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品位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提升文化品位范文

以文化品位提升 城市品位的思考

作者:李增坡 文章来源:超然台 更新时间:2005-12-14 16:41:30

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然而,城市面貌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又常常遭到社会的质疑——建筑千篇一律,布局毫无新意,没有自身特色,缺乏品位魅力,成为质疑中最广泛的声音。改变“千城一面”的现象,成为专家们的共同呼声;提升城市品位,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什么是城市品位?所谓城市品位,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生态、传统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共同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人们综合各种要素而给予城市的整体评价。简而言之,城市品位就是一个城市的建设档次和魅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中央电视台于2004年组织开展了一次“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评选标准分7项: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充满活力的经济,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优雅的城市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中可以看出,人们评价一个城市的品位和魅力,最注重的还是其内涵。秦皇岛、鄂尔多斯、宁波、绍兴、沈阳、邯郸、大理、长沙等10多个城市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影响城市品位的诸多要素中,文化品位首当其冲。一个高品位、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品位的主要标志,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并成为民众为这个城市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源泉。专家断言:现代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高品位的人才喜欢高文化品位的城市,高文化品位的城市也必然吸引高品位的人才。因此,以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发展,理应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如何以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位?综合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当今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外,还提倡用HDP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忽视文化建设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是“先经济后文化”的思维定式所使然。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双翼。城市发展固然需要经济的支撑,但也应该看到文化的积极能动性。我们今天所处的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文化经济的一体化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在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的同时,更要将其建设成为人们愉悦生活和工作的美好家园。

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确保城市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不可逆性。一个文化景点,一座历史文化遗址,一旦毁掉,就很难恢复;一条街道,一栋楼房,一个公园,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二是社会性。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步调一致,共同努力。这两个特征决定了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是城市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立足长远,就是要具有大视野、大境界,不能有短视行为或急功近利思想。科学规划,就是要强调科学性、权威性,注重特色化、个性化。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能因人而易。改革开放给今天的城市建设决策者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如何,深刻地折射出他们的文

化素养的高低。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有必要强化文化、审美、环境三种意识,把制定具有高文化品位的建设规划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抓。制定长远的科学规划,应该立足实际,扬长避短。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只有综合分析这些资源,抓住其中最有优势的部分,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近年来,浙江绍兴以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的作品为背景,通过“复制”鲁镇等景区,大搞文化旅游开发,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入选“中国魅力城市”的多数城市,虽然规模不能列入大城市行列,但是它们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各地游客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主要得益于持之以恒的城市文化建设和保护。

兼容并举,集约开掘,促进城市文化协调持续发展。城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综合群体,它既有精神文化,又有物质文化;既有本地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既有现代文化,又有传统文化。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就必须对各种文化兼容并举,集约开掘。有国际著名城市文化学者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有“拿来主义”之说。城市文化建设也要实行一些“拿来主义”,既要深刻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底蕴,找出现存的精华亮点,大力继承和发扬,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结合自身实际,予以变通和创新。一个城市的建筑要形成文化特色,不但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也要建起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立足传统,尊重民风民俗,又要不断创新,注入新的内涵。人们游苏州,看到的并不全部是古老的园林,也有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人们参加潍坊风筝会,既可以到放飞场上享受纸鸢飞天的乐趣,也可以到鲁台经贸洽谈会上去寻求发展的商机。据报道,近年来,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城,为了营造发展空间,为了多建几栋高楼,多修几条大道,而大肆拆毁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建筑乃至文化遗存。殊不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大楼广场并无兴趣,而那些带有历史文化烙印的古老建筑才是吸引他们的本钱。这些事实证明,城市的文化建设,必须兼容有度,既不能排斥外来文化,也不能来者不拒。历史是一个接续过程。我们今天对待历史文化的方式,决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步伐。为了不愧对祖先和后人,我们应善待历史文化,并科学地发展现代文化。

