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抽取我国教学技术学专业1999年~2004年的硕士学位论文568篇进行分析,就论文选题、研究内容、重点、热点,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取向等问题开展实证分析,从多个角度考察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由此引发一些相关的思考。

第一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以及目前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基本现状,对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主要存在重视不足、缺乏统一课程设置、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重视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统一课程体系设置,加快建立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点。

关键词: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中小学科学教师;研究生教育

2017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1]。《新标准》把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明确表述为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标准于2017年秋季在全国小学1~6年级全面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对培养高层次小学科学课程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专门师资的主渠道除了各师范院校开设的小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外,还有各相关高校开设的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处于最高层次。显然,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标准》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教育,才能发挥高层次师资在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进而真正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就目前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作一探讨,以期对培养小学科学课程高层次师资有所裨益。

一、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高校基本现状

(一)开设高校数量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2所大学拥有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但实际上这32所高校并不是每年都招生。根据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2018年全国只有24所大学这24所高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學、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招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的相关规定,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掌握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承担中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科技知识普及与传播工作的高层次科普教育人才。由此可见,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科学教师或者科技场馆、社区科普站工作人员。然而,通过梳理这些招收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技场馆、科普站人员,而不是培养面向各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教师。仅以6所“985”高校这6所“985”高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在这6所高校中,只有2所高校明确规定了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而另外4所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科技场馆、科普站工作人员,并没有涉及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显然,目前科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十分短缺的现状与此不无关系。

(二)承担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院系情况

梳理高校中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开设院系情况,我们发现,目前共有18类院系这18类院系分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学部、初等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院、理学院、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研究所、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具体承担了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任务。开设的院系中既有理工科院系,也有文科院系,表明开设该专业的院系存在着显著的属性差异(见图1)。

图1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最多,共有3所,占12.50%,其次是初等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教育科学学院,各2所,占8.33%。如果将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18类院系划分为理工科院系与文科院系两大类,其中理工科院系开设此专业的共有11所,占45.83%,而文科院系开设此专业的有13所,占54.17%。这不仅表明了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开设院系分布的显著差异,也显示出了不同学科属性的院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能出现的偏差。

(三)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24所高校分布在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见图2)。为了更清晰地展现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省市分布情况,本文按地域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分析。东北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所,位于吉林省,占24所高校的4.17%;华北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所,分布在北京、河北两省(直辖市),占24所高校的16.67%;华东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0所,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六省(直辖市),占24所高校的41.66%;中南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所,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自治区),占24所高校的16.67%;西北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2所,分布在陕西、新疆两省(自治区),占24所高校的8.33%;西南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有3所,分布在重庆、四川两省(直辖市),占24所高校的12.50%。

图2显示,开设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与中南地区,再次是西南地区。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的地区分布情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越发达的地区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越多。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分布地区也具有不平衡性,东部发达地区开设此专业的院校最多,东北与西北地区最少,仅占全国的12.50%,显然与当地中小学对高层次科学师资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科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教育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生教育领域。高层次中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匮乏与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新兴”的特点不无关系。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新兴”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以高层次中小学科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院校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共有32所高校建立了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点,但這32所高校并不是每年都有此专业的招生计划,也并不是每所高校都以培养高层次中小学科学教师为目标。可见,无论是培养方向还是规模,中国高层次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体系亟待完善。此外,科学与技术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需要不断推进。一方面,科学与技术教育属于交叉学科,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学者既需要有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也需要有教育理论修养,中国教育制度上长期实行文理分科,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学是一个依赖于有关理论学科和相邻学科提供理论资源的实践学科和生产性学科,也是与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2],如科学哲学、科学与社会、科学史等学科是近几年刚刚建立起来的,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员忙于自身学科的发展,还无暇顾及科学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没有将目光投向上述学科寻求自身的发展,双方都缺乏对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关注和重视。

