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的初步探讨

2022-09-12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1] ,糖尿病患者同时伴随比较显著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相对较多,胃在消化期延迟排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表现,对消化间期糖尿病患者胃和小肠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但不够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学特征。该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在消化间期的主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消化间期糖尿病患者产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作为观察组,其中有29例男患者,31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2~73岁之间,平均年龄(54.9±10.2)岁,平均病程(7.5±4.2)年,平均血糖指标(10.9±2.4)mmol/L,患者都存在程度不同三多一少症状。另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36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年龄(39.1±8.7)岁,将消化系统及其它疾病予以排除。

1.2方法

采用胃肠测压法检测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分别在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等部位设置6个测压孔,结合X线透视下测压管顶端金属标记物或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频率特征定位进行分析研究[2]。检测过程为,实验前一周受检者将对消化功能可能产生影响的药物停用,禁食及烟酒不少于10 h,清晨采取坐位姿势,将检测管由鼻孔置入,结合身高将管深置入70~80 cm,分别在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等部位设置6个测压孔,结合X线透视下测压管顶端金属标记物或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频率特征定位进行分析研究。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取χ2检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胃肠运动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胃和小肠产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观察组中有14例(占23.3%),对照组中有41例(占68.3%),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另一种是在小肠单独发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窦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8例(占13.3%),对照组中有10例(占16.7%),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第三种为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表现,胃窦和小肠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35例(占58.4%),对照组中有9例(占15%),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连续检测胃肠动力4 h不存在胃、小肠收缩活动的情况,观察组中有3例(占5%),对照组中不存在该情况,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俄国生理学家最初发现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美国生理学家在1969年对此进行了深入描述[3] 。在胃肠运动中移行性复合运动不是一种特殊类型,而是始终存在于食管至回肠的胃肠运动基本形式,胃肠具有静息与循环收缩往复运动表现。目前对其产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在移行性复合运动过程中,肠神经系统、胆道及多种胃肠激素活动都参与其中。移行性复合运动生理功能与胃肠“清道夫”具有类似作用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采用强大的推进性收缩活动可迅速排空胃和小肠,在结肠中使已经或未完全消化食物进入其中,产生饥饿信号、准备下次进餐、以防肠道细菌生长过度等都是其生理意义。另外,还可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终止,使摄入过量的食物向结肠及时排入,利于对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速度进行调节[4] 。

为使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应保持胃肠道吸收及机体消耗营养物质速度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在通常状态下,人体消耗葡萄糖速率不高,这时能够迅速将小肠排空,结肠中进入已经或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对于吸收葡萄糖速度的降低比较有利,能够使血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在解剖学特点方面,结肠具有较大的肠腔容积,不具有密集的黏膜微绒毛,相对于小肠而言,尽管黏膜不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但在结肠中食物能够停留相对较长的时间。食糜从近端结肠进入一般混合有消化酶,其消化活性在一定期限内还可保持,肠道细菌在远端结肠中可将未消化食物在足够的时间内进行分解,并成为营养物质利于吸收,其中存在较多的B族维生素[5] 。所以,在结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具有缓慢性和持久性,结肠也是大的营养储藏库,用于对饥饿抵抗的时间较长。

该研究结果显示,胃和小肠产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小肠产生单独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是正常移行性复合运动的两种类型。因饥饿信号通常都是在餐后4~6 h产生,对应于产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可推断存留小肠的食物是在餐后7~9 h都能向结肠排入,而食物停留于小肠的平均时间只有4~6 h[6] 。小肠可吸收大部分精细面食、牛奶、甜食等易于迅速被消化的食物,而大部分豆类、玉米、肉类等不易被迅速消化的食物都由结肠吸收。人体中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无法予以储存,但可储存在结肠中被均匀缓慢地吸收利用,该消化吸收方式与人体生理需要是完全吻合的。

现对于移行性复合运动,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难以有效完成将小肠迅速排空的功能,明显延长食物停留于小肠的时间。这将导致小肠迅速消化吸收很多营养物质,小肠内大部分葡萄糖的吸收都采用主动转运方式,一定同时存在吸收相应的水分和钠离子,可使小肠内产生缺水状态,在临床中具有口渴多饮的表现。大部分抵达结肠的糟粕都难以被消化、营养水分不足,结肠储藏营养的功能将彻底失去,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也不具有持久的特点,利用氨基酸效率降低,使机体难以具有对饥饿较长时间的抵抗作用,进而具有易饥饿、产生低血糖和日渐消瘦的临床表现。因正常人体结肠中的细菌可合成大部分所需的B族维生素,在结肠内容物水分及营养不足时,将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临床中产生维生素缺乏及有关神经病变,进而使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

4结语

总之,在生理功能方面,正常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比较重要。糖尿病能够引起比较明显的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糖尿病患者加重代谢紊乱及并发症症状。所以,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就是明显改善及恢复胃肠功能。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在消化间期的主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择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胃肠测压法检测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分别在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等部位设置6个测压孔,结合X线透视下测压管顶端金属标记物或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频率特征定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胃肠运动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胃和小肠产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观察组中有14例(占23.3%),对照组中有41例(占68.3%),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另一种是在小肠单独发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窦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8例(占13.3%),对照组中有10例(占16.7%),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第三种为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表现,胃窦和小肠不具有Ⅲ期收缩活动,观察组中有35例(占58.4%),对照组中有9例(占15%),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连续检测胃肠动力4 h不存在胃、小肠收缩活动的情况,观察组中有3例(占5%),对照组中不存在该情况,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移行性复合运动由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所替代是消化间期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特征,其结果可使食物延长停留于小肠的时间,糖尿病代谢紊乱及并发症症状加重,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比较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就是明显改善及恢复胃肠功能。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障碍,胃肠功能

参考文献

[1] 郝筱倩,董蕾,赵菊辉,等.2型糖尿病患者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规律的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10(8):89-92.

[2] 王雁,袁申元,张建忠,等.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规律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5,2(11):102-105.

[3] 周吕.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7(16):125-138.

[4] 张建忠,王雁,袁申元.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发生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9(7):79-82.

[5] 赵平,董蕾,兰康,等.多种胃肠激素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中作用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3,6(13):99-103.

[6] 王莉,董蕾,仇砚琴,等.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对胆道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4,10(3):69-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蕴涵”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