健全体制,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人文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风貌上的主要是物质文化,体现在市民身上的主要是人文文化。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城市文明的水平。因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不但要建设具有文化神韵的城市风貌,也需要不断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城市建设与提升市民素质必须“同时做”、“两手抓”。要健全体制,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资金投入,落实激励措施,用制度的方式,把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纳入正常轨道上来。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个奋斗目标,一方面,通过制定出台《城市文明公约》、开展“文明市民评选”活动等各种措施,大力营造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配备一批公众文化设施,坚持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样,既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推行,又有丰富的文化载体,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就会事半功倍,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就会水到渠成。

(作者系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会长)

第二篇:创建文化校园 提升学校品位

——XX中学办学特色典型材料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走特色化道路,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和适应时代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一种校园艺术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积极的潜移默化,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进取的内动力,并在其中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校园作为学生生活主阵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不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一、建人文景观教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1.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我校对校园内的各种建筑小品、教育园地、橱窗以及校道走廊等

1 标语牌、宣传画等的设置,精心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学校墙壁上的《弟子规》以千百年来传送至今的谆谆教诲时时刻刻提醒着孩子们的言行规范;教学楼两侧的宣传栏通过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书法作品,以此激励学生们会写字、写好字,在对汉字的书写之中认识我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楼墙壁上的一幅幅诗词水墨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感知我国诗词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学楼一角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校板报定期更新的学习方法、墙壁角落的温馨提示等等无一不在时时提醒着学生们,同时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处处洋溢的文化氛围。

2.提倡生生参与,构建特色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

2 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 “校园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设制度文化规范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校园制度是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学校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艺术教育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外化,是思想品德的规范化要求。只有在一个有章必依,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才,才能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工作积极性和学习求知欲。

三、以文化活动影响人

1、创设主题班会,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

3 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2、发挥媒体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橱窗、黑板报是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3、开展各种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节约从我做起”、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我是90后征文比赛”、 “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我是90后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

4 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因此,我校已经形成了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将坚持不懈的长期开展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充实活动的内容,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品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真正做到以人文气息为内涵,赋予校园文化高雅文明的品位,给教师一个积极向上、和谐亲情的发展空间,给学生一个快乐健康、奋发进取的成长环境。

第三篇:建设学校文化 提升办学品位

建设学校文化 提升办学品位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文化,不打即倒。

学校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学校发展的主题,是学校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一所学校如果缺乏文化,没有精神,就会成为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如果学校具有鲜明的文化、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就会处处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

学校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倡导某种文化,与办学特色相辉映。在学习、研究、践行生命文化过程中,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品牌。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方式,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成员的活动方式和精神面貌。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1.学校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

2.学校文化要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

3.学校办学特色要体现学校文化内涵

4.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精神力量。

21世纪的学校,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只能侥幸发展,决不会有长久生命力。一个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只会有表面的实力, 1

但没有魅力;如果能加强文化建设,以深厚的主题文化为底蕴,打造办学特色,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形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走出表面,走向升华。

二、学校文化的内容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1、物质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包括标识文化、景点文化、办公文化等;比如,学校的校舍(楼房、建筑)、设施、环境、走廊,班级、办公室、功能教室,名人墙、名人碑、英雄谱、传统美德宣传长廊等学校物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优良的学校物质文化既是学校教育得以进行,又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

例如,北京二中的进楼大厅有一组玻璃展台,展出的是“五谷杂粮”,主要介绍粮食的名称、产地、营养成分、成熟周期等等,有的还介绍结这种粮食的植物名称、照片,象稻穗、麦穗、高粱、玉米、黄豆等等,因为学生们都长在城市,没有去过农村,不知道这些粮食的农作物长的什么样,真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把课本的知识学“活”了。

展台的内容二周换一次。大厅墙面贴满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的各种墙报。有介绍(1)恐龙灭绝的足迹(2)神奇的水世界和水生命,

(3)昆虫世界(4)蝴蝶世界(5)蘑菇家庭等等。

用学校的文化来约束学生,用文化来熏陶学生,用文化来感染学生,以达到“空气育人,空气启人,空气养人”的最佳效果。

22、行为文化(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包括态度、礼仪、言行、服饰等。学校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渗透着学校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文化在领导、师生身上的体现。是学校三种文化的外显。

比如某校接电话8个规定,渗透着学校的文化(说话行为)。

①通电话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词,如“您好”、“请”、“谢 谢”、“麻烦您”等等。

