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诚信原则上属于道德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公民一个“第二身份”,行为诚实与信用是其具备的两个原则。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 篇1:

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民族振兴的希望,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历史重任。而当代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社会责任意识正逐渐下降。分析近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现象,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大学生;责任感;社会现象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物质上的过度追求使一些大学生迷失自我。价值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不断改变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偏向于个人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物质利益与个人追求在这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里显得尤为重要,而随之在精神文化追求的弱化使得这一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轻视甚至无视集体利益以满足一己之私。

(二)道德观偏离,缺乏社会公德

所谓的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知识文化与人文素养本应在社会中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然而部分大学生虽受到了科学文化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却严重缺失,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给大学生群体甚至社会群体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些道德缺失的行为不仅仅影响集体利益,也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同样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三)仅关注自身理想实现而缺乏社会理想精神

部分大学生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强化的个人意识,个人意识成为这一部分学生奋斗的唯一标准,而将社会理想与需求置之度外。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简析

(一)网络文化的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应的,互联网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的群体,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入,西方文化也更多地影响到学生群体。部分大学生在吸取西方文化时,不加批判地吸收一些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观点,使得对西方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与判断。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在这个社会中互相碰撞、互相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对本真事物与思想的判断,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思想的偏激、理想的动摇、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

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间,市场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场经济调节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也调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鼓励自有、平等、竞争,而这却使部分人产生了个体本位观、金钱至上观等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也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中。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群体主要生于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这使得家长容易宠溺子女,从而造成这一代大学生将以自我为中心看为一种常态,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缺失。同时,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常将教育功利化、分数唯一化,许多必要的德育教育被学校所忽视。学校教育中缺少德育这一环,而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形态。

三、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对策探究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的价值导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理想与政治要求。高等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作用

网络文化尽管会在一些方面对人们造成负面影响,但当今社会仍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迅速、广泛的传播功能。加强大学生对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道德意识,并通过网络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重视高校与家庭的道德教育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仍很重要。因而增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势在必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德育教育均应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与模范,才能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简而言之,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有必要且亟需实行的。不仅对每个大学生个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是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2).

[2]张众.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杨晓丹 周新格 冯富刚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 篇2: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 要】诚信原则上属于道德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公民一个“第二身份”,行为诚实与信用是其具备的两个原则。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合同契约观念不强、恋爱动机不诚以及网络欺骗的现象,是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当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充斥着商业动机,“趋利主义”日趋严重,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言必信、行必果被人看做是老实、死脑筋、不会变通,诚信已经开始在当今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有意、无意的谈化起来。加强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诚信缺失 诚信档案 诚信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考试作弊严重

诚实守信是作为社会生存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更多地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大学生在学校考试、考级以及学术作弊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一些课程作业、过级考试以及学术造假等方面,学生对于这样的行为表示一定的认同。目前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于学习和生活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入大学后由于与高中管理体制的改变,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缺少了对于未来的规划,学习质量大幅下降,考试逐渐只能通过作弊来完成学业。此外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多数学生选择考证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但是却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去通过资格证考试,慢慢的逐步变成了大学生习以为常的一种行为。

(二)恶意拖欠学费

在中国经济生活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许多。国家目前在大学生资助方面提供了不少可以选择的方式,以确保多数贫困学生能够完满完成自己的学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无息贷款、借款等等形式。但部分大学生拿到这样的补助之后,并未能好好珍惜,开始利用各种途径拖欠还款,比如更改个人信息、更换联系方式等等,这对于学校和银行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国家还对在校大学生每年发放一次助学金,但有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捏造自己的家庭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拿到助学金也不是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买昂贵的电子产品或衣服上,在同学之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给本来很纯净的校园抹上了一缕阴霾。

(三)制造虚假履历

同样是迫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不断尝试着各种渠道进行自我包装,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自我包装能够在应聘和就业过程中取得一定的优势。这样的思维无可厚非,但过分的自我推销和包装带来的是膨胀的虚荣心和不诚信的行为出现。具体来讲,大学生在简历制作和应聘过程中过分吹嘘自己在学校的一些事迹,并虚假的增加一些获奖经历、学生会经历等等,还有部分大学生将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全部改掉,以求在应聘中能够脱颖而出。而这样不诚信的行为在后期进入职场后也会因为能力虚假的原因而被企业发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大学生简历和诚信度开始逐步产生怀疑,后期逐步增加了更多的选拔环节,并开始更注重大学生的真实能力和个人的思想素质。

(四)契约观念不强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当代大学生契约观念不强,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诚信缺失表现。整体来讲大学生契约观念不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来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学生身份和部分学生干部身份之下的契约观念不强。作为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时,往往不会按照之前的要求去完成,这是一定意义上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不够,进而衍生为一种诚信缺失的问题。而作为学生干部而言,对于自我的低要求造成在学生干部的履职过程中,缺失了对于身份的诚信、对于领导的诚信以及对于自己所服务的广大同学的诚信。其次契约观念不强集中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每个应届毕业生都有一份三方协议,通过这样的形式,确定用人单位和个人一个合作的意愿,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部分大学生在签署三方协议后,应聘上更好的工作单位后就毁约,并逃避相关责任,对于高校和用人单位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最后,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逐步提高,但部分大学生对于爱情和恋爱抱一种玩耍的态度,而没有自我约束,没有让自己在恋爱过程中有必要的责任感和契约观念去对其负责,这无疑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诚信缺失。

