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仿生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业仿生设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陶瓷茶具是日常用茶较为普遍的饮茶器具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文化日渐兴起,陶瓷茶具除其基本的日常实用功能外,其艺术审美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工业仿生设计管理论文 篇1:

工业设计三人谈

拉夫·威格曼

全球工业设计著名推手,iF国际设计论坛总裁,欧洲设计管理奖评委会主席。他曾为多项世界知名设计奖担任评委,如INTEL 设计奖,爱尔兰Glen Dimplex设计奖等。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选择深圳作为国际上第一个展示iF设计大奖的地方?

拉夫·威格曼:中国对好的设计如饥似渴,希望吸引世界顶尖的设计奖项;而深圳又是中国设计师聚集的重要城市,因为这里有大量的客户。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2014年深圳工业设计论坛的参加者,你对深圳以及中国工业设计的印象如何?

拉夫·威格曼:工业设计在这里大量存在,是论坛举办的重要原因——当地需要设计,设计师也需要挑战和工作。当地政府也意识到,创意工业是从产品导向转型为品牌导向的核心手段。会议以及相关论坛活动不仅吸引了设计领域的人,也能让普通大众接触到。这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设计并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中国品牌的需求。

《瞭望东方周刊》:你最早接触到中国的工业设计是什么时候?这些年来,对于中国工业设计的变化,你怎么看?

拉夫·威格曼:20年前,在中国,设计还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当认识到设计能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时,人们的意识变强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变多了。

当然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顶级经理人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工业设计只是产品形状的修正,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明白设计师的战略价值。

另外,不少中国设计师必须学习如何为他们最好的“解决方案”而战斗。他们被教育要遵从客户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好的设计师会坚持保留最好的——也许正是客户不看好的!

如果设计师需要支持,他们可以试着寻求iF国际设计论坛的帮助,这是一个拥有独立意见的平台,也许对设计师来说,这里的专家更能帮助他们,也更有说服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获得国际大奖。但你必须了解,在申请和获奖之间有一个比率。也许一个设计工业成熟的国家,全部参评作品有50%可以获奖,但工业设计刚刚起步的国家可能只有3%的获奖率。

中国工业设计行业有很高的积极性、雄心并愿意参与竞争,而且中国有广大的市场等待着他们。如果申请iF设计大奖,必须高于平均水平,并且每年都要申请。一次的成功并不够。设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一个品牌的信任是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的。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设计师认为,设计的成功不在于获奖,也不在于客户满意,而在于市场是否认可。你对此怎么看?什么样的设计最吸引你?能否举例说明?

拉夫·威格曼:客户只关注一点,就是市场的成功。但你很难搞清楚一个产品究竟为何失败。 是因为不好的设计?是因为错误策划、市场策略还是恶劣的销售服务?很多公司都把失败归结于设计而把成功归结于策划,这非常错误而且不公平。

我本人特别喜欢以环境和社会为导向的产品和项目。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国际最为著名的工业设计产品推手,如何最大限度地推动一个工业产品价值的实现?如何借助设计展这样的平台来推动工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拉夫·威格曼:这一行的追随者而非创新者,越来越多,因为独特性非常稀缺。所以,如果某一产品想要长久地吸引注意力,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战略。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一定要真正寻找到满足公司“哲学”并能帮助提升这一“哲学”的设计师。而设计师一定要足够优秀。设计推动者就需要知识、经验以及国际视野,必须理解行业的需求、设计师的能力和竞争力,并且敏锐地意识到市场的方向在哪里。

光说“设计是重要的”是没用的,我们必须证明它的重要性。

《瞭望东方周刊》: 在你看来,工业设计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它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也有人认为它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你怎么看?

拉夫·威格曼:工业设计最重要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解决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今天我们多次提及“工业4.0”是下一个工业革命。产品和人类彼此之间将独立交流、自行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设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深圳有什么合作计划?与中国工业设计界有怎样的合作计划?

