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自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衍生出很多新颖、个性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个体型学习与合作型学习两种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可以将一小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让他们均有所收获。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作研究,同时提出部分个人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主要以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第一中学初三数学教学为中心,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利用相关教育学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和论证,最后总结出相关对策,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优势。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认知发展

作者简介:林俏俏,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镇第一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合作意识是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等方面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让他们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都要落实到课堂中去。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与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的能力。我们班学生学习底子不是很好,尽管读初三了,但是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刚接手这个毕业班时,如何让学生对这门他们严重偏科的学科提起兴趣成了我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对一门原本听不懂并且还很枯燥的学科重拾兴趣,首先要做的就是课程改革,改变原来的老师在台上不停讲、学生在下面不怎么听得懂的模式。

我们班自控能力不错,纪律很好,这对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益处的。因此,从开学第一周我大致了解了学生情况后就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生性别、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6组,每组5—6个同学,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为了公平竞争,每一个小组初始的总体情况大致相同。

我们的目标是从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出发,让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发展。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相依赖,小组目标又与全班目标相关联。每一次不管是动手操作活动还是探索讨论活动,目标都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小组的成功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所有成员的努力,在小组竞争环节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付出自己的努力。小组成员的成功也是小组共同的荣耀,小组内学习关系没有利害冲突,利益一致。

每个任务往往分工到个人,这个就由小组长来分配。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就当操作员,负责演示;逻辑表达能力强的就当解说员,负责解说操作意图及操作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学习,组内的成员任务则可以换着来,熟悉不同的任务,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小组合作采用责任连带制,自然会有集体荣誉感强的同学督促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初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分组时着重考虑的是学生的原本学习成绩,忽略了一点,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组织性很强,很有领导才能。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其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也是一个关键点。最后就是评价机制,我发现不管是一二年级还是初三学生,老师的评价以及激励机制对他们都有效,好好利用这一点对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一、科学分组

在原本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考量因素,那就是号召能力。以前,对班上学生有了大致了解后,只是综合考虑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的。由于我们班有些学生成绩很一般,但领导能力强,并且很多学生都听他们的,所以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这样的学生,让他去管理一些调皮的学生,效果非常好。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本理念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要难度适宜。如果提出的问题难度太高,学生尝试合作讨论后还是无法得出结果,这样的题目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简单,小组每个成员一眼就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目用于合作学习也是多此一举而已。对于一些难度特别高的教学内容,老师虽然可以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问题,但在我看来难题还是不适宜让学生合作学习的。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不管是平时上课亦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组长认真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对于小组长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及时肯定并且当众表扬。表扬小组长之后对于组员也应该予以肯定,积极配合组长的行为可以得到强化。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只有他们感兴趣才会想去学,从而学好它,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在农村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这种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改进一下,合理安排,使用起来事半功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林俏俏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自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衍生出很多新颖、个性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个体型学习与合作型学习两种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可以将一小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让他们均有所收获。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作研究,同时提出部分个人观点。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吸纳知识的主要场所,由于学生对新知识总是充满着未知与好奇心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程序性、情感性与认知性等冲突现象,不过正是这些冲突现象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思考与互动中,使他们为完成共同任务和目标,有着明确的互助性与责任性学习。

一、 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第一步是将班内学生合理划分成多个小组,这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与前提。为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教师应当全面考虑到班内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及性别等因素,组建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挑选小组成员时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不仅能够增添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化,还能够促使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性学习。同时,在小组成员人数方面,通常为4至6人为最佳,每个人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他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定位,知道自己应该为本小组做些什么,不过角色也可以采用轮换制度,使各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承担不同的任务,了解不同角色所担负的义务与责任,以此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并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公平性。此外,组内所有成员要形成一个目标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努力实现个人学习目标,还需帮助其他同伴一起达到预期学习目的。所以,在小组内部要有共同学习目标,且他们理解这一学习目标,成为本小组成员一起努力的方向,在思想认知上形成一致,促使小组成员自觉行动。

二、 科学引导积极调控,承担促进者的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合理引导与积极调控,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与辅导者的角色,让他们有序、高效地学习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教师可先设计一个总体性问题,使其知道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处理的问题,让成员提前搜集与整理资料,初步进行思考,为课堂学习做铺垫。同时,小学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与启发性,而且问题难度不易过大,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过于简单,假如太过简单,就很难调动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致使小组合作只是停留在表层。小组合作学习的难点在于从成员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他们知识基础为导向,使其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过一定程度的思索和努力解决问题,思维得以活化。另外,教师要认真观察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情况,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惑时,给予及时点拨与指导,运用适当的调控举措。如:在组织合作学习中,禁止话语霸权现象的出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和学习中,为他们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学会倾听,补充同伴的观点,真正实现合作学习。