(五)网络欺骗

随着网络社会的来到,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在不断的增加,而网络世界信息量极大,真伪难辨。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环境没有足够的辨识度,以至于认识不少不良网友,开始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进入一些不良网站,更有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攻击计算机系统等等行为,造成了对于自身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

以上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合同契约观念不强、恋爱动机不诚以及网络欺骗的现象,只是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当然就有关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还存在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不真诚、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等。这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正遭遇一场诚信危机。所以,有必要探究其形成之原因,并寻找教育对策。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有了根本的转变,社会风气因快速主流文化的转变而更为复杂,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也受到较大影响。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开始转变,过去的传统文化讲求精神大于物质,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我释放远比物质的获得更为重要,而今对物质的享受和追求造就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在社会中大行其道;个人享乐主义和自我主义思想不断滋生,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被更多人接受,这些社会的不良观点和现象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样的一些诚信问题集中的反映在了目前的职场、学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并逐步被放大,诚信意识不断被挑衅。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但是,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相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因其自律能力和辨析能力的不足尤显突出。而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SNS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的影响和传播渠道更为宽广,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最主要使用者和信息接收效果最高的群体,潜意识中对复杂的文化和人生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并因为对于目前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受到不信任感,这样的不信任感在不断的积累后,影响到了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关系,影响到了职场中团队的建设。

(二)家庭教育重要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由此滋生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诚信教育而已,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第一步,诚信教育一直以来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家庭成员对于子女的影响贯穿于其成长过程。许多家长由于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做到以身作则,子女进而模仿父母的举止,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而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子女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继续延续这样的习惯,并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诸如逃课、说谎、做人过于油滑等现象极为普遍,并衍生出包括有无恶意拖欠学费,在助学、奖学金的评比时有无不良的记录或者造假行为,在校期间申请信用卡时有无延期还款或者欠费记录,在辅导员充分了解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情况时也可详细了解到学生是否有常常借同学钱的情况,或者借同学钱不按时归还的情况。这都成为大学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学校管理体制的弊端

现行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学校作为与家庭相对应的教育管理主体,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意识的重要平台。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但整体效果一直不够理想,诚信教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来讲,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保持了教育者只重理论说教,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说教式教育对于学生群体来讲,尤其是处于长期面对这样说教教育的大学生主体来讲,显得流于形式,抗性较大,学生对于说教的反抗性往往对于诚信教育来讲有着适得其反的影响。从学校管理方式来讲,学校主观主义的教育方式一直存在。学校作为管理主体,理论上需要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背景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目前失信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旧依靠思政教育的课题和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指导为主,学生在汲取正确诚信意识思想过程中,速度慢,理解弱。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教育体制上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步扩大,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实效性,没有起到根本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在与见习课程、实习要求等众多方面来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也未能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造成了学生对于诚信教育枯燥的印象。

(四)大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造成诚信教育的难以推进,大学生失信行为不断增加。大学生主要是缺乏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往往比较轻率,不计后果,知道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却并不实践,不遵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律意识逐步薄弱,对于学校和社会不诚信的风气和现象没有了客观的评价,缺乏一定的辩证主义与批判精神。

三、总结

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恶意作弊、拖欠学费、学术造假、简历造假等众多失信问题的出现对于学校、社会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方面,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反映了高校由于扩招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也反映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效果并不够理想。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从社会到家庭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思想的错误引导导致了大学生在职场、家庭生活中均频繁出现失信行为。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对于高校来讲,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根据目前大学生诚信现状,从多方面研究,找到适合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合理方法,并逐步实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苏畅. 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 2006.

[2]邬强.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作者:韦继红

大学生责任感缺失探究论文 篇3: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9C41);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Z2019D19)。

作者简介:刘坡妮(1990-),女,汉族,吉林农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教学;周丹(1977-),女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 要: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乐于助人、与人合作分享和帮助,甚至牺牲自我利益帮助他人,充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新时代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就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对策及效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原因;对策

在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社会的转型使得集体主义的观念逐渐弱化,而个人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强,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亲社会行为低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本次研究以600位大学生选进研究中,探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研究开展

1.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把2017级非医学专业600位学生选进,观察组为被动划定参加第一轮次《现场急救常用技术》课程的学生,对照组为随机抽签选到的学生,每组各300名学生。

1.2 研究内容与实施

在展开研究开始之前,需要对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然后在上课之前向观察组的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并让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上课结束之后,让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学生都填写相应网络问卷,并在发放问卷之前由专业培訓的调查员对问卷进行统一的讲解,此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以消除同学们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顾虑。填写问卷后当场回收,并进行资料录入及相关统计分析工作。