拉夫·威格曼:深圳有望成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枢纽。我们甚至想在这里开设办公室。不过,要真正创建信任和高效的合作,中国设计界需要明白,成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中国朋友始终倾向于快速地跟着变化走,这让长期的成功变得艰难。但我希望他们知道,iF总是在他们身边,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

凯瑞姆·瑞席

当代设计师中最多产的大师,曾获300多个奖项,有3000多项作品投入生产,覆盖全球35个国家。他很重视人性化体验,代表作有Umbra公司的嘉宝垃圾桶、Alessi公司的Kaj手表,及为森本餐厅、费城酒店所作的室内设计等。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2014年深圳工业设计论坛的参加者,你对深圳以及中国工业设计的印象如何?有哪些优点或缺陷?

凯瑞姆·瑞席: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地被重新设计,中国在这种设计变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思维严谨,很有自律性,也很聪明。

深圳的优势已经不再是行业本身,而是其与制造者和其他国家的直接关系。标准和追求完美都是做出好的设计的必要条件,对于诗歌、情感和人性的尊重,也是好的设计所不可或缺的。

深圳的机场和出口处都充满着创意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根据仿生学原理设计的长长的通风通道,之后是机场里的光线和空间设计,给人一种人性化的现代体验。

《瞭望东方周刊》:你2014年开始担任这一论坛的评审会主席,作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师,你对中国的工业设计怎么看?

凯瑞姆·瑞席:工业设计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过程,其价值远远超越设计产品本身。光有创造力和高科技创造不出好的设计,还要考虑实用性、市场营销、行为学、美学、制造技术、材料选择、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过去20年中,中国的生产质量实现了从较差到最好的巨大飞越,这种提升离不开工业设计的发展。但是,我认为中国还缺少一个非常清晰的计划,中国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品牌意识,几乎没有世界知名品牌。中国需要理解怎样培养原创性,并将其发扬光大。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强烈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推动着工业设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对这你怎么看?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凯瑞姆·瑞席:视觉产业和信息产业越来越专业化,人的精力和时间都在极度膨胀,消费者不断地被周围的环境刺激,我们正处在数字时代,所有的东西都要被重新设计。

设计的发展正遵循着一套复杂的标准——人性化体验、社会、政治、经济、国际事务、物质与精神上的交流,形态视觉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全面理解。然而,制造却遵循着另一套标准——投资、市场份额、生产管理、配置、服务、产品表现、质量、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性。所有这些因素正在影响着室内设计、审美观、文化和人性化的体验,同时也在定位公司品牌和塑造品牌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一些设计师认为,设计的成功不在于获奖,也不在于客户的满意,而在于市场是否认可。你是当代最多产的工业设计师之一,如何做到这一点?

凯瑞姆·瑞席:对于产品所产生的成就感可以是多个层面的。我设计的动力一直在于,设计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我的信念是通过设计去激励其他人。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将人的体验融入任何我设计的产品之中,小到开关、门把手。

《瞭望东方周刊》:有不少中国设计师认为,除了为客户提供优良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提供整套的产品设计系统,包括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等,你怎么看?提供更丰富全面的服务,是否工业设计企业的唯一出路?

凯瑞姆·瑞席:当然!我相信很多中国优秀的设计产品,并不是完全出自美国和欧洲的公司。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并打破世界工厂的形象。我时常想到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比如瑞典,虽然只有700万人口,但却拥有宜家、沃尔沃等国际知名品牌。中国有14亿人口,但除了阿里巴巴,我竟然说不出别的品牌了。

如果中国想要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品牌,就必须回答几个问题:公司是否对人性和文化感兴趣?制造业是否经常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幸福感、爱情的密码、人的自我表达方式、人的自由等?你的产品能否将这些元素体现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选择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听说你在33岁前的经历很坎坷,到纽约后才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次生命,能否分享你的奋斗故事?

凯瑞姆·瑞席: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喜欢上设计了。七岁时,我的房间里有一个橙色的勃朗闹钟,还有非常具有未来感的白色音响。很小的时候,我就想设计周围的环境。1982年我获得了工业设计的本科学位。之后的两年我在意大利米兰的设计工作室继续学习。那段经历让我以后想设计既有美观性又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但是从1985年到1991年回到加拿大的这段时间,我做了很多机械、医疗器械、电动工具、激光测量仪器、雪橇、火车的室内设计,还为加拿大邮局设计邮箱。我领悟到很多东西,我觉得意大利是唯一一个意识到必须将美学融入工业设计的国家。

那时,北美的公司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辞掉工作专心学术,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设计。之后我身无分文地来到纽约开始画身边的物体,美化我一直想要塑造的理想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听说你可能入驻中芬设计园,接下来在深圳有什么合作计划?

