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训基地报告

2022-07-27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培训基地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人才培训基地报告

培训基地申请报告

请求批准为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上岗(继续教育)

培训基地的报告

市建委房管局: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关于全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通知》(建房物字[1998]第18号),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了提高我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从业人员掌握物业管理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和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提升物业管理整体服务水平,根据《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我校预开设继续举办物业管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资格培训班及继续教育培训班课程。

我校成立于2004年12月24日,现拥有教学场地500余平方米,是一所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培训于一体的学校,可容纳学员300余人。学校教学设施充足,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用电脑设备100台,并聘请了多名专业教师、并于合肥工业大学多年合作开展各项培训项目。为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知识,并毕业后能及时上岗,学校开设了理论教学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室、培训实践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为便利于广大学员,现特向贵局申请我校为宣城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上岗(继续教育)培训的培训基地,批准为感!

二0一0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报告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是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属事业单位,中建四局科研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模式运行。2003年,中心通过国家试验室认证认可,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家、西部地区第二家通过该机构认可的科研单位;2005年挂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西南技术中心;2006年挂牌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被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被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以“重培养、强引进、调结构、抓激励”为主要思路,紧紧抓住吸引、留住、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科研技术人才成长。

一、人才培养

突出培养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对员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拓宽成长渠道。对青年骨干员工要完善“师带徒”管理办法。继续对新招收的青年学生实行“师带徒”制度,建立成才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对入职两到三年的员工,进行周期性评价,依据成长程度、个人特点重新定位,进行符合实际、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对检测中心级领导分管工作岗位进行高级培训。党委书记殷挚参加了中央党校学习、检测中心副主任李清平参加了省科协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总工王林枫继去年参加了建设部在日本举办的抗震培训后,目前正在参加中建总公司的党校学习;钟安鑫参加了台湾两岸三地混凝土学术交流会。

(二)对后备领导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培养方向对检测中心主任助理潘佩瑶、副总工程师詹黔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田涌进行了技术领域培养;党群部丁嬿同志参加国资委党校培训。检测中心通过一些列干部培养计划,建立了后备人才库,储备了骨干力量。

(三)对于检测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注重“四个能力”、采用“五种方式”。

“四个能力”——一是科技研究开展能力,包括对科研方向的确定、计划、研究和完成能力,以及熟悉科研工作行业发展趋势和判断的能力;二是科研攻关能力,包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成重大项目能力;三是领导带头能力,包括对项目的管理、策划、控制能力,以及管理、领导科研人才的能力;四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包装、宣传的能力。

“五种方式”

1. 师带徒模式——做好“传、帮、带”的制度建设,利用内部讲课、演示、试验等各种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对青年人才的培育。 2.参会模式——积极推荐科研人才参加国家建设部、科技部、中国建科院、贵州省有关政府部门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参加中国建筑系统举办的各类人才教育。

3.“引进来”、“走出去”——每年定期邀请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到院授课,吸取外部养分;同时积极将院的青年骨干人才送出去学习升造。去年,我们将建材所技术负责人徐立斌硕士送往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成为院第一个送到国外培训的高端人才。

4.举办培训班——每年定期举办检测、试验等培训班,以考试来增强考核力度,激励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将考、学、用紧密结合,考核与考试“双考”结合。

5.与高校合作——与高校联合在中心开办硕士进修班。利用高校资源对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采取专业深造、岗位锻炼、理论学习相互结合、整体提高的方式,力图建立科研技术人才批量成长的培养机制。

(四)做好对省内行业技术人员培训

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协会委托,检测中心2011年继续承办贵州省建筑业检测试验员培训工作。举办了见证取样继续教育和钢结构检测、主体结构检测、地基基础检测共4期培训班,培训了359人,有效地提升了全省建筑行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

一要实现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工任用、酬薪、培养、监督的重要依据,让老实人、肯干事的人、有贡献的人得到实惠;二要加强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对职工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指导帮助;三是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激活充电,加强专业技术和政治理论学习,让员工的个人价值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体现。

