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贵金属矿区矿体特征及成果

2022-09-12

项目目标任务:收集区内区域地质、矿产资料, 调查区内矿权分布情况;了解区内已知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特征;对了解到的有找矿潜力的矿点进行调查, 简单了解其矿化特征, 必要时进行适当揭露, 为获取矿权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 (Ⅰ级) 北缘, 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坳陷 (Ⅰ5) (Ⅱ级) , 狼山—渣尔泰山褶皱束 (Ⅰ51) (Ⅲ级) 。为华北地台北缘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坳陷与阿拉善台隆过渡带, 属元古代陆缘裂陷槽西端。其北部为北东—南西向的高家窑—乌后旗—赤峰深大断裂 (42°线断裂, 槽台分界线) ;南部为巴音乌拉山—狼山—色尔腾山南缘断裂 (山前断裂) , 后期的近南北向哈拉根那大沟将其分割成两段。区域上深大断裂, 切割深度可达上地幔, 成为重要的金属矿导矿构造, 其配套的低序次断裂系为金属矿的储矿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和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与天山地槽褶皱系大构造单元过渡带, 从大地构造发展看, 古生代属于古亚洲构造域, 中、新生代已受到了滨太平洋 (环太平洋) 构造域外带的波及, 区域构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褶皱构造:狼山复背斜。核部为太古代中间地块, 在两翼的元古界地层中形成了一系列背、向斜相间排列的二级褶皱;断裂构造:区内现今所见断裂构造为海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产物, 该期断裂以北北西、北东向平移断层为主。

通过矿点调查发现铜矿化的有多处, 其中较好的有:1号工作区出露马尼图群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千枚岩, 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在0.4 平方公里内发育三条铜矿 (化) 带, 矿化带长10m~40m, 宽0.5m~3.6m, 主要矿物为孔雀石、铜蓝, 主要呈薄膜状充填于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中, 主矿化带有老硐, 据了解矿化品位向下变高。该区存在一航磁异常, △Tmax=60γ, 无明显负值, 轴向NE40°, 3km宽1.5km, 是一低缓异常。化验结果:Au0.03g/t, Ag1.20g/t, Cu0.56%~3.95%。2 号工作区出露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第一岩段千枚岩、碳质板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较发育, 地层东倾, 倾角总体60°左右, 与区域地层倾向相反, 南部有海西晚期花岗岩分布, 与渣尔泰群断层接触。矿化带长约400m, 宽5m~40m, 近南北向, 从南向北, 矿化宽度变窄逐渐尖灭;受构造影响, 产状复杂, 总体倾向东, 与区域地层相反。主要矿石孔雀石、铜蓝、黄铜矿, 呈薄膜状充填于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中。化验结果:Au0.09g/t, Ag1.68g/t, Cu0.20%~1.40%。矿化带长约160m, 宽约5m, 走向呈北东向, 倾向北西, 倾角54°。矿化带位于碳质板岩与斜长角闪岩接触部位, 碳质板岩中层间褶皱发育, 矿 (化) 体呈不规则脉状北东向延伸, 蚀变矿化有孔雀石化、阳起石化、透闪石化及绿泥石化。化验结果:Au≤0.05g/t, Ag0.06~2.48g/t, Cu0.12%~1.70%。分布范围不大, 仅30m长, 4m~5m宽, 比一般地形高出一块, 貌似漂浮状态。产状310°∠62°, 矿化主要赋存在云母片岩的层理面、片理面上, 岩石致密硅化较强者矿化强, 片理化强的矿化减弱, 所见矿物主要为孔雀石, 呈薄膜状、星点状。化验结果:Au<0.05g/t, Ag1.71g/t, Cu0.97%。围岩为云母石英片岩, 围岩普遍蚀变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其中 (2) (3) (4) 号矿点均位于区域水系沉积物异常范围内, 作为工作重点, 并进行了物化探工作, 由于工作量较少。

物探显示:磁场强度都比较平缓, 在矿点的南部基本都为正异常区域, 北部有部分正异常, 其他为负异常。异常值偏小, 正负异常基本都在±30n T以内, 推测可能有以下两种因素导致: (1) 该矿点铜金矿伴生的磁性矿物的成分较少, 不足以引起较大的磁异常, 最重要的是铜矿化体露头处也未见较高的磁异常显示 (;2) 该矿点磁性伴生矿物埋深较深。

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圈定了1处主要综合异常, 呈带状, 长约600m, 宽约160m, 异常向北没有闭合, 元素组合主要为为Cu、Au、Ag, 异常峰值Cu为5834.00×10-6、Au为11.8×10-9、Ag为2.76×10-6, 异常套合较好, 有明显的浓集中心, 异常强度较大, 分带明显, 异常区岩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 地表见铜矿化带长约400m, 宽5m~40m, 近南北向, 异常走向与矿化带走向基本一致, 异常应该由其引起;其他异常区或分散或单点, 规模不大, 不具有找矿意义。

产于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地层中, 而区域上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所富集的矿体受一定层位控制, 又沿层理方向延伸, 多形成层状矿床。成矿后, 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及多其次的岩浆构造活动, 对矿床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岩浆活动主要为加里东期和海西期, 特别是海西期岩浆活动对含矿层提供热动力和部分矿质, 有利于成矿组分重新迁移叠加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位于西部成矿带, 与北部成矿带在中元古代同处于一个断陷盆地, 断陷盆地的基底构造格局、沉积建造等均受到断陷盆地两侧大断裂控制, 具有类似的沉积环境, 因此具有相似的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等特点, 尽管受后期近南北向区域断裂破坏、位移, 但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模式及控矿条件上具有一致性, 即北部成矿带霍各乞的控矿因素、成矿模式总体上代表了西部成矿带层控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职工薪酬准则修订后离职后福利相关处理变化探析下一篇:刍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