凯瑞姆·瑞席:六个月前我在深圳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希望能够促进中国办公室和纽约办公室之间的设计与文化的交流。我现在和很多的中国制造商都有合作。但我更想在中国设计室内装饰,还想开办一个国际设计项目。我喜欢中国,我想见证中国的发展并参与其中。

黄智恒

IDEO中国区设计总监。IDEO 公司由一群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于 1991 年,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曾为苹果公司设计出第一只鼠标,设计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黄智恒曾获得包括iF和红点在内的多项国际设计大奖,曾为美的、三星、TCL、方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不少以代工生产(OEM)为主的中国制造企业,目前正期待通过工业设计打造自己的品牌,你对此有何建议?

黄智恒:我们在中国有不少制造业客户,他们经验丰富, 擅长生成消费者反馈和洞察, 但是在如何把这些洞察转化成利于营销的创新型产品方面,还比较欠缺。

关键并不在于这些企业缺乏转化能力, 而是在于思维理念上的转变。要成功经营一家OEM企业, 通常的理念就是要求员工尽可能地高效工作。然而, 要使推出的产品或服务有卓越的用户体验, 需要一套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要鼓励员工在尝试中学习,并且要具有拥抱未知领域的开放心态。

一件好产品的诞生, 不只是关系到专业设计师的工作。要培养设计师对目标用户的同理心,依据明确的用户需求来指导技术和商业决策。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中国客户一般有何特点,比如企业规模、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对于价格的看法等?你了解到的中国政府官员对工业设计态度如何?

黄智恒:我们与各类中国客户开展合作, 其中既有跨国公司, 也有初创企业。这些客户通常都有宏伟的发展愿景, 公司的领导人也不乏乐观精神和好奇心。正是这些特质驱动着设计创新。

在我看来, 中国政府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大力扶持显而易见。特别是在中国政府立足于进一步做实扩大内需战略来支持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开始失去低成本生产制造优势的大环境下,这一点尤为明显。

尽管如此, 我仍然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业设计行业和教育的投资力度。因为只有懂得如何从真正了解人的需求出发来做设计,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以及懂得如何与跨专业团队通力协作,而不是自我封闭在单一的工业设计团队里,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复杂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8年第一届国际工业设计节开始,深圳工业设计协会就与IDEO有合作和交流,你认为这6年来,工业设计在深圳、在中国的发展有何特点和趋势?

黄智恒:深圳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中心,累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不断推动着工业设计迈向世界一流品质。MIT媒体实验室的伊藤穰一教授最近分享了他对深圳这种独特的硬件生态系统的看法,并把它与硅谷的创业运动作了类似比较。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 如今的深圳已然是一个催生着各种可能和新机遇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你认为,未来数年中国的工业设计会在哪些产业有更大的空间和作为?

黄智恒: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我认为老龄化领域将是工业设计未来数年、在全球范围内可以有更大空间和作为的领域。

根据IDEO今年推出的全球创意设计平台“Designs On:Aging”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0岁。针对这个老龄化趋势,我们的中国设计团队提出一个名为“故事盒”的设计概念,用于连接真实可见的个人物品和虚拟的记忆。此外,IDEO 新加坡团队开发的“停靠点”概念,旨在帮助老年人和行动缓慢群体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歇脚的地方。就像在十字路口这类城市中常见的停靠点设置一些类似拐杖的设施, 供老人在路上获得片刻休息,在等红绿灯或找公交系统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把购物袋挂在停靠点上。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设计能在解决老龄化相关挑战上发挥积极强大的作用,不仅满足用户的情感及功能需求, 而且能满足企业的商业需求。

《瞭望东方周刊》:工业设计行业未来的模式会是怎样的?很多中国设计公司正向整个链条延伸,包括营销等等,你如何看这些趋势?