二、人才引进

(一)抓好引进人才质量

去年成功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赫耘,增强 了设计分检测中心的实力;引进结构学专业博士卢云祥,优化了人才结构。人才待遇方面,对高级人才实行年薪制度,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住房优惠待遇。实行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方式。

其中新来的卢云祥博士很快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填补了我中心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空白。中心还组织多人参加交通工程检测师、检测员资格考试,20余人获得检测师资格、20余名青年技术人员获得检测员资格,为后续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资质升甲储备充足的人才。每年11月我们组织中心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综合考试,今后我们将把学习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现。

目前,检测中心已拥有研究生26名,博士生3名,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总人数的70%。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30余人,省管专家1人;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

一、二级各类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 30余人。

(二)做好人才发展保障措施 1.岗位保障

我院根据需要制定每年的岗位计划,大胆启用青年科技骨干,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科技人才梯队。去年引进的博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拔为部门技术负责人。另外,我院新成立的交通所,也大胆任用年轻人担任所长,不拘一格的提拔和岗位任用,极大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冲劲与干劲,推动了院的发展壮大。

2.培训经费保障

人才培养离不开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院每年在进行人才培训计划制定的同时制定了人才培养资金的预算,以保障培训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据近两年的人才培养费用估算,平均每年用于开展人才培养等相关的费用近100万元,全院职工每年平均培训费用达到每人5000元。

3.人文关怀

科研人才是检测中心最宝贵的财富,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使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关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为科研人才成长创造良好土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通过对家庭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为未婚青年职工牵线搭桥,丰富青年职工的文体生活等措施,使其真正融入科研院的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搭建平台,组织职工参与各类注册考试和能力锻炼,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三、人才使用

一是要提供各种能够发挥才能、挖掘潜力的机会和平台。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二是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氛围和小环境,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检测中心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锻炼成长,把他们“扔”在在科研、检测、勘察等各大项目中去,不断给年轻骨干交任务、压担子,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实行“项目塑人、经验塑才”。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对企业青年骨干实行“订单”培训,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通过培养、回炉再造、“师带徒”等措施,人才使用和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批表现优异、肯钻研、能办事的青年学生已经逐步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目前多名职工已经成为检测中心五大检测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成为检测中心发展的坚实力量。

四、建设成果

(一)科技进步助推贵州经济发展

09年以来,检测中心申报和开展了50余项科研课题,完成2项专利,参与获独立完成行业标准编制1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刊物论文10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其中2009年检测中心完成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我检测中心承担了《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贵州省3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公就爱你住的能耗统计,对贵州省内9各地州市的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并建立了贵州省能耗数据传输中心。

同时,正在开展《贵州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和《贵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研究。

2011年开展科研项目23项,立项17项,完成鉴定验收6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编制12项,完成7项。6项专利获得受理。另外,检测中心作为主持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夏冷冬热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目前项目正在研究进行当中,部分成果将在贵州大学新校区项目中应用。

2009年被贵州省建设厅确定为“贵州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同年挂牌为“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检测技术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我中心的检测工作是贵州地区最权威的机构,我院一直把检测作为造福地方作为任务。先后参加了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检测鉴定,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抗洪救灾和贵州省福泉马场坪爆炸现场检测鉴定等多次救灾工作。

(三)取得成果

检测中心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贵阳市政府授予的“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我中心研发的《贵州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软件》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和贵州省土木工程创新三等奖。“六盘水机务小区168住宅楼地基基础补充勘察及加固纠倾工程”获贵州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C120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个人方面,×××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同志获得“贵州省建设工会创先争优组织奖”、 ×××同志获得“贵州省国资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同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术青年骨干×××获得“中国建筑青年创优个人”等多项荣誉。

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三篇:关于拟建北海培训基地的考察报告改

关于拟建北海培训基地(宾馆)的调研报告

尊敬的厅领导:

2012年6月26日,尊照金副厅长指示,我中心与区造价总站组织有关人员赴北海,在北海规划局有关同志陪同下对拟建北海培训基地(宾馆)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拟建项目用地情况