(二)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课程,尤其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该纲要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实际上也应该体现到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3]。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既有理工科院系也有文科院系,这样的院系设置可能会带来课程设置上的偏差。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专业可能会减少物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所占的比重而偏重化学学科知识,更有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知识的掌握。由文科院系开设的专业可能会偏重于学生“师范性”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种偏差造成了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素质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局面。通过一系列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部对科学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等有了明确的规定,然而,有关部门并没有明确规定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标准,在接受职前培训时必须完成哪些科目的学习、培养哪些能力等都没有统一要求,导致许多学校在进行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仅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来制定,课程设置上不严谨。因此,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急需统一标准。

(三)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分布地区不平衡

自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新设置的小学科学课程正式取代自然课程以来,小学科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横向的就城市与农村的科学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村的科学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落后的问题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议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层次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院校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毕业后大多倾向于留在发达地区,流入东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很少,而进入农村地区的师资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地区的科学教师只能由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兼任,或者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来教授科学课。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系统训练,对学科知识缺少了解,很难实现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农村科学教育的落后也就在所难免。

三、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改进建议

(一)明确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视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

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结合的,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解决供需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国家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落实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学输送更多高层次的科学教师。中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起步晚,相较于国外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来说,师资培养体系还很不完善,应当积极借鉴国外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经验。美国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专门制定了专业标准,对美国的科学教育进行宏观的指导。中国也应尽快出台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标准,重视并严格职前培养,将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制度层面,以宏观政策来指导高校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

另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应适当增加科学教育研究课题。从“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来看,科学教育研究课题数量较少,对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为例,2017年只设国家重大和重点招标课题指南,其中国家重大招标课题5个,重点招标课题15个,无一与科学教育紧密相关。“科学与技术教育”作为专业型教育硕士培养专业,是为科学与技术教育领域培养从事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和研究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对该专业的理论研究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4]。若仅仅依靠总结优秀中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经验来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是很难提高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理论水平的,也不利于促进高层次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结构,体现时代性

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必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西方的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与科学,其课程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通识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处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理、化、生、地等知识内容。反观大部分高校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更偏向于基础课程、经典课程和理论课程,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前沿脱节。因此,建议在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和大量新的研究成果,以保证课程的前沿性。

增加HPS HPS是“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的英文缩写。和STS课程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 ,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英文缩写。。HPS即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是科学学(science studies)的三个分支学科,它们共同担负阐述科学的本质、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使命[5]。英国政府在一份题为《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的报告(即汤姆逊报告)中,更为明确地提出在科学教学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学。报告指出:要“把科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法引进到教学中。应当要有更多的科学精神而不是干巴巴的事实……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知识应当成为每个中学理科教师智慧的一部分”。[6] 因此,HPS课程对促进中小学生掌握科学本质,培养其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小学的科学教师并没有承担起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这一任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教师在职前培养时并没有很好地开展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习,教师自身尚不能理解把握科学本质,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当然难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在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HPS课程,高水平的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前提。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7],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关系,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等[8]。在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STS教育课程,对未来从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加强STS教育,使其具备STS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三)加快建立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点,带动农村科学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中小学科学教师短缺与科学素养偏低的局面,国家教育部门和有关高校必须加快建立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点甚至博士学位点,并在政策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开设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投入力度,为本地区培养高层次的科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把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摆在教育发展的全局性、决定性的历史高度,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容,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省域之间的科学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也因此严重制约着科学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花大力气改变不发达地区科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加大上级对下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科学教育的帮扶力度,促进各级各类各地科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成立于1989年,成立时的名称为“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它是在迈入21世纪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推动科学教育改革及与国际科学教育接轨,在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整合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科学教育和大学科学教育的结果。在此,笔者建议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及各省市科学教育分会应切实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并把握科学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努力提高广大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应加强帮扶力度,大力推动教育专家“基层服务”工作,鼓励教学骨干到“一线帮扶”,通过专家讲解示范、交流互动、课题研讨等方式,发挥各省市科学教育分会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一线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指导和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全国城乡之间、省域之间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改变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科学教育的落后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02/t20170215_296305.html.2017-02-06.