②电话铃响两遍就接,不要拖时间。拿起呼筒问“您好”。

③挂电话前,向对方说声:“请您多多指教”、“抱歉,在百忙中打扰您”等等,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④打、接电话时,如果对方没有离开,不要和他人谈笑,也不要用手后住听筒与他人谈话。

⑤打电话时,应礼貌地询问:“现在说话方便吗”?要考虑对方的时间

⑥要学会配合别人谈话。我们接电话时为了表示认真听对方说

话,应不断地说:“是,是”、“好,好吧”等,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场合等具体情况,应付方式各异。

⑦对方要找的人不在时,要记下其电话、姓名、以回电话。

⑧在办公室里接私人电话时,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免影响其他人工作。

3、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制度条例、岗位职责、守则公约等;在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

3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

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把它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说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是不会起到作用的。

中国不缺少雄才大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关键是把规章制度落实到行动上。

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是行动的差别。

4、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团队心理等;

是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是一条流淌的长河,一个强大的磁场。成为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会成为一个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之所在。

清华和北大,就是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两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风格。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校文化 ,就培养了严谨、扎实、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学有所成的学生,所以,清华的学生善于搞科研,搞发明创造。清华大学的学生都会认真听讲,做笔记,仔细揣摸所讲的思想内容。

北大鼓励学生思想自由、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所以北大培养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独到见解,对问题的看法与众不同,百花齐放。北大学生听讲学,没等专家讲完,下面不同意见的条子就递上去了,我对你论证的这个观点有意见,哪个观点有看法,如果你不给解答,等你讲完后北大学生就会说,总是要挑出点问题来。所以“五四”运

4动是从北大开始的。学生们有思想,有建树。

这就是不同学校的文化培养了不同风格的学生

三、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

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凡是加入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而且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告诉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该怎么做,这是一种无声的潜意识的教育,维护它、爱护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受到全体成员的尊敬和爱戴,违反它、破坏它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反对, 所以它有一种使每一个 成员自觉接受的约束力。

四、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1、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明确学校的定位,并根据这个定位制定学校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教风、校风、管理行为、环境建设等。

2、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坚持继承—扬弃—创新的思想,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学校特色。创新建立学校新的文化。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可借鉴先进学校文化,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

4、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常规,形成有力的制度文化。为了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可将学校常规和制度建设作为切入口,要通过对学校全部工作的分解,形成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如环境常规、教师常规、学生常规、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同时要通过对常规制度的宣传、教育、训练、示范、检查,使制度文化落到实处。

5.学校文化建设要彰显办学特色

6

第四篇:深挖关东文化旅游“金矿” 提升文化品位

深挖关东文化旅游“金矿” 提升文化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何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一直是旅游从业者不断探索的课题。近日,走进长春关东文化园,解读其在文化和旅游共赢发展中作出的有益尝试。

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使旅游更具吸引力从古色古香的满族四合院,到古朴神秘的鄂伦春寨子,再到逼真传神的民族文化石雕,文化园以关东文化气息,打造自身气质。走入其中就犹如捧起一本载满关东历史的神奇画卷,每一页都记载着关东文化的精髓。

自2009年建园以来,关东文化园准确抓住了“关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群众根基,在城西镇跃进村废弃砖厂的土地上,建成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的长春市的西部花园——关东文化园。

在关东文化园里,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雕塑、布景墙,成为游客见识、了解民族风情的体验场和实物教科书;努尔哈赤、杨靖宇、张学良等十余位曾叱咤在关东土地上的人物以雕塑的方式“复活”,在园内与游人不期而遇;蒙古包里激越的马头琴声,朝鲜族村落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都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关东文化。来自台湾的游客张女士说:“来到关东文化园,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关东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使这次的旅游体验更加生动丰富。”

浓缩关东文化精髓,为关东文化提供展示的窗口

巍峨的长白山,蜿蜒的松花江,白山松水名满天下,而其文化却如散落的珍珠。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关东文化浓缩起来,集中展现在文化园内,是关东文化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滕氏布糊画、敦化刀画、齐白石艺术中心等关东文化企业进驻园区,文化园一方面给这些文化企业提供了集中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使远道而来的游客能够一次性欣赏到众多代表关东风土人情的文化产品。