拟建项目用地为紧邻的两块地块,土地使用权分属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中南、西南地区联络处及广西区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两地块面积各为3294㎡,土地用途均为培训中心综合楼,权属性质为国有有偿划拨。

二、地理位置及现状周边坏境:两地块均位于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小老虎村南面,在规划银滩三期开发区域内。地块东面距银滩大道约3公里,距银滩公园约3公里;南面距海边约500米;西面距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北海冠岭山庄)约5公里;北面距金海岸大道约500米。

该地段目前属基本未开发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尚未配套。东面为侨港镇政府所在地周边的村落民房;南面是临海低矮民房;西面为旷地;北面金海岸大道往北已建成或在建多个住宅小区。用地地块周边3公里范围内主要单位(建筑物)有:东面的北海华侨中学、华侨小学、北海国际客运港、银滩花园、鸿华别墅、北海蛋家风情园等;南面的天湖酒店、侨港渔村美食城等;北面的在海一方、滨海花园、棕榈泉花园公寓、鼎盛大厦等;南面为

低矮民房。

三、用地区域规划情况

据了解,北海市政府对本区域的整体规划容积率为不大于2.0,规划用地主要为商住建筑,无大型商业建筑。

四、拟建项目功能定位

(一)、功能定位:拟建项目主要功能定位为全区建设系统的会务、培训等接待服务。

拟建项目用地面积6588平方米(约折合9.88亩),按容积率2.0计算可建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其中6000平方米用于满足上述会务、培训接待服务的基本设施规模需要;超出基本设施规模的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可用于商业经营(出租或出售)或扩大会务、培训接待服务规模。

(二)基本设施规模(6000平方米)

1、客房设施规模:拟按110间客房建造,设200个床位(其中35平米的标准双人间90间,30平米的标准单人间15间,60平米的豪华套房5间)。

2、餐饮基本设施规模:拟建项目拟配套中餐厅一间,开设早、中、晚三餐,餐位数总计200个,分别为可容纳150人用餐的大厅和2个包厢(其中面积为120平米容纳30人的包厢1个、面积为80平米容纳20人的包厢1个)。

3、会议及教室基本设施规模:为满足建设系统中等规模会务需求(150-200人),拟设面积为400平方米的中型会议室一间

(课桌式可容纳150人,剧院式可容纳200人),;另设面积为140平米的小型多功能会议室一间,可保障80人以下的会务、培训接待(课桌式可容纳70人,剧院式可容纳80人)。

五、拟建项目建设模式分析

(一)自筹资金建设模式

该模式不改变土地使用权人和产权人,不改变土地用途和规划容积率。有以下两种方式拟供选择:

方式一:由土地使用权单位单独筹措资金建设。

该方式优点是项目产权、经营使用权全部归厅属土地使用权单位所有,产权、经营使用权清晰,有利于培训基地(宾馆)的管理使用。

存在的问题:

1、土地使用权单位申请财政资金建设培训基地(宾馆)存在较大难度;

2、土地使用权单位为参公单位,建设资金来自国家财政资金,未来产权、经营使用权存在收归国有的可能性,影响培训基地(宾馆)的使用管理;

方式二:土地使用权单位与厅属其它单位共同筹集资金建设。

该方式就是土地使用权单位与厅属其它出资单位分别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共同完成培训基地(宾馆)建设。项目产权仍归土地使用权单位所有,项目使用权可以按各参建单位的出资比例

进行分配,属于参建单位的使用权可以按其投资回报周期设定使用年限。

该方式优点是项目产权、经营使用权仍为厅属单位所有,产权清晰,经营使用权也相对明确,如能实施同样有利于培训基地(宾馆)的使用管理。

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与方式一同样的问题;

2、厅属其它单位出于投资回报考虑,是否愿意出资参建尚是未知数;

3、如出现方式一第2种情况,可能会给培训基地(宾馆)的使用管理与厅属其它参建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二)商业开发建设模式