[2]丁邦平.科学教育学: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领域[J].外国教育研究,2000(5):12-1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2001-06-08.

[4]叶宝生,冯煤生.“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學版,2013(3):18-20.

[5][6]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6):6-12.

[7]陈颖,陈迪钊,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STS教育课程的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 (4):91-93.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02/t20170215_296305.html,2017-02-06.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责任编辑 王 宣)

作者:白强 钟乃汇

第二篇: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抽取我国教学技术学专业1999年~2004年的硕士学位论文568篇进行分析,就论文选题、研究内容、重点、热点,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取向等问题开展实证分析,从多个角度考察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由此引发一些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

【论文编号】1009—8097(2006)04—0042—07

一、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热潮的有力推动下, 教育技术学的学术影响和现实效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我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据2004年5月的统计[1]: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共140多所,其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8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7所。

总体上看,教育技术学专业从起初的电化教育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纵观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专业所在学校的类型看,既有高师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从专业所依托的学科看,既有教育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学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边缘性。从人才培养模式,有重点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理工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发展时间不长、学科定位也不够成熟,新增硕士点的数量与招生规模较快,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过去一段时期硕士培养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促进该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本文仅以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2004年6年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样本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万方学位数据库》[3]。所引用论文来自国内14所大学,其中包括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5所、省属师范大学9所、其他类型大学2所。样本论文的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笔者从所选样本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对所有样本论文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表格和图形进行分析。分析时采用了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元分析的方法,对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目录以及部分论文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三、论文分析

(一)按研究内容

我们将所有的样本硕士论文根据其研究内容按照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大类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类,如表2所示。

图1 论文分类数量的逐年统计

表中数据显示,1999~2004年间的论文中,就总体而言,论文中,偏重于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占37.5%,而偏向实践研究方面的论文占62.5%,后者是前者的1.6倍。除了2001、

表1 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论文样本分布

2002年这两类文章数量之间的差距比较接近,其他年份都相差比较大。但从纵向来看(图1),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和百分比均有所增加,而实践应用方面的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百分比上都明显增大。换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几年来一直偏重于实践应用方面,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这与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教育技术学科论文发展的趋势基本符合。[4]

1、理论研究

参照阿伦娜对教育技术文献的分类标准[5],结合硕士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采用聚类统计方法,将所有偏向理论方向的硕士论文进行二次整理、分析,将各论文关注的领域情况归类如表3所示,图2则反映理论研究类中各个领域学位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从该表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选材很宽泛,涉及基础理论、教学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影视理论、学科及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研究等。表格还反映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及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从无到有,已经成为硕士论文选题中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占6.6%;与“影视理论”相关的选题是1999年、2000年的重点,而近几年来所占比重已经明显减小。

近年来教育技术研究热点的变化不大。1999~2003年“教学研究”的比重较高,约占前5年理论研究总数的1/5,而2004年的研究重心则转向“教学设计”。从图2可见“教学设计”历年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所占比重历年都比较高,而且增幅明显。另一条增幅较大的曲线是“基础理论”,该方面研究在1999~2003年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相对稳定,到2004年则跃升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可见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表3列出的213篇偏理论研究的论文中,“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教学研究”三方面的论文数分别为44、40和37篇,三者相加约占理论研究文章的半壁江山——56.9%,可见硕士论文中理论研究的重心一直立足于“教学”,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立足教学、服务教学的学科特色。此外,从图2可见其他研究的热点还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23篇)。

2、应用研究

类似的,我们将所有偏向实践应用的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如表4所示,反映各个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的情况如图3所示。

图2 理论研究类各领域论文数量的逐年发展情况

表4应用研究类论文的分类统计

上表显示,论文在应用研究方面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既包括“多媒体、网络课件编制教学软件评价”,“音像教材编制及影视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和“远程教育”,也包括近几年刚受到关注的“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平台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新近兴起的“教育管理及教师培训”,“企业及其他一些应用”。