三、 开展小组文化建设,学生认同合作学习

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即为认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需展开建设小组文化活动,让学生从内心角度认同小组文化,主要包括无形与有形两类。其中无形文化包括小组内的班级活动与制度建设等;有形文化则指的是小组标识、口号和名称等。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和决定本组的名字与口号等文化符号,采用特殊的文化仪式使其达成共识,强化他们的身份感与归属感。并充分借助教室的文化墙,把班内各个小组的成果、目标与口号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鼓励他们形成团结合作的心态。而且小学班主任应鼓励各个小组自主建设组内制度,制定奖励与惩罚机制,以此激励或制约本组成员。同时,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升华本组文化,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与开展活动评比。在小组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与统筹作用,既不能够让各个小组互不交往或势不两立,也不可以使各个小组内部太过松散,最大限度地在小组找到个体发展与集体进步之间的契合点。当然,教师要借助主题班会的优势,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促使整體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好本职工作。

四、 明确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生思维意识不够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小学生除自身锻炼交际能力与学习习惯之外,教师需刻意增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当明确小组合作任务,在任务和作业设置方面,多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才能给完成的学习任务,像社会与科学中的课外调查,体育课堂上的小组训练,语文中的合作写作,及数学中的合作解题等。当小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之后,将会找到清晰的前进方向与努力角度,在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教师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合作设计对话,包括介绍家庭成员、朋友外貌、购物、问路和旅游等,使其在组内交流、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合作形式将对话表演出来。

五、 科学优化评价机制,升华合作学习效果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所有成员身上的潜力与潜能,追求的是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同步实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成员属于一个共同学习体,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目标。这表明要建立一个促使整体学生在小组内,不仅要个人努力,还需乐于主动同同伴之间相互合作的科学制约机制。为此,小学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整合,把小组个人学习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融合,以此为基础构建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的良性机制。同时,教师应采用小组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让小学生意识到小组成员属于一个共同学习体,个人学习目标应当以集体目标的实现为依托。为避免出现小组歧视或个人主义现象,教师需对个人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恰当评价,如:个人在合作学习中的独创性、积极性与参与度,在小组内相互树立榜样,引发组内竞争,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出现依赖心理,借此升华合作学习效果。

六、 总结

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小学生合作探索知识是奥秘,全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小学生获得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楚洁.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2018(7):210.

[2]闻佩瑾.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华夏教师,2018(7):62.

[3]席晓东.浅谈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捆绑评价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8(7):118.

作者简介:

柳健月,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作者:柳健月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是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初识小组合作是在一次平常的教研活动,就因为这个偶然,改变了以往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和经验总结,在此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转变师生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中心支配地位变为引领者、指导者,不再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客观存在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更加重要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是否得法往往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地进行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上很多学生对几何的认识都是来源教师单向的讲解,有条件的学校最多选用多媒体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这使学生对几何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模糊不清的阶段。

众所周知,几何来源于生活。对几何的认识,需要学生反复交流、讨论、探索、推理、体会,才能真正理解几何定理的真实含义。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充分讨论、反复论证,而只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定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定理只能是几何证明的空中楼阁。很多学生都知道定理“两直线并行,同位角相等”,但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个定理是怎么推理出来的,这就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断了线。

小组合作学习在几何教学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学生可进行组内自主交流、合作、探索,依靠群体智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再由教师将各组的结果汇总,进行集中讲解、点评,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现人人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十指有长短。一个班级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成绩较差、性格较内向或者非常好动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不爱发言、没听懂、不敢提问等情况。在传统教學模式中,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没有太多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榜样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这样,即提高了监管力度,成了真正的管的过来,又减少了学困生的顾虑和拘谨情绪,使其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并在优生的帮助下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更能使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情绪、实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讲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都会存在没有完全学懂的学生,比如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学困生可能无法全部掌握,有些学生不会列方程但会解方程,有些学生不会解方程,但可能会验根,如果只是单纯机械的把问题交给学生,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没办法单独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自然差的就更差。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組长负责给小组内学困生讲解,并监督组员学习,检查组员的学习效果,争取使组内学生百分百掌握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成效最大化。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优化学习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师生间、学生间交流过少,课堂互动形式单一,形成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局面的师生单维交流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

小组合作的课堂把空间还给学生,师生间、学生间都能充分的交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对于某个问题的答案还可以相互交换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吸收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和经验,自然就学会了一题多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知任意两边求第三边”、“把含未知数的项往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挤”、“做梯形就是做辅助线”等一些老师都想不到的经典话语,这都是学生通过讨论获得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得到内心的体验,又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并让全班性的大讨论和小组内的小讨论交互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学会选择、判断最为有效、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从而优化了学习方法。

四、在课堂中利用比、赶、超,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导致堂课教学死气沉沉缺乏生气,这种情况尤其在数学教学中表现明显,这样的课堂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根据不完全调查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有“自己不学自己的事”思维倾向。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被分成或6人或8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这样,摒弃了个体评价不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课堂评价模式,实现小组成员间荣誉捆绑,从而使学生产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荣誉感播种同龄人之间的情谊,在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的小组活动中,享受共同得到的体验,并在集体荣誉感的鞭策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厌学学生认真、努力学习,再通过小组之间竞争,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加有效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单维交流模式,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交流模式。同时,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又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刘大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控制视域下的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