该模式思路是改变原土地用途为商业(商住)用地,提高容积率,由厅属单位出资组建股份公司,通过土地出让程序获取项目用地使用权进行商业项目开发,利用开发利润实现培训基地(宾馆)建设。按此思路测算,项目用地规划容积率从2.0提高至约3.1,项目开发利润基本可以满足培训基地(宾馆)基本设施规模建筑面积6000㎡的建设。具体测算如下:

1、按容积率3.1计,总建筑面积约为20422平方米;

2、投资测算:总投资5039万元,其中

(1)土地费用(含出让金、变性增容、税金等):

200万元∕亩×9.88亩﹦1976万元

(2)建安费用(毛坯房):1500元∕㎡×20422﹦3063万元

3、销售收入测算:5048万元

(1)可销售面积:14422平方米

(2)销售单价:3500元∕㎡

(3)销售收入:3500元∕㎡×14422㎡﹦5048万元

以上测算显示,容积率约3.1是该种模式建设培训基地(宾馆)的参照容积率,此时资金投入与回收基本相等,投资回报为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及其经营使用权。

该建设模式好处是可利用厅属单位资金实现基地建设,既为我厅解决了培训基地(宾馆)建设资金困境,又为厅属单位提供了长线投资机会。

存在的问题是:

1、实现变性、增容、取得土地使用权存在不确定性;

2、厅属其它单位出于投资回报考虑,是否愿意出资参建尚是未知数;

3、拟建项目土地地理位置较为偏癖,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尚不成熟,销售前景不容乐观,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三)引进资金建设模式

该模式同样需改变原土地用途为商业(住宅或宾馆或写字楼)用地,提高容积率。引入厅属单位以外的合作方,以厅属单位(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组建的公司)名义、由合作方全额出资(含建设资金),通过土地出让程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商业开

发。项目建成后厅属单位拥有可用于培训基地使用的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物业产权,其余物业产权归合作方。

该模式如能实现,也可以解决培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实现培训基地(宾馆)建设。

存在的问题是:

1、实现变性、增容、取得土地使用权存在不确定性;

2、基于前面测算,该模式合作方无利可图,除非容积率获得大幅度提高。因此,这种建设模式可操作性不强。

六、意见及建议:

1、无论采用何种建设模式,应使项目产权留在厅属企业(单位),以保证项目未来的经营使用权不受厅外因素影响;

2、综合比较后建议采用第二种建设模式,该方式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强。

七、需要厅领导解决的问题:

1、协调解决拟建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2、协调解决拟建项目土地使用权、变性、增容等有关问题; 谨此报告,请厅领导阅示。

厅机关服务中心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的指示精神,实现“三有一新”目标,市政府办公厅于印发《关于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通知》(渝办[]35号),把渝北区纳入“1+15”移民培训就业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要求从开始,完成项目任务。为了推动项目实施

,区政协成立了课题组,深入渝北职教中心、区移民局、区教委等单位进行座谈,就我区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基地项目实施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予概要报告。

一、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一)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实现“三有一新”目标的迫切需要

7月,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12年)》,明确提出了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目标、措施和任务。渝北是三峡工程淹没区之一,依托渝北职教中心优势资源,建设三峡培训就业基地,加快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程,是实现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三有一新”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意义重大,应抓紧实施。

(二)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完成市政府交办任务的迫切需要

3月,市政府下发通知,印发《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渝府[]36号),把渝北区纳入规划范围。要求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通知》要求,在库区建设“1+15”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明确规定三峡库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近期建设任务安排在3年集中完成。是最后期限,时间紧,任务重,应高度重视,尽快决策实施。如果迟疑不决,不仅不能如期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任务,而且还不能享受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用地指标政策和国家以及市政府专项经费补助,坐失良机,造成损失。