黄智恒:对于中国的工业设计行业来说, 我希望设计思维的应用可以超越外观、功能、可用性、生产及营销本身,来帮助解决社会面临的一些系统性挑战,比如教育、健康和环境。

这绝不是空想,IDEO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最初一家开创世界诸多第一款产品的工业设计公司,到如今运用设计来帮助企业和组织探寻核心问题,开创价值新领地——我们积极帮助应对埃博拉病毒;推动像The North Face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深入中国市场;帮助美的电器等企业勾勒新的未来愿景,并为新西兰航空打造更卓越的空乘体验。

作者:姚玮洁 徐颖

工业仿生设计管理论文 篇2:

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研究

摘 要:陶瓷茶具是日常用茶较为普遍的饮茶器具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文化日渐兴起,陶瓷茶具除其基本的日常实用功能外,其艺术审美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陶瓷茶具的造型设计是陶瓷茶具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肇源于千年以前,陶瓷是景德镇城市发展之根,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城市繁荣之魂,景德镇在历经千年的沧桑与蜕变后,将陶瓷茶具设计得更具艺术审美与实用特征,是大力倡导陶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举措。本文以探讨景德镇陶瓷茶具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从而提出改进景德镇陶瓷茶具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当代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审美

1 前言

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唐陆羽著《茶经》,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等方法及用具等,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景德镇有着1700余年的制瓷历史,因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优良的产业生态,造就了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瓷都风土人情。这片土地养育了那些潜心于泥土与火艺术的陶艺家们,他们用双手描绘景德镇无处不在的瓷实之朴、瓷质之韵、瓷技之精、瓷艺之美。

2 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现状

茶器,顾名思义是指用于饮茶的工具,茶圣陆羽在其论著《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纤《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器。景德镇以手工制瓷为优良传统,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与自然,手工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1]

目前,景德镇陶瓷茶器制作因流程复杂,大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生产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合理的分工:每一道流程形成不同的工种,如拉坯、修坯、画坯、施釉、烧窑等不同环节都有着专业的分工。分工与合作,早就了景德镇陶瓷茶器独特的形与神:形即造型,神为瓷韵。

景德镇陶瓷茶器沿袭了手工制瓷72道工序,茶器器形各异,体现不同时代特征。陶瓷茶器的制作过程中,造型的设计最为体现匠心,一般会根据仿生形、几何形、艺术形、特种形进行设计,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各异,有斗笠杯、壶、公道杯、盖碗、僧帽壶、盏、温碗等普通或特殊的造型,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景德镇陶瓷茶器的神韵,陶瓷茶器的装饰图案纹饰讲究的是禅茶一味。茶器的装饰题材大多与文人喜爱的题材向契合。文人之画自王右垂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摘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1]这些典型的文人画题材在陶瓷陶瓷茶器的装饰题材及图案上多有表现,如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图、花鸟题材等,在陶瓷茶器上或表现画面的清雅、或表现吉祥的寓意、或表达作者的文人情怀、或是艺术家借物明志。如图2是将竹子绘于茶器表面,给人一种清雅的审美情趣。

一直以来,景德镇手工陶瓷茶器充盈着浓浓的文人画气息,特别是功夫茶器风靡之际,陶瓷茶器就传递着饮茶人身份、品位与禅茶一味的信息。在景德镇,饮茶用什么样的茶器,就可以大概估摸着饮茶人的爱好与品位,是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嗅觉”。因此,景德镇陶瓷茶器的生产与制作,在某种程度上,既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又要因地制宜保留和继承景德镇传统制瓷的“基因”。譬如,今年年初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2.8亿元的天价,着实让鸡缸杯火了好一阵子。景德镇掀起一股“鸡缸杯热”——茶艺爱好者用鸡缸杯喝茶、陶瓷爱好者在街头巷尾谈论着鸡缸杯、学者们研究鸡缸杯背后的故事,甚至举办讲堂、开辟专栏……景德镇陶瓷茶器赚足了眼球。