图3中“教学系统、平台的设计、开发及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课程(件)、教育软件设计开发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分别占样本论文总数的26.2%和12.9%,两者总和占到实践研究的2/5,可见它们已经成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同时,“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及评价”的曲线,近几年增幅也十分明显,伴随着理论研究中“教学设计”研究数量的增长,与此相应的课堂教学实践也成为硕士论文选题的热点。同时,“媒体及技术的应用”也占到10.7%。由上面的分析可见,技术开发的含量在硕士论文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技术性和软件研发能力在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研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上述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可以发现图3所示的情况。

在“技术”领域,涉及到的教育信息技术日渐多样化,既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软件工程等,也涉及新兴的网格技术、桌面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演播室技术、CORBA和RMI等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作者:彭 慧 张剑平

第三篇: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一、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概况

通过在中国知网等网站以“课程与教学论”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2007年检索到的硕士论文为933篇,其中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论文共130篇,这个数量是比较可观的。当年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研究上,其中关于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学位论文数量最为庞大。对于其他方面如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课程评价等问题涉及较少。

在实得130篇有关语文教育的学位论文中,共包括两个专业的学位论文,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有104篇,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论文共26篇。下面将分别论述两个专业的论文情况。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见表一)

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共104篇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等,共45篇,占43.3%,接近当年论文总数的一半。而其他方面,尤其是语文教育宏观研究、语文课程研究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这些方面研究非常之少,每个方面只有几篇相关论文。

表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104篇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方向

数量(篇)

百分比(%)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2

1.9

语文课程研究

5

4.8

语文教材研究

9

8.7

语文教学研究

45

43.3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5

4.8

学生研究

6

5.8

语文教师研究

6

5.8

语文教育家研究

7

6.7

语文教育史研究

8

7.7

语文德育美育研究

8

7.7

其他相关研究

3

2.9

合计

104

100

(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论文研究的概况(附表)

相对于学科与教学论专业,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论文数量仅有26篇,数量少,涉及方面也有限。但相同的是仍是以语文教学研究为主,占到73.1%。从26篇论文的选题方向来看,教育硕士的选题都以教学中的实践为主,没有关于语文课程、教育史的研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教育硕士以实践为主的特点。

表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26篇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方向

数量(篇)

百分比(%)

语文教育宏观研究

0

0

语文课程研究

0

0

语文教材研究

0

0

语文教学研究

19

73.1

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

2

7.7

学生研究

1

3.8

语文教师研究

0

0

语文教育家研究

2

7.7

语文教育史研究

0

0

语文德育美育研究

2

7.7

其他相关研究

0

0

合计

26

100

二、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从整体到部分都有所涉及。涉及语文教材整体研究的有付华丽的《汉语文教科书编写模式的嬗变》和杨月娥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分别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和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做出研究;涉及部分研究的有许启辉的《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任小平的《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等论文,是对某一套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研究。此外还有与外国母语教材的对比,如廖佳芹《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就涉及到中美语文教材的对比,这对我国的语文教材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的研究

本年度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众多,自然成果颇丰,研究范围囊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并涉及各个内容的多个视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除了提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之外,有数篇论文注意到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周静在其《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一文中就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陈进在其《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文中在对前人作文教学进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作文训练序列,不失為一种可供移植和模仿的作文教学方法。除了课程标准中所划分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还有生成性课堂、广义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等较为宏观的方面,这样语文教学的研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

(三)关于学生(包括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学习心理等)的研究

在关于学生的研究方面,不仅有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的研究,还有关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形成等的研究。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不仅强调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沈成彬在其《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实践研究》中提出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课堂模式,构建有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课堂模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能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观点和方法。郑燕在其论文《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中为高三学生的语文复习量身打造了一套方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四)关于语文教育家的研究

关于教育家的研究涉及到的有孔子、黎锦熙、刘国正、张志公、阮真、钱理群、魏书生、李镇西等,不仅有教育理论家,也有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教育实践者,并包括了古代、近代和当代,这样就从纵向上梳理了从古至今教育家的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万伟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中不仅研究了孔子的治学思想,同时涉及了孔子的思想对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这样通过历史的考察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有借鉴作用的论文才是有意义的论文。