(三)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是创建全国中职示范学校的迫切需要

1月,我区召开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确定为“学校建设年”,明确提出“力争渝北中学创市级示范高中、渝北职教中心创全国中职示范学校和南华中学创市级重点中学成功”。调查表明,渝北职教中心创全国中职示范学校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但最大的问题是学校占地面积小,在校学生多,生均校地面不达标。如果依托该校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可以充分享受三峡移民工程用地指标政策,有效解决渝北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小的问题,为打造全国中职示范学校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渝北职教中心自1990年创办以来,历经艰苦创业阶段到合并扩建阶段再到创重提升阶段“三步走”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向建设全国中职示范学校目标奋进。自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来,渝北职教中心不仅荣获全国半工半读试点中职学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等众多国家级和市级先进集体荣誉,而且还分别于和先后两次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良好基础。

(一)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基础能力

调查表明,该校现有校地132.5亩,校舍建筑面积92910m2,教学班216个,在册学生10756人,教职工443人(其中外聘125人),开设有电子、机械、汽车等6大类20个专业,资产总值约5亿元,是重庆3个万人中职学校之一,是区内实施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项目最理想的依托单位。

(二)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实训场所

实作训练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最关键的指标。渝北职教中心先后投入4893万元,修建了总面积达23000m

2、有65个专业实训室的实训基地,可供3000余名学生同时实训,设备总值达2896万元。该校实训基地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示范性电工电子专业、数控专业、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可为三峡移民实施专业技能实作训练。

(三)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师资力量

调查表明,该校现有教职工443人。其中研究员2名,国家级名师1人,市级名师提名奖、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46名。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另有35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师资力量强,能满足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需要。

(四)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专业支撑

该校专业设

置实现了由传统专业转变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突破,建成了6大类20个方向的专业结构。其中,电工电子专业成为全国首批示范专业,机械制造、计算机专业成为市级示范专业;目前电子与信息、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3个专业正申报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这些专业切合渝北优势产业实际,可以为三峡移民提供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市场。

(

五)渝北职教中心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校企合作资源

该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实现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先后与60余家企业和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10余家企业开展了产教结合,不仅可以为三峡移民培训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市场。近3年,该校每年为社会培训农民工、三峡移民、安全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8000名至10000名,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基本条件。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困难

渝北职教中心虽然已基本具备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对照市政府《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通知》制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我区依托渝北职教中心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存在校地校舍缺、标准厂房少、设施设备差等主要困难。

(一)校地校舍严重不足

市政府规划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建设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其中近期完善和扩建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9.57万m2,远期建设9.48万m2,合计19.05万m2。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建设校舍1.190625万m2,占地均18.04亩。目前,渝北职教中心占地为132.5亩,约87450m2,在册学生10756人,生均校地面积仅8.13m2。该校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必须达到生均校地面积22m2的标准,尚差226.03亩校地,加上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校舍建筑用地,两个项目共需新增校地244.07亩。

(二)标准厂房面积较小

市政府规划分两步建设三峡移民实训就业基地标准化厂房,其中近期建设20.05万m2,远期建设55.6万m2,合75.65万m2。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建设标准化厂房4.728125万m2。目前,渝北职教中心实训基地标准化厂房为23000m2,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尚有困难,更无力为三峡移民提供实训基地标准化厂房,必须重新修建。

(三)设施设备数量较少

市政府规划分两个阶段为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配置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其中近期配置11802台(套),远期配置33240台(套),合计45042台(套)。按“1+15”的项目实施框架,16个基地平均配置设施设备2815台(套)。目前,渝北职教中心配置有总值为2896万元的设施设备,但仅仅能基本满足在校学生的教学和实训需要,尚无力为三峡移民提供实训服务,需要为基地专项配置教学和实训设施设备。

四、项目实施的对策建议

渝北职教中心无论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是争创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都是民生工程,属政府行为,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实施。

(一)加强领导管理

建议区政府切实加强对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移民工作和教育工作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移民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主动配合,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劳动保障以及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负责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及日常管理,统筹协调基地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妥善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二)划拨建设用地

渝北职教中心无论是建设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还是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都是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其建设用地建议由区政府行政划拨。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项目用地,符合三峡库区移民迁建项目有关用地政策。其用地指标建议由区政府按有关审批程序向市政府申报,在全区近500亩移民迁建剩余土地指标中划拨250亩,既解决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的用地问题,同时又为渝北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提供用地保证。