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

经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训练,使得大学生仅有爱心而没有爱的能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移情能力训练,随着网络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效体验他人的各种情绪。此外,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主动性训练,此情况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学生怕惹祸上身,也怕对方不领情而被拒绝,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保护倾向;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展开现场急救教学,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和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状况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目前亲社会行为的星狂主要是缺乏同情心、政治意识比较单薄、犯罪情况比较普遍,且利己思想过于浓厚。其次,刘毅等学者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可以理解其他人,并对是非有着良好判断的能力,可以主动认识并交新的朋友,且行为比较礼貌,碰到事情讲道理,可以真诚地赞美他人也可以善意建议别人,不过也不乏缺失同理心、不愿帮助他人以及功利心重,且感情比较单薄的人。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时常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包括大学生,他们需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这种压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缺失。其次,社会上的一些人利用人们的求助心理从中获取利益,其假装遭遇不幸向社会以及他人求助,使得一些人在发现上当受骗之后,严重挫伤大学生乐于助人行为的积极性。此外,大学生大多缺乏间接性帮助人的训练,在帮助人过程中,大多会选择直接救人,但这会极大牺牲自身利益,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大学生直接帮助人的能力,也要训练他们间接帮助人的能力,从而在不威胁自己利益与生命的情况下更好地帮助他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在此种背景下,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会存在诸多犹豫状态,怕惹祸上身,也怕被拒绝等情况,使得大学生选择放弃帮助,这也是造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

3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对策

思政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还有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等,也是目前高校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敢于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急救在实际的应用中是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挽救生命安全,其中在急救现场中正确操作能够更好地提高抢救效率,所以在教学课程各种加强现场急救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是社会未来重要的成员,也是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最为重要的群体,但是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止血还有包扎以及搬运等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要低于6%。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讲,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但是在中小学期间接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比例较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紧张没有过多时间学习急救培训。在对大学生展开急救培训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和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并逐步提高社会亲和力。

4 研究统计与结果分析

(1)亲社会行为量表(PTM)评分,其中共包含26个题目,总共分成6个维度,包括利他、公开、依从、匿名还有情绪性的以及竞技的亲社会行为内容。

(2)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此种量表主要是根据肖水源版的量表修改来的,主要包括客观、主观支持还有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3)生命意义感量表,采用7点计分的方式,主要使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半年以来的具体感受进行相应内容的选择。

4.1 现场急救教学后调查显示亲社会行为高于调查前

调查前观察组的亲社会行为(2.89±0.42)要比调查后的亲社会行为(3.38±0.57)低,且调查后对照的亲社会行为要比观察组高,由此可以得知,对学生展开现场急救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有信心完成相应急救操作。

4.2 现场急救教学后调查显示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行为高于调查前

观察组在调查前学生社会支持(23.52±3.42)要比调查后低(25.63±3.27)。其次,调查前生命意义感(3.27±1.13)要比调查后低(3.67±1.02),且调查后观察组的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评分要比对照组高。充分证实对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教学能够更好地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5 分析与结论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关系,并促使社会可以和谐发展,而且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可以获得很多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对自己还与对社会的关系都有着良好的定位,也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本身存在的消极心理,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养成乐于助人和善待他人的心理。

在对大学生展开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增强责任感以及明确意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以及解释相关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现场急救主要是指意外或事故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在事发现场对患者实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并通过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可以深刻认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展开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教学观念,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利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详细讲解现场急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讲解的时候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还有学习的需求等,从而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学业评价体系,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培养目标,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改善。并且教师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力,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现场急救教学知识。由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怕惹祸上身等因素,所以在进行教学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改善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亲社会的行为。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对照组及观察组调查前的亲社会行为、社会支持及生命意义感评分要比调查后的评分低,充分证实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技术训练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其亲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技术训练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婧,郑春东.钦佩感与群体关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6):943-947.

[2]王超,翟明月,刘森,等.本科护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相关性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35):4369-4372.

[3]叶宝娟,杨雪,雷希,等.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208-1210,1214.

[4]梁麗芬,陈忻,余春沐,等.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6):568-570.

[5]欧高文,黄蓉,谭成,等.衡阳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第一反应人”急救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45(2):210-213.

[6]王宗华,杨漾.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2):176-178.

[7]童玲,李静,杜彦瑶,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8):1255-1256.

[8]贵海峰,乔萍,徐林丽,等.混合教学模式在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7):271-272.

[9]邹霞.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以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23-125.

[10]黄种宝,李金祥,郑林颖,等.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6):11-14.

[11]危秋平,卓龙彩,殷婷婷,等.基于云班课的延续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3):3865-3868.

[12]张孟玉,宁思艺,任继轩,等.在校医学生急救能力和急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7):514-517.

作者:刘坡妮 周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党组织领导力建设论文下一篇:电子档案规范管理办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