(五)关于语文教育史的研究

在语文教育史的研究方面,多是从某一个古代教材或家塾教学的著作为切入点进行考察,如《千字文》《古文观止》《颜氏家训》《家塾教学法》等。较有新意的是陈妍的《〈世说新语〉与魏晋时期语文教育初探》,以《世说新语》这部一般作为研究魏晋风骨的资料的图书为切入点来研究其中能挖掘出的语文教育情况。其他方面,张珊的《唐代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研究唐代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唐铭培的《语文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民国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其现代启示》是对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的研究,对今天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有借鉴意义。

三、 2007年语文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特点

(一)论文选题方面

论文选题方面,选题的覆盖面较广,涵盖了语文教育史、教育家、教学方法、学生等各个方面。但是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尤其是教学方法,其总数是当年论文总量的一半,而对于其他方面如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评价等问题涉及较少。关于教学方法的大量论文纵然对语文教学有益,但其他方面研究的缺失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论文内容方面

大量的学位论文都是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和专项教学等方面为切入点,内容丰富,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多数论文注重对理论和形式的考察,调查研究类的论文相对较少。另外,在某些涉及较少的论文,如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涉及到的方面有教材的整体研究、某一方面的研究以及教材对比,在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大多只是集中于语文教科书本身的研究,其他方面例如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原则、语文教科书的单元构成原则、语文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的选取和安排规律、语文教科书的附录研究、语文教科书的模式、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发展规律、语文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教科书的心理学背景、语文教科书的美学意义等等都没有涉及到,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论文形式方面

在论文写作形式上,所有论文都遵循着包含引言、三或四个章节、结语的论文标准形式。在论文的开头,提出所述问题的定义、历史沿革、研究此问题的意义,或国内、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中间的内容是对这个问题的现状、缺点所做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法。以上形式视论文所选题目的不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写作思路。这样的写作形式可以将研究问题的历史、现状和不足统一涵盖,在最后提出解决方法也可以让人记忆深刻,是一种合理的写作形式。

附录一:2007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1

严永青

“语文素养”论

江西师范大学

2

郭 浪

论缄默知识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湖南师范大学

3

颜 青

浅谈大众文化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

4

付燕燕

試论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使命与变革

湖南师范大学

5

段慧明

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重庆师范大学

6

杨 涛

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

四川师范大学

7

徐 涛

《语文课程标准》与主体间性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8

张 瑞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代词教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9

付华丽

汉语文教科书编写模式的擅变

贵州师范大学

10

叶 青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基本构成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11

杨月娥

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12

任小平

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13

许启辉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

14

廖佳琴

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西南大学

(续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15

郑 悦

高中语文戏剧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16

樊 超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吉林大学

17

朱 荣

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

湖南师范大学

18

李 霞

试论语文教学的非线性思维及其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

19

赵 云

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

王 坤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贵州师范大学

21

文世琼

中学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向能力转化探析

四川师范大学

22

徐敢良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3

汤飞平

试论节约型语文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

24

马爱芹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初探

曲阜师范大学

25

康海荣

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6

陈惠红

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活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27

张 勇

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四川师范大学

28

田启群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

29

王 朋

论高中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一种符号实践观

山东师范大学

30

侯忠明

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书法教育探究

四川师范大学

31

阎彩霞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记教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32

董小龙

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33

安治国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34

杨 娟

浅论中学神话教学

四川师范大学

35

唐 挺

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文学作品解读

四川师范大学

36

陈 柬

高中文言虚词教法探究

四川师范大学

37

袁 丽

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38

张科杰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

扬州大学

39

周远芳

“积累·整合”课程目标之于高中语文阅读鉴赏实施策略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40

游 薇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对话与“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

西南大学

(续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41

姜明强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42

蒋良山

情境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川師范大学

43

李嫚嫚

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44

高 静

语文阅读教学的“全人”追求

新疆师范大学

45

朱 丹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46

周 静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曲阜师范大学

47

洪悦嫦

阅读·接受·净化——基于接受美学的文学鉴赏教学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

48

黄 鹤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论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