此外,景德镇手工瓷器还需要融入更多创新的设计元素。景德镇陶瓷茶器行业十分缺乏专业的设计思想意识以及人才队伍,所有的产品从器型、画面题材、画风画意都是老板或者普通设计师剪刀加鼠标“思考”出来,看看那个东西就马上转移复制劲杯子,没有产品系列内核,更谈不上专业的与市场无缝接轨的设计管理,设计衍生,缺乏原创性就是缺乏生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准不能提升,品质品位没有提升,前景堪忧!当然这个问题是整个陶瓷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茶具这个领域的问题。[2]

3 景德镇陶瓷茶器造型设计的建议

基于以上笔者对景德镇陶瓷陶瓷茶器产业的一些研究与分析,之所以要这样花费大力气去梳理当前的一些现状,是因为笔者觉得窥一斑而见全貌,作为陶瓷产业的一个分支——陶瓷茶器,既有日用的成分,亦有艺术审美的要求。从手工制瓷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问题现象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层面是有参照价值的,这样的参照如果被认识,甚至借鉴之下进行推动,景德镇的陶瓷就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要发展好景德镇陶瓷茶器产业,还需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溉古泽今,充分借鉴古代茶具造型设计的经典案例,并加以创新。景德镇陶瓷茶器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从陶瓷茶器市场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作是相当认可的,一个5 cm高,3 cm直径的瓷器,画了些山水人物价格动辄三五千,是什么值这个价钱?当然是手工,以及基于工艺基础上的品牌,但是核心是手工,只有手工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巨大的附加值,一方面是当今以规模量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使得社会物质超级丰富,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个性手工物质就显得非常珍贵;另一方面通过手工茶具这个管道景德镇千年的文化内涵也得以释放,从而使得手工茶具品牌可以得到景德镇这个巨大的金字招牌的加持诠释。因此笔者非常坚决和执着地认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应该抓住手工生产这个核心优势,再把附加值通过品牌运作手段尽量高地提升上来,走一条景德镇特色的高端奢侈品品牌之路,在中华文化全球风行的形势下,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扩展市场,输出文化。以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历程为时间线,提取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茶具精品造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代思想家关于哲学、艺术的理论论述,通过对大量实物及图片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从唐朝至明清各时期茶具造型的功能与风格的演变及成因,进一步多角度的论述古代工艺美术精品的创新设计思维、造型方法及传统审美特质的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造物设计思维与传统造物审美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方式,由此导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创意方法模式。

第二,多种造型设计互相融合,从而实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景德镇陶瓷茶具大致有以下几种造型设计方法。

仿生造型设计:此类茶具做工精巧、结构严谨,仿照树木、花卉的枝干、叶 片,以及动物形状制作,栩栩如生,富有质朴、亲切之感。作品有扁竹壶、龙团壶、樱花壶、南瓜壶、大鱼化龙壶等。

几何造型设计:此类茶具造型简朴无华,表面光滑,富有光泽。有球形、圆柱形、四方形等。常见有圆壶、六方菱花壶、九头育香茶具等。

艺术造型设计:此类茶具造型多变,集书画、诗文、雕刻于一体,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曼生壶”是其代表作品。此外还有:玲珑梅芳壶、束竹壶、春风如壶、九头报春壶、浮绘山水茗具等。

特种造型设计:此类茶具专为特殊茶类的泡饮或特殊饮茶方法而制作。最典型的莫过于乌龙茶具枣“烹茶四宝”,既是饮茶的用具,又是艺术珍品。

第三,充分掌握陶瓷茶具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陶瓷茶具随着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发展,这是一个几千年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研习陶瓷茶具的历史、微观现实、宏观未来之后,陶瓷茶具设计者需要预想未来的陶瓷茶具的发展方向,大致包括是否符合人性化设计、时尚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等设计发展方向。现代人为高科技的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包围而感到痛苦,而陶瓷茶具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它以生活化的特有属性逐步建立起现代生活的审美框架,观念的革新、形式的创新、生动的情感表达升华了审美品格,从而提升陶瓷茶具的设计内涵。[3]

4 结语

综上,通过对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现状的分析,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渴望用代表着他们品味的物品装饰他们的生活空间,表达他们的个性。人们开始强调陶瓷茶具产品的个性和个人风格,积极倡导“生活环境个性化”的追求,消费者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与他们的想法一致的陶瓷茶具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设计的过程也不仅仅是设计师借助技术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还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不断对话,表达使用者愿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何晓佑,谢云峰. 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 南京: 江苏

美术出版社.2001,08

[2] 樊佳.传统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审美设计研究[D]. 湖北工业大

学,2009.