为更好地挖掘、展示关东文化,目前,一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关东文化街已在规划当中。除了滕氏布糊画、敦化刀画已落户在园区内,东丰年画、满族剪纸、古城木艺、柳河柳编等一批关东民间工艺品也即将落户园区,项目建成后将打造长春市最大的关东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基地,以“前店后厂”的模式为吉林特色文化企业提供了展销一体场所。

届时,不仅可以近距离地体验关东文化,还可以带走积淀着典型关东文化符号的艺术品。吉林的特色民间工艺品如宝凤剪纸、宇平工艺人偶、郭丽布鞋,还有工艺鸟、根雕、刀画、松花石等,在现场制作完成后,就可以在商业街进行交易、交流、传承。

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空间

虽然关东文化园在文旅结合上已作出不少探索实践,但其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尚处在初级阶段,需深度开发挖掘,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空间。

此外,随着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梦·云南”、陕西的“长恨歌”等一批旅游演出活动成功投放市场,旅游演艺成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旅游产品。一方面,演艺使旅游文化的概念从单纯的寻访名山、名水、名胜古迹演变成一种欣赏感悟的过程,凭借着文化的魅力吸引和打动着游客心灵;另一方面,旅游演艺的进入,能极大丰富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勇先创景旅游规划视点:“印象·刘三姐”景区规划,北京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智造首个国家级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点,在项目规划中,勇先创景规划设计院加深文化挖掘力度,打造文化亮点,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辐射和吸引力,为其成功申请国家扶持资金1.75亿元。

第五篇:学校提升文化品位岗位练兵阶段总

提升教师文化品位创建学习型学校

──提升文化品位岗位练兵阶段总结

本学期在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为中心任务,多渠道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在“大兴学习之风”上做文章,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化。具体做法是:

一、打造学习型学校,让学习积淀为师生的身心素质。

我校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习新课标精神及有关课改文章,以及有关创新教育和新理念等为主,为教师创设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供学习机会。我校提出“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让学习积淀为师生的身心素质”的口号,力图通过创建学习型队伍,不断完善学校特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具体做法是:一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议题;二是查教师的“自主学习笔记”;三是听教师学习的汇报;四是开展教研组内学习求互动的形式,大兴学习之风,迈开学校教科研的步子,学校的“众议纷纭研讨课”是共享的平台。例如课改教师于晶上的《长征》一课、袁玲的古诗教学。由于任课教师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又搜集了大量的文史常识,课堂内容容量大,教师语言生动、严谨,课上亮点频闪,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同时教师也感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岗位自练,提升教师文化品位。

岗位自培自练是使教师素养提高的好形式,我校根据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量较大、集中学习时间少的情况,结合校本培训、以集中学习为辅,岗位自培自练为主,在全校上下掀起了大练基本功、提升教师文化品位练兵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写好“三笔字”,此项基本功训练常抓不懈,期末评出优秀奖。

其次是按学校“提升文化品位”训练时间,教师熟背70首古诗、收集文史常识和名言警句和读名著等,增加了教师知识的内涵。教师每人有“采撷本”,沉甸甸的笔记本证载着学习的艰辛和收获,收集了大量的学习材料。

为推动教师提升文化品位活动向纵深发展,我们还以比赛促活动,十月份开展了“教师提升文化品位”大赛,通过背古诗、闭卷答文史常识、板书、背诵等形式,把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我校于晶、袁玲、焦海燕老师

参加县“新课程理念在闪光”教学大赛,通过说课、课改理论测试、文史常识测试、抽签背古诗等,成绩优秀,获

一、二等奖的好成绩。于晶、袁玲老师双双代表县参加市级教师教学大赛,成绩优异,获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我县赢得了荣誉。

此项活动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了,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提高了教师文化品味和专业素质。2005年我们准备以教师理解古诗词和理解文史常识、学习名著为重点,倡导读书,与大师对话,并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读书这次活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还要提倡教师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定期开展读书周活动。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养,我们要使教师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读书中理解,在行动中体验,为培养我校教师真正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浓厚的教

育理论功底而努力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天门山导游词范文下一篇:跳水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