49

吉军芳

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

河北师范大学

50

薛春雷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化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51

郭 超

新课标理念下话题作文的反思

东北师范大学

52

陈 进

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

53

张 莉

试论中学作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新疆师范大学

54

卢巧玲

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曲阜师范大学

55

陈海东

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

华中师范大学

56

刘金玉

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

西南大学

57

孔祥轮

作文合作学习探究

曲阜师范大学

58

江晓辉

作文教学生命价值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

59

马碧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四川师范大学

60

于 敏

中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61

李佰慧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62

许小荣

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63

李柳健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改革初探

山东师范大学

64

李 珺

中学语文考试发展研究(1906—1949)

西北师范大学

65

卢金明

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围场县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66

吴音莹

论语文公开课的评价标准

湖南师范大学

(续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67

郑 燕

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

四川师范大学

68

沈成彬

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实践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69

林雪芬

高中语文悲剧作品解读与学生的人格塑造

四川师范大学

70

刘年春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湖南师范大学

71

王玉琴

语文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

四川师范大学

72

徐潇潇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73

朱之梅

论语文教师的审美智慧

山东师范大学

74

樊 环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

75

郝秀洁

试论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

76

曾佳敏

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南昌市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

江西师范大学

77

李 燕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曲阜师范大学

78

周春霞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影响力研究

西南大学

79

刘本成

“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

80

万 伟

孔子的治学思想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

81

毕琳琳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吉林大学

82

李军亮

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南京師范大学

83

朱丽娜

论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

湖南师范大学

84

徐 莉

阮真语文教育思想述评

上海师范大学

85

高 茹

致力于建设一门科学化的语文课程—阮真语文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

扬州大学

86

赵春光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语文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吉林大学

87

张凌彦

《古文观止》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吉林大学

88

董晓慧

《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

吉林大学

89

陈 妍

《世说新语》与魏晋时期语文教育初探

吉林大学

(续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90

于 茹

《颜氏家训》语文学习思想研究

吉林大学

91

史春花

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思想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92

张 珊

唐代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

吉林大学

93

唐铭培

语文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民国时期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

94

童赛红

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

95

边成媛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96

張巍巍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爱情教育探讨

四川师范大学

97

张 宏

语文参与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西北师范大学

98

汪云花

高中古诗文教学与中学生价值观建构关系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99

贺 树

语文教育下高中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100

杨丽晶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

101

李凤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

四川师范大学

102

王金洪

当代语文学习方式探析

四川师范大学

103

赵 蕊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理论初探

山东师范大学

104

曾 阳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师范大学

附录二:2007年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1

刘 霞

典型分析在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师范大学

2

王晓琼

“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

3

陈斌圳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的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4

吴海燕

语文教学对文学文本的意义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

5

王爱武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微

苏州大学

6

袁 芳

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7

王 颂

“语文动态课堂”初探

湖南师范大学

(续表)

序号

作者

篇名

文献来源

8

沈 峰

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

9

王雪源

语文教学的对话范式

辽宁师范大学

10

胡立英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江西师范大学

11

郭艳荣

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12

蔡正学

中学语文自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13

陈金丰

关于话题作文的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

14

刘玉芝

中学语文个性写作教学初探

山东师范大学

15

曾玉双

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构想

湖南师范大学

16

段艳雪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河北师范大学

17

沈新元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

华中师范大学

18

刘旭梅

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19

胡 璇

中学文学阅读差异教学探微

山东师范大学

20

田爱春

N县农村普通高中语文考试现状研究

苏州大学

21

仲剑峰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华东师范大学

22

张娇凤

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探微

湖南师范大学

23

刘琨娣

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首都师范大学

24

李 峰

试论钱理群中学文学教育观

山东师范大学

25

张 敏

论中学语文课程中德育内容的实施策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6

张玉枝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2)

作者:高丽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课程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师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