[3] 聂桂平,姜佳稚.后工业化时代陶瓷茶具造型语言的多元化[J].

设计,2012.02

作者:詹伟

工业仿生设计管理论文 篇3:

万物互联下的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互联网发展进入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过渡的新阶段,针对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师需要拥有怎样的能力和素质来满足多样化的设计诉求,本文由剖析万物互联下的设计变革新趋势,进一步提出设计系统所面临的新问题,从而为新环境下设计师的素质需求及企业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方向给出建议。

关键词:设计管理;万物互联;设计趋势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045-03

因特網正逐渐走向物联网,将包含数十亿智能通信“事物”,涵盖物理实体和虚拟组件,而物联网将赋予连接的事物以新的能力。《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指出,互联网发展进入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的新阶段,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阿里巴巴于2017年宣布停止招聘视觉和互动的设计岗,取代以“全链路”设计师,表明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在MWCS2018上,华为展示了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全云网络等关键领域的成功实践。由此可见,“万物互联”将“以人为中心”的静态设计转变为“用户参与式”的互动活性设计,从产品的固态设计转化为产品服务系统(PSS)的生态设计。在万物互联的设计背景下,设计师和企业将面临哪些新机遇,同时又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来面对挑战,成为本文的探究目的。

1万物互联下的设计新机遇

现代产品设计在新技术推进下已产生明显的跨界融合属性,如: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协同设计等,并非仅仅是单一维度的设计,而是一个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事,事与物,事与事的系统设计。所谓“万物互联”的核心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来推测模拟用户思维到行为的习惯,从而保证对市场的促进作用,是这一趋势下的核心模式,参与设计管理的设计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性质。在这样的设计背景下,全链路设计和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两个显著的新兴趋势,给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

1.1全链路设计的兴起

全链路设计是一种设计思维,偏重于关注产品全过程场景的设计,涉及多触点的环节、接触多元化的场景,贯穿线上线下的系统设计。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企业设计管理中,用户价值趋向决定了设计的价值取向,即所谓的用户中心设计。人类已经走进DT(Data Technology)时代,设计师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再设计跟进,针对产品、体验、品牌、商业模式、服务不同触点的场景再设计,设计师的设计路径被重构,企业才能迅速地投放产品占据目标市场份额。全链路设计早期的代表——全域设计,即整合所有平台用户的渠道资源,以ID数据建立起全面高效的销售系统。它是万物互联下典型的互联网设计代表模式。在201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携手富士康、中科院等发布了多项基于云平台的开放产品。阿里云和富士康发起的“淘富成真”将开启富士康的世界级设计、专利、供应链和智造等能力。阿里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整合电商天猫淘宝的平台数据,结合云锋基金、洛可可、猪八戒网、银杏谷资本等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全链路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整合创新设计方向被概括为“全链路设计”,如图1。在全链路设计的实战中,甲方不会直接给设计师一个预设的构想,他们甚至都没有弄清楚问题出在哪,而是带着一个提升某指标的诉求或一堆零散的原始用户反馈,来寻找设计师和企业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对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机会点、输出可以达到商业目标的可行的设计解决方案,都需要设计师作为思考和负责的主体。

1.2人工智能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是指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机器和系统,例如“语音识别”“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全新应用,诱发出新时代下不可忽视的人工智能设计趋势。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万物互联下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与算法之上开发的设计新方向。随着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神经网络层数有效增加,机器学习算法取得历史性突破。例如,德国费斯托公司网络物理工厂的仿生学习网络发现了许多应用程序,如使用AI进行自学习算法的学习抓手,以及使用多代理系统的BionicANT项目,使机器人以自组织方式行动并以团队形式解决指定任务。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实现了高度集中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和更灵活的调度能力,从而使限制人工智能发展的计算能力瓶颈得到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可以自动配置材料和生产组合物,而且可以即时地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和制造操作。同时,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和问题求解器来安排工作,并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作为服务提供给其他用户。在2017年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上,亚马逊的Alexa出现在各大厂商的产品发布会上。产品类型包括灯泡、吸尘器、冰箱、车载系统等家用设备,都有内置的Alexa语音助手和音频I/O模块,可与Alexa进行交互。无论是身处何处的消费者,只需开口发出指令,都可以通过语音交互系统便捷地控制每一台终端,开始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