(三)争取项目资金

市政府规定,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资金及设备主要来源于产业发展基金、对口支援资金、招商引资资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区县自筹资金和社会投入。在切块给区县的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基地建设;市级统筹部分也要安排用于基地建设。通过座谈调查得悉,市政府为每个区县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每年划拨建设资金900万元,至3年累计2700万元;安徽省对口支援渝北区三峡移民项目资金每年500万元,至3年累计已达1500万元;国家安排给重庆市三峡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达20多亿元,每个库区移民区县平均上亿元。建议区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市政府争取项目资金,切实推动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

(四)解决厂房设备

市政府要求,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及其标准化厂房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机制。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渝北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所有界限,组建以移民资产为纽带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实训设施设备配置机制,由政府、学校、企业以入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厂房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突破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的经费瓶颈。

(五)强化督察监管

建议区政府建立健全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从征地、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审计、监督、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基地建设高效运作,顺利推进,如期建成,尽快发挥作用,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2013年全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自查报告11.9

2013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建设项目自查报告

项目单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填 报 人 张百胜 填报时间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财政厅 教育厅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目录

一、学院概况 --------------------------- 1

二、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进展情况 --------------------- 1

四、项目实施后的成效 --------------- 2

五、今后努力方向 --------------------- 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自查报告

一、学院概况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始建于2001年,为国务院确定的“商丘市地方政府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主体院校,全国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院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重要的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性交通枢纽,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丘市,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神火大道566号。

学院位于商丘市区的南部,占地1,743亩,建筑面积57万㎡,固定资产总值7.67亿元。学院教学、生活设施齐全,能同时容纳15000人在校学习和生活,办学实力较为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1096人,其中,专任教师681人。学院目前有14个教学系(院)、1个成人教育学院。开设有软件技术、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旅游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与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建筑工程技术等62个专业。学院面向河南省及全国部分省(市)招生,高职在校生15940人。

二、项目概况

为贯彻落实《河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10〕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3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办〔2013〕55号)精神,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扩大培训能力,提升培训质量,促进稳定就业,结合近年来项目建设情况,我院成功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500万元,市财政厅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00万元。

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主要包括五个专业的基地建设,分别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三、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实施以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

1 心和支持下,学院按照要求,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当前,学校在基础建设规模大,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资金使用重点向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倾斜,优先安排2013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的实训设备设施的采购,并按照相关要求,与省、市财政支持资金1:1;1的比例投入配套资金,目前,该项目已投资900.846万元,占整个项目资金总投入的60%以上。其中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650.846万元,整个项目已经采购机电、建筑、汽修、计算机等四大类设备共计2099台套。目前,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并已完成验收。

四、项目实施后的成效

2013年全民技能振兴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实施后,大大改善了我院的办学条件,截止目前,提升了办学水平,强化了优势专业,扩大了培训规模,创新了培训模式。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我院已建成269个能够充分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流程,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考核体系比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场所;学院实验实训设备进一步增加和更新,形成“校内与校外呼应,生产与实习结合,实训与产品同步,教学与服务统一”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可靠的条件保障。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学院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人才激励制度及师资的引进、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培养现有师资,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量聘请了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我院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形成高、中、初级职称教师数量结构合理,全部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达到全国高职院校的先进水平。

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我院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实用职业技术培训,截至2013年底我院每年可开展各类培训20000人次。并通过已经建成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等人员提供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充分利用重点建设专业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途径,积极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逐

2 步扩大外省市招生比例,为河南省、豫鲁苏皖结合部、西部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与西部地区的对口援助工程,开展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挂职交流,派遣专业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参与对口院校专业建设和当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

五、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将以此次检查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该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工作,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使其真正发挥好建设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并不断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整改,形成合力,达到提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现代装备制造业服务,为本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目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院符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3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社职业[2013]44号文件要求,可申请第二批建设资金。

特此报告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2014-11-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群众工作存在问题下一篇:让爱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