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更能扣人心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03-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 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 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更好地体现生活。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 “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1.1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1.1 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 例如, 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 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 忽然听见妈妈喊:“孩子, 回来吃桃子”, 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 一条路是直的, 一条路是弯的, 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桃子? 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1.1.2 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1.1.3 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 变 “小课堂”为 “大课堂”,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再变 “大课堂”为 “小课堂”。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 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 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 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 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1.2 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创造课外的精彩

“教学做合一”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教”“学”“做”之间的桥梁, 把练习生活化。

1.2.1 处理书上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呆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例如, 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 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 学生都玩过, 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 学生觉得有趣, 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 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 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 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 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白纸上, 在班级评出创意奖, 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 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 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1.2.2 课堂延伸, “社会即学校”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想, 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 所以, 我们可以走出课堂, 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2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 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 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 教师要能挖掘。 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2.1 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且要求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遵循这一理念, 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2 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 具体来说:

2.2.1 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

2.2.2 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 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 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 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2.3 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 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 只不过学生处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 在学习数学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 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 才是创造教育,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能被有生活乐趣的知识所打动。本文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怎样设计生活情境,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 并对学生进行促进其成长的生活化评价。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2001.7.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探究下一篇: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营造论文

热门文章

生活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