1.3 3R产业的蓬勃发展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与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都是基于3D技术的成熟发展,通过捕获、再生或合成各种感官信息,从而达到沉浸式的数字感知技术。从2015年开始,VR技术迎来Oculus Rift、HTC Vive和PlayStation VR等大玩家,从而引起巨大关注。淘宝于2016年推出“败家——Buy+”虚拟购物平台,借助VR技术,只要戴上廉价的虚拟现实眼镜,用户就可以在家里体验商场购物的感觉。2017年10月,AR版的Buy+陆续上线运营。以用户体验来看,VR BUY+为线上用户提供了一个人、物、场景三要素齐全的全新购物环境,使其沉浸在虚拟场景和物品构造出的世界中;而AR BUY+则更多地是立足线下真实的购物场景,辅助用户获得更便捷的购物体验,增加用户与商品的互动。由此可知AR技术与VR技术的区别之处,为了达到综合运用这两种技术,得到极致的感官体验,MR悄然兴起。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指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下产生的新的视觉环境。在这一环境里,数字和物理对象实时共存和交互。从Google Glass到HoloLens、MagicLeap,MR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扩张着自己的商业版图。在工业4.0的时代趋势下,针对制造业在生产运营时的招工难、用工贵、人员培训不足,分析能力不够,故障预测难等问题,DataMesh于2017年发布MR技术与大数据结合的可视化平台——MeshExpert DataMix,集成和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入挖掘客户数据的潜在价值。工人可使用混合现实头盔、平板电脑、移动电话和其它设备,以全面了解每一个设计细节,并随时查询和执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和生产失误,降低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甚至“新手”也能随时调用每台设备的参数和互动式操作手册,推进了企业智能化工厂的建设进程。

2万物互联下的设计挑战

尽管万物互联为未来设计带来了新趋势,为设计师带来新机遇,但是机遇从来与挑战并存。社会创新是回旋往复式的发展进程,设计师和企业在追求新机遇的同时,应当有长远的规避风险的眼光,因此必须要先正视万物互联带来的问题。

2.1用户网络安全问题

互联网诞生至今,信息数据的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所在。社交行业领头应用Facebook的全球用户数据隐私泄密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警钟,更不用说在以alipay支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软件支付取代现金支付模式的今天,盗取用户账户信息的案件仍然层出不穷。

根据Verizon发布的《2015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指出的事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基础设施相互连接,预期到2020年,每次数据泄漏平均损失将超过1.5亿美元。但是,黑客并不是这些数据泄露事件的唯一始作俑者,那些没有丝毫恶意而违规操作的IT员工才是最有可能造成企业数据泄露的元凶。据Ponemon Institute的调查,内部员工的疏忽是迄今为止对企业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高达78%。这样出人意料的调查结果表明,设计管理过程中,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仍然有所疏忽。

2.2“用户中心”转向“用户设计”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多克·赛尔斯(Doc Searls)认为,某些设备和用品将存储在单独的云端,并且不属于同一个云储备。这也将改变公司客户服务的方式,例如,赛尔斯指出“目前所有的客服框架都由公司而非客户提供,但在未来的云系统中,客户将拥有并可定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因此,以设计师为主导,以用户体验为设计角度的设计模式将在未来转变为由用户主导而设计师作为辅助或协同的模式。比如,像乐高玩具这样的模块化设计产品,用户定制的主观设计思维就已经被纳入产品设计系统中,设计的权利被更多地移交给了用户。又比如,阿里人工智能banner设计师鲁班,在数据库和算法支持下,用户操作极尽简化,掌握流程后可根据个体需求由用户自主设计,甚至每秒设计8000张图,设计效率极高。从模块化到个性定制产品,这实际上是人工智能进化对设计流程多样化和迅捷化的推进,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意见渗入设计系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人机交互环节最直接最基本的设计权利已经移交用户,设计师的设计对象必然转向了对系统、程序即所谓人工智能的设计,设计师的职业要求也再次面临转变。

2.3设计范围的拓展

当用户进行设计创作的时候,未来各行各业的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到可以独立完成系统编排和加工制造,那么设计师的角色或许更像是一个引导用户熟悉设计教程的指导员。设计师所关注的不只是产品设计本身,还包含更多的用户体验、用户心理与设计系统之外的环境。另外,借助3R等技术发展,设计的范围从传统的视觉感知到对应人的五感;从二维到三维,甚至到时间与意识活动的四维;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的融合。2018年,NASA开启猎户座飞船项目,就利用AR技术将3D图像与太空船零件制作结合,使工程师能够在多个视角排查设计缺陷,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飞船计划于2020年初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肯尼迪太空中心起飞,执行载人去火星的外太空任务。不得不承认,设计的范围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变化着,万物互联下的设计所涵盖的内容超出了人、事、物原有的设计系统,进一步囊括了社会和自然环境,甚至宇宙世界的设计。

3万物互联下的设计师

面对万物互联设计新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设计师与企业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使命。时至今日,设计师的转型迫在眉睫,企业也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

3.1万物互联下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低端劳动力被机器所替代的今天,万物互联下的设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设计需要更积极主动地介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直面现实世界的挑战,寻找最优的解决策略,推进社会创新、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设计师是这场创新变革中最前端的受众,从思维到知识,从技术到方法,设计师的素质与能力需要全方位地转型升级:

1)系统性的设计思维:设计师要将设计角度从工具转向战略,明确设计对象由产品转向多视角的产品系统全流程,注重产品整体设计流程的操控及服务后续工作,拥有全链路的设计系统观。

2)基于数据分析的设计方法:对目标用户群体要有结合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和总结能力,在设计实践中磨练收集、创造、表达、质疑的能力,运用设计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把数据转换成可以被用户第一时间感知的视觉效果的能力。

3)协同用户的能力:通过持续剥离、分析、探索相关的线索,配合用户设计在混乱的信息与繁复的环节中,归纳出目标用户的基本需求定位,拥有准确调节用户期望与产品周期性的设计能力。

3.2万物互联下企业应当如何培养设计师

对于企业如何培养万物互联新形势下的设计人才,在此有以下幾点建议:

1)企业自身应当在设计管理中关注社会化情景,积极倡导“用户中心”的理念,让设计为人和社会服务,应当把对企业和用户的忠诚度、职业的责任感列为首要指标,在设计师职业培训上对于用户数据隐私和项目保密性必须当作企业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来严格要求。

2)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企业不妨培养设计师如AI一般深度学习的能力,考虑在传统职业技能被AI取代后,设计师该学习如何寻找新的职业角色。正如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说的那样:“技术的变革发展更加需要重新训练人。我非常顾虑没办法及时训练需要的人”。被需要的人不仅仅是了解和掌握技术的专业人才,也包括能够系统运用知识技术的特点,对于不同的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明确的战略目标,指挥领导和实施任务的设计人才。

3)企业应当着重培养设计师分析、提出和理解设计战略的能力,要求设计师必须具有设计相关知识及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并把其贯穿全公司研发、设计、生产、交付等一系列环节。有鉴于目前高校尚未设立全链路设计师的独立专业,但小部分高校已有整合创新设计专业或依托于服务设计和设计管理的项目用以培养相关人才,企业应当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平台培养储备型设计师,且能促进设计师对未来职业角色的适应。

4结语

本文由剖析万物互联下的设计趋势,针对万物互联的设计新诉求,进一步提出当前企业设计系统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用户设计的新需求、设计范围的拓展等,从而为设计师的素质培养指出几点建议。在这一场万物互联的浪潮中,面对多样而具体的挑战,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自身能力,以适应并促进万物互联背景下的设计系统更新,是设计师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企业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智能化工厂,树立全球化的品牌运营意识。企业培训不再局限于让工人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如何使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如何进行有效地人机互动,为客户置入技术先导型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并提供能够对接万物互联时代的规划蓝图。

作者:吴莹莹 肖旺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点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