短视频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短视频解说,这样学生会更愿意去了解这篇课文表达的内容,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色彩

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课堂的范围太过烦闷无趣,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色彩,通过创建各种情景,活跃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搜集褒禅山相关图片和视频解说,通过在课堂上的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褒禅山的绝美景观。在观看视频后,在进行文章的知识的分析,会在脑海中想起视频中感受的景色,从未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枯燥的课文材料呈现更形象生动的表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学生需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效率,还能丰富语文知识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明娥.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结合的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100-102.